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講 意識的共性
關燈
小
中
大
們祖先的生活成就和規則的總和,它們具有兩個目的,即保護人類抵禦自然和調節人際關系。
&rdquo為了了解更多的東西,我們将一個個地把表現于人類社會中的文明的各種特點彙集在一起。
在這樣做時,我們毫不遲疑地以語言用法或者說語言感覺為指導,并且堅信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公正地對待排除用抽象術語進行表達的内在洞察力。
第一步是簡單的。
我們認為一切有助于人類改造地球以使它效勞于人類、有助于抵禦自然勢力的兇猛進攻等活動,都具有文明的性質。
文明的這一方面幾乎是沒有什麼可質疑的。
如果我們追溯過去,可以發現文明的最初行動是使用工具、控制火和建造住房。
在這些成就中,對火的控制尤為突出,它是一項非同凡響和前所未有的成就;其他的成就開辟了人類從此一直遵循的道路,這種動力是顯而易見的。
每一種工具的使用都使人類改善他的運動器官或感覺器官,或者說消除對這些器官的限制。
運動力具有巨大的力量供人使用,就如同人們可随心所欲地使用肌肉一樣。
有了船和飛機,水和空氣就不能阻礙人的運動;有了眼鏡,人糾正了眼球晶體的缺陷;有了望遠鏡,人看到很遠的地方;有了顯微鏡,人克服了視網膜結構造成的視力限制。
在照相機中,人創造了一種可以保留轉瞬即逝的視覺印象的儀器,就像唱片可以保留轉瞬即逝的聽覺印象一樣。
這兩者從本質上說都是人類所具有的記憶能力的物化。
借助電話就可以聽到遠方人的說話,這在童話故事中也被認為是不可能的。
文字起源于不在場的人的聲音,住房是母親子宮的代替物。
子宮是人的第一個住所,人類十有八九還留戀着它,因為那裡安全舒适。
科學技術使人類在地球上實現了所有這些成就。
最初,人在地球上隻是軟弱的動物有機體,人類物種中的每一個人都是無能為力的乳兒,都要重新在地球上找到立足之地1。
這些成就不僅聽起來像個童話,事實上也差不多是每一個童話都希望實現的。
人類可以把所有這些資産稱為文化的成果。
很久以前,人類就形成了自己的理想觀念,即上帝是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人類把自己不能實現的希望或者受到禁止的一切,都寄托在上帝身上。
因此,人們也許要說上帝就是文化的理想。
今天,人類幾乎實現了這些理想,他們本身也快變成上帝了。
這種說法隻在通常理想是根據人類的普遍判斷實現的意義上才是正确的,而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正确的。
在某些方面,根本就不對;在另外一些方面,對錯參半。
人類可以說已經變成了被彌補的上帝。
當他用上所有的輔助器官時,他确實很偉大。
但是,他并不具備這些器官,有時這些器官也給他帶來許多麻煩。
但是,他有資格用這樣一種想法安慰自己,即這種發展不會恰恰在1930年停止。
在将來的歲月裡,文明的這個領域将會有嶄新的,也許是想象不到的偉大發展,人類将更像上帝。
但是,在我們的探索中不會忘記,現代人在他上帝般的特性中并沒有感到幸福。
我們承認,如果看到在一些國家中,有助于人類利用地球和抵禦自然力的一切事物,都受到了關注,并且有效地實現了,那麼這些國家的文明就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在這些國家中,可能淹沒土地的河流得到了治理,河水通過運河被引到缺水的地方;土壤經過精耕細作種上了适宜的植物;地下礦産資源經過艱辛的勞動開采出來,制成所需要的器物;交通工具又多又快又可靠,家畜的飼養昌盛起來。
但是,除了這些以外,我們還要在文明中索取其他的東西。
顯然,我們也希望看到這些東西在上述國家中得以實現。
我們好像要否認我們最初提出的要求,因為如果看到人們也把他們的注意力轉向沒有任何實用價值或無用的東西,例如,城市中所需要的被當作運動場并用來儲存新鮮空氣的綠色空間放上了花壇,或者在住宅的窗戶上擺了花盆,我們贊同這種做法,因為這是文明的表現。
很快我們就發現,我們希望文明所重視的這種無用的東西就是美。
我們要求文明人尊重美,在自然中看到的美以及在手工藝品中創造的美都應得到尊重。
但是,對文明提出的要求并未停止。
除了美以外,我們還希望看到清潔和秩序。
