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藝術
關燈
小
中
大
王翚,被稱為集古代畫風于一身的大家。
中國的繪畫也分南派和北派,稱為&ldquo南宗&rdquo&ldquo北宗&rdquo。
有人把南宗、北宗以南北不同地域來解釋,但隻以地域的南北并不能完全區别南宗、北宗。
總之,此時它們是最具權威的兩大派别,互不相容,各自發展。
到王翚時,南宗和北宗的兩種畫風得到了融合統一。
但最早的統一趨勢不是由王翚開始的,在明中期就已經出現端緒,如有名的唐寅,他以北宗為背景,但其畫風卻與之前宋元時代的北宗非常不同,可以說是與南宗沒有多大區别的北宗。
所以,從那時起就有了南北合流的趨勢。
王翚可以說是南北合流的集大成者。
把向來不同的南北兩宗合二為一,便開創了後世新的畫風,這六人也開創了清朝後來不同風格的畫風。
因此,他們不僅是清朝畫壇上開風氣之先河的重要人物,在中國曆代繪畫發展史上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六人中的王時敏、王鑒依舊延續前代的畫風。
明末的董其昌不僅堪稱書法上劃時代的人物,在繪畫上也同樣是劃時代的人物。
王時敏、王鑒就是受到董其昌的影響,非常靠近董其昌的畫風。
王翚曾師從王鑒,年輕時被王時敏發現極具才華,得到王時敏的高度贊賞。
王翚就是這樣在繼承董其昌的基礎上,研究各派畫風,将其進行統一融合。
王原祁作有關于繪畫的重要著作,他本是康熙帝身邊的繪畫鑒定官,他還參與編輯《佩文齋書畫譜》這部堪稱中國史無前例的書畫著作。
其次是吳曆,如前所述,他學習西洋畫法,是六人中與西洋畫法最接近的人。
此六人中恽格應該是最富有天賦的畫家。
另外,在綱目中,&ldquo奉常&rdquo即王時敏,&ldquo廉州&rdquo即王鑒,&ldquo石谷&rdquo即王翚,&ldquo南田&rdquo即恽格,&ldquo漁山&rdquo即吳曆,&ldquo司農&rdquo即王原祁。
值得注意的是,這幾個人都來自中國的兩個地方,王時敏、王鑒出生于上海附近的太倉州,王翚、吳曆出生于常熟,太倉州以前叫婁東,常熟古代叫虞山,因此來自婁東、虞山的大家,時人稱之為&ldquo正統派&rdquo。
後來,浙江又有浙派,江西出現江西派,福建成立閩派。
各地畫家層出不窮,但他們隻是分支,都帶有各地的習氣,唯有婁東、虞山兩地的畫派沒有地方習氣。
因此,清朝畫壇認為,隻有師從這兩地的畫家才算是正統畫派。
不可否認,這六人不僅是清朝,而且是中國曆朝繪畫史上的重要人物,而這些人正好同時出現在順治到康熙的七八十年中。
如前述的詩或文,一般會在開啟新時代以後的若幹年,才能完成一代風格的定型,但清朝的繪畫風格,在此六人時就已經形成。
不過他們是否可以代表整個清朝風格的畫風,還有讨論的餘地,從繪畫史的角度來看,也許應該說是他們代表了清朝前期的畫風。
但與清朝其他時代的畫家相比,從實力來看堪稱大家的,隻有這六人,所以不得不以這六人作為清朝的代表。
而這六人的畫也就自然成了清朝畫的代表。
如果縱觀整個繪畫史,不得不承認這六人隻代表了清朝前期的畫風,畢竟尚有清朝後期的畫風與此相對。
其次,有釋道濟,号石濤,還有釋髡殘,号石谿,石濤、石谿代表了明末清初奇逸的畫風,他們都擅長畫特别的畫。
内容以山水畫為主,充分發揮了放蕩飄逸的個性,僅這一點就是從前人那裡學不到的特色。
