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藝術
關燈
小
中
大
今天講藝術,這是清朝文化中的主要部分。
藝術分門别類,在中國以書畫為主。
但要講書畫,如果僅僅是站在這講台上說而看不着實物的話,就難以明白它們的發展演變過程。
但藏有這些寶貝的書畫收藏家們,都十分珍惜自己的藏品,所以,能夠配備書畫實物來講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幸運的是,這次講演我幾乎借到了從東邊的東京到西邊的中國地區的著名收藏家的各種貴重收藏品,在别室陳列展出。
因此,同學們可以在看到這些作品後,再聽我的講演,這一點我十分感激。
對從事東洋史研究的我來說,也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當然對聽講者們來說,更是十分難得的幸事。
清朝的書法家 清初大家名家 談論清朝的書法,需要追溯至清朝以前。
明朝中期以來,中國書法逐漸形成一股新的風氣。
明初的書壇主要盛行的是元朝趙子昂的書風。
到明朝中期時,有一個叫祝允明的人,他是當時極具代表性的人物,一改趙子昂的書風,極力推崇唐人風格,開創新的書風。
同時期還有著名的文徵明,他仍堅持趙子昂以來的書風。
如果要追溯趙子昂的書法風格,就要說到上回講詩時談到的黃山谷,他是這一派的創始者。
因此,可以說,從趙子昂到文徵明一派,都是沿襲黃山谷的書風。
這一派的書風發展到祝允明時,開創了新的風氣,使書壇漸漸煥發活力。
等到明末時,董其昌的書風大為流行,影響了當時的中國書壇,也給清朝的書法造成很大的影響,可以說清朝書法的七成都受到他的影響。
清朝的人都以從趙子昂到文徵明一派的書法作品作為範本進行習字,因為總有不斷傳下來的以往的書法真迹,就以這些真迹為範本習字。
即使沒有真迹,也有用真迹複制的臨摹本,臨摹本習字是受明朝書風影響最顯著的特點。
但祝允明以後,逐漸根據碑或帖來研究書法,明末這種風氣最為盛行。
綱目中寫着的&ldquo閣帖&rdquo,即淳化閣的法帖。
淳化閣法帖原是宋太宗時集古代書法而成的法帖,最開始的版本是木版雕刻,後來才有了石版刻印。
雖然淳化閣法帖被宋朝以來的曆代重視,但明末尤盛,還出版了它的翻刻本。
因為真正的宋代《淳化閣帖》本在明末已真迹難尋,因此,就不斷出現翻刻本。
明末萬曆年間有一位富有的、叫肅王的親王翻刻過一本叫肅府本的《淳化閣帖》。
因此,《淳化閣帖》翻刻本就在社會上迅速流傳開來,人們便按照《淳化閣帖》進行習字。
值得注意的是,此種風氣并未影響到像董其昌這樣的一代名家,他仍然按照宋代以來的真迹寫字。
明末政紀松弛,人人都可以發揮個性,因此在學術上也出現不少奇異獨特的學說,類似學者也不少見。
書法也受到此類思想的影響,湧現出一批批表現個人獨特個性的書法作品和書法家。
像董其昌這樣的書法家,實際上其書風在他活着的時候以及他死後的一段時間内,并沒有廣為流行,因為在明末各種奇特書風的人層出不窮。
其中有一些人一直活到了清初,成為清朝書法史上的名家,綱目中的傅山、王铎便是如此。
在明末時這些人還是以模仿淳化閣法帖為主的。
傅山和王铎兩人,在為人方面差異極大,傅山在明亡後隐居不出仕,是所謂的忠臣義士,他與自己的孩子一起歸隐于田間村舍,以賣藥為生。
而王铎在明亡時,即明朝在南京失利時,就率先投降了清朝。
不僅如此,弘光帝保衛南京一年後,逃出都城時被捕,押回南京,王铎見他後,竟破口大罵之。