當我們讀到在斯特拉特福的莎士比亞父親家門前有一個很大的垃圾堆的描述時,我們就會認為莎士比亞時期英國鄉鎮的文化水平比較低。
當我們發現威那瓦爾德的道路上亂扔的廢紙時,我們便義憤填膺地将之稱為&ldquo野蠻&rdquo(與文明相對立),覺得一切污穢都與文明相悖。
我們也把清潔的要求擴展到人體。
當聽到太陽王身上有股令人讨厭的氣味時,我們感到吃驚。
在愛色拉島上,當看到拿破侖早晨漱洗用的小臉盆時,我們不禁搖頭,甚至把是否用肥皂看成是文明的一個實際尺度,我們也不會感到吃驚。
秩序也不例外,它像清潔一樣隻适用于人類行為。
在自然界中是不是需要清潔?但是,秩序是從自然界模仿來的。
人類通過對浩瀚天體規模的觀察,不僅發現了把秩序引入生活的模式,而且也找到了這種做法的出發點。
秩序是一種強迫性的重複。
當一條規律被永久性地确定下來時,秩序就決定一件事應在何時、何地以及如何做。
這樣在相同的情況下,人們就不必猶豫不決了。
秩序的好處是無可争議的。
它使人們能夠在最大限度内利用時空,同時又保持了他們的體力。
我們應該有理由希望,在最初的人類活動中,秩序就可以毫無困難地取得它的地位,而且我們可能很驚訝:這種情況居然沒有發生,而是恰恰相反,人類在他們的行為中表現出一種沒有規則和不可靠的天性,并且需要通過艱苦的訓練,才能學會以天體模式為榜樣。
美、整潔和秩序在對文明的要求中,顯然占有特殊的地位。
誰都不會認為它們與我們對自然力的控制和我們将要了解的其他因素在生活中同等重要。
但是,也沒有人會願意把它們放到微不足道的地位上。
文明不僅僅包括有用的東西,這在談美的例子中已經說明了;在談論文明的重要内容時,我們傾向于省略美這個内容,秩序的用處則是不言而喻的。
至于清潔,必須牢記它是我們對公共衛生的要求。
可以猜測,甚至在有科學預防法之前的時期,公共衛生和清潔的關系對人類來說就不完全是陌生的。
但是,可用性并沒有完全說明這些成就。
除此之外,其他的因素也一定在起着作用。
然而,尊重并鼓勵人類較高的精神活動(理智的、科學的和藝術的成就),承認在人類生活思想中具有主導作用,是對文明最好的概括。
在這些思想中,最重要的是宗教體系,在《幻想的未來》中,首先,闡述了宗教的複雜結構。
其次,哲學的沉思。
最後,可以說是人類的&ldquo理想&rdquo,即關于個人、民族或者全人類可能達到的至善至美境界的思想,以及建立在這些思想基礎之上的要求。
事實上,人類的這些創造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緊密相連的。
這不僅增加了說明它們的困難,而且還增加了追溯它們的心理起源的困難。
如果我們在最普遍的意義上認為人類一切活動的動力都是追求實用和創造快樂這兩個相互交融的目标,就必須承認我們在這裡談論的文明現象也是如此,盡管這種動力隻在科學的和審美的活動中才顯而易見。
但是,絕不能由此懷疑其他的活動也是滿足人類的強烈需要,雖然隻是滿足少部分人的需要。
我們也不要被有關特定的宗教、哲學體系或者理想等價值判斷引入歧途。
無論是想在它們當中找到人類精神的最高成就,還是把它們當成心理失常來探讨,我們都隻能承認在它們所存在的地方,尤其是在它們占有統治地位的地方,具有高度的文明,這是不言而喻的。
文明特性的最後一點,還有待評價,即調節人際關系以及人的社會關系的方式。
這些關系影響到作為鄰居、幫助的來源,另一個人的性對象,家庭和國家成員。
這裡尤其困難的是避開特定的理想要求,探讨什麼是一般意義上的文明。
也許,我們可以從解釋文明這一成分最初産生時,對這些社會關系進行調節的努力着手。
如果不進行這種努力,社會關系還是将受個人的随心所欲所支配,也就是說,體格比較強壯的人将根據他自己的利益和本能沖動來決定社會關系。
如果這個體格較強壯的人遇到了比他還強的人,後者也會這樣做。
當大部分人聚集到一起時,就比單獨的個體強壯得多,就可以團結一緻對付一切個體。
隻有在這時,共同的人類生活才有可能實現。
集體的力量被認為是正确的,是得到确認的,它與被詛咒為&ldquo蠻力&rdquo的個人力量截然相反。
個體的力量被集體的力量所代替是文明發展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
因此,文明首先要求公正,也就是要保證法律一旦制定,就不能徇私枉法。
這并不表示法律的道德價值。
