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一場成功的戰鬥可以讓我們赢得美洲”
關燈
小
中
大
如果說法國人并未認識到自己支持叛軍的意義,那麼總的來說,英國人也沒有意識到他們與美洲殖民地的争鬥在曆史上留下了或者将要留下怎樣的印記。
他們僅僅把它看成是殖民地忘恩負義的人們的一場起義,必須借助武力鎮壓。
對于那些具有更宏觀的世界視野的人來說,這是針對法國的霸權之争。
從意識形态上說,永無休止的或左或右的鬥争,使得這場叛亂被視為對社會秩序的颠覆,美國人則被視為&ldquo平等主義者&rdquo。
一旦他們成功了,将會引發愛爾蘭或者其他地方的革命運動。
英國政府及其支持者則與輝格黨和激進分子正相反,自認為在捍衛自己的權利和特權,為生存而戰,理應得到歐洲的支持而非敵視。
當時的法國和西班牙都是敵手,荷蘭即将成為另一個敵手,&ldquo中立聯盟&rdquo很可能将成為海上主權的争奪者,歐洲不支持英國,反而積極支持美國人,這被認為是自取滅亡;如果美國人赢了,歐洲将在自己的大地上聽到激進分子的腳步聲,聽到&ldquo自由!&rdquo的呐喊聲。
所有人當中,倒恰恰是老打瞌睡、老是因自己無力應付局面懇求國王讓他辭職的英國首相諾斯勳爵,察覺到了自己國家與殖民地所陷入的争鬥的曆史關聯,以及美國如果取得勝利的曆史影響。
他預見到:&ldquo如果美國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帝國,那麼它将給全世界的政治制度帶來一場革命,如果歐洲現在不支持英國,那麼終有一天它會發現自己被充滿民主狂想的美國統治了。
&rdquo 華盛頓先生的部隊(英國人不願意放下身段管他叫&ldquo将軍&rdquo)正面臨嘩變,極度缺乏供給,這顯出一絲希望,表明美國革命正在顯出頹态,他們不僅缺少物資和錢财,而且缺乏新兵。
克林頓對此感到振奮,安慰自己說:&ldquo我有的是希望,而華盛頓隻有恐懼。
&rdquo從邏輯上說他是對的,但若他是一個不偏不倚的觀察者,恐怕也沒有多少可感到振奮的東西,因為&ldquo希望&rdquo無非是為克林頓的不作為又多找了一個理由,而對華盛頓來說,&ldquo恐懼&rdquo也不過是有待克服的一個因素罷了。
英國那些操控戰争的人對自己軍事上的優勢非常肯定,故而他們确信叛軍必将屈服求和。
正如國王的主要謀臣傑曼勳爵所表述的,&ldquo叛軍在所有方面都不值一提&hellip&hellip而我方的優勢又如此之大,無論他們怎樣抵抗,都無礙于我們迅速平息叛亂。
&rdquo如此泰然自滿,自然容不得别的想法。
對叛軍盡早崩潰的期待,還因為現實上的迫切需要而變得強烈&mdash&mdash因為盡管英國人洋洋得意,但是其資源早已捉襟見肘:招募新兵很難,食物很糟,錢饷很少。
英國人死死抱住這樣一種想法:隻要把戰争繼續下去,美國人最後隻能投降。
大陸會議的權威将不複存在,公衆輿論也會傾向母國。
他們最深信不疑的是,美國人很快就将面臨财政崩潰。
默裡将軍從米諾卡寫道:&ldquo我認為,和我們一樣,敵人也對這場戰争的代價無法承受。
&rdquo一個對此有所懷疑的平民&mdash&mdash與沃波爾通信的賀拉斯·曼,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ldquo除非對在美洲或歐洲的法軍予以緻命打擊,否則叛逆的殖民地的堅韌不拔和法國的榮譽感會将戰争延續下去,把我們拖垮。
&rdquo喬治三世本人并不認為會有這樣的結局,他堅信勝利已經近在眼前,真正忠誠的人民即将挺身而出,再予以一兩次重擊,叛軍就會土崩瓦解。
導緻雙方預期都出現偏差的是法國的幹預。
1780年,美國革命陷入最低潮,促使法美共同謀劃,以期革命能夠繼續并堅持戰鬥。
華盛頓向法國要錢、要兵,尤其要海軍的支持&mdash&mdash盡管德埃斯坦戰役的結果很是令人沮喪。
他堅信,如果不能掌控海岸和海上的自由通行,那麼美國人就無法取勝,唯有如此才能夠擊敗英國。
英國在美國張開的弓形陣勢的支點是紐約和弗吉尼亞,而切薩皮克灣有很長的海岸線向大西洋開放,因為美國人控制了兩地間的賓夕法尼亞和新澤西,所以紐約和弗吉尼亞之間的通訊,隻能通過水路。
英國人也不可能通過陸上獲取生活物資,因為當地居民對他們懷有敵意;他們在美國的供應和部隊調遣要依靠水路運輸,有賴于其對港口和港灣的控制。
如果能夠阻截他們,或者把這些港口和港灣從他們手中奪過來,那麼英國人就要挨餓了。
實際上,後來在談及自己擔心在海上優勢會輸給德埃斯坦的這個階段時,克林頓說道:&ldquo陸軍曾有三次面臨挨餓的危險。
&rdquo如果這種說法是言過其實、擔憂過甚的話,這大約是他在戰後為自己辯解時哀歎事事都不如人意罷了。
