第九章 公元前146年前地中海西部地區的戰争與奴隸制

關燈
公元前200年&mdash公元前70年意大利和西西裡奴隸起義的頻率以及持續時間。

    在公元前215年坎尼(Cannae)戰役之後,羅馬國家被迫要征召8000名奴隸志願者。

    70這些奴隸都是政府從私人奴隸主手中購買的,而且承諾在戰争結束後付款。

    71然而在戰争進入尾聲的階段,奴隸主又拒絕接受提比略·格拉古(TiberiusGracchus)提出的由于這些奴隸在戰争中所發揮的作用而釋放他們的價格。

    72雖然這些征募來的奴隸士兵已經表現出忠于某個領袖勝于忠于國家的傾向,73但他們作為戰鬥人員的戰鬥力還是比其他羅馬的雇傭軍更強大。

    74在公元前207年的危機中,羅馬國家再次需要征募奴隸士兵。

    75據說漢尼拔也曾把奴隸武裝起來作為戰鬥力量用于公元前204年的布魯提烏姆(Bruttium)76以及次年的非洲戰場之上77。

     由于有這樣大規模的奴隸可作勞動力使用,羅馬人一直以來又實行租賃公有地(agerpublicus)的制度,而且羅馬要求公民和意大利的同盟者都要持續服兵役,而奴隸一般無需服這種兵役,因而上述所有因素都促進了意大利大種植園大農場的興起并開始在其中使用奴隸勞動力,這與小農場體系和使用自由雇工的情況完全不同。

    78根據狄奧·卡西烏斯(DioCassius)的記載,79羅馬國家在坎尼戰役中折損了大量士兵,于是為了繁衍後代,出現了女自由人與奴隸結成配偶的例子。

    雖然在公元前216&mdash公元前105年導緻80000名羅馬戰士死亡的阿勞西奧(Arausio)戰役80期間,并沒有類似的造成大規模人口損失的戰争發生,但随着連續的擴張戰争以及公元前1世紀的内戰,羅馬公民和意大利同盟的人口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

    這種高死亡率已經成為一個負擔,施加在農民、從事農業勞動的自由雇工和從事手工業生産的自由勞動者身上。

    例如根據李維和阿庇安的記載,從公元前210&mdash公元前151年,戰争總共損耗了94000人口。

    這樣算下來,平均每年損耗的人口是1880人,這還不包括無據可查的因疾病而死掉的人口。

    81 這些損失的人口主要依靠不斷進入意大利和西西裡的奴隸人口來彌補,但進口奴隸的數目多少不定,有時因為戰争俘虜以及囚犯交易而數量很多,也有時隻有常規奴隸貿易這一個來源。

    在公元前133&mdash公元前67年期間,這種人口補充來源進一步擴大,這部分人口所占的比例也進一步增加,其原因包括以西裡西亞(Cilicia)為據點的海盜組織的猖獗活動;82也包括在羅馬收稅人帶領下的誘拐劫持活動;還包括小亞行省的居民為應對公元前85&mdash公元前84年蘇拉(Sulla)加給他們身上的巨大負擔而被迫把孩子賣為奴隸的行為。

    83其中後兩項原因徹底解釋了為何在公元前90&mdash公元前64年明圖爾諾(Minturnae)的助祭(magistri-magistrae)名單中出現了如此多的擁有希臘名字而實際上卻來自小亞的奴隸,這些人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達到了67%。