接下來有陳洪绶、蕭雲從,他們的風格也不同尋常,與前二人相近。
陳洪绶擅長畫人物,畫那些當時被人遺忘的六朝人物,六朝畫留存在世的不多,他應該是見到一些古畫有感而發,恐怕不是跟誰學的。
另外,此人的性格在明末清初也很特别,幾乎有與一千五百年前的古代高人相似的心境,所以,愛好繪畫古風人物。
蕭雲從則以山水畫見長,頗富逸趣,而且也是畫當時不為其他畫家所追求的古風畫。
這兩人的作品在明末清初畫風新奇的畫家中尤為突出。
石濤、石谿雖也頗具特色,但畫的東西從某種層面來說,還是反映當時的社會心理,而到陳洪绶、蕭雲從,完全抛棄時代心理,轉而盡可能展現古代人的心境。
日本也受到蕭雲從的繪畫影響,據說,此人的畫譜曾傳到日本,被祇園南海收藏,大雅堂據此學習南畫,由此,開創日本的南畫。
後來有龔賢、呂潛、戴本孝,他們一變傳統的明末畫風。
其中龔賢受到西洋畫的影響,從他的畫中可以看出與以往不同的印象派的風格。
再有顧殷、朱耷(八大山人)、徐枋、姜實節等人,他們是明末逸士,清朝入關以後,隐居不仕,這些人并不看重名利,在他們的畫中也可以看出高尚的情操,此外,還有很多作品體現了明末清初的個性化風格。
綜上所述,明末清初具有個性化特色的畫家,以石濤以下的諸家為代表,其中又可分為體現時代關懷、古人心理、逸人情操等不同風格的流派。
接下來有項奎、查士标、顧大申、王武、程邃、文點、羅牧、高其佩等人,他們沿襲明末平正的畫風。
明末以來個性化風格的畫家,以道濟、姜實節為代表,而項奎到高其佩則是明末以來嚴肅、尋常的畫風的代表。
這些人雖然不失自己的特色,但總體來說是沿襲了明末畫風,他們中間多少有一些與雍正、乾隆以後即清朝中期的畫風相似的東西。
因為處于過渡期,他們的畫風具有承前啟後的意義,但大體上可以把他們歸于同一畫風中。
若把結束前期畫風與開創後代畫風的人分開的話,康熙年間的畫家可以作為分界線。
在恽格的花鳥畫興起之前,王武的花鳥畫曾十分盛行,被稱為明末代表,但恽格興起後,王武畫的地位迅速下降,恽格遂成為清朝畫風的始祖。
因此,可以說是王武的畫結束了明末畫風。
此外,從被稱為正統的婁東虞山派角度來看羅牧的畫,其畫均以一些粗犷、野趣的村舍為主,因為羅牧出生于江西,遂成為江西派的始祖。
最有趣的是高其佩的指畫,這是一種十分特殊的藝術。
他是鐵嶺出身的漢人,即在中國東北成長的漢人。
中國東北是受中國文化影響較晚的邊緣地區,就像日本的北海道,這樣的地方出現了一位天才畫家。
清朝的肖像畫自成一派,肖像畫的大家以禹之鼎為代表,他是沿襲明朝以來舊派肖像畫的畫家,乾隆以後肖像畫受到西洋畫的影響發生了極大改變。
但禹之鼎既沒有受到清朝新畫風的影響,也沒有受到西洋畫的影響,他是康熙年間的人,仍屬于舊派。
再有就是笪重光、高士奇,此二人是兼鑒賞家的畫家代表,比起自己繪畫,他們更擅長對畫的鑒賞,而極高的鑒賞能力又使他們能畫出妙趣橫生的畫。
雍乾間名家 清朝畫的第二時期是雍正到乾隆年間。
主要人物有黃鼎、沈宗敬、楊晉、唐岱、蔣廷錫,這些人的畫已經完全看不到明末之風,而是沿襲康熙時代已出現的新畫風。
其中,黃鼎可以說是成就最大的,他吸收王原祁麓台之流風,是相當有實力的畫家。
沈宗敬也是實力派的畫家。
還有楊晉,屬于王石谷的門下,幾乎是完全承襲了其師的畫風。
在師父與門人之間,中國不像日本那樣有嚴格的師承關系,若在日本不按照師父的風格繪畫,就不會被師門承認,而近代中國畫在這一點上是比較自由的,師徒之間不存在約束繪畫行為的規定,可以說是近代中國畫的進步。