文化的進一步發展,似乎使法律不再代表一個小集體的意願,即一個等級或者人類的一個階層,或者一個種族群體的意願,因為這個小集體反過來就像是暴戾的個體一樣對待其他的,也許是更多的群體。
最終的結果便是所有的人,通過犧牲他們的本能創造了法律規則,沒有人可以保留蠻力,除了那些沒能加入集體的人以外。
個體的自由不是文明的恩賜。
在文明産生以前,自由的程度最高,盡管那時自由沒有多少實際意義,因為個體幾乎不能保護他的自由。
文明的發展限制了自由,公正要求每個人都必須受到限制。
在人類集體中,以渴望自由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東西是人類對現存不公正的反抗,因此,它可能有助于文明的進一步發展,還可能與文明一緻。
但是,它也可能産生于人類原始性格的遺迹中,這種性格還沒有被文明所改造,因此,它可能成為敵視文明的基礎。
對自由的渴望被轉到反對文明的特定形式和要求,或者徹底反對文明的方向上,似乎并非一切影響都能夠誘使一個人把他的本性變成白蟻的本性。
人類的大部分鬥争都圍繞着一個任務,即尋找調節個體的上述要求與群體的文明要求的便利的辦法,也就是說,能夠帶來幸福的辦法。
涉及人類命運的問題之一是,這種調節辦法是否可以通過文明的某種特殊形式獲得,或者這種沖突是否不可以調節。
通過承認人類共有的感覺是指導确定人類生活的文明特性的根據,我們已經對文明的概況有了清晰的了解。
但是,到目前為止,還确實沒有發現任何異乎尋常的東西。
同時,我們也應當小心謹慎,以免陷入偏見之中,認為文明就是完善的同義詞,是人類預先注定的通往至善至美境界的道路。
但是現在,提出一個有可能把我們引到不同方向的觀點。
我們看到,文明發展是人類所經曆的一個獨特的過程,我們熟知其中的某些内容。
根據文明所引起的人類一般本能特性的變化,我們可以圓滿地概括這個過程,這個過程實際上是我們生命的有效利用的任務。
這些本能中的一些成分被消耗掉了,被某種其他的東西取代了。
在個體身上,我們稱這種東西為性格特征。
這個過程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幼兒的肛門性欲。
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他們對肛門的排洩作用、排洩器官和排洩物的最初興趣轉變為一組特征,即所熟悉的吝啬、秩序感和清潔感。
雖然這些特性本身大有益處、備受推崇,卻仍然有可能被強化,直至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形成所謂的肛門性格。
我們不清楚這種變化是如何發生的,但是這種發現的正确性是毫無疑問的。
我們已經看到秩序和清潔是文明的重要條件,盡管它們對于生命的重要性與它們适于作為享受來源的性質一樣不是非常明顯。
從這點上說,我們不禁想到文明過程與個體原欲發展過程的相似性。
肛門性欲之外的本能則被誘使改變其獲得滿足的條件,而去尋找其他的途徑。
在大部分情況下,這個過程與我們所熟知的升華過程(本能目的的升華)是一緻的。
但是,在某些情況下,也可能有不同之處。
本能的升華是文明發展的極其引人注目的特點,由于它的存在,科學、藝術、思想意識等較高層次的心理活動才在文明生活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果人們隻看表面現象,會認為升華作用完全是文明強加于本能的一種變化。
但是,最好還是進一步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最後即第三個因素似乎是最重要的,即文明在多大程度上要通過消除本能才能得到确立;在多大程度上(通過克制、壓抑或其他手段)要以強烈的本能得不到滿足為前提條件,這個問題是不可能被忽略的。
這種&ldquo文明挫折&rdquo在人類的社會關系中占據很廣泛的領域。
我們已經知道,它造成了一切文明都必須反對的對文明的敵意。
它也對科學工作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對此我們尚需做許多解釋。
認識如何剝奪對本能的滿足是不容易的,要毫無危險地做到這一點也是不可能的。
如果本能的損失得不到滿意的補償,那麼嚴重的混亂肯定會接踵而來。
精神分析的工作向我們表明,被稱為神經官能症的那些人所不能忍受的恰恰是對這些性生活的抵抗。
