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從希波戰争到亞曆山大:奴隸制城邦社會
關燈
小
中
大
紀希臘人對奴隸制的認知特點。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沒有清楚地表明理想的國家是否要限制或接受奴隸制度,但他對于希臘人奴役希臘人的現象的指責則無疑表現了當時的一個現實情況,就是每個希臘城邦都願意使用已變成奴隸的蠻族作為勞動力。
柏拉圖反對希臘人奴役希臘人的觀點在色諾芬那裡逐漸發生變化。
57根據當時希臘的現實情況,色諾芬提出,允許把敵人(顯然包括希臘人)變成奴隸,但不能把朋友變成奴隸。
把戰争中俘獲的希臘自由人變成奴隸的情況一直存在,雖然偶爾也有反對的聲音,比如在伯羅奔尼撒戰争中,斯巴達将軍卡利克拉提達斯(Callicratidas)就拒絕在攻城之後把邁提姆尼亞人(Methymnian)變成奴隸。
58卡利克拉提達斯的态度當然不适用于那些被作為戰利品的邁提姆尼亞人的奴隸。
59色諾芬贊揚阿吉斯勞斯(Agesilaus)60保護那些被随軍的販奴者們抛棄的兒童和老人俘虜,這種贊揚恰恰體現人們對俘虜和出售戰俘所造成的人類痛苦并無同情和憐憫之心。
随軍的販奴者在庫存過多或害怕過高的奴隸供養運輸費用導緻利潤受損的時候,都會堅決地抛棄那些最瘦弱的俘虜,任其自生自滅。
雅典的财務大臣利庫爾戈斯制定法律,規定阿提卡居民不得購買戰争中俘獲的自由人,除非這個俘虜從前的統治者同意他們這麼做。
61這個法律實際上大概隻是一項機會主義的政治舉措,很可能與馬其頓戰争中某個贖回權的具體案例相關,62我們不應把它解釋為對希臘内部戰争中奴役俘虜的權利的修正。
雖然之前的作家們都試圖對奴隸制度進行分析,但他們讨論的内容集中在奴隸制是以自然法為基礎還是違背自然這樣的問題上。
亞裡士多德是第一個把奴隸制作為一種社會制度進行批判性讨論的希臘思想家,他還試圖判斷這種制度在那個時代的政治組織中的地位。
63在亞裡士多德看來,原始的自然的社會組織是家庭(oikia),家庭由三組關系構成:主人與奴隸、男人和妻子、父親和孩子。
64在這些原始組合的基礎上發展出共同體。
65村鎮的結合又發展出國家。
66财産被定義為生活的工具;奴隸就是行動範疇内的仆人。
67因此在亞裡士多德的概念中,奴隸制不僅是自然的,而且對于維持他本人所生活的、擁有特權公民群體的民主化城邦共同體來說也是必要的。
亞裡士多德接受了歐裡庇德斯的觀點,68把希臘人視為自由人,把蠻族看做奴隸,69而且在後來發展出一套從理論角度對奴隸制的解釋。
70他以個體之間與生俱來的道德與智力差異為理論基礎,這些差異既包括數量也包括質量,而後把個體差異擴展到種族群體的層面上,從而得出結論,認為奴隸制是公正而且必要的。
這種觀點可以回溯到公元前5世紀後期的思想流派,即相信氣候和地形的影響可決定身體和心理特征,而且這樣的特征還會一代代遺傳下去。
71 不論是柏拉圖還是亞裡士多德,他們都清楚,在所有有組織的城邦中,人口中的奴隸群體都沒有任何政治地位。
奴隸在社會秩序中所扮演的角色雖然是必須的,但卻隻限于經濟層面。
然而在過去沒有得到足夠重視的是,這兩位思想家在表達對所謂&ldquo工匠&rdquo行業的态度時,都把自由工匠群體近似等同于奴隸勞動力。
在《法律篇》所構建的城邦中,柏拉圖認為政治體中的所有公民都要被禁止從事手工業生産活動,因為手工工匠的生産活動會使參與者失去靈魂的自由,而這種自由是公民必須具備的。
72 在《政治學》中,亞裡士多德提出了何為&ldquo公民&rdquo一詞的确切定義的問題。
這個詞語所涵蓋的範疇隻包括那些有權利擔任城邦行政職務的人們嗎?或者說那些更低等級的工匠們(banausoi)是否也可被視為公民?這個問題後來變得更加有針對性。
如果這些工匠被看做是公民,那麼公民的美德(aretē),也就是公民的品質和特點,就一定要被重新定義,因為所謂&ldquo公民&rdquo應該是可以通過他所擁有的品質特性實行統治的一類群體,而這種品質特性都被納入到公民美德(aretē)的理念中。
因此,這段話明确的含義就是,&ldquo工匠&rdquo無法進行統治。
73與這段有關公民權的論述相聯系,亞裡士多德還聲稱,在古代的人民中,要成為勞動者中低等的工匠也就等同于要成為一名外鄉人或成為一個奴隸,甚至在他所處的時代,這一類工匠中的大多數仍然類似于奴隸,&ldquo最好的城邦形式不會讓一個工匠成為公民&rdquo74。