反之,隻有當美國人能夠自由利用水上運輸的時候,他們才能夠運輸反攻所必需的部隊。
這就是華盛頓堅持有海軍優勢的原因。
他向大陸會議前主席之子、正準備出使法國的勞倫斯上校(ColonelLaurens)解釋,&ldquo如果我們掌握了制海權,得以阻截來自歐洲的常規物資&rdquo,那麼英國就無法維持&ldquo在這個國家的龐大軍隊&rdquo了。
&ldquo如果在這些海岸持續地占據優勢,那麼敵人會立即陷入防守的境地。
&rdquo占據海軍優勢,&ldquo再加上資金方面的資助,這足以讓我們把戰争轉為積極進取的進攻戰&rdquo。
華盛頓想進攻紐約,這是英國在美國的軍事基地。
他相信,重新從英國人手中奪取長島和曼哈頓将會是緻命一擊。
然而,紐約入口處的桑迪胡克吃水淺,這個障礙之前已經阻擋了德埃斯坦的道路,加之切薩皮克灣更方便進入,且地域開闊,方便作戰,因此他的法國盟友羅尚博和他意見相左,認為在切薩皮克灣發動戰役更切合實際,效果亦更好。
此外,這裡康沃利斯統率下的英軍是此戰最具活力和威脅性的敵人。
華盛頓和部隊中的其他将領,都非常希望由美國人民為自己的事業戰鬥,然而令他們極為沮喪的是,就可以感受到的民衆支持而言,這個國家表達愛國主義的形式未免太過于怯懦。
在福吉谷,華盛頓曾經痛苦地承認,由于缺乏供給,他部隊中的有些士兵&ldquo連一點兒毯子也沒有&rdquo,隻憑借他們&ldquo腳下的血迹,就可以把他們從懷特馬什(WhiteMarsh)一直追蹤到福吉谷&rdquo。
1780年夏,為發動新戰役募集新兵時,招募的最後期限已過去了6個星期後,才有不到30個應征者零零散散地晃進指揮部。
那些志願參加戰鬥的民衆們,一旦看到這裡的匮乏比自己家裡還要嚴重,往往選擇逃之夭夭,而不是同甘共苦。
他們并無太大熱情加入穿着破舊、骨瘦如柴的大陸軍。
同樣的,農民們也不情願提供運輸物資供給所需的車子和人手。
自德埃斯坦的行動失敗之後,部隊情況開始惡化。
士兵抱怨大陸會議不給他們發饷,相互間為了軍階高低而争吵不休,有時甚至威脅要辭去軍職。
就連最堅韌不拔的格林将軍&mdash&mdash當時已是陸軍軍需兵司令兼軍需局局長(QuartermasterGeneral)&mdash&mdash也憤憤不平地抱怨大陸會議給他的饷&ldquo還不夠給他塞牙縫的&rdquo。
在為重新奪回薩瓦納制訂進攻計劃時,他對大陸會議的失職怒不可遏,連他也想辭職。
在福吉谷經曆了一個嚴酷的冬天後,1781年元旦,賓夕法尼亞部隊又在莫裡斯敦經曆了第二個嚴冬。
饑寒交迫的部隊飽受困乏之苦,缺乏糧饷,看到那些自己過得舒舒服服的民衆卻不為所動,不禁怒火中燒。
他們缺少衣物,缺少制鞋用的皮革,缺少運輸用的馬匹和車輛,所有部隊都缺少肉、面粉和彈藥,兵力缺乏,士氣低落,又得不到自己國家的支持,這種種困難讓部隊幾乎無法支撐,難以為繼。
将領們報告各種匮乏的信件堆積在華盛頓的辦公桌上。
即使供給有了着落,也常常因為缺少運輸工具,無法被運到饑腸辘辘的連隊那裡。
部隊隻能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訴求:嘩變。
同樣飽受困乏之苦的康涅狄格和新澤西的部隊也與賓夕法尼亞的部隊一道行動,但最終沒有爆發,因為為了殺一儆百,兩個來自康涅狄格的士兵被處決了。
在嘩變之前不久的1780年,華盛頓曾經坦承:&ldquo我幾乎已經不再抱有希望。
整體而言,這個國家連對與自己利益攸關的事都這樣漠不關心、麻木不仁,我幾乎不對局勢的改觀抱有奢望了。
&rdquo 法國卻積極籌備以讓局勢有所改觀。
法國外長韋爾熱納雖不樂意接受美國人的開導,但還是被約翰·亞當斯堅決的主張影響了&mdash&mdash唯有海軍力量方能最終決定美國戰争的結局,而法國花費兵力奪取西印度群島的産糖島嶼,圍困直布羅陀,或者集結攻擊力量入侵大不列颠都将是徒勞的,因為隻有在美國才能擊敗英國。
出于同樣的意圖發自大陸會議的請求也在産生效果。
喬治·華盛頓親自給法國駐美公使拉盧塞恩(LaLuzerne)緻函,強調海軍占據優勢之必要性,請求法國派遣艦隊前往美國。
1780年7月,在德埃斯坦的繼任者特耐的統率下,作為先遣隊的7艘法國主力艦抵達紐波特港,帶來了一個人和一支小規模的登陸部隊,他們将成為最後戰役的關鍵盟友。
這個人便是讓·巴蒂斯特·羅尚博将軍(GeneralJeanBaptisteRochambeau),時年55歲。
他帶來了三個團,其統帥為克勞德-安·德·聖西門侯爵(MarquisClaude-AnnedeSaint-Simon),他的表弟亨利·德·聖西門伯爵(CountHenrideSaint-Simon)後來成為法國社會主義的締造者。
