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魚類時代

關燈
從前,人們認為世界隻有幾千年的曆史,還認為不同種類的植物和動物是一成不變的,它們從被創造出來的那一刻起就不再改變。

    但是,随着人們不斷發現并研究岩石記錄,這種觀點逐漸被摒棄。

    人們開始懷疑,在經曆了漫長的歲月之後,許多物種是不是悄然發生了變化和進化,進而衍生出了所謂的&ldquo生物進化&rdquo理論。

    這個理論認為,不管是動物也好植物也罷,地球上所有的物種都是由無生代海洋中一些非常簡單的原始生命形式和幾乎沒有組織的生命體,經過緩慢而持續的過程進化而來的。

     一直以來,生物進化問題都是人們争論的焦點,人們對它的讨論不亞于地球年齡這個問題。

    曾幾何時,生物進化論思想被莫名地誤解,西方各大正統的宗教認為其是異端學說。

    事往日遷,現如今,西方主要宗教的教徒都已坦然接受更加與時俱進且被廣泛認同的觀點:萬物同源,橫空出世的生物是不存在的。

    想象一下,随着時間的流逝,生物繁衍生息,代代相傳,從最初在潮汐漲落的泥沙中蠕動,逐漸演變成自由、強壯且有意識的生命體。

     生命是由個體組成的。

    這些個體既不像無界限的靜止的結晶體,也不像團狀和塊狀的非生物體,它們都是實實在在的個體。

    它們具有兩種非生物體所不具備的特征:一是它們可以把其他物質吸收進體内,使之成為自身的一部分;二是它們可以自我繁殖。

    簡單來說,就是它們可以攝取食物,而且可以繁衍生息。

    它們可以繁衍出新的個體,這些個體與它們具有極大的相似性,但同時也存在差異性。

    每種個體與它的後代之間都具有特定的家族相似性,但又有個體差異。

    就這點而言,每個物種在生命的任一階段都是如此。

     迄今為止,科學家們仍無法解釋為何每個母體與其後代之間既有相似性又有差異性(1)。

    實際上,與其說這種相似性和差異性是一個科學問題,不如說是一個常識。

    因為如果一個物種的生存條件發生了變化,該物種的特征也會随之發生變化。

    無論是哪個年代的物種,一些個體由于自身的差異性,能更好地适應所處的環境;但也有一些個體由于這樣的差異性反而更難以在新環境中生存。

    相較而言,前者比後者的壽命更長,繁殖能力更強,生育的後代也更多。

    經過一代又一代,這個物種适應環境的能力将會不斷提升。

    這種生物與環境相互選擇的過程,我們稱為&ldquo自然選擇&rdquo。

    至于自然選擇,與其說是一個科學理論,倒不如說是建立在生物繁衍和個體差異基礎上的必然推論。

    也許,在物種演變、毀滅和保存的過程中,有許多力量在發揮作用。

    盡管現有科學尚未對此做出解釋,但是如果有人否認生命出現之時就已存在了&ldquo自然選擇&rdquo這個觀點,那麼他們要麼是無視生命的基本事實,要麼是缺乏基本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