可見,傅山和王铎的性格截然相反,但他們的書風則是基本相似的。
明末清初書壇風格多樣化,但主流書法家還是以這些模仿淳化閣法帖的人為主,其代表人物即傅山、王铎。
後面羅列的宋曹也是這一派的人,但是最有名的還是傅山和王铎。
此外,冒襄和周亮工也是明末獨具個性的書法家。
同一般的書法相比,明末的書法可以說看上去幾乎不能算是字,把它們以條幅分開,勉強還可以欣賞。
從這方面來看,當時的人幾乎個個都極具天賦,而且相映成趣,留下了不少非常珍貴的東西,總之,明末的書法天才确實非常多。
因為,世人都過着所謂堕落的生活,任意而為,書法創作任憑各自的愛好、興趣,這一點反而促進人們在書法方面取得成就。
在别室中展出的冒襄、周亮工的字,乍一看不能算是通常意義上的字,但他們熟練的筆法已經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
冒襄等人長期以來過着放蕩的生活,在明末,有不少像這樣過着放蕩生活的人,可以說是如此的生活狀态滲入到了他們的書法當中。
康雍間名家 康熙、雍正年間十分盛行董其昌的書法。
康熙帝非常推崇董其昌的書法,在第一天講演時展出的康熙帝的書法,就是他臨摹董其昌的書法。
康熙帝的書法中臨董其昌書法的作品很多,可以說他是董其昌書法的追随者,因此社會上也紛紛追随董其昌。
與目前的交通發達的情況有所不同,以前往往是人死了若幹年以後,他的書法才受到重視。
所以,董其昌的書法也是在他死後三四十年才漸漸流行開來。
這裡談及幾個董其昌的追随者,笪重光此人并非完全遵循董其昌,他開始受到董其昌的影響,而後來接近于米芾。
其次,陳弈禧和汪士則是完全按照董其昌的風格。
這裡列出的其他名書法家,都是學習董其昌的。
康熙帝時,随着社會政治趨于安定,人們的社會生活也漸漸走上正軌,于是轉而不追求放浪不羁的生活。
社會風氣的轉向自然也影響到當時的書風,使得大家都認真地研習書法。
從另一方面來看,各種任性自然的書風就開始衰退,總之,刻苦鑽研書風的風氣漸漸流行起來。
這是從康熙到雍正間的書風特點,大約持續了六七十年。
與此同時,碑帖方面的研究也有了端緒。
碑即石碑,碑帖研究主要是研究從石碑上拓下的文字。
一般來說,石碑是以記錄曆史上的某一事件為目的而篆刻的,帖則是從一開始就是以書法為目的而付梓的。
在最早的時期,付梓印刷出來的字帖是不可能存在的,如王羲之等人的書法,都是臨摹下來作為字帖的。
後來,這樣的臨摹本也逐漸減少,就把以前的臨摹本再次石刻或木刻,作為習字者的範本而付梓印刷成帖。
而石碑,原本就不是為了書法的目的而作,而是為了記錄某一事件的目的而刻勒的,因其俊美的書法而變成習字者的範本。
簡言之,碑和帖都在中國書法家的研究範圍以内。
在明朝以前,存世的作品中還有一些古代的真迹,靠這樣的真迹可以進行習字學書。
明朝以後,碑帖的學問就逐漸興起,到清朝康熙、雍正年間,社會安定,學問繁榮,也就又出現了研究碑帖的人,有名的有姜宸英、王澍等人。
他們非常精通碑帖研究,通過臨碑臨帖習字。
這些人的書法有一種由碑帖而來的神韻。
其中姜宸英的書法作品多少可以看出一些本人的風格,或者說沿襲了董其昌的書風,而王澍的優勢在于完全臨摹古人,特别擅長于臨摹别人的書風,幾乎不進行個人創作。
因此,這類書法家又被稱為&ldquo碑帖派&rdquo。
上述的是康熙、雍正年間的情況。
乾嘉間的大家名家 乾隆、嘉慶的八九十年間,清朝文化已發展至成熟階段。
在書法上,也已形成了清朝風格。