    84 在這一時期諸多戰俘交易中,隻需一組精選的例子即可證明,戰争行動所補充的奴隸勞動力并不能抵消戰争死亡所造成的羅馬公民及意大利盟國的自由勞動力的損失。

    對此我們無法得出準确的數字,因為其中夾雜了許多不可控的因素,比如羅馬軍隊中非意大利的外國士兵數量不斷增加,85以此來降低羅馬公民階層受到的軍事損失。

     我們沒有數據可以用來估計意大利自由人的數量變化趨勢,即出生率是升高還是降低。

    同樣,那些沒有到意大利做奴隸的戰俘數目在總數中所占的比例也是未知的。

    我們必須要扣除掉上述戰俘的數目,因為這樣的俘虜通常都在他們被俘的城市附近即刻被處理掉。

    這些人中的大部分遲早會被親屬或摯友贖回,以自由人的身份重新回到家鄉生活。

     雖然上述因素減少了替代意大利自由勞動力的奴隸勞動力的數量,但這種替代的趨勢卻是非常明顯的。

    在公元前196年錫諾斯克法萊(Cynoscephalae)戰役之後,提圖斯·弗拉米尼努斯(TitusFlamininus)出售了5000名俘虜中的一部分,還有一部分分配給了他的士兵。

    86在公元前189年亞該亞人與斯巴達人戰争期間,對于仍留在拉喀尼亞的當地奴隸人口,羅馬人決定把他們交給亞該亞人,供他們使用或出售。

    87對于這種在距離意大利較遠的地區交易奴隸的情況,在大多數情況下都隻有很少量的奴隸最終會來到西方,以滿足西西裡和意大利日益增長的需要,但如果這些奴隸是給予羅馬士兵的戰利品,那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在戰争結束後都會随着他們的新主人回家。

    在公元前178年讨伐伊斯特拉人(Istrians)的戰争中,三個被攻陷城鎮的5632人被拍賣。

    88這個數字帶有零頭,顯然是精确的數字,它大大超過了戰争初始階段羅馬人所損失的人數。

    89 公元前176年發生了一場持續時間很長的拍賣活動,拍賣地點顯然是在羅馬,拍賣的對象是來自撒丁(Sardinia)起義的奴隸,由這場拍賣衍生出&ldquo待售的撒丁人,一個比一個更不值錢&rdquo這一著名的俗語。

    90根據提比略·森普洛尼烏斯·格拉古(TiberiusSemproniusGracchus)在羅馬豎立的一塊公示牌,被殺死或俘虜的撒丁人總數是8萬人。

    91在與珀爾修斯(Perseus)戰争的第一年裡,從彼奧提亞的城鎮中俘獲的大量俘虜都淪為了奴隸,其中來自哈裡亞圖斯(Haliartus)的有2500人,92而來自提斯比(Thisbe)的都是馬其頓一方的支持者。

    93羅馬元老院接到了來自彼奧提亞的科洛尼亞(Coronea)、來自阿夫季拉以及來自阿爾卑斯高盧(Gaul)地區的抱怨,反映羅馬的指揮官們在搶奪奴隸出售時表現貪婪,其中前兩個情況得到了元老院的重視。

    彼奧提亞的指揮官李奇尼烏斯·克拉蘇(LiciniusCrassus)被罰款,在意大利找到的俘虜被從他們的購買者手中買回并讓他們回家。

    94針對阿夫季拉的情況,元老院派一個使者到達那裡,釋放了那些淪為奴隸的人。

    95 公元前167年,按照羅馬元老院的直接命令,來自伊庇魯斯(Epirus)70個城鎮的15萬人淪為了奴隸,雖然流傳下來的這個數目是如此龐大,而且我們完全不了解這一極端行動的動機,但由于這件事情有充分的證據可以證明,因此我們不能對它産生懷疑。

    96公元前200&mdash公元前150年羅馬人總共俘虜了25萬名戰俘,這個估計的數字并不算過于龐大,97其中有許多人通過朋友或親屬贖回或購買的方式很快就從永久性奴役中解脫出來。

    公元前146年毀滅迦太基和科林斯時淪為奴隸的人數不為我們所知。

    根據阿庇安的記述,迦太基有5000人幸存下來。

    98這些人可能已經被出售,但佐納雷斯(Zonaras)堅持說隻有少部分人成為了奴隸,大部分都死在監獄中。

    99在科林斯城被攻陷的時候,大多數科林斯人都已棄城逃跑。

    留在城中的絕大部分被殺死,隻有女人和兒童被穆米烏斯(Mummius)賣掉。

    100 馬道拉(Madaura,地點在北非)的阿普列尤斯(Apule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