這兩人均與著名的路易十四的宮廷史官聖西門公爵(DucdeSaint-Simon)有親屬關系。
這位年輕的侯爵志願率領自己的部隊來美國助戰,服從羅尚博的調遣。
他的部隊當時駐紮在西印度群島的聖多明各,租借給西班牙。
這支部隊可謂雪中送炭,但因為英國對紐波特海域實施封鎖,部隊隻能無所事事地在島上待了近一年。
由于沒有陸上運輸工具,華盛頓無法利用這支部隊。
沒有運輸工具,華盛頓也無法發動攻勢,而他很明白,僅僅靠防禦戰是無法取得勝利的。
羅尚博的部隊有足夠的錢購買食物,就待在紐波特吃吃喝喝,跟女人調情,但在軍事上完全是個空白&mdash&mdash不過這種局面不會永遠繼續下去。
羅尚博個子不高,身體粗壯,性格随和,軍事經驗豐富,後來證明是個理想的盟友、堅強的支持者和忠實的夥伴,願意服從總司令的指派,但又不唯唯諾諾,不願做一個僅僅滿足于俯首聽命的副手。
他有自己的想法,随時準備着也有能力将這想法付諸現實。
盡管他與長官偶有激烈的争執,但他受到自己士兵的尊重,且能維持嚴明的軍紀。
盡管面臨匮乏,在即将展開的聯合戰役中還不得不與語言、習慣不同的美國人密切接觸,但是他們的合作沒有出現嚴重的摩擦。
在關鍵時刻,法國士兵秩序井然、紀律嚴明地在美國土地上行進,其狀态之佳,無論英國兵還是美國兵都難以望其項背。
在羅尚博的部隊中有洛贊公爵(DucdeLauzun),此人系羅德尼在巴黎的那位恩人的侄子,出手闊綽,他不久後在約克鎮戰役中證明了自己是位沖勁很足的鬥士。
在紐波特,他&ldquo和美國人相處得非常融洽,因為他極富魅力的風度&rdquo&mdash&mdash我們很容易聯想到這是指他大手大腳的習慣。
在他的回憶錄中寫到,法軍離開布雷斯特時,承諾的運輸工具中隻有一半到位,&ldquo這迫使我們留下了一個旅的步兵,1/3的大炮,還有我自己那個團的1/3的人員&rdquo。
顯然,自前一年那次進攻搞砸了以後,法國海軍的管理并無進步。
洛贊的這本回憶錄寫了他在新世界的冒險活動,這涉及締造一個新國家的革命,但最有意思的是,這本回憶錄沒有對他所參與的這場曆史性事件、這個國家、人民或戰争政治的任何想法、觀察或評論。
由于洛贊被視為為法國朝廷增光的年輕人的典型,因此他可能反映了他所屬的階級、類型以及導緻他們滅絕的那些特征。
也許我們有點兒小題大做&mdash&mdash他不過是對自己生活中的輕重主次有牢固把握的一個人罷了。
回憶錄的上半部充滿了對他私情的描述,那是他在革命前最後的貴族生活。
在140頁的篇幅中,我們看到他如數家珍地提到他的那些情人,她們怎樣與他初次見面或者比較熟悉後便&ldquo對我産生了明顯的好感&rdquo,他寫下每一個名字,絲毫不顧及這些人的身份、家庭或丈夫。
在複辟時期&mdash&mdash正是流亡國外的貴族們希望展示自己的道德和生活多麼正派的時候,此書一經發表,立即造成巨大轟動,其真僞問題引起了兩個重要評論家&mdash&mdash塔列郎(Talleyrand)和聖伯夫(Sainte-Beuve)的憤怒争論。
在當時,對這本書感興趣的大約隻有那些認識書中提到的女士的人,或者那些女士曾經寵幸的人,而對于後世的人們來說,這本書早已是明日黃花,隻是一個空殼,留下當時壯麗海面的一絲漣漪而已。
8月25日,華盛頓從羅尚博那裡得到了由法國快速帆船帶來的一個消息:原來指望法國第二艦隊可以支援南方的拉法耶特和格林,但是該艦隊在布雷斯特遭到阻攔,最快也要在10月份才可能抵達,到那時,部隊早就消耗完那個地區所能提供的物資了。
聽到這個消息,就連有鐵一般的意志、飽經憂患的華盛頓,也在給他兄弟塞缪爾的信中流露出失意。
&ldquo非親臨現場,誰都無法體會我的窘境,也無法想象在我們所處的情況下,部隊竟然還能夠支撐下去。
&rdquo此後不過幾天,便傳來了南卡羅來納卡姆登(Camden)大敗的消息。
這場失敗使得弗吉尼亞可能面臨來自南面的進攻。
華盛頓隻能勉為其難地挽救危局。
他從馬裡蘭派遣了一個團趕赴格林那裡,同時鼓起勇氣,在哈特福德(Hartford)與法國盟友會談,商量制訂相關戰役計劃。
抵達紐波特之後,特耐和羅尚博由羅得島(相距100英裡)出發,通過康涅狄格于9月20日到22日到達哈特福德的會面地點。
華盛頓這次帶上了年老但很可靠的亨利·諾克斯将軍(GeneralHenryKnox)。
諾克斯曾經是波士頓的書商,後來成了一名炮兵軍官,曾經把在提康德羅加戰役中奪取的大炮拽過溝溝壑壑,翻山越嶺,最後在1776年用這些炮把英國人從波士頓趕了出去。
誰都沒有帶來什麼好消息。
拉法耶特剛剛從南方的戰場過來。
1780年8月,就在查爾斯頓陷落後僅僅三個月,美國人在卡姆登遭受慘敗。
在這裡,好鬥的康沃利斯勳爵将軍發動戰役,準備收複整個州。
康沃利斯在卡姆登狠狠地收拾了蓋茨将軍(GeneralGates)。
