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二) 清朝興衰的關鍵
關燈
小
中
大
附雲:吳三桂等三藩叛亂,其局面的浩大,自然是非日本島原彈丸之地可比,其兵力的強度,也不是教民起義可比拟的。
[2]但是,康熙帝在年方二十餘歲,親政時間尚短之時,又是以怎樣的手段勘定大難,取得勝利的,需要一探究竟。
本論所談隻舉其最為重大者,摘要而論述。
本論言及之外,亦有不可忽略的地方,故在下文中補充說明。
魏源雲:這時候,多方起亂,氣勢旺盛,情形每一日都有變化。
因此中原之地,全都屯駐重兵随時應援。
楚地吃緊則調安慶之兵支援楚地,再調河南之兵填補安慶減少的兵力,又調兵屯河南以繼之。
蜀地緊急則調西安之兵援蜀,再從太原調兵填補西安減少的兵力,又調兵屯太原以繼之。
閩地緊急則調江甯、江西之兵支援閩浙,調兖州之兵支援江甯,又調兵屯兖州以繼之,不讓賊出湖南一步。
各地雖有邊亂,但江淮得以安定,能夠轉輸财賦,以解軍興之急。
而賊隻能以一隅敵天下,既缺兵饷又缺錢财,重斂勞怨,遂至瓦解。
且羽書不斷,命令兵部在驿遞之外,每隔四百裡&mdash&mdash各置筆帖式、撥什庫,以加速郵傳,诘奸宄,防詐僞。
這樣一來,九日即可到達甘肅之西五千餘裡之地;五日可到達荊州、西安;四日可到達浙江。
每天的軍報多達三四百疏,皇帝手批口谕,發号指示,洞的中窾,執行皇命者無一不戰勝敵人,不執行皇命者,全都戰敗。
用能數千裡之外指麾臂使,八載一日之餘健行默運,兵士衆多卻不驚擾百姓,軍饷支出巨大,卻不增加稅賦,做到這一步,百裡均震驚不已,能夠不損失匕鬯,可以說古來聰明睿智,神武而不能者也。
雖然當時的軍隊沒有經過系統訓練,自是不能與今日文明國家的軍隊相比,但當時軍制的戰略組織,足以與摩魯特克[3]相提并論。
其不依賴任何一個局部的骁勇銳利,全憑綿密的計劃、快速的情報、齊備的補給,立于不敗之地,而全部由一個人統率,即便是近世泰西名将,也未必能做到。
據稱荊州距京師三千三百八十裡,西安距離京師兩千六百五十裡,卻能在五日内抵達。
浙江距離京師三千三百裡,其情報在四日内即可送達,難道不是無電報時代最快速的情報網絡嗎?可以說,康熙帝的頭腦為近世帝王中最偉大者之一,毫不誇張。
吳三桂自恃其宿将老練,天子年少,也不敢急于進犯陝西、湖北,擴張勢力至于中原,吳三桂的失策是康熙迅速成功的原因之一,而康熙帝的文明戰略,扭轉其弱勢,轉而成為最強有力的防剿法,除驅使漢人之外,此舉無疑為廟堂之間穩操勝券的重要原因。
且順治、康熙時期,軍用開銷大,而恩賜不重。
魏源曰:朝廷對軍功的賞賜,到乾隆年間開始日趨加重。
清朝初期,斬将搴旗,殉難死綏之人,朝廷給予的恩賜也往往隻是讓其一子進入國子監讀書。
經略洪承疇雖收複五省,得勝而歸,僅封世襲三等輕車都尉。
趙良棟、王進寶在川陝力戰,大破滇省逆賊,朝廷僅封子爵。
乾隆四十年(1775年)開始,一概改為世襲。
主要因為天下太平已久,人們習慣了安逸,不這樣做的話,沒辦法振奮軍心,激勵兵士。
乾隆時期,征伐一律使用滿洲世仆,不許以如此重賞,根本沒辦法期待他們立下軍功。
由此可見,乾隆帝依靠世仆的政策,并未取得多好的效果,這個時期清朝的腐敗征兆已經難以掩蓋了。
這一論述可以與我的論述互相啟發,因而又将之附記于此。
(本文所述均依據魏源《聖武記》、禮親王《嘯亭雜錄》、趙翼《皇朝武功紀盛》、王慶雲《熙朝紀政》及《皇朝開國之方略》等。
并請參考王先謙的《東華錄》《大清會典》《經世文編》,計東的《籌南論》,章潢的《圖書編》等。
) [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三月五日發行,《太陽》第九卷第三号] *** [1]&ldquo粹&rdquo在日語中原多指花街柳巷男女情欲之事,後來發展成一種關于男女情事的獨特美學觀念,九鬼周造《&ldquo粹&rdquo的構造》對此闡析甚詳。
&mdash&mdash編者 [2]十次征伐,日文原文中僅列舉九次,&ldquo征伐緬甸一次&rdquo為編者根據史實所加。
&mdash&mdash編者 [3]即文化文政時代,日本曆史上以城市文化繁榮為特征的一個時代(1804&mdash1829)。
18世紀末期,德川幕府曾經頒布嚴格的改革法和節約法。
但第11代将軍德川家齊上台後,揮霍浪費一時成風。
商人們尋歡作樂,文士們舞文弄墨,城市文化極為繁榮。