神經官能症患者在他的症狀中為自己創造了一些替代性的滿足,這些滿足不是本身造成他的痛苦,就
&rdquo為了了解更多的東西,我們将一個個地把表現于人類社會中的文明的各種特點彙集在一起。
在這樣做時,我們毫不遲疑地以語言用法或者說語言感覺為指導,并且堅信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公正地對待排除用抽象術語進行表達的内在洞察力。
第一步是簡單的。
我們認為一切有助于人類改造地球以使它效勞于人類、有助于抵禦自然勢力的兇猛進攻等活動,都具有文明的性質。
文明的這一方面幾乎是沒有什麼可質疑的。
如果我們追溯過去,可以發現文明的最初行動是使用工具、控制火和建造住房。
在這些成就中,對火的控制尤為突出,它是一項非同凡響和前所未有的成就;其他的成就開辟了人類從此一直遵循的道路,這種動力是顯而易見的。
每一種工具的使用都使人類改善他的運動器官或感覺器官,或者說消除對這些器官的限制。
運動力具有巨大的力量供人使用,就如同人們可随心所欲地使用肌肉一樣。
有了船和飛機,水和空氣就不能阻礙人的運動;有了眼鏡,人糾正了眼球晶體的缺陷;有了望遠鏡,人看到很遠的地方;有了顯微鏡,人克服了視網膜結構造成的視力限制。
在照相機中,人創造了一種可以保留轉瞬即逝的視覺印象的儀器,就像唱片可以保留轉瞬即逝的聽覺印象一樣。
這兩者從本質上說都是人類所具有的記憶能力的物化。
借助電話就可以聽到遠方人的說話,這在童話故事中也被認為是不可能的。
文字起源于不在場的人的聲音,住房是母親子宮的代替物。
子宮是人的第一個住所,人類十有八九還留戀着它,因為那裡安全舒适。
科學技術使人類在地球上實現了所有這些成就。
最初,人在地球上隻是軟弱的動物有機體,人類物種中的每一個人都是無能為力的乳兒,都要重新在地球上找到立足之地1。
這些成就不僅聽起來像個童話,事實上也差不多是每一個童話都希望實現的。
人類可以把所有這些資産稱為文化的成果。
很久以前,人類就形成了自己的理想觀念,即上帝是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人類把自己不能實現的希望或者受到禁止的一切,都寄托在上帝身上。
因此,人們也許要說上帝就是文化的理想。
今天,人類幾乎實現了這些理想,他們本身也快變成上帝了。
這種說法隻在通常理想是根據人類的普遍判斷實現的意義上才是正确的,而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正确的。
在某些方面,根本就不對;在另外一些方面,對錯參半。
人類可以說已經變成了被彌補的上帝。
當他用上所有的輔助器官時,他确實很偉大。
但是,他并不具備這些器官,有時這些器官也給他帶來許多麻煩。
但是,他有資格用這樣一種想法安慰自己,即這種發展不會恰恰在1930年停止。
在将來的歲月裡,文明的這個領域将會有嶄新的,也許是想象不到的偉大發展,人類将更像上帝。
但是,在我們的探索中不會忘記,現代人在他上帝般的特性中并沒有感到幸福。
我們承認,如果看到在一些國家中,有助于人類利用地球和抵禦自然力的一切事物,都受到了關注,并且有效地實現了,那麼這些國家的文明就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在這些國家中,可能淹沒土地的河流得到了治理,河水通過運河被引到缺水的地方;土壤經過精耕細作種上了适宜的植物;地下礦産資源經過艱辛的勞動開采出來,制成所需要的器物;交通工具又多又快又可靠,家畜的飼養昌盛起來。
但是,除了這些以外,我們還要在文明中索取其他的東西。
顯然,我們也希望看到這些東西在上述國家中得以實現。
我們好像要否認我們最初提出的要求,因為如果看到人們也把他們的注意力轉向沒有任何實用價值或無用的東西,例如,城市中所需要的被當作運動場并用來儲存新鮮空氣的綠色空間放上了花壇,或者在住宅的窗戶上擺了花盆,我們贊同這種做法,因為這是文明的表現。
很快我們就發現,我們希望文明所重視的這種無用的東西就是美。
我們要求文明人尊重美,在自然中看到的美以及在手工藝品中創造的美都應得到尊重。
但是,對文明提出的要求并未停止。
除了美以外,我們還希望看到清潔和秩序。
當我們讀到在斯特拉特福的莎士比亞父親家門前有一個很大的垃圾堆的描述時,我們就會認為莎士比亞時期英國鄉鎮的文化水平比較低。