蓋茨乃薩拉托加之戰的英雄,後來參與了康韋陰謀(ConwayCabal),散布了種種敗壞華盛頓名譽的流言,企圖迫使華盛頓辭職并取而代之。
華盛頓自知無可替代,拒絕辭職,卻未能阻止大陸會議中那些心懷不滿的人成功任命蓋茨為南部指揮官。
在卡姆登之戰中,由于蓋茨指揮失當,美軍有800人陣亡,1000人被俘。
更為尴尬的是,他們的指揮官倉促離開,撤退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戰鬥當晚就逃了70英裡,到達夏洛特(Charlotte),而且并未止步,繼續逃到山區的希爾斯伯勒(Hillsboro)。
根據亞曆山大·漢密爾頓的一份陳述,膽怯的蓋茨在逃跑過程中,在三天半的時間裡跑了180英裡。
在這樣短的時間裡完成這個距離簡直是不可思議,即便是換乘新馬接力也不大可能,撤退時也不可能準備換乘的馬。
不管真實情況到底如何,這番可恥的撤退讓蓋茨顔面盡失,無法再待在軍中了。
官方曾經下令對他展開正式調查,但是後來不了了之。
勝利者把英國人的枷鎖牢牢地套在南卡羅來納後,便開始向北通過北卡羅來納朝弗吉尼亞前進。
弗吉尼亞别稱&ldquo老自治領&rdquo(theOldDominion),系南方最富裕的州。
該州的中部有切薩皮克灣切入,按照康沃利斯的想法,可以在此阻止南部的富饒資源流向北部,通過這緻命一擊終結戰争。
他喜歡說的一句口頭禅是:&ldquo一場成功的戰鬥可以讓我們赢得美洲。
&rdquo戰争雙方的所有指揮官都受到這種蠱惑:企圖畢其功于一役,結束這場無休止的痛苦戰争。
結束一場戰争是件困難而微妙的事。
哪怕是聰明的統治者&mdash&mdash假如有這樣的統治者的話&mdash&mdash也常常發覺自己無法終結一場戰争,即便他們很想如此。
雙方必須同時并同樣程度地确信戰争目标無法實現,或者不值得讓國家付出如此代價。
确信程度必須相當,因為如果任何一方感到自己占了一點兒便宜或吃了一點兒虧,這一方就無法提出對方能接受的條件。
在14世紀法國和英國所卷入的百年戰争中,雙方均想停戰,但卻不能,因為擔心失去權力和地位。
戰争加深了他們彼此間的仇恨和不信任,使他們不願意商談。
在1914-1918年那場傷亡慘重而又徒勞的戰争中,除非某一方獲得勝利,否則不可能通過談判結束戰争,因為這場戰争代價如此之高,任何一方都覺得必須給自己的人民帶來什麼好處才能有交代&mdash&mdash這個好處可以是領土、海港,或者工業資源。
兩手空空地回去可能導緻國内對統治者的反抗&mdash&mdash或者至少會使統治階層失去職位和社會地位,比如1918年被推翻的德皇和霍亨索倫家族。
普通的士兵并非統治者,他們無須為丢掉王位或職位而擔心,那麼當他們饑腸辘辘、衣不蔽體的時候,為什麼還要繼續戰鬥?答案很複雜,有很多因素:因為他們認同戰争目标;因為開小差或嘩變會被處以極刑;因為戰友的情誼;因為假如他們離開部隊将無處可去,也無法回家。
統治者放棄實現自己所宣揚的戰争目标,就相當于承認自己和支持者的無能&mdash&mdash這無疑就像要駱駝從針眼中穿過一樣難。
除非遭遇徹底的失敗,否則美國革命的領導者會放棄為自由和獨立而戰嗎?或者英國國王和大臣們會放棄對自己帝國的控制嗎?答案很可能是:&ldquo萬能的上帝啊,還是不要這樣吧!&rdquo于是,美洲戰争雙方都在勝利和&ldquo緻命一擊&rdquo那微弱曙光的激勵下繼續戰鬥。
在奪取查爾斯頓後,克林頓帶着不太常見的樂觀情緒,在寫給政府的信中說:&ldquo再發動幾場加強的攻勢,那麼從這裡到哈德孫河之間的地區就都屬于我們了。
&rdquo在倫敦,傑曼受到這種情緒的感染後也說道:&ldquo再有一場戰役,南方各省即可悉數收入囊中。
&rdquo不管戰事有怎樣的起伏,他一直相信鎮壓叛亂輕而易舉,英國戰略家們這類想當然的假設,純粹是由于他們對美國人完全缺乏了解。
他們不相信那些未經訓練的農夫和樵夫&mdash&mdash特倫頓的一位雇傭軍軍官所說的&ldquo這些鄉巴佬小醜們&rdquo,能夠與訓練有素的英國和傑曼職業軍人相抗衡。
他們忘了那些為信仰而戰的人還有别的武器。
訓練水平通常可以用來衡量作戰效果,但這次是例外。
美國人的作戰風格是導緻英國人一直低估叛軍的主要原因。
這些美國人穿着暗色的手工紡織粗布或者綴有邊飾的印第安人緊身短上衣,躲在牆體或樹後面射擊。
這與歐洲士兵形成了鮮明對照。
歐洲士兵身着顔色鮮豔的制服,非常注重外觀整潔,以嚴整的隊列行進、射擊或被擊中。
自打出第一槍的萊克星頓開始,直到通往波士頓的道路上,到處都是被射殺的英國兵。
射出的子彈來自藏在石牆後面的民兵,而不是訓練有素的法國國王的(或者約克公爵的)士兵&mdash&mdash像那首童謠唱的,4萬名士兵整整齊齊上了山,又整整齊齊下了山。