此時的大家以張照、劉墉為代表,也主要是由帖的學問發展而來的。
從事帖學的人對碑文研究也十分精通,但幾乎是從帖學起家的。
而張照、劉墉就是清朝由帖學發展而來的著名書法大家,這兩人在臨帖方面的成就可以說是史無前例。
與效仿《淳化閣帖》的傅山、王铎等人的風格趣味不同,他們具有一種與傅山、王铎的明末書風完全不一樣的風格,這就是乾隆、嘉慶年間形成的具有清朝風格的書風。
希望大家有空去觀察實物,這裡很難用簡略的語言來說清楚這兩者的區别。
總之,清朝前半期的大家非張照、劉墉二人莫屬。
繼他們之後,也是名家輩出,綱目中羅列的梁同書、梁巘、王文治、宋葆淳、鐵保等人就是後起的名家。
實際上,清朝時期精通書法的人還有很多,以上講到的隻是專家中有代表性的人物,如前所述,這些人大多數出自董其昌,後來接近米芾且不失趣味,而不像以前的時代那些束縛于董其昌書風的人,他們大多數是直接從帖學入手而漸進于米芾的書風。
可以說大多數是學米芾,但其中的宋葆淳則是完全學習顔真卿的書風。
這些書法家也有因為地域而劃分風格的,可以明顯看出生于南方的人與生于北方的人風格不同。
當時中國文化的中心已經南移,南方尤其興盛,但北方的北京是天子的所在地,所以也是學者和文化的聚集地,此時,中國形成了南北兩個文化中心。
南北文化的差異就從這些人身上體現出來。
如梁同書、梁巘、王文治等人代表了南方風格,他們的書風多少有些華麗,是因為南方物産豐富,以奢靡為風。
而相對應的,滿洲旗人中也有書法名家出現,當時,滿洲旗人的藝術已發展到足以産生像鐵保這樣的書法家。
鐵保代表了北方的書風,具有敦實的風格,沉穩而厚重,不以精巧見長。
因此,可以說,即使是在清朝安定的環境之下,看似具有同樣傾向的清朝書風,也仍然存在南北兩種不同的流派。
當時,北京有研究碑、帖的大家翁方綱。
翁
藝術分門别類,在中國以書畫為主。
但要講書畫,如果僅僅是站在這講台上說而看不着實物的話,就難以明白它們的發展演變過程。
但藏有這些寶貝的書畫收藏家們,都十分珍惜自己的藏品,所以,能夠配備書畫實物來講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幸運的是,這次講演我幾乎借到了從東邊的東京到西邊的中國地區的著名收藏家的各種貴重收藏品,在别室陳列展出。
因此,同學們可以在看到這些作品後,再聽我的講演,這一點我十分感激。
對從事東洋史研究的我來說,也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當然對聽講者們來說,更是十分難得的幸事。
清朝的書法家 清初大家名家 談論清朝的書法,需要追溯至清朝以前。
明朝中期以來,中國書法逐漸形成一股新的風氣。
明初的書壇主要盛行的是元朝趙子昂的書風。
到明朝中期時,有一個叫祝允明的人,他是當時極具代表性的人物,一改趙子昂的書風,極力推崇唐人風格,開創新的書風。
同時期還有著名的文徵明,他仍堅持趙子昂以來的書風。
如果要追溯趙子昂的書法風格,就要說到上回講詩時談到的黃山谷,他是這一派的創始者。
因此,可以說,從趙子昂到文徵明一派,都是沿襲黃山谷的書風。
這一派的書風發展到祝允明時,開創了新的風氣,使書壇漸漸煥發活力。
等到明末時,董其昌的書風大為流行,影響了當時的中國書壇,也給清朝的書法造成很大的影響,可以說清朝書法的七成都受到他的影響。
清朝的人都以從趙子昂到文徵明一派的書法作品作為範本進行習字,因為總有不斷傳下來的以往的書法真迹,就以這些真迹為範本習字。
