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世祖時代的蒙古内讧和外征
關燈
小
中
大
建的伊兒汗國,是拖雷一系在西域地區唯一的王國。
因為同是拖雷後人,他們仍與世祖互通往來,兩汗之間互通婚姻。
《馬可·波羅遊記》記載了兩國海路送親之事。
因為沒法通過當時中亞的察合台汗國和窩闊台汗國領地,新娘隻能走海路到伊兒汗國。
乃顔叛亂 中國東北地區是元朝的左手國,太祖成吉思汗将幾個弟弟分封于此,其中幼弟斡赤斤的王國最大。
忽必烈在位末期,斡赤斤的後人叛亂。
此時,左手國的國王是乃顔。
乃顔的堂兄弟哈丹也加入叛亂隊伍。
由于這一地區離元朝本土的上都很近,所以忽必烈沒用幾年就平定了叛亂。
征伐日本 除上述同族諸國間的傾軋與沖突之外,蒙古還征讨了海外鄰國,主要是日本。
蒙古在滅亡南宋之前就已經入侵過日本。
南宋滅亡後第二年,即至元十七年(1280年),蒙古組織了最大規模的侵日行動。
成吉思汗時期歸附的高麗人為大軍做向導。
忽必烈寬仁大度,最初隻要日本作為名義上的屬國前來朝貢即可,并未計劃進攻日本。
忽必烈向其屬國發送信函均采用诏書的形式,但對日本最初用的不是诏書而是國書,即以&ldquo大蒙古國皇帝奉書日本國王&rdquo或&ldquo大元皇帝緻書日本國王&rdquo,落款都有&ldquo不宣白&rdquo字樣。
這些均記載在元朝出版的《經世大典》中。
信函之中言辭懇切,語氣謙和,此種發函方式意味着忽必烈并未将日本視作臣屬。
但是,出乎世祖的意外,日本斷然拒絕了世祖的信函,甚至斬殺了元朝使臣。
所以,忽必烈決心征日,征日軍隊由駐紮在山東和江蘇北部的軍隊,以及投降的南宋水軍組織,借道高麗進攻日本。
由于不熟悉氣候和地理狀況,軍隊滞留海上長達二百一十天,最終失敗。
之後,忽必烈再一次籌備征日,也未能實施。
征伐安南、緬甸、爪哇 再講征伐安南。
早在憲宗時,為了大迂回運動到南宋後方,兀良合台就從雲南出兵征伐過安南。
忽必烈時期發動了第二次對安南的征伐戰,安南都城陷落。
之後,安南派使者來到元朝都城呈上表示臣服的表章,但安南國王始終不見蹤影。
元朝多次催促安南國王來上京,但不見任何回應。
于是元朝第三次征讨安南,最終沒有成功。
元朝遠征緬甸,從騰越方向入緬。
這一帶山谷縱橫,蒙古無法發揮騎兵優勢,未能實現征伐目的。
此外,蒙古軍隊還踏足安南前面的占城,以及更遠的爪哇。
當時,兩萬多元軍乘千餘艘戰船,攜一年軍糧,遠征爪哇。
在爪哇登陸後,元軍打敗了當地土著國王,迫使其臣服進貢。
對世祖的評價 世祖對于江南出現的小騷動都會出兵征讨,連年征讨導緻财政困乏。
為此,世祖又推行新稅法,更加重了人民負擔。
中國的曆史學家批評他窮兵黩武。
他的遠征很多都失敗了,卻弘揚了元朝的國威。
世祖這樣的寬仁大度之君史上少有,隻因他是蒙古人而被視作&ldquo夷狄&rdquo,而漢人中從未有過如此大度的君主。
他寬恕敵人,也優遇孔子後裔,比曆朝曆代都更尊崇儒教。
他雖是出身蒙古的君主,卻最能理解中國文化,對漢人寬大為懷。
因為同是拖雷後人,他們仍與世祖互通往來,兩汗之間互通婚姻。
《馬可·波羅遊記》記載了兩國海路送親之事。
因為沒法通過當時中亞的察合台汗國和窩闊台汗國領地,新娘隻能走海路到伊兒汗國。
乃顔叛亂 中國東北地區是元朝的左手國,太祖成吉思汗将幾個弟弟分封于此,其中幼弟斡赤斤的王國最大。
忽必烈在位末期,斡赤斤的後人叛亂。
此時,左手國的國王是乃顔。
乃顔的堂兄弟哈丹也加入叛亂隊伍。
由于這一地區離元朝本土的上都很近,所以忽必烈沒用幾年就平定了叛亂。
征伐日本 除上述同族諸國間的傾軋與沖突之外,蒙古還征讨了海外鄰國,主要是日本。
蒙古在滅亡南宋之前就已經入侵過日本。
南宋滅亡後第二年,即至元十七年(1280年),蒙古組織了最大規模的侵日行動。
成吉思汗時期歸附的高麗人為大軍做向導。
忽必烈寬仁大度,最初隻要日本作為名義上的屬國前來朝貢即可,并未計劃進攻日本。
忽必烈向其屬國發送信函均采用诏書的形式,但對日本最初用的不是诏書而是國書,即以&ldquo大蒙古國皇帝奉書日本國王&rdquo或&ldquo大元皇帝緻書日本國王&rdquo,落款都有&ldquo不宣白&rdquo字樣。
這些均記載在元朝出版的《經世大典》中。
信函之中言辭懇切,語氣謙和,此種發函方式意味着忽必烈并未将日本視作臣屬。
但是,出乎世祖的意外,日本斷然拒絕了世祖的信函,甚至斬殺了元朝使臣。
所以,忽必烈決心征日,征日軍隊由駐紮在山東和江蘇北部的軍隊,以及投降的南宋水軍組織,借道高麗進攻日本。
由于不熟悉氣候和地理狀況,軍隊滞留海上長達二百一十天,最終失敗。
之後,忽必烈再一次籌備征日,也未能實施。
征伐安南、緬甸、爪哇 再講征伐安南。
早在憲宗時,為了大迂回運動到南宋後方,兀良合台就從雲南出兵征伐過安南。
忽必烈時期發動了第二次對安南的征伐戰,安南都城陷落。
之後,安南派使者來到元朝都城呈上表示臣服的表章,但安南國王始終不見蹤影。
元朝多次催促安南國王來上京,但不見任何回應。
于是元朝第三次征讨安南,最終沒有成功。
元朝遠征緬甸,從騰越方向入緬。
這一帶山谷縱橫,蒙古無法發揮騎兵優勢,未能實現征伐目的。
此外,蒙古軍隊還踏足安南前面的占城,以及更遠的爪哇。
當時,兩萬多元軍乘千餘艘戰船,攜一年軍糧,遠征爪哇。
在爪哇登陸後,元軍打敗了當地土著國王,迫使其臣服進貢。
對世祖的評價 世祖對于江南出現的小騷動都會出兵征讨,連年征讨導緻财政困乏。
為此,世祖又推行新稅法,更加重了人民負擔。
中國的曆史學家批評他窮兵黩武。
他的遠征很多都失敗了,卻弘揚了元朝的國威。
世祖這樣的寬仁大度之君史上少有,隻因他是蒙古人而被視作&ldquo夷狄&rdquo,而漢人中從未有過如此大度的君主。
他寬恕敵人,也優遇孔子後裔,比曆朝曆代都更尊崇儒教。
他雖是出身蒙古的君主,卻最能理解中國文化,對漢人寬大為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