但像楊晉那樣完全遵照其師石谷的畫風的畫家并不多見。
這恐怕也是因為處于清朝初期,到後來,完全遵循師父畫風的情況就更少了。
滿洲旗人畫家中最有名的是唐岱,他師從四王吳恽,尤其沿襲了王原祁的畫風,他是畫院供奉的畫家。
所謂畫院是天子設立的專供繪畫的場所,在那裡名家彙聚,也有擅長繪畫的高官,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畫院風格,以精細見長,但缺乏雅趣。
可以看出唐岱的畫具有畫院畫的風格。
蔣廷錫擅長花鳥畫,但缺少像南田那樣自由的、絕妙的生氣,是緻力于寫生的人。
上述的畫家大緻從康熙年間跨越到雍正、乾隆年間,其繪畫風格主要體現康熙年間的沉穩、認真。
後來的李世倬、王昱、張庚、張鵬翀等人,這些人與此前沒有太大差異,以康熙年間的畫風為基礎作畫。
隻不過比起之前的畫家,他們的畫技更加成熟,其中張庚既是鑒賞家,又是繪畫史家。
到錢載、錢維城、潘恭壽、尹錫等人時,畫風為之一變,可以說是雍正、乾隆特别是乾隆年間的真正代表人物。
康熙時經學仍以宋學為主,雖有異說但不跳脫宋學範疇,到乾隆時,學者多以漢學為研究對象,任何方面均想别出心裁,以求耳目一新。
于是畫壇也受思想界風氣的影響。
乾隆年間的畫家逐漸轉向畫新畫。
以山水畫舉例來說,以往的畫,着重描繪深山幽谷等景色奇異的地方,讓人看到平常看不到的景色,往往有觸目驚心,大氣磅礴的氣勢。
而現在的新畫,描繪的是人們日常所見的平凡之景,景色雖然常見,但一旦入畫,則美不勝收。
這些畫雖然平淡無奇,但仔細觀賞則有一種沁人心脾的力量。
由此可以看出,後來的畫從之前的以技巧為主轉變到以印象為主。
明朝以前的畫,重視筆力或筆意,而雍正、乾隆以後,畫作的
中國的繪畫也分南派和北派,稱為&ldquo南宗&rdquo&ldquo北宗&rdquo。
有人把南宗、北宗以南北不同地域來解釋,但隻以地域的南北并不能完全區别南宗、北宗。
總之,此時它們是最具權威的兩大派别,互不相容,各自發展。
到王翚時,南宗和北宗的兩種畫風得到了融合統一。
但最早的統一趨勢不是由王翚開始的,在明中期就已經出現端緒,如有名的唐寅,他以北宗為背景,但其畫風卻與之前宋元時代的北宗非常不同,可以說是與南宗沒有多大區别的北宗。
所以,從那時起就有了南北合流的趨勢。
王翚可以說是南北合流的集大成者。
把向來不同的南北兩宗合二為一,便開創了後世新的畫風,這六人也開創了清朝後來不同風格的畫風。
因此,他們不僅是清朝畫壇上開風氣之先河的重要人物,在中國曆代繪畫發展史上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六人中的王時敏、王鑒依舊延續前代的畫風。
明末的董其昌不僅堪稱書法上劃時代的人物,在繪畫上也同樣是劃時代的人物。
王時敏、王鑒就是受到董其昌的影響,非常靠近董其昌的畫風。
王翚曾師從王鑒,年輕時被王時敏發現極具才華,得到王時敏的高度贊賞。
王翚就是這樣在繼承董其昌的基礎上,研究各派畫風,将其進行統一融合。
王原祁作有關于繪畫的重要著作,他本是康熙帝身邊的繪畫鑒定官,他還參與編輯《佩文齋書畫譜》這部堪稱中國史無前例的書畫著作。
其次是吳曆,如前所述,他學習西洋畫法,是六人中與西洋畫法最接近的人。
此六人中恽格應該是最富有天賦的畫家。