幕府和各藩經濟日益困窘,災荒和農民起義時有發生。
&mdash&mdash編者
[2]但是,康熙帝在年方二十餘歲,親政時間尚短之時,又是以怎樣的手段勘定大難,取得勝利的,需要一探究竟。
本論所談隻舉其最為重大者,摘要而論述。
本論言及之外,亦有不可忽略的地方,故在下文中補充說明。
魏源雲:這時候,多方起亂,氣勢旺盛,情形每一日都有變化。
因此中原之地,全都屯駐重兵随時應援。
楚地吃緊則調安慶之兵支援楚地,再調河南之兵填補安慶減少的兵力,又調兵屯河南以繼之。
蜀地緊急則調西安之兵援蜀,再從太原調兵填補西安減少的兵力,又調兵屯太原以繼之。
閩地緊急則調江甯、江西之兵支援閩浙,調兖州之兵支援江甯,又調兵屯兖州以繼之,不讓賊出湖南一步。
各地雖有邊亂,但江淮得以安定,能夠轉輸财賦,以解軍興之急。
而賊隻能以一隅敵天下,既缺兵饷又缺錢财,重斂勞怨,遂至瓦解。
且羽書不斷,命令兵部在驿遞之外,每隔四百裡&mdash&mdash各置筆帖式、撥什庫,以加速郵傳,诘奸宄,防詐僞。
這樣一來,九日即可到達甘肅之西五千餘裡之地;五日可到達荊州、西安;四日可到達浙江。
每天的軍報多達三四百疏,皇帝手批口谕,發号指示,洞的中窾,執行皇命者無一不戰勝敵人,不執行皇命者,全都戰敗。
用能數千裡之外指麾臂使,八載一日之餘健行默運,兵士衆多卻不驚擾百姓,軍饷支出巨大,卻不增加稅賦,做到這一步,百裡均震驚不已,能夠不損失匕鬯,可以說古來聰明睿智,神武而不能者也。
雖然當時的軍隊沒有經過系統訓練,自是不能與今日文明國家的軍隊相比,但當時軍制的戰略組織,足以與摩魯特克[3]相提并論。
其不依賴任何一個局部的骁勇銳利,全憑綿密的計劃、快速的情報、齊備的補給,立于不敗之地,而全部由一個人統率,即便是近世泰西名将,也未必能做到。
據稱荊州距京師三千三百八十裡,西安距離京師兩千六百五十裡,卻能在五日内抵達。
浙江距離京師三千三百裡,其情報在四日内即可送達,難道不是無電報時代最快速的情報網絡嗎?可以說,康熙帝的頭腦為近世帝王中最偉大者之一,毫不誇張。
吳三桂自恃其宿将老練,天子年少,也不敢急于進犯陝西、湖北,擴張勢力至于中原,吳三桂的失策是康熙迅速成功的原因之一,而康熙帝的文明戰略,扭轉其弱勢,轉而成為最強有力的防剿法,除驅使漢人之外,此舉無疑為廟堂之間穩操勝券的重要原因。
且順治、康熙時期,軍用開銷大,而恩賜不重。
魏源曰:朝廷對軍功的賞賜,到乾隆年間開始日趨加重。
清朝初期,斬将搴旗,殉難死綏之人,朝廷給予的恩賜也往往隻是讓其一子進入國子監讀書。
經略洪承疇雖收複五省,得勝而歸,僅封世襲三等輕車都尉。
趙良棟、王進寶在川陝力戰,大破滇省逆賊,朝廷僅封子爵。
乾隆四十年(1775年)開始,一概改為世襲。
主要因為天下太平已久,人們習慣了安逸,不這樣做的話,沒辦法振奮軍心,激勵兵士。
乾隆時期,征伐一律使用滿洲世仆,不許以如此重賞,根本沒辦法期待他們立下軍功。
由此可見,乾隆帝依靠世仆的政策,并未取得多好的效果,這個時期清朝的腐敗征兆已經難以掩蓋了。
這一論述可以與我的論述互相啟發,因而又将之附記于此。
(本文所述均依據魏源《聖武記》、禮親王《嘯亭雜錄》、趙翼《皇朝武功紀盛》、王慶雲《熙朝紀政》及《皇朝開國之方略》等。
并請參考王先謙的《東華錄》《大清會典》《經世文編》,計東的《籌南論》,章潢的《圖書編》等。
) [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三月五日發行,《太陽》第九卷第三号] *** [1]&ldquo粹&rdquo在日語中原多指花街柳巷男女情欲之事,後來發展成一種關于男女情事的獨特美學觀念,九鬼周造《&ldquo粹&rdquo的構造》對此闡析甚詳。
&mdash&mdash編者 [2]十次征伐,日文原文中僅列舉九次,&ldquo征伐緬甸一次&rdquo為編者根據史實所加。
&mdash&mdash編者 [3]即文化文政時代,日本曆史上以城市文化繁榮為特征的一個時代(1804&mdash1829)。
18世紀末期,德川幕府曾經頒布嚴格的改革法和節約法。
但第11代将軍德川家齊上台後,揮霍浪費一時成風。
商人們尋歡作樂,文士們舞文弄墨,城市文化極為繁榮。
幕府和各藩經濟日益困窘,災荒和農民起義時有發生。
&mdash&mdash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