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海上乞丐”——荷蘭崛起

關燈
在赫拉夫鳴放禮炮緻意的時候,他的同胞已經幾乎在各個領域都達到了或正處于巅峰狀态&mdash&mdash例如為了宜居而興建水利工程,為了赢得政治獨立而花費極長時間成功對抗了當時最大的帝國,繁榮的貿易、商業和銀行業,覆蓋各大洋的海運,倫勃朗在黃金時代登峰造極的藝術作品&mdash&mdash幾乎在所有方面均有建樹,唯有其政府是個例外。

    他們滿足于一種軟弱無力的政治制度,即便是太平洋上的某個原始小島也無法忍受這樣的制度。

    因為這些或正面或負面的特點,荷蘭人是當時歐洲最有意思的民族,盡管當時的人很少會這樣說。

    也許隻有一個美國人是例外,那就是約翰·亞當斯,美國第一位駐荷蘭公使。

    1780年,在到達荷蘭後不久,他在寫給妻子的信中說:&ldquo我現在所在的國家是世界上最為奇妙的&hellip&hellip我才來到這裡三四個星期,但我&hellip&hellip已經對荷蘭非常喜愛了。

    這是個獨特的國度。

    它無與倫比。

    到處都是工業的影響和藝術的傑作&hellip&hellip這個民族不為人所知,連鄰居也不了解它。

    荷蘭語是唯有他們自己才使用的語言。

    因此,他們不與任何人交談,别人也不與他們交談。

    英國是個了不起的民族,但他們瞧不起荷蘭人,因為荷蘭是個小民族。

    法國是個更大的民族,因此他們也瞧不起荷蘭人,因為荷蘭與他們相比更小。

    但是我很懷疑,如果按人口比例來看的話,歐洲是否還有别的民族像荷蘭這樣值得尊敬。

    &rdquo由于荷蘭在貿易上異軍突起,歐洲人心懷嫉妒,未能欣賞荷蘭人的優點。

     荷蘭成了歐洲造船業的中心,荷蘭人在長期與水抗衡的過程中又增添了一個本領。

    在史前時期,歐洲被來自東方的日耳曼人所占據,其中一個叫巴達維亞(Batavi)的部落&mdash&mdash後來被荷蘭人視為自己的祖先,為了尋求一塊可以安居的地方,一直向前推進,直至來到海邊無法再走為止。

    這裡是歐洲的邊緣,受到海浪的沖刷和浸泡,然而他們别無選擇,隻能生活在這裡。

    這裡濕潤潮濕,生計艱難,沒有别的民族會跟他們争奪這個地方。

    他們把土丘作為建造房屋的基礎,這樣可以讓房子高出水面,他們建造坡道供家畜進出之用,建造海堤阻攔海水,通過實踐和試驗學會了使用風車,不斷把積水從溪流、泉眼和沼澤中汲取出來,使自己的腳下有了幹燥的土地。

    不久,他們學會了從湖底和沼澤地上排水造地,這些被稱為圩田(polders)的地方可供農業和居住之用。

    通過把抽出的水導入溝渠,他們又開鑿出了可供運輸的運河。

    維護這個排水體系需要持續維護和更新;這項工作從來沒有停止,也永遠不會完結。

    通過人力和工程上的驚人壯舉,這個民族成功地為自己創造了可以居住的土地,用人類的手完成了這之前隻有上帝才能完成的事。

    他們成就了可以與《創世記》相媲美的偉業,也就對人和自然之力毫無畏懼了,渾身充盈着事在必成的信念。

    這個民族人數不多,居住在一塊不踏實的土地上,但他們竟然敢于反抗當時最大的帝國西班牙的統治,在從1568年到1648年長達80年的抵抗中不屈不撓。

    與美洲殖民地的對手英國遠在3000英裡之外且遠隔重洋不同,荷蘭的敵人就在同一大陸,從巴塞羅那到安特衛普的陸上距離不過約900英裡。

    最終赢得獨立之後,僅僅經過了一代人的自治,荷蘭已經成為歐洲的商業中心和金融中心,依托從印度洋延伸到哈德孫河的龐大海洋帝國,把自己改造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國。

     荷蘭的驚人發展和擴張的奇迹讓曆史學家感到困惑,就連荷蘭學者也感到驚訝。

    也許正如同荷蘭的排水工程和推翻西班牙,這些事件顯得神秘隻是因為人類精神究竟能發揮多大的作用永遠無法明确地說明。

    不過對于荷蘭奇迹,有些原因還是可以辨明的。

    他們的崛起部分是由于需要,一個處于不毛之地邊緣的民族要設法生存;部分原因是他們有小拿破侖那樣頑強的意志和力量去超越自己的大哥哥們;最後還有部分原因在于,他們從自己已經成就的偉業中得到了激勵。

     不過當這種擴張正在發生的時候,荷蘭人自己并不覺得這有什麼神秘可言。

    在1548年荷蘭各省遞交給君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及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CarlesV)的請願書中,他們解釋了為什麼要這樣做。