那時起,就改變了農民&mdash&mdash雖不能說野蠻人
他們僅僅把它看成是殖民地忘恩負義的人們的一場起義,必須借助武力鎮壓。
對于那些具有更宏觀的世界視野的人來說,這是針對法國的霸權之争。
從意識形态上說,永無休止的或左或右的鬥争,使得這場叛亂被視為對社會秩序的颠覆,美國人則被視為&ldquo平等主義者&rdquo。
一旦他們成功了,将會引發愛爾蘭或者其他地方的革命運動。
英國政府及其支持者則與輝格黨和激進分子正相反,自認為在捍衛自己的權利和特權,為生存而戰,理應得到歐洲的支持而非敵視。
當時的法國和西班牙都是敵手,荷蘭即将成為另一個敵手,&ldquo中立聯盟&rdquo很可能将成為海上主權的争奪者,歐洲不支持英國,反而積極支持美國人,這被認為是自取滅亡;如果美國人赢了,歐洲将在自己的大地上聽到激進分子的腳步聲,聽到&ldquo自由!&rdquo的呐喊聲。
所有人當中,倒恰恰是老打瞌睡、老是因自己無力應付局面懇求國王讓他辭職的英國首相諾斯勳爵,察覺到了自己國家與殖民地所陷入的争鬥的曆史關聯,以及美國如果取得勝利的曆史影響。
他預見到:&ldquo如果美國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帝國,那麼它将給全世界的政治制度帶來一場革命,如果歐洲現在不支持英國,那麼終有一天它會發現自己被充滿民主狂想的美國統治了。
&rdquo 華盛頓先生的部隊(英國人不願意放下身段管他叫&ldquo将軍&rdquo)正面臨嘩變,極度缺乏供給,這顯出一絲希望,表明美國革命正在顯出頹态,他們不僅缺少物資和錢财,而且缺乏新兵。
克林頓對此感到振奮,安慰自己說:&ldquo我有的是希望,而華盛頓隻有恐懼。
&rdquo從邏輯上說他是對的,但若他是一個不偏不倚的觀察者,恐怕也沒有多少可感到振奮的東西,因為&ldquo希望&rdquo無非是為克林頓的不作為又多找了一個理由,而對華盛頓來說,&ldquo恐懼&rdquo也不過是有待克服的一個因素罷了。
英國那些操控戰争的人對自己軍事上的優勢非常肯定,故而他們确信叛軍必将屈服求和。
正如國王的主要謀臣傑曼勳爵所表述的,&ldquo叛軍在所有方面都不值一提&hellip&hellip而我方的優勢又如此之大,無論他們怎樣抵抗,都無礙于我們迅速平息叛亂。
&rdquo如此泰然自滿,自然容不得别的想法。
對叛軍盡早崩潰的期待,還因為現實上的迫切需要而變得強烈&mdash&mdash因為盡管英國人洋洋得意,但是其資源早已捉襟見肘:招募新兵很難,食物很糟,錢饷很少。
英國人死死抱住這樣一種想法:隻要把戰争繼續下去,美國人最後隻能投降。
大陸會議的權威将不複存在,公衆輿論也會傾向母國。
他們最深信不疑的是,美國人很快就将面臨财政崩潰。
默裡将軍從米諾卡寫道:&ldquo我認為,和我們一樣,敵人也對這場戰争的代價無法承受。
&rdquo一個對此有所懷疑的平民&mdash&mdash與沃波爾通信的賀拉斯·曼,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ldquo除非對在美洲或歐洲的法軍予以緻命打擊,否則叛逆的殖民地的堅韌不拔和法國的榮譽感會将戰争延續下去,把我們拖垮。
&rdquo喬治三世本人并不認為會有這樣的結局,他堅信勝利已經近在眼前,真正忠誠的人民即将挺身而出,再予以一兩次重擊,叛軍就會土崩瓦解。
導緻雙方預期都出現偏差的是法國的幹預。
1780年,美國革命陷入最低潮,促使法美共同謀劃,以期革命能夠繼續并堅持戰鬥。
華盛頓向法國要錢、要兵,尤其要海軍的支持&mdash&mdash盡管德埃斯坦戰役的結果很是令人沮喪。
他堅信,如果不能掌控海岸和海上的自由通行,那麼美國人就無法取勝,唯有如此才能夠擊敗英國。
英國在美國張開的弓形陣勢的支點是紐約和弗吉尼亞,而切薩皮克灣有很長的海岸線向大西洋開放,因為美國人控制了兩地間的賓夕法尼亞和新澤西,所以紐約和弗吉尼亞之間的通訊,隻能通過水路。
英國人也不可能通過陸上獲取生活物資,因為當地居民對他們懷有敵意;他們在美國的供應和部隊調遣要依靠水路運輸,有賴于其對港口和港灣的控制。
如果能夠阻截他們,或者把這些港口和港灣從他們手中奪過來,那麼英國人就要挨餓了。
實際上,後來在談及自己擔心在海上優勢會輸給德埃斯坦的這個階段時,克林頓說道:&ldquo陸軍曾有三次面臨挨餓的危險。
&rdquo如果這種說法是言過其實、擔憂過甚的話,這大約是他在戰後為自己辯解時哀歎事事都不如人意罷了。
反之,隻有當美國人能夠自由利用水上運輸的時候,他們才能夠運輸反攻所必需的部隊。
這就是華盛頓堅持有海軍優勢的原因。