當我們發現威那瓦爾德的道路上亂扔的廢紙時,我們便義憤填膺地将之稱為&ldquo野蠻&rdquo(與文明相對立),覺得一切污穢都與文明相悖。
我們也把清潔的要求擴展到人體。
當聽到太陽王身上有股令人讨厭的氣味時,我們感到吃驚。
在愛色拉島上,當看到拿破侖早晨漱洗用的小臉盆時,我們不禁搖頭,甚至把是否用肥皂看成是文明的一個實際尺度,我們也不會感到吃驚。
秩序也不例外,它像清潔一樣隻适用于人類行為。
在自然界中是不是需要清潔?但是,秩序是從自然界模仿來的。
人類通過對浩瀚天體規模的觀察,不僅發現了把秩序引入生活的模式,而且也找到了這種做法的出發點。
秩序是一種強迫性的重複。
當一條規律被永久性地确定下來時,秩序就決定一件事應在何時、何地以及如何做。
這樣在相同的情況下,人們就不必猶豫不決了。
秩序的好處是無可争議的。
它使人們能夠在最大限度内利用時空,同時又保持了他們的體力。
我們應該有理由希望,在最初的人類活動中,秩序就可以毫無困難地取得它的地位,而且我們可能很驚訝:這種情況居然沒有發生,而是恰恰相反,人類在他們的行為中表現出一種沒有規則和不可靠的天性,并且需要通過艱苦的訓練,才能學會以天體模式為榜樣。
美、整潔和秩序在對文明的要求中,顯然占有特殊的地位。
誰都不會認為它們與我們對自然力的控制和我們将要了解的其他因素在生活中同等重要。
但是,也沒有人會願意把它們放到微不足道的地位上。
文明不僅僅包括有用的東西,這在談美的例子中已經說明了;在談論文明的重要内容時,我們傾向于省略美這個内容,秩序的用處則是不言而喻的。
至于清潔,必須牢記它是我們對公共衛生的要求。
可以猜測,甚至在有科學預防法之前的時期,公共衛生和清潔的關系對人類來說就不完全是陌生的。
但是,可用性并沒有完全說明這些成就。
除此之外,其他的因素也一定在起着作用。
然而,尊重并鼓勵人類較高的精神活動(理智的、科學的和藝術的成就),承認在人類生活思想中具有主導作用,是對文明最好的概括。
在這些思想中,最重要的是宗教體系,在《幻想的未來》中,首先,闡述了宗教的複雜結構。
其次,哲學的沉思。
最後,可以說是人類的&ldquo理想&rdquo,即關于個人、民族或者全人類可能達到的至善至美境界的思想,以及建立在這些思想基礎之上的要求。
事實上,人類的這些創造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緊密相連的。
這不僅增加了說明它們的困難,而且還增加了追溯它們的心理起源的困難。
如果我們在最普遍的意義上認為人類一切活動的動力都是追求實用和創造快樂這兩個相互交融的目标,就必須承認我們在這裡談論的文明現象也是如此,盡管這種動力隻在科學的和審美的活動中才顯而易見。
但是,絕不能由此懷疑其他的活動也是滿足人類的強烈需要,雖然隻是滿足少部分人的需要。
我們也不要被有關特定的宗教、哲學體系或者理想等價值判斷引入歧途。
無論是想在它們當中找到人類精神的最高成就,還是把它們當成心理失常來探讨,我們都隻能承認在它們所存在的地方,尤其是在它們占有統治地位的地方,具有高度的文明,這是不言而喻的。
文明特性的最後一點,還有待評價,即調節人際關系以及人的社會關系的方式。
這些關系影響到作為鄰居、幫助的來源,另一個人的性對象,家庭和國家成員。
這裡尤其困難的是避開特定的理想要求,探讨什麼是一般意義上的文明。
也許,我們可以從解釋文明這一成分最初産生時,對這些社會關系進行調節的努力着手。
如果不進行這種努力,社會關系還是将受個人的随心所欲所支配,也就是說,體格比較強壯的人将根據他自己的利益和本能沖動來決定社會關系。
如果這個體格較強壯的人遇到了比他還強的人,後者也會這樣做。
當大部分人聚集到一起時,就比單獨的個體強壯得多,就可以團結一緻對付一切個體。
隻有在這時,共同的人類生活才有可能實現。
集體的力量被認為是正确的,是得到确認的,它與被詛咒為&ldquo蠻力&rdquo的個人力量截然相反。
個體的力量被集體的力量所代替是文明發展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
因此,文明首先要求公正,也就是要保證法律一旦制定,就不能徇私枉法。
這并不表示法律的道德價值。
文化的進一步發展,似乎使法律不再代表一個小集體的意願,即一個等級或者人類的一個階層,或者一個種族群體的意願,因為這個小集體反過來就像是暴戾的個體一樣對待其他的,也許是更多的群體。