    請願者表示,為了讓土地不受海水侵蝕,需要建造堤壩、水閘、水溝、風車和圩田,不斷排水造地,需要巨額的年度支出。

    他們寫道:&ldquo除此之外,該荷蘭省還有很多沙丘、泥塘、湖泊及其他荒地,無論是種植還是放牧均不适宜。

    因此該省居民為了養活自己和妻兒,隻能從事手工業和貿易,他們需要從海外輸入原材料并将成品再出口,包括将各種各樣的織物、布飾出口到西班牙、葡萄牙、日耳曼、蘇格蘭,特别是丹麥、波羅的海、挪威及其他地區,并帶回這些地區出産的物品,主要是小麥和其他糧食。

    因此該省的主要營生必須通過航運及相關貿易,有賴于此,商人、船長、船員、領航員、修船木匠等很多人得以養家糊口。

    這些人通過航海和進出口讓貨物在各個地方流通,而他們帶來的商品則在荷蘭、布拉班特(Brabant)、佛蘭德斯(Flanders)以及周圍地區進行售賣。

    &rdquo 海外擴張的一大實際要素便是船隻。

    由于荷蘭與波羅的海國家從事谷物貿易,荷蘭人比對手更易得到波羅的海的木料,有了造船材料的穩定供應。

    他們采用了一種更為高效的船舶設計方式,與戰船不同,專門用于貨船。

    這種設計隻需較少的船務人員;沒有船炮可以裝載更多的貨物;采用标準化零件,比其他國家的造船法造價低、建造快,而且可以大量建造。

    當彼得大帝決定讓俄國成為航海大國時,他在1697年來到荷蘭,到在須德海(ZuyderZee)和北海之間的贊丹(Zaandam)的幹船塢,學習造船術。

    在贊丹,一艘250噸淺吃水貨船&ldquo槽形船&rdquo(flute)的造價隻有英國船廠的一半。

    簡化帆纜後,一艘200噸的船隻需10人即可駕駛,而在英國,同樣大小的船則需要20到30名船員才能開動。

     在17世紀,各國生機勃發,貿易空前繁榮,商業迅速擴張,荷蘭人的聰明才智和造船法使荷蘭脫穎而出,跻身于大國之列。

    這些船隻運載的貨物包括東印度群島的香料、印度的棉花、中國的茶以及西印度群島的糖,流通所産生的利潤使得荷蘭人可以借錢給周圍的國家。

    由于荷蘭的航運和金融資源,與荷蘭的聯盟變得重要起來。

     荷蘭崛起的奇迹除了有獨特的荷蘭因素外,亦受到16世紀後期開始的時代精神的影響。

    中世紀的大門正通向所有領域裡新的境界:思想自由,印刷術帶來的信息傳播,以及地理大發現。

    大船的建造使商船不再局限于地中海熟悉海岸的貿易,可以轉向遙遠大陸的産品、物資和未知的民族&mdash&mdash棉花,糖,辣椒和香料,茶和咖啡,絲綢和陶瓷,所有這些物品都湧向歐洲,豐富了生活,擴大了貿易,刺激了工業發展。

    歐洲人沖破了大陸的限制,橫渡大西洋,進入太平洋,繞過非洲好望角,發現了東印度群島。

    荷蘭人很快捷足先登。

    由于他們工于造船,加之土地匮乏,無法用賺得的錢購買土地,于是他們把錢投入航海。

    他們通常合夥經營,這樣可以分攤風險,也有更多的資本用于裝備船隻,招募船員,支持長途的航行。

     在1595年進行了第一次探險後,荷蘭于1598年開始了去東印度群島的航行,這個航程漫長而危險。

    商船隊共有22艘船,遭遇了暴風雨、船員疾病、私掠船以及其他海上航行的危險,最終隻有14艘船回來了。

    然而他們帶回的胡椒、香料以及印度的産品遠遠彌補了他們的損失,吸引了其他投資者加入這場冒險競争。

    1601年,共有65艘船&mdash&mdash這是上一次探險的船數的3倍&mdash&mdash向同一個目的地進發,有那麼多競争者卷入其中,以至于荷蘭議會建議他們聯合起來。

    就這樣,荷屬東印度公司于1602年成立,首開後來推動荷蘭崛起的大規模商業集團之先河。

    由于有足夠的資本來支持大商船隊的長途航行,又有國家特許的貿易壟斷,東印度公司成立20年後,又創立了荷屬西印度公司,主要關注巴西的糖,秘魯和墨西哥的銀,此外還寄望于美洲的皮毛生意。

    該公司在1621年獲準壟斷美洲貿易,這是在亨利·哈德孫發現哈德孫河之後。

    當時他受荷屬東印度公司雇用,去探索一條從東北方向通向東方的通道,卻在西半球發現了一條像萊茵河那樣的大河,并完成了從科德角(CapeofCod)到弗吉尼亞之間美國海岸線的勘測。

    同一時期,在河與海洋之間建立了面海向河的新阿姆斯特丹殖民地。

    這兩個貿易公司帶回的财富擴大了荷蘭的課稅基礎,給政府提供了更多的錢組建更多的船隊,更大範圍地進行擴張。

    别的國家看到這一切很是眼紅,為了平息自己心中的妒火,他們敗壞荷蘭人的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