即使沒有真迹,也有用真迹複制的臨摹本,臨摹本習字是受明朝書風影響最顯著的特點。
但祝允明以後,逐漸根據碑或帖來研究書法,明末這種風氣最為盛行。
綱目中寫着的&ldquo閣帖&rdquo,即淳化閣的法帖。
淳化閣法帖原是宋太宗時集古代書法而成的法帖,最開始的版本是木版雕刻,後來才有了石版刻印。
雖然淳化閣法帖被宋朝以來的曆代重視,但明末尤盛,還出版了它的翻刻本。
因為真正的宋代《淳化閣帖》本在明末已真迹難尋,因此,就不斷出現翻刻本。
明末萬曆年間有一位富有的、叫肅王的親王翻刻過一本叫肅府本的《淳化閣帖》。
因此,《淳化閣帖》翻刻本就在社會上迅速流傳開來,人們便按照《淳化閣帖》進行習字。
值得注意的是,此種風氣并未影響到像董其昌這樣的一代名家,他仍然按照宋代以來的真迹寫字。
明末政紀松弛,人人都可以發揮個性,因此在學術上也出現不少奇異獨特的學說,類似學者也不少見。
書法也受到此類思想的影響,湧現出一批批表現個人獨特個性的書法作品和書法家。
像董其昌這樣的書法家,實際上其書風在他活着的時候以及他死後的一段時間内,并沒有廣為流行,因為在明末各種奇特書風的人層出不窮。
其中有一些人一直活到了清初,成為清朝書法史上的名家,綱目中的傅山、王铎便是如此。
在明末時這些人還是以模仿淳化閣法帖為主的。
傅山和王铎兩人,在為人方面差異極大,傅山在明亡後隐居不出仕,是所謂的忠臣義士,他與自己的孩子一起歸隐于田間村舍,以賣藥為生。
而王铎在明亡時,即明朝在南京失利時,就率先投降了清朝。
不僅如此,弘光帝保衛南京一年後,逃出都城時被捕,押回南京,王铎見他後,竟破口大罵之。
可見,傅山和王铎的性格截然相反,但他們的書風則是基本相似的。
明末清初書壇風格多樣化,但主流書法家還是以這些模仿淳化閣法帖的人為主,其代表人物即傅山、王铎。
後面羅列的宋曹也是這一派的人,但是最有名的還是傅山和王铎。
此外,冒襄和周亮工也是明末獨具個性的書法家。
同一般的書法相比,明末的書法可以說看上去幾乎不能算是字,把它們以條幅分開,勉強還可以欣賞。
從這方面來看,當時的人幾乎個個都極具天賦,而且相映成趣,留下了不少非常珍貴的東西,總之,明末的書法天才确實非常多。
因為,世人都過着所謂堕落的生活,任意而為,書法創作任憑各自的愛好、興趣,這一點反而促進人們在書法方面取得成就。
在别室中展出的冒襄、周亮工的字,乍一看不能算是通常意義上的字,但他們熟練的筆法已經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
冒襄等人長期以來過着放蕩的生活,在明末,有不少像這樣過着放蕩生活的人,可以說是如此的生活狀态滲入到了他們的書法當中。
康雍間名家 康熙、雍正年間十分盛行董其昌的書法。
康熙帝非常推崇董其昌的書法,在第一天講演時展出的康熙帝的書法,就是他臨摹董其昌的書法。
康熙帝的書法中臨董其昌書法的作品很多,可以說他是董其昌書法的追随者,因此社會上也紛紛追随董其昌。
與目前的交通發達的情況有所不同,以前往往是人死了若幹年以後,他的書法才受到重視。
所以,董其昌的書法也是在他死後三四十年才漸漸流行開來。
這裡談及幾個董其昌的追随者,笪重光此人并非完全遵循董其昌,他開始受到董其昌的影響,而後來接近于米芾。
其次,陳弈禧和汪士則是完全按照董其昌的風格。
這裡列出的其他名書法家,都是學習董其昌的。
康熙帝時,随着社會政治趨于安定,人們的社會生活也漸漸走上正軌,于是轉而不追求放浪不羁的生活。
社會風氣的轉向自然也影響到當時的書風,使得大家都認真地研習書法。
