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拜占庭與薩珊王朝

關燈
3世紀建立薩珊王朝的阿爾達希爾一世,還是公元4世紀重建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他們都曾向宗教組織尋求過幫助。

    他們之所以這麼做,無非是從這些組織中發現了利用和控制人們思想的新手段。

    在公元4世紀結束之前,這兩個帝國就開始壓制自由言論和宗教革新。

    阿爾達希爾選擇了古老的波斯宗教&mdash&mdash瑣羅亞斯德教,因為瑣羅亞斯德教擁有自己的廟宇和祭司,還有在祭壇上點燃聖火的儀式,這些都符合阿爾達希爾的要求,于是他将其定為國教。

    公元3世紀末,瑣羅亞斯德教曾迫害過基督教。

    公元277年,新宗教摩尼教的創始人摩尼也受到迫害,他被活活釘死在十字架上,屍體被殘忍地剝皮。

    與阿爾達希爾相反,君士坦丁堡抵制與基督教教義背道而馳的異教。

    摩尼教的思想有違基督教的理念,因此被強烈抵制;同時,基督教的思想也影響了瑣羅亞斯德教義的純正性,因此也被迫害。

    這樣一來,所有的宗教信徒都可能成為宗教壓迫的對象。

    于是,在這樣一個缺乏宗教自由的曆史階段,科學這一自由的思想産物受到了沖擊。

     拜占庭在戰火中度過,充斥着種種人類的惡行和黑暗的神學。

    這種生活如同充滿驚險的傳奇,沒有幸福或光明可言。

    當拜占庭和波斯無須應對北方野蠻人的入侵時,雙方必然會在小亞細亞和叙利亞展開一場激烈的鬥争,使這些地方的居民無法生活。

    實際上,即使這兩個帝國結成聯盟,也無法抵擋野蠻民族的入侵,而恢複兩國往昔的繁榮。

    突厥人和鞑靼人在登上曆史舞台之初,是以拜占庭帝國和波斯帝國盟友的身份出現的。

    公元6世紀,拜占庭的查士丁尼一世與波斯的科斯洛埃斯一世成為主要對手。

    到了公元7世紀初期,相互鬥争的則變成了拜占庭帝國的希拉克略皇帝和波斯帝國的科斯洛埃斯二世。

     在希拉克略于公元610年當上皇帝之前,科斯洛埃斯二世在兩國戰争中一直占據優勢地位。

    科斯洛埃斯二世先是占領了安提阿、大馬士革和耶路撒冷,之後率領軍隊直抵與君士坦丁堡遙遙相對的卡爾西頓。

    公元619年,他又征服了埃及。

    不久之後,希拉克略率兵反擊。

    公元627年,雖然仍有波斯軍隊駐守在卡爾西頓,但希拉克略的軍隊還是擊潰了一支駐紮在尼尼微的波斯軍隊。

    公元628年,科斯洛埃斯二世的兒子卡瓦德篡位,科斯洛埃斯二世被罷黜并處死。

    此時,兩個帝國元氣大傷,它們在沒有議和的情況下迎來了暫時的和平。

     之後,拜占庭和波斯迎來了最後一場戰役,但是令人沒有想到的是,終結這場拖延不決、徒勞無獲的戰争的風暴,已經在沙漠中積聚就緒。

     正當希拉克略忙于重整叙利亞的秩序時,一封信被送到了大馬士革南面的博斯特拉的帝國前哨站。

    這封信是用阿拉伯語寫成的,希拉克略看不懂這種晦澀的閃族沙漠語言,于是讓一名翻譯幫他解讀。

    寄信人自稱&ldquo先知穆罕默德&rdquo,他奉勸希拉克略信奉唯一的真神并為他服務。

    至于希拉克略知曉信中内容後說了什麼,曆史上并沒有記錄。

     與此同時,在泰西封的卡瓦德也收到了相同内容的信件。

    他讀完信後,一氣之下便把信撕了,并命令信使離開。

     原來信中的穆罕默德是貝都因部落的一名首領,他的大本營設在偏僻的沙漠小鎮&mdash&mdash麥地那。

    他正在宣揚隻信仰唯一真神的新宗教。

     &ldquo既然如此,上帝啊!&rdquo他說,&ldquo那就讓卡瓦德也撕碎他的王國吧!&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