這個讨論從根本上講是有關&ldquo公民權&rdquo所包含的範疇及其必要條件的政治讨論,如果脫離上下文考察或者引用這段話,它的含義就會被誤解。
正是在上述情況下,亞裡士多德系統闡述奴隸制的話語被引用,轉變成其他證據,用以證明希臘社會的基礎工作都是由被奴役的人來完成的,而這些人即使勞動,也無法從社會組織那裡得到任何報酬。
西塞羅從羅德島(Rhodes)的帕奈提奧斯(Panaetius)那裡吸收了希臘理論家們的傳統觀點,75事實上他在這方面給羅馬時代帶來的觀念都不過是希臘觀念的延伸。
這種理論的擴展使得人們對于羅馬社會的認識也和對希臘世界的認識一樣犯了錯誤,即自由的工匠和小商人受到蔑視,隻因為他們依靠&ldquo卑微的技藝&rdquo(artificiasordida)謀生。
76然而從希臘整體的理論方法來說,希臘民主政體的政府形式是一個大背景,從中産生出以城邦公民為形式的真正的自由人。
可以說是希羅多德第一個闡述了非希臘的君主,主要指波斯國王,塑造出那些對于自由既不理解不欣賞也無法理解無法欣賞的人物形象。
77 亞裡士多德範式下的古代貴族文學使得人們對于奴隸制度的社會分析變得傳統化:自然本身決定了一些人在身體上和靈魂上都适應奴隸以及低等勞動者的身份,而另一些人不論在靈魂上還是身體上都不适合做這樣的工作,而适于平民的生活及其自由。
這種理論框架必然帶有亞裡士多德式的色彩。
78在生活實踐中,根據亞裡士多德本人的意願,他的奴隸們被釋放,這與他從社會學角度對奴隸制的理論思考相矛盾。
79 對希臘化時代政治體中奴隸體系的認識取決于對奴隸身份流動性的理解。
幾種可行的釋奴方式都可使奴隸變成自由人,因此自由身份的獲得相對容易而且普遍,但同樣容易而且普遍的還有自由人被剝奪自由成為奴仆的情況。
注釋 1Pseudo-Xenophon,PolityoftheAthenians,1,10;Demosthenes,Or.9,3. 2Isocrates,Or.12,181. 3Daremberg-Saglio,Dictionnairedesantiquit&ea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沒有清楚地表明理想的國家是否要限制或接受奴隸制度,但他對于希臘人奴役希臘人的現象的指責則無疑表現了當時的一個現實情況,就是每個希臘城邦都願意使用已變成奴隸的蠻族作為勞動力。
柏拉圖反對希臘人奴役希臘人的觀點在色諾芬那裡逐漸發生變化。
57根據當時希臘的現實情況,色諾芬提出,允許把敵人(顯然包括希臘人)變成奴隸,但不能把朋友變成奴隸。
把戰争中俘獲的希臘自由人變成奴隸的情況一直存在,雖然偶爾也有反對的聲音,比如在伯羅奔尼撒戰争中,斯巴達将軍卡利克拉提達斯(Callicratidas)就拒絕在攻城之後把邁提姆尼亞人(Methymnian)變成奴隸。
58卡利克拉提達斯的态度當然不适用于那些被作為戰利品的邁提姆尼亞人的奴隸。
59色諾芬贊揚阿吉斯勞斯(Agesilaus)60保護那些被随軍的販奴者們抛棄的兒童和老人俘虜,這種贊揚恰恰體現人們對俘虜和出售戰俘所造成的人類痛苦并無同情和憐憫之心。
随軍的販奴者在庫存過多或害怕過高的奴隸供養運輸費用導緻利潤受損的時候,都會堅決地抛棄那些最瘦弱的俘虜,任其自生自滅。
雅典的财務大臣利庫爾戈斯制定法律,規定阿提卡居民不得購買戰争中俘獲的自由人,除非這個俘虜從前的統治者同意他們這麼做。
61這個法律實際上大概隻是一項機會主義的政治舉措,很可能與馬其頓戰争中某個贖回權的具體案例相關,62我們不應把它解釋為對希臘内部戰争中奴役俘虜的權利的修正。
雖然之前的作家們都試圖對奴隸制度進行分析,但他們讨論的内容集中在奴隸制是以自然法為基礎還是違背自然這樣的問題上。
亞裡士多德是第一個把奴隸制作為一種社會制度進行批判性讨論的希臘思想家,他還試圖判斷這種制度在那個時代的政治組織中的地位。
63在亞裡士多德看來,原始的自然的社會組織是家庭(oikia),家庭由三組關系構成:主人與奴隸、男人和妻子、父親和孩子。
64在這些原始組合的基礎上發展出共同體。
65村鎮的結合又發展出國家。
66财産被定義為生活的工具;奴隸就是行動範疇内的仆人。
