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新文明及文字的出現
關燈
小
中
大
在舊世界中,人類的文明更具豐富的多樣性,而新的文明随着不同文化之間的同化,多樣性不再如前。
公元前7000年或公元前6000年,在亞洲和尼羅河流域土壤肥沃的地區,已經出現了與秘魯文明水平相當的準文明部落。
當時,波斯北部、土耳其西部以及阿拉伯南部等地區都比現在富饒許多,在這些地區都發現了早期人類部落的痕迹。
在地勢相對低平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和古埃及,出現了第一批城市、寺廟和灌溉系統,同時還發現了比原始人部落更高級的社會組織。
那時,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經由各自的河口流入波斯灣,蘇美爾人正是在這兩河流域之間建立起了第一批城市。
古埃及幾乎是在同一時期也開啟偉大的曆史征程,但确切的時間尚不清楚。
(1) 蘇美爾人鼻子高挺,皮膚呈棕色。
他們使用的文字現在已被人們破譯,他們所說的語言也為人們所知。
他們會制作青銅器,還會用曬幹的磚塊搭建高大的塔狀寺廟。
蘇美爾地區的黏土品質優良,蘇美爾人可以就地取材,直接在黏土上寫字,所以他們的銘文得以完好地保存至今。
他們那時還沒有馬,但已經開始飼養牛、羊和驢。
戰鬥時,他們手持長矛和皮制盾牌,采用密集的徒步戰鬥隊形。
他們身穿用羊毛制成的衣服,還學會了剃頭。
幾乎每一座蘇美爾城市都是獨立的,它們都有各自信奉的神靈和祭司。
但是偶爾也會出現例外,比如當某一座城市因優勢地位而對其他城市享有掌控權時,就會要求那裡的居民進貢。
尼普爾(2)一個非常古老的銘文上就記載了這麼一個&ldquo帝國&rdquo&mdash&mdash烏魯克城,它是有史以來最早有記錄的帝國,它的神靈和祭司王統治着波斯灣到紅海這片區域。
起初,文字隻是一種簡單的用圖畫記載的方式。
人類在新石器時代之前,就已經開始書寫文字。
前面提到的阿濟爾人的岩畫,就是人類書寫文字的開端。
岩畫中大多記載的是人們狩獵和遠征的情形,其中關于人物的形象也都清晰可辨,但他們有時卻連頭部和四肢都懶得畫上,隻是用一條豎線和兩條直線來表示。
從這種簡畫過渡到象形文字的過程實際上并不複雜。
蘇美爾人喜歡用木棍在黏土上寫下想要表達的文字,但是沒多久就變得模糊不清,根本無法辨别清楚其中人物動作所代表的含義。
埃及人則有所不同,他們把文字寫在牆壁和莎草紙(最早的紙)上,所以我們很容易臨摹、保存。
由于蘇美爾人的文字形同楔形,因此被稱作&ldquo楔形文字&rdquo。
當圖形不再隻是表示某種物體,而是用于表示類似物體時,人類的文字曆史就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如今,深受特定年齡段兒童喜愛的畫謎,就是沿用了這種表現方法。
比如我們畫一頂帳篷(camp)和一個挂有鈴铛(bell)的營地,孩子們就會猜到一個蘇格蘭人的名字&ldquo坎貝爾&rdquo(Campbell)。
蘇美爾語與當代美洲印第安人的語言十分相似,都是一種用音節堆砌而成的語言,這種文字易于識别發音,但無法通過書寫方式表達其蘊含的意思。
與此同時,古埃及文字也經曆了類似的發展過程。
後來,當那些無法清晰發出這些音節的民族也開始學習象形文字時,他們便對此進行了修改與簡化,最後象形文字發展成了字母文字。
實際上,世界各國使用的所有字母文字,都是由蘇美爾
公元前7000年或公元前6000年,在亞洲和尼羅河流域土壤肥沃的地區,已經出現了與秘魯文明水平相當的準文明部落。
當時,波斯北部、土耳其西部以及阿拉伯南部等地區都比現在富饒許多,在這些地區都發現了早期人類部落的痕迹。
在地勢相對低平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和古埃及,出現了第一批城市、寺廟和灌溉系統,同時還發現了比原始人部落更高級的社會組織。
那時,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經由各自的河口流入波斯灣,蘇美爾人正是在這兩河流域之間建立起了第一批城市。
古埃及幾乎是在同一時期也開啟偉大的曆史征程,但确切的時間尚不清楚。
(1) 蘇美爾人鼻子高挺,皮膚呈棕色。
他們使用的文字現在已被人們破譯,他們所說的語言也為人們所知。
他們會制作青銅器,還會用曬幹的磚塊搭建高大的塔狀寺廟。
蘇美爾地區的黏土品質優良,蘇美爾人可以就地取材,直接在黏土上寫字,所以他們的銘文得以完好地保存至今。
他們那時還沒有馬,但已經開始飼養牛、羊和驢。
戰鬥時,他們手持長矛和皮制盾牌,采用密集的徒步戰鬥隊形。
他們身穿用羊毛制成的衣服,還學會了剃頭。
幾乎每一座蘇美爾城市都是獨立的,它們都有各自信奉的神靈和祭司。
但是偶爾也會出現例外,比如當某一座城市因優勢地位而對其他城市享有掌控權時,就會要求那裡的居民進貢。
尼普爾(2)一個非常古老的銘文上就記載了這麼一個&ldquo帝國&rdquo&mdash&mdash烏魯克城,它是有史以來最早有記錄的帝國,它的神靈和祭司王統治着波斯灣到紅海這片區域。
起初,文字隻是一種簡單的用圖畫記載的方式。
人類在新石器時代之前,就已經開始書寫文字。
前面提到的阿濟爾人的岩畫,就是人類書寫文字的開端。
岩畫中大多記載的是人們狩獵和遠征的情形,其中關于人物的形象也都清晰可辨,但他們有時卻連頭部和四肢都懶得畫上,隻是用一條豎線和兩條直線來表示。
從這種簡畫過渡到象形文字的過程實際上并不複雜。
蘇美爾人喜歡用木棍在黏土上寫下想要表達的文字,但是沒多久就變得模糊不清,根本無法辨别清楚其中人物動作所代表的含義。
埃及人則有所不同,他們把文字寫在牆壁和莎草紙(最早的紙)上,所以我們很容易臨摹、保存。
由于蘇美爾人的文字形同楔形,因此被稱作&ldquo楔形文字&rdquo。
當圖形不再隻是表示某種物體,而是用于表示類似物體時,人類的文字曆史就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如今,深受特定年齡段兒童喜愛的畫謎,就是沿用了這種表現方法。
比如我們畫一頂帳篷(camp)和一個挂有鈴铛(bell)的營地,孩子們就會猜到一個蘇格蘭人的名字&ldquo坎貝爾&rdquo(Campbell)。
蘇美爾語與當代美洲印第安人的語言十分相似,都是一種用音節堆砌而成的語言,這種文字易于識别發音,但無法通過書寫方式表達其蘊含的意思。
與此同時,古埃及文字也經曆了類似的發展過程。
後來,當那些無法清晰發出這些音節的民族也開始學習象形文字時,他們便對此進行了修改與簡化,最後象形文字發展成了字母文字。
實際上,世界各國使用的所有字母文字,都是由蘇美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