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新文明及文字的出現

關燈
的楔形文字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祭司文字)演變來的。

    再後來,中國也出現了通用的象形文字,不過這些文字并沒有進一步演變為字母文字。

     文字的出現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它可以記錄契約、法律及法令;它使城市的擴張與曆史意識的延續成為可能;它還使祭司國王印章體現的權威得以傳達到聲音和眼神無法企及之處,甚至在他們死亡之後繼續存留。

    十分有趣的是,蘇美爾人特别喜歡使用印章。

    國王、貴族和商人通常會雕刻精美的印章,然後把它蓋在他們認可的黏土文件上。

    這說明在6000年前,人類文明與印刷技術之間的聯系已經十分緊密。

    黏土經過晾曬之後會變得十分堅硬,能夠長久地保存。

    讀者們一定還記得,在無盡的歲月中,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的所有信件、賬目和事件都記載在不易損壞的瓦片上,正因如此,我們才能獲得大量的曆史知識。

     在很早以前,蘇美爾人和古埃及人就已經知道黃金、白銀、青銅和銅,以及特别珍貴的隕鐵。

     人們在舊世界古城中的日常生活與古埃及、蘇美爾的十分相似。

    除了大街上有驢和牛外,這種生活方式也與三四千年後的美洲瑪雅城市的生活沒有什麼不同。

    在和平時期,除了重大的宗教節日外,大多數時候都忙于灌溉與耕作。

    那時還沒有出現貨币,人們也不需要貨币,偶爾的小買賣也是通過以物易物的方式進行的,即便是那些王公貴族和統治者,也很少使用金條、銀條以及寶石進行交易。

    那時,寺廟主宰着人們的生活。

    在蘇美爾,寺廟被建成高大、宏偉的塔殿,塔頂可用于觀測天象;而在古埃及,寺廟則是一座氣勢恢宏的單層廟宇。

    在蘇美爾,祭司的地位最顯赫;但是在古埃及,還有一個人的地位在祭司之上,他就是這片土地的神靈活體化身、諸神之王&mdash&mdash&ldquo法老&rdquo。

     那個時候,人們的生活沒有太多變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很少有外人出現。

    祭司依照古老的律法指導人們的生活,他們通過觀察星象确定播種的時間,為祭祀挑選良辰吉日,還為人們破解夢境。

    人們勞作、相愛,然後慢慢老去,生活得十分安逸。

    他們不關心種族的未來,也漸漸忘記了種族野蠻的過去。

    有時人們會遇上仁慈愛民的統治者,比如統治埃及長達90年的佩皮二世。

    但有時也會遇上野心勃勃的君王,比如胡夫(3)、哈夫拉(4)和孟卡拉,他們為了擴張土地和掠奪财物,讓子民去服兵役,對鄰邦發起戰争;為了修建墓葬群和金字塔,就迫使年輕的臣民去做苦役,吉薩金字塔群就是這麼修建而成的。

    吉薩金字塔群中最高的一座高達450英尺,僅石料就用了488.3萬噸。

    這些巨石都是從尼羅河用船運送過來,再靠人力搬運到修建地。

    對古埃及而言,修建金字塔比發動一場戰争更加勞民傷财。

     *** (1) 最新研究表明,古埃及最早的城市出現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

     (2) 尼普爾是美索不達米亞南部最早的城市之一。

    &mdash&mdash譯者注 (3) 胡夫(Khufu),全名胡尼胡夫,埃及第四王朝的第二位法老,希臘人稱他為奇阿普斯(Cheops)。

     (4) 哈夫拉(Khafre),胡夫的兒子,埃及第四王朝的第四任法老,希臘人稱他為齊夫林(Cheph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