最終的結果便是所有的人,通過犧牲他們的本能創造了法律規則,沒有人可以保留蠻力,除了那些沒能加入集體的人以外。
個體的自由不是文明的恩賜。
在文明産生以前,自由的程度最高,盡管那時自由沒有多少實際意義,因為個體幾乎不能保護他的自由。
文明的發展限制了自由,公正要求每個人都必須受到限制。
在人類集體中,以渴望自由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東西是人類對現存不公正的反抗,因此,它可能有助于文明的進一步發展,還可能與文明一緻。
但是,它也可能産生于人類原始性格的遺迹中,這種性格還沒有被文明所改造,因此,它可能成為敵視文明的基礎。
對自由的渴望被轉到反對文明的特定形式和要求,或者徹底反對文明的方向上,似乎并非一切影響都能夠誘使一個人把他的本性變成白蟻的本性。
人類的大部分鬥争都圍繞着一個任務,即尋找調節個體的上述要求與群體的文明要求的便利的辦法,也就是說,能夠帶來幸福的辦法。
涉及人類命運的問題之一是,這種調節辦法是否可以通過文明的某種特殊形式獲得,或者這種沖突是否不可以調節。
通過承認人類共有的感覺是指導确定人類生活的文明特性的根據,我們已經對文明的概況有了清晰的了解。
但是,到目前為止,還确實沒有發現任何異乎尋常的東西。
同時,我們也應當小心謹慎,以免陷入偏見之中,認為文明就是完善的同義詞,是人類預先注定的通往至善至美境界的道路。
但是現在,提出一個有可能把我們引到不同方向的觀點。
我們看到,文明發展是人類所經曆的一個獨特的過程,我們熟知其中的某些内容。
根據文明所引起的人類一般本能特性的變化,我們可以圓滿地概括這個過程,這個過程實際上是我們生命的有效利用的任務。
這些本能中的一些成分被消耗掉了,被某種其他的東西取代了。
在個體身上,我們稱這種東西為性格特征。
這個過程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幼兒的肛門性欲。
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他們對肛門的排洩作用、排洩器官和排洩物的最初興趣轉變為一組特征,即所熟悉的吝啬、秩序感和清潔感。
雖然這些特性本身大有益處、備受推崇,卻仍然有可能被強化,直至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形成所謂的肛門性格。
我們不清楚這種變化是如何發生的,但是這種發現的正确性是毫無疑問的。
我們已經看到秩序和清潔是文明的重要條件,盡管它們對于生命的重要性與它們适于作為享受來源的性質一樣不是非常明顯。
從這點上說,我們不禁想到文明過程與個體原欲發展過程的相似性。
肛門性欲之外的本能則被誘使改變其獲得滿足的條件,而去尋找其他的途徑。
在大部分情況下,這個過程與我們所熟知的升華過程(本能目的的升華)是一緻的。
但是,在某些情況下,也可能有不同之處。
本能的升華是文明發展的極其引人注目的特點,由于它的存在,科學、藝術、思想意識等較高層次的心理活動才在文明生活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果人們隻看表面現象,會認為升華作用完全是文明強加于本能的一種變化。
但是,最好還是進一步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最後即第三個因素似乎是最重要的,即文明在多大程度上要通過消除本能才能得到确立;在多大程度上(通過克制、壓抑或其他手段)要以強烈的本能得不到滿足為前提條件,這個問題是不可能被忽略的。
這種&ldquo文明挫折&rdquo在人類的社會關系中占據很廣泛的領域。
我們已經知道,它造成了一切文明都必須反對的對文明的敵意。
它也對科學工作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對此我們尚需做許多解釋。
認識如何剝奪對本能的滿足是不容易的,要毫無危險地做到這一點也是不可能的。
如果本能的損失得不到滿意的補償,那麼嚴重的混亂肯定會接踵而來。
精神分析的工作向我們表明,被稱為神經官能症的那些人所不能忍受的恰恰是對這些性生活的抵抗。
神經官能症患者在他的症狀中為自己創造了一些替代性的滿足,這些滿足不是本身造成他的痛苦,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