他向大陸會議前主席之子、正準備出使法國的勞倫斯上校(ColonelLaurens)解釋,&ldquo如果我們掌握了制海權,得以阻截來自歐洲的常規物資&rdquo,那麼英國就無法維持&ldquo在這個國家的龐大軍隊&rdquo了。
&ldquo如果在這些海岸持續地占據優勢,那麼敵人會立即陷入防守的境地。
&rdquo占據海軍優勢,&ldquo再加上資金方面的資助,這足以讓我們把戰争轉為積極進取的進攻戰&rdquo。
華盛頓想進攻紐約,這是英國在美國的軍事基地。
他相信,重新從英國人手中奪取長島和曼哈頓将會是緻命一擊。
然而,紐約入口處的桑迪胡克吃水淺,這個障礙之前已經阻擋了德埃斯坦的道路,加之切薩皮克灣更方便進入,且地域開闊,方便作戰,因此他的法國盟友羅尚博和他意見相左,認為在切薩皮克灣發動戰役更切合實際,效果亦更好。
此外,這裡康沃利斯統率下的英軍是此戰最具活力和威脅性的敵人。
華盛頓和部隊中的其他将領,都非常希望由美國人民為自己的事業戰鬥,然而令他們極為沮喪的是,就可以感受到的民衆支持而言,這個國家表達愛國主義的形式未免太過于怯懦。
在福吉谷,華盛頓曾經痛苦地承認,由于缺乏供給,他部隊中的有些士兵&ldquo連一點兒毯子也沒有&rdquo,隻憑借他們&ldquo腳下的血迹,就可以把他們從懷特馬什(WhiteMarsh)一直追蹤到福吉谷&rdquo。
1780年夏,為發動新戰役募集新兵時,招募的最後期限已過去了6個星期後,才有不到30個應征者零零散散地晃進指揮部。
那些志願參加戰鬥的民衆們,一旦看到這裡的匮乏比自己家裡還要嚴重,往往選擇逃之夭夭,而不是同甘共苦。
他們并無太大熱情加入穿着破舊、骨瘦如柴的大陸軍。
同樣的,農民們也不情願提供運輸物資供給所需的車子和人手。
自德埃斯坦的行動失敗之後,部隊情況開始惡化。
士兵抱怨大陸會議不給他們發饷,相互間為了軍階高低而争吵不休,有時甚至威脅要辭去軍職。
就連最堅韌不拔的格林将軍&mdash&mdash當時已是陸軍軍需兵司令兼軍需局局長(QuartermasterGeneral)&mdash&mdash也憤憤不平地抱怨大陸會議給他的饷&ldquo還不夠給他塞牙縫的&rdquo。
在為重新奪回薩瓦納制訂進攻計劃時,他對大陸會議的失職怒不可遏,連他也想辭職。
在福吉谷經曆了一個嚴酷的冬天後,1781年元旦,賓夕法尼亞部隊又在莫裡斯敦經曆了第二個嚴冬。
饑寒交迫的部隊飽受困乏之苦,缺乏糧饷,看到那些自己過得舒舒服服的民衆卻不為所動,不禁怒火中燒。
他們缺少衣物,缺少制鞋用的皮革,缺少運輸用的馬匹和車輛,所有部隊都缺少肉、面粉和彈藥,兵力缺乏,士氣低落,又得不到自己國家的支持,這種種困難讓部隊幾乎無法支撐,難以為繼。
将領們報告各種匮乏的信件堆積在華盛頓的辦公桌上。
即使供給有了着落,也常常因為缺少運輸工具,無法被運到饑腸辘辘的連隊那裡。
部隊隻能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訴求:嘩變。
同樣飽受困乏之苦的康涅狄格和新澤西的部隊也與賓夕法尼亞的部隊一道行動,但最終沒有爆發,因為為了殺一儆百,兩個來自康涅狄格的士兵被處決了。
在嘩變之前不久的1780年,華盛頓曾經坦承:&ldquo我幾乎已經不再抱有希望。
整體而言,這個國家連對與自己利益攸關的事都這樣漠不關心、麻木不仁,我幾乎不對局勢的改觀抱有奢望了。
&rdquo 法國卻積極籌備以讓局勢有所改觀。
法國外長韋爾熱納雖不樂意接受美國人的開導,但還是被約翰·亞當斯堅決的主張影響了&mdash&mdash唯有海軍力量方能最終決定美國戰争的結局,而法國花費兵力奪取西印度群島的産糖島嶼,圍困直布羅陀,或者集結攻擊力量入侵大不列颠都将是徒勞的,因為隻有在美國才能擊敗英國。
出于同樣的意圖發自大陸會議的請求也在産生效果。
喬治·華盛頓親自給法國駐美公使拉盧塞恩(LaLuzerne)緻函,強調海軍占據優勢之必要性,請求法國派遣艦隊前往美國。
1780年7月,在德埃斯坦的繼任者特耐的統率下,作為先遣隊的7艘法國主力艦抵達紐波特港,帶來了一個人和一支小規模的登陸部隊,他們将成為最後戰役的關鍵盟友。
這個人便是讓·巴蒂斯特·羅尚博将軍(GeneralJeanBaptisteRochambeau),時年55歲。
他帶來了三個團,其統帥為克勞德-安·德·聖西門侯爵(MarquisClaude-AnnedeSaint-Simon),他的表弟亨利·德·聖西門伯爵(CountHenrideSaint-Simon)後來成為法國社會主義的締造者。
這兩人均與著名的路易十四的宮廷史官聖西門公爵(DucdeSaint-Simon)有親屬關系。
這位年輕的侯爵志願率領自己的部隊來美國助戰,服從羅尚博的調遣。
他的部隊當時駐紮在西印度群島的聖多明各,租借給西班牙。