從另一方面來看,各種任性自然的書風就開始衰退,總之,刻苦鑽研書風的風氣漸漸流行起來。
這是從康熙到雍正間的書風特點,大約持續了六七十年。
與此同時,碑帖方面的研究也有了端緒。
碑即石碑,碑帖研究主要是研究從石碑上拓下的文字。
一般來說,石碑是以記錄曆史上的某一事件為目的而篆刻的,帖則是從一開始就是以書法為目的而付梓的。
在最早的時期,付梓印刷出來的字帖是不可能存在的,如王羲之等人的書法,都是臨摹下來作為字帖的。
後來,這樣的臨摹本也逐漸減少,就把以前的臨摹本再次石刻或木刻,作為習字者的範本而付梓印刷成帖。
而石碑,原本就不是為了書法的目的而作,而是為了記錄某一事件的目的而刻勒的,因其俊美的書法而變成習字者的範本。
簡言之,碑和帖都在中國書法家的研究範圍以内。
在明朝以前,存世的作品中還有一些古代的真迹,靠這樣的真迹可以進行習字學書。
明朝以後,碑帖的學問就逐漸興起,到清朝康熙、雍正年間,社會安定,學問繁榮,也就又出現了研究碑帖的人,有名的有姜宸英、王澍等人。
他們非常精通碑帖研究,通過臨碑臨帖習字。
這些人的書法有一種由碑帖而來的神韻。
其中姜宸英的書法作品多少可以看出一些本人的風格,或者說沿襲了董其昌的書風,而王澍的優勢在于完全臨摹古人,特别擅長于臨摹别人的書風,幾乎不進行個人創作。
因此,這類書法家又被稱為&ldquo碑帖派&rdquo。
上述的是康熙、雍正年間的情況。
乾嘉間的大家名家 乾隆、嘉慶的八九十年間,清朝文化已發展至成熟階段。
在書法上,也已形成了清朝風格。
此時的大家以張照、劉墉為代表,也主要是由帖的學問發展而來的。
從事帖學的人對碑文研究也十分精通,但幾乎是從帖學起家的。
而張照、劉墉就是清朝由帖學發展而來的著名書法大家,這兩人在臨帖方面的成就可以說是史無前例。
與效仿《淳化閣帖》的傅山、王铎等人的風格趣味不同,他們具有一種與傅山、王铎的明末書風完全不一樣的風格,這就是乾隆、嘉慶年間形成的具有清朝風格的書風。
希望大家有空去觀察實物,這裡很難用簡略的語言來說清楚這兩者的區别。
總之,清朝前半期的大家非張照、劉墉二人莫屬。
繼他們之後,也是名家輩出,綱目中羅列的梁同書、梁巘、王文治、宋葆淳、鐵保等人就是後起的名家。
實際上,清朝時期精通書法的人還有很多,以上講到的隻是專家中有代表性的人物,如前所述,這些人大多數出自董其昌,後來接近米芾且不失趣味,而不像以前的時代那些束縛于董其昌書風的人,他們大多數是直接從帖學入手而漸進于米芾的書風。
可以說大多數是學米芾,但其中的宋葆淳則是完全學習顔真卿的書風。
這些書法家也有因為地域而劃分風格的,可以明顯看出生于南方的人與生于北方的人風格不同。
當時中國文化的中心已經南移,南方尤其興盛,但北方的北京是天子的所在地,所以也是學者和文化的聚集地,此時,中國形成了南北兩個文化中心。
南北文化的差異就從這些人身上體現出來。
如梁同書、梁巘、王文治等人代表了南方風格,他們的書風多少有些華麗,是因為南方物産豐富,以奢靡為風。
而相對應的,滿洲旗人中也有書法名家出現,當時,滿洲旗人的藝術已發展到足以産生像鐵保這樣的書法家。
鐵保代表了北方的書風,具有敦實的風格,沉穩而厚重,不以精巧見長。
因此,可以說,即使是在清朝安定的環境之下,看似具有同樣傾向的清朝書風,也仍然存在南北兩種不同的流派。
當時,北京有研究碑、帖的大家翁方綱。
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