67因此在亞裡士多德的概念中,奴隸制不僅是自然的,而且對于維持他本人所生活的、擁有特權公民群體的民主化城邦共同體來說也是必要的。
亞裡士多德接受了歐裡庇德斯的觀點,68把希臘人視為自由人,把蠻族看做奴隸,69而且在後來發展出一套從理論角度對奴隸制的解釋。
70他以個體之間與生俱來的道德與智力差異為理論基礎,這些差異既包括數量也包括質量,而後把個體差異擴展到種族群體的層面上,從而得出結論,認為奴隸制是公正而且必要的。
這種觀點可以回溯到公元前5世紀後期的思想流派,即相信氣候和地形的影響可決定身體和心理特征,而且這樣的特征還會一代代遺傳下去。
71 不論是柏拉圖還是亞裡士多德,他們都清楚,在所有有組織的城邦中,人口中的奴隸群體都沒有任何政治地位。
奴隸在社會秩序中所扮演的角色雖然是必須的,但卻隻限于經濟層面。
然而在過去沒有得到足夠重視的是,這兩位思想家在表達對所謂&ldquo工匠&rdquo行業的态度時,都把自由工匠群體近似等同于奴隸勞動力。
在《法律篇》所構建的城邦中,柏拉圖認為政治體中的所有公民都要被禁止從事手工業生産活動,因為手工工匠的生産活動會使參與者失去靈魂的自由,而這種自由是公民必須具備的。
72 在《政治學》中,亞裡士多德提出了何為&ldquo公民&rdquo一詞的确切定義的問題。
這個詞語所涵蓋的範疇隻包括那些有權利擔任城邦行政職務的人們嗎?或者說那些更低等級的工匠們(banausoi)是否也可被視為公民?這個問題後來變得更加有針對性。
如果這些工匠被看做是公民,那麼公民的美德(aretē),也就是公民的品質和特點,就一定要被重新定義,因為所謂&ldquo公民&rdquo應該是可以通過他所擁有的品質特性實行統治的一類群體,而這種品質特性都被納入到公民美德(aretē)的理念中。
因此,這段話明确的含義就是,&ldquo工匠&rdquo無法進行統治。
73與這段有關公民權的論述相聯系,亞裡士多德還聲稱,在古代的人民中,要成為勞動者中低等的工匠也就等同于要成為一名外鄉人或成為一個奴隸,甚至在他所處的時代,這一類工匠中的大多數仍然類似于奴隸,&ldquo最好的城邦形式不會讓一個工匠成為公民&rdquo74。
這個讨論從根本上講是有關&ldquo公民權&rdquo所包含的範疇及其必要條件的政治讨論,如果脫離上下文考察或者引用這段話,它的含義就會被誤解。
正是在上述情況下,亞裡士多德系統闡述奴隸制的話語被引用,轉變成其他證據,用以證明希臘社會的基礎工作都是由被奴役的人來完成的,而這些人即使勞動,也無法從社會組織那裡得到任何報酬。
西塞羅從羅德島(Rhodes)的帕奈提奧斯(Panaetius)那裡吸收了希臘理論家們的傳統觀點,75事實上他在這方面給羅馬時代帶來的觀念都不過是希臘觀念的延伸。
這種理論的擴展使得人們對于羅馬社會的認識也和對希臘世界的認識一樣犯了錯誤,即自由的工匠和小商人受到蔑視,隻因為他們依靠&ldquo卑微的技藝&rdquo(artificiasordida)謀生。
76然而從希臘整體的理論方法來說,希臘民主政體的政府形式是一個大背景,從中産生出以城邦公民為形式的真正的自由人。
可以說是希羅多德第一個闡述了非希臘的君主,主要指波斯國王,塑造出那些對于自由既不理解不欣賞也無法理解無法欣賞的人物形象。
77 亞裡士多德範式下的古代貴族文學使得人們對于奴隸制度的社會分析變得傳統化:自然本身決定了一些人在身體上和靈魂上都适應奴隸以及低等勞動者的身份,而另一些人不論在靈魂上還是身體上都不适合做這樣的工作,而适于平民的生活及其自由。
這種理論框架必然帶有亞裡士多德式的色彩。
78在生活實踐中,根據亞裡士多德本人的意願,他的奴隸們被釋放,這與他從社會學角度對奴隸制的理論思考相矛盾。
79 對希臘化時代政治體中奴隸體系的認識取決于對奴隸身份流動性的理解。
幾種可行的釋奴方式都可使奴隸變成自由人,因此自由身份的獲得相對容易而且普遍,但同樣容易而且普遍的還有自由人被剝奪自由成為奴仆的情況。
注釋 1Pseudo-Xenophon,PolityoftheAthenians,1,10;Demosthenes,Or.9,3. 2Isocrates,Or.12,181. 3Daremberg-Saglio,Dictionnairedesantiqui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