這支部隊可謂雪中送炭,但因為英國對紐波特海域實施封鎖,部隊隻能無所事事地在島上待了近一年。
由于沒有陸上運輸工具,華盛頓無法利用這支部隊。
沒有運輸工具,華盛頓也無法發動攻勢,而他很明白,僅僅靠防禦戰是無法取得勝利的。
羅尚博的部隊有足夠的錢購買食物,就待在紐波特吃吃喝喝,跟女人調情,但在軍事上完全是個空白&mdash&mdash不過這種局面不會永遠繼續下去。
羅尚博個子不高,身體粗壯,性格随和,軍事經驗豐富,後來證明是個理想的盟友、堅強的支持者和忠實的夥伴,願意服從總司令的指派,但又不唯唯諾諾,不願做一個僅僅滿足于俯首聽命的副手。
他有自己的想法,随時準備着也有能力将這想法付諸現實。
盡管他與長官偶有激烈的争執,但他受到自己士兵的尊重,且能維持嚴明的軍紀。
盡管面臨匮乏,在即将展開的聯合戰役中還不得不與語言、習慣不同的美國人密切接觸,但是他們的合作沒有出現嚴重的摩擦。
在關鍵時刻,法國士兵秩序井然、紀律嚴明地在美國土地上行進,其狀态之佳,無論英國兵還是美國兵都難以望其項背。
在羅尚博的部隊中有洛贊公爵(DucdeLauzun),此人系羅德尼在巴黎的那位恩人的侄子,出手闊綽,他不久後在約克鎮戰役中證明了自己是位沖勁很足的鬥士。
在紐波特,他&ldquo和美國人相處得非常融洽,因為他極富魅力的風度&rdquo&mdash&mdash我們很容易聯想到這是指他大手大腳的習慣。
在他的回憶錄中寫到,法軍離開布雷斯特時,承諾的運輸工具中隻有一半到位,&ldquo這迫使我們留下了一個旅的步兵,1/3的大炮,還有我自己那個團的1/3的人員&rdquo。
顯然,自前一年那次進攻搞砸了以後,法國海軍的管理并無進步。
洛贊的這本回憶錄寫了他在新世界的冒險活動,這涉及締造一個新國家的革命,但最有意思的是,這本回憶錄沒有對他所參與的這場曆史性事件、這個國家、人民或戰争政治的任何想法、觀察或評論。
由于洛贊被視為為法國朝廷增光的年輕人的典型,因此他可能反映了他所屬的階級、類型以及導緻他們滅絕的那些特征。
也許我們有點兒小題大做&mdash&mdash他不過是對自己生活中的輕重主次有牢固把握的一個人罷了。
回憶錄的上半部充滿了對他私情的描述,那是他在革命前最後的貴族生活。
在140頁的篇幅中,我們看到他如數家珍地提到他的那些情人,她們怎樣與他初次見面或者比較熟悉後便&ldquo對我産生了明顯的好感&rdquo,他寫下每一個名字,絲毫不顧及這些人的身份、家庭或丈夫。
在複辟時期&mdash&mdash正是流亡國外的貴族們希望展示自己的道德和生活多麼正派的時候,此書一經發表,立即造成巨大轟動,其真僞問題引起了兩個重要評論家&mdash&mdash塔列郎(Talleyrand)和聖伯夫(Sainte-Beuve)的憤怒争論。
在當時,對這本書感興趣的大約隻有那些認識書中提到的女士的人,或者那些女士曾經寵幸的人,而對于後世的人們來說,這本書早已是明日黃花,隻是一個空殼,留下當時壯麗海面的一絲漣漪而已。
8月25日,華盛頓從羅尚博那裡得到了由法國快速帆船帶來的一個消息:原來指望法國第二艦隊可以支援南方的拉法耶特和格林,但是該艦隊在布雷斯特遭到阻攔,最快也要在10月份才可能抵達,到那時,部隊早就消耗完那個地區所能提供的物資了。
聽到這個消息,就連有鐵一般的意志、飽經憂患的華盛頓,也在給他兄弟塞缪爾的信中流露出失意。
&ldquo非親臨現場,誰都無法體會我的窘境,也無法想象在我們所處的情況下,部隊竟然還能夠支撐下去。
&rdquo此後不過幾天,便傳來了南卡羅來納卡姆登(Camden)大敗的消息。
這場失敗使得弗吉尼亞可能面臨來自南面的進攻。
華盛頓隻能勉為其難地挽救危局。
他從馬裡蘭派遣了一個團趕赴格林那裡,同時鼓起勇氣,在哈特福德(Hartford)與法國盟友會談,商量制訂相關戰役計劃。
抵達紐波特之後,特耐和羅尚博由羅得島(相距100英裡)出發,通過康涅狄格于9月20日到22日到達哈特福德的會面地點。
華盛頓這次帶上了年老但很可靠的亨利·諾克斯将軍(GeneralHenryKnox)。
諾克斯曾經是波士頓的書商,後來成了一名炮兵軍官,曾經把在提康德羅加戰役中奪取的大炮拽過溝溝壑壑,翻山越嶺,最後在1776年用這些炮把英國人從波士頓趕了出去。
誰都沒有帶來什麼好消息。
拉法耶特剛剛從南方的戰場過來。
1780年8月,就在查爾斯頓陷落後僅僅三個月,美國人在卡姆登遭受慘敗。
在這裡,好鬥的康沃利斯勳爵将軍發動戰役,準備收複整個州。
康沃利斯在卡姆登狠狠地收拾了蓋茨将軍(GeneralGates)。
蓋茨乃薩拉托加之戰的英雄,後來參與了康韋陰謀(ConwayCabal),散布了種種敗壞華盛頓名譽的流言,企圖迫使華盛頓辭職并取而代之。
華盛頓自知無可替代,拒絕辭職,卻未能阻止大陸會議中那些心懷不滿的人成功任命蓋茨為南部指揮官。