另外,在綱目中,&ldquo奉常&rdquo即王時敏,&ldquo廉州&rdquo即王鑒,&ldquo石谷&rdquo即王翚,&ldquo南田&rdquo即恽格,&ldquo漁山&rdquo即吳曆,&ldquo司農&rdquo即王原祁。
值得注意的是,這幾個人都來自中國的兩個地方,王時敏、王鑒出生于上海附近的太倉州,王翚、吳曆出生于常熟,太倉州以前叫婁東,常熟古代叫虞山,因此來自婁東、虞山的大家,時人稱之為&ldquo正統派&rdquo。
後來,浙江又有浙派,江西出現江西派,福建成立閩派。
各地畫家層出不窮,但他們隻是分支,都帶有各地的習氣,唯有婁東、虞山兩地的畫派沒有地方習氣。
因此,清朝畫壇認為,隻有師從這兩地的畫家才算是正統畫派。
不可否認,這六人不僅是清朝,而且是中國曆朝繪畫史上的重要人物,而這些人正好同時出現在順治到康熙的七八十年中。
如前述的詩或文,一般會在開啟新時代以後的若幹年,才能完成一代風格的定型,但清朝的繪畫風格,在此六人時就已經形成。
不過他們是否可以代表整個清朝風格的畫風,還有讨論的餘地,從繪畫史的角度來看,也許應該說是他們代表了清朝前期的畫風。
但與清朝其他時代的畫家相比,從實力來看堪稱大家的,隻有這六人,所以不得不以這六人作為清朝的代表。
而這六人的畫也就自然成了清朝畫的代表。
如果縱觀整個繪畫史,不得不承認這六人隻代表了清朝前期的畫風,畢竟尚有清朝後期的畫風與此相對。
其次,有釋道濟,号石濤,還有釋髡殘,号石谿,石濤、石谿代表了明末清初奇逸的畫風,他們都擅長畫特别的畫。
内容以山水畫為主,充分發揮了放蕩飄逸的個性,僅這一點就是從前人那裡學不到的特色。
接下來有陳洪绶、蕭雲從,他們的風格也不同尋常,與前二人相近。
陳洪绶擅長畫人物,畫那些當時被人遺忘的六朝人物,六朝畫留存在世的不多,他應該是見到一些古畫有感而發,恐怕不是跟誰學的。
另外,此人的性格在明末清初也很特别,幾乎有與一千五百年前的古代高人相似的心境,所以,愛好繪畫古風人物。
蕭雲從則以山水畫見長,頗富逸趣,而且也是畫當時不為其他畫家所追求的古風畫。
這兩人的作品在明末清初畫風新奇的畫家中尤為突出。
石濤、石谿雖也頗具特色,但畫的東西從某種層面來說,還是反映當時的社會心理,而到陳洪绶、蕭雲從,完全抛棄時代心理,轉而盡可能展現古代人的心境。
日本也受到蕭雲從的繪畫影響,據說,此人的畫譜曾傳到日本,被祇園南海收藏,大雅堂據此學習南畫,由此,開創日本的南畫。
後來有龔賢、呂潛、戴本孝,他們一變傳統的明末畫風。
其中龔賢受到西洋畫的影響,從他的畫中可以看出與以往不同的印象派的風格。
再有顧殷、朱耷(八大山人)、徐枋、姜實節等人,他們是明末逸士,清朝入關以後,隐居不仕,這些人并不看重名利,在他們的畫中也可以看出高尚的情操,此外,還有很多作品體現了明末清初的個性化風格。
綜上所述,明末清初具有個性化特色的畫家,以石濤以下的諸家為代表,其中又可分為體現時代關懷、古人心理、逸人情操等不同風格的流派。
接下來有項奎、查士标、顧大申、王武、程邃、文點、羅牧、高其佩等人,他們沿襲明末平正的畫風。
明末以來個性化風格的畫家,以道濟、姜實節為代表,而項奎到高其佩則是明末以來嚴肅、尋常的畫風的代表。
這些人雖然不失自己的特色,但總體來說是沿襲了明末畫風,他們中間多少有一些與雍正、乾隆以後即清朝中期的畫風相似的東西。
因為處于過渡期,他們的畫風具有承前啟後的意義,但大體上可以把他們歸于同一畫風中。
若把結束前期畫風與開創後代畫風的人分開的話,康熙年間的畫家可以作為分界線。
