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關燈
小
中
大
《戰争藝術史》第4卷,也就是最後一卷,面世于有史以來最大的戰争剛結束後的那一年。
本卷的研究工作在1914年就基本做完了,大部分書稿也已寫完。
有人可能會設想,那場席卷而來的風暴會激勵我完成這項使命,講完這個主題,但事實并非如此,我的注意力反而被引開了。
我擱下了筆,最後完稿時并沒有聯系當下。
本書中提到的&ldquo當代&rdquo基本上指的都是世界大戰前夕,也就是我實際寫作的時期,偶爾指的是我實際參戰的時期。
(我于1867年參軍,1885年以預備役中尉退役。
) 我最初計劃一直寫到德意志統一戰争,結合拿破侖戰略的發展讨論毛奇的戰略。
但我後來放棄了這個想法,因為那會直接引出世界大戰的問題,而學術界對世界大戰的界定尚不完善,這樣的探讨也不符合本書的學術宗旨。
這并不意味着我不會思考最近的事件,隻是我對這個主題的探讨還達不到學術研究所需的嚴謹和冷靜。
因此,本書會以拿破侖和他的同時代人作結。
但後續内容我已經寫了一些,一直寫到今天,隻不過是以另外的形式呈現。
關于19世紀後期的軍事史現象,尤其是毛奇的戰略和世界大戰的經過,我把想說的話、能說的話寫成了單獨的文章,收錄于與本書同時期面世的3卷本合集《戰争與政治:1914年至1918年》(KriegundPolitik,1914bis1918)中。
關于毛奇的文章收錄于合集《回憶錄、文章與演講稿》(Erinnerungen,AufsätzeundReden),合集中另附原發表于《普魯士年鑒》[115(1904):347]的《19世紀戰略學發展史》(EntwickelungderstrategischenWissenschaftim19,Jahrhundert)一文。
在附文中我聯系施利希廷(Schlichting)的觀點和我對坎尼會戰的分析,對毛奇提出的新思想,後來被施利芬發展為兩面包圍的兩線進軍戰略進行了更詳盡的說明與心理、技術兩方面的澄清,進而引出了我對世界大戰中的事件的戰略觀察。
在我對現代戰争的介紹中,武器戰術這些技術層面的内容不會重點讨論,這是自然而然的。
原因并非技術因素不如先前重要了&mdash&mdash事實上,技術因素的重要性正在以越來越快的速度增長。
原因在于,技術因素在形式上一目了然,重要意義不需要多加探究。
相關文獻現在已經有很多了,讓我可以将關注點局限在實際結果上。
另外,馬克斯·雅恩極有價值的《軍學史》(GeschichtederKriegswissenschaften)一書已經為有意深究技術層面的讀者提供了系統的資料,更讓我有理由擇要而論。
我希望略寫技術層面的做法能夠讓本書的主旨&mdash&mdash國家組織形式、
本卷的研究工作在1914年就基本做完了,大部分書稿也已寫完。
有人可能會設想,那場席卷而來的風暴會激勵我完成這項使命,講完這個主題,但事實并非如此,我的注意力反而被引開了。
我擱下了筆,最後完稿時并沒有聯系當下。
本書中提到的&ldquo當代&rdquo基本上指的都是世界大戰前夕,也就是我實際寫作的時期,偶爾指的是我實際參戰的時期。
(我于1867年參軍,1885年以預備役中尉退役。
) 我最初計劃一直寫到德意志統一戰争,結合拿破侖戰略的發展讨論毛奇的戰略。
但我後來放棄了這個想法,因為那會直接引出世界大戰的問題,而學術界對世界大戰的界定尚不完善,這樣的探讨也不符合本書的學術宗旨。
這并不意味着我不會思考最近的事件,隻是我對這個主題的探讨還達不到學術研究所需的嚴謹和冷靜。
因此,本書會以拿破侖和他的同時代人作結。
但後續内容我已經寫了一些,一直寫到今天,隻不過是以另外的形式呈現。
關于19世紀後期的軍事史現象,尤其是毛奇的戰略和世界大戰的經過,我把想說的話、能說的話寫成了單獨的文章,收錄于與本書同時期面世的3卷本合集《戰争與政治:1914年至1918年》(KriegundPolitik,1914bis1918)中。
關于毛奇的文章收錄于合集《回憶錄、文章與演講稿》(Erinnerungen,AufsätzeundReden),合集中另附原發表于《普魯士年鑒》[115(1904):347]的《19世紀戰略學發展史》(EntwickelungderstrategischenWissenschaftim19,Jahrhundert)一文。
在附文中我聯系施利希廷(Schlichting)的觀點和我對坎尼會戰的分析,對毛奇提出的新思想,後來被施利芬發展為兩面包圍的兩線進軍戰略進行了更詳盡的說明與心理、技術兩方面的澄清,進而引出了我對世界大戰中的事件的戰略觀察。
在我對現代戰争的介紹中,武器戰術這些技術層面的内容不會重點讨論,這是自然而然的。
原因并非技術因素不如先前重要了&mdash&mdash事實上,技術因素的重要性正在以越來越快的速度增長。
原因在于,技術因素在形式上一目了然,重要意義不需要多加探究。
相關文獻現在已經有很多了,讓我可以将關注點局限在實際結果上。
另外,馬克斯·雅恩極有價值的《軍學史》(GeschichtederKriegswissenschaften)一書已經為有意深究技術層面的讀者提供了系統的資料,更讓我有理由擇要而論。
我希望略寫技術層面的做法能夠讓本書的主旨&mdash&mdash國家組織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