在卡姆登之戰中,由于蓋茨指揮失當,美軍有800人陣亡,1000人被俘。
更為尴尬的是,他們的指揮官倉促離開,撤退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戰鬥當晚就逃了70英裡,到達夏洛特(Charlotte),而且并未止步,繼續逃到山區的希爾斯伯勒(Hillsboro)。
根據亞曆山大·漢密爾頓的一份陳述,膽怯的蓋茨在逃跑過程中,在三天半的時間裡跑了180英裡。
在這樣短的時間裡完成這個距離簡直是不可思議,即便是換乘新馬接力也不大可能,撤退時也不可能準備換乘的馬。
不管真實情況到底如何,這番可恥的撤退讓蓋茨顔面盡失,無法再待在軍中了。
官方曾經下令對他展開正式調查,但是後來不了了之。
勝利者把英國人的枷鎖牢牢地套在南卡羅來納後,便開始向北通過北卡羅來納朝弗吉尼亞前進。
弗吉尼亞别稱&ldquo老自治領&rdquo(theOldDominion),系南方最富裕的州。
該州的中部有切薩皮克灣切入,按照康沃利斯的想法,可以在此阻止南部的富饒資源流向北部,通過這緻命一擊終結戰争。
他喜歡說的一句口頭禅是:&ldquo一場成功的戰鬥可以讓我們赢得美洲。
&rdquo戰争雙方的所有指揮官都受到這種蠱惑:企圖畢其功于一役,結束這場無休止的痛苦戰争。
結束一場戰争是件困難而微妙的事。
哪怕是聰明的統治者&mdash&mdash假如有這樣的統治者的話&mdash&mdash也常常發覺自己無法終結一場戰争,即便他們很想如此。
雙方必須同時并同樣程度地确信戰争目标無法實現,或者不值得讓國家付出如此代價。
确信程度必須相當,因為如果任何一方感到自己占了一點兒便宜或吃了一點兒虧,這一方就無法提出對方能接受的條件。
在14世紀法國和英國所卷入的百年戰争中,雙方均想停戰,但卻不能,因為擔心失去權力和地位。
戰争加深了他們彼此間的仇恨和不信任,使他們不願意商談。
在1914-1918年那場傷亡慘重而又徒勞的戰争中,除非某一方獲得勝利,否則不可能通過談判結束戰争,因為這場戰争代價如此之高,任何一方都覺得必須給自己的人民帶來什麼好處才能有交代&mdash&mdash這個好處可以是領土、海港,或者工業資源。
兩手空空地回去可能導緻國内對統治者的反抗&mdash&mdash或者至少會使統治階層失去職位和社會地位,比如1918年被推翻的德皇和霍亨索倫家族。
普通的士兵并非統治者,他們無須為丢掉王位或職位而擔心,那麼當他們饑腸辘辘、衣不蔽體的時候,為什麼還要繼續戰鬥?答案很複雜,有很多因素:因為他們認同戰争目标;因為開小差或嘩變會被處以極刑;因為戰友的情誼;因為假如他們離開部隊将無處可去,也無法回家。
統治者放棄實現自己所宣揚的戰争目标,就相當于承認自己和支持者的無能&mdash&mdash這無疑就像要駱駝從針眼中穿過一樣難。
除非遭遇徹底的失敗,否則美國革命的領導者會放棄為自由和獨立而戰嗎?或者英國國王和大臣們會放棄對自己帝國的控制嗎?答案很可能是:&ldquo萬能的上帝啊,還是不要這樣吧!&rdquo于是,美洲戰争雙方都在勝利和&ldquo緻命一擊&rdquo那微弱曙光的激勵下繼續戰鬥。
在奪取查爾斯頓後,克林頓帶着不太常見的樂觀情緒,在寫給政府的信中說:&ldquo再發動幾場加強的攻勢,那麼從這裡到哈德孫河之間的地區就都屬于我們了。
&rdquo在倫敦,傑曼受到這種情緒的感染後也說道:&ldquo再有一場戰役,南方各省即可悉數收入囊中。
&rdquo不管戰事有怎樣的起伏,他一直相信鎮壓叛亂輕而易舉,英國戰略家們這類想當然的假設,純粹是由于他們對美國人完全缺乏了解。
他們不相信那些未經訓練的農夫和樵夫&mdash&mdash特倫頓的一位雇傭軍軍官所說的&ldquo這些鄉巴佬小醜們&rdquo,能夠與訓練有素的英國和傑曼職業軍人相抗衡。
他們忘了那些為信仰而戰的人還有别的武器。
訓練水平通常可以用來衡量作戰效果,但這次是例外。
美國人的作戰風格是導緻英國人一直低估叛軍的主要原因。
這些美國人穿着暗色的手工紡織粗布或者綴有邊飾的印第安人緊身短上衣,躲在牆體或樹後面射擊。
這與歐洲士兵形成了鮮明對照。
歐洲士兵身着顔色鮮豔的制服,非常注重外觀整潔,以嚴整的隊列行進、射擊或被擊中。
自打出第一槍的萊克星頓開始,直到通往波士頓的道路上,到處都是被射殺的英國兵。
射出的子彈來自藏在石牆後面的民兵,而不是訓練有素的法國國王的(或者約克公爵的)士兵&mdash&mdash像那首童謠唱的,4萬名士兵整整齊齊上了山,又整整齊齊下了山。
那時起,就改變了農民&mdash&mdash雖不能說野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