在恽格的花鳥畫興起之前,王武的花鳥畫曾十分盛行,被稱為明末代表,但恽格興起後,王武畫的地位迅速下降,恽格遂成為清朝畫風的始祖。
因此,可以說是王武的畫結束了明末畫風。
此外,從被稱為正統的婁東虞山派角度來看羅牧的畫,其畫均以一些粗犷、野趣的村舍為主,因為羅牧出生于江西,遂成為江西派的始祖。
最有趣的是高其佩的指畫,這是一種十分特殊的藝術。
他是鐵嶺出身的漢人,即在中國東北成長的漢人。
中國東北是受中國文化影響較晚的邊緣地區,就像日本的北海道,這樣的地方出現了一位天才畫家。
清朝的肖像畫自成一派,肖像畫的大家以禹之鼎為代表,他是沿襲明朝以來舊派肖像畫的畫家,乾隆以後肖像畫受到西洋畫的影響發生了極大改變。
但禹之鼎既沒有受到清朝新畫風的影響,也沒有受到西洋畫的影響,他是康熙年間的人,仍屬于舊派。
再有就是笪重光、高士奇,此二人是兼鑒賞家的畫家代表,比起自己繪畫,他們更擅長對畫的鑒賞,而極高的鑒賞能力又使他們能畫出妙趣橫生的畫。
雍乾間名家 清朝畫的第二時期是雍正到乾隆年間。
主要人物有黃鼎、沈宗敬、楊晉、唐岱、蔣廷錫,這些人的畫已經完全看不到明末之風,而是沿襲康熙時代已出現的新畫風。
其中,黃鼎可以說是成就最大的,他吸收王原祁麓台之流風,是相當有實力的畫家。
沈宗敬也是實力派的畫家。
還有楊晉,屬于王石谷的門下,幾乎是完全承襲了其師的畫風。
在師父與門人之間,中國不像日本那樣有嚴格的師承關系,若在日本不按照師父的風格繪畫,就不會被師門承認,而近代中國畫在這一點上是比較自由的,師徒之間不存在約束繪畫行為的規定,可以說是近代中國畫的進步。
但像楊晉那樣完全遵照其師石谷的畫風的畫家并不多見。
這恐怕也是因為處于清朝初期,到後來,完全遵循師父畫風的情況就更少了。
滿洲旗人畫家中最有名的是唐岱,他師從四王吳恽,尤其沿襲了王原祁的畫風,他是畫院供奉的畫家。
所謂畫院是天子設立的專供繪畫的場所,在那裡名家彙聚,也有擅長繪畫的高官,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畫院風格,以精細見長,但缺乏雅趣。
可以看出唐岱的畫具有畫院畫的風格。
蔣廷錫擅長花鳥畫,但缺少像南田那樣自由的、絕妙的生氣,是緻力于寫生的人。
上述的畫家大緻從康熙年間跨越到雍正、乾隆年間,其繪畫風格主要體現康熙年間的沉穩、認真。
後來的李世倬、王昱、張庚、張鵬翀等人,這些人與此前沒有太大差異,以康熙年間的畫風為基礎作畫。
隻不過比起之前的畫家,他們的畫技更加成熟,其中張庚既是鑒賞家,又是繪畫史家。
到錢載、錢維城、潘恭壽、尹錫等人時,畫風為之一變,可以說是雍正、乾隆特别是乾隆年間的真正代表人物。
康熙時經學仍以宋學為主,雖有異說但不跳脫宋學範疇,到乾隆時,學者多以漢學為研究對象,任何方面均想别出心裁,以求耳目一新。
于是畫壇也受思想界風氣的影響。
乾隆年間的畫家逐漸轉向畫新畫。
以山水畫舉例來說,以往的畫,着重描繪深山幽谷等景色奇異的地方,讓人看到平常看不到的景色,往往有觸目驚心,大氣磅礴的氣勢。
而現在的新畫,描繪的是人們日常所見的平凡之景,景色雖然常見,但一旦入畫,則美不勝收。
這些畫雖然平淡無奇,但仔細觀賞則有一種沁人心脾的力量。
由此可以看出,後來的畫從之前的以技巧為主轉變到以印象為主。
明朝以前的畫,重視筆力或筆意,而雍正、乾隆以後,畫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