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宋神宗的政治改革

關燈
嚴苛的舉報制度,如有隐匿,許人告發,并以查獲資産的三分之一為賞。

    結果是,朝廷的收入增加了,但人際關系卻變得十分緊張,其消極作用遠大于王安石新法。

    呂惠卿本是由王安石舉薦才拜相,但他在掌權後卻處處為難王安石。

    在知道了他的小人行徑後,神宗重新召回了王安石為宰相。

    這時的神宗已執政多年,有了一些政治經驗,不再像過去一樣将所有事委任于王安石了。

     兵制的改革 神宗時代的改革還包括官制與兵制改革。

    過去,北宋設有禁軍、廂兵。

    禁軍即天子親軍,也負責四方征伐,鎮撫邊塞。

    廂軍屬地方軍,像勤雜人員一樣,到處巡視。

    他們更像是聽差的,而不是軍隊。

    朝鮮國直到近年還把這種勤雜人員視為軍人,據說也是受到宋朝的影響。

    除此之外,還設置了鄉軍、蕃軍。

    鄉軍既可以說是各地鄉村的義勇兵,也可以認為他們是聽差的。

    蕃軍則是駐守邊疆的、具有軍籍的邊防軍。

    宋初時算上上述勤雜人員,軍隊約有五十萬人。

    此時軍隊數量不大,軍饷比較充足。

    但後來增加到八十萬人,到了和西夏打仗時竟增加到了一百三十萬人。

    由于軍饷減少,軍隊的戰鬥力反而下降。

    兵制改革便是基于這樣的前提。

    将禁軍調到邊疆,并經常換防,士兵與将校彼此不熟悉,戰鬥力相當孱弱。

    兵制改革則将各地方的軍隊和将校在平時作為禁軍使用,強化士兵與将校之間的關系,讓軍隊變得本土化,類似于現在的軍隊中師級單位的行動方式。

    但是,當地方軍隊的軍官和士兵享受了等同于禁軍的待遇之後,卻養成了驕奢放縱的毛病,專以飲酒作樂為正事,有的将校還與地方官發生沖突。

    對此,改革派又想起過去兵農合一的辦法,不再征兵、建軍籍,開始實行&ldquo保甲法&rdquo。

    所謂保甲法即五人為一組的制度。

    此法原為對付各地盜賊的警戒之法,并不是用來進行軍事訓練的,但是現在卻将其用于軍事訓練。

    但是,許多鄉民不願意接受這種軍事化的管理,開始逃往外地,這就造成了北宋流民增多,盜賊肆虐的現象,這都與兵制改革有關。

     西夏經營失敗及與遼的關系 神宗改革兵制本就是為讨伐西夏和遼做準備,但是要想一舉就改變軍隊戰鬥力孱弱的現狀還是不太現實的。

    不過,在神宗這代,宋朝在軍事上還是小有成功的,其中王韶在征讨西夏的戰争中取勝。

    王韶之所以成功,不是因為制度進步,而是在于他本人的足智多謀。

    王韶自幼便胸懷志向,中進士後無意仕途,來到宋和西夏邊境,研究敵情。

    神宗剛即位,王韶向神宗陳述了攻取西夏的策略,為宋神宗所采納。

    隻可惜後來王韶去世得早,自此宋朝征讨西夏便經常受挫了。

    宋軍曾兵分多路一度突入西夏國境,西夏堅壁清野,将主力撤到首都進行防禦,但宋軍未能取勝。

    特别是永樂城之戰,宋軍大敗,損兵一萬兩千。

    宋軍讨伐西夏前後陣亡人數已達六十萬,其中除了官軍、義勇軍外,還有熟羌(歸化了的羌人)。

    其實,神宗讨伐西夏的出發點很好,但是,此時的宋朝并沒有能夠統兵的将帥。

    神宗到晚年才明白這一點。

    結果是與西夏打了很多年,雙方都精疲力盡,無力再戰。

    宋朝好歹不再擔憂西夏進犯。

     在宋朝讨伐西夏屢屢受挫的同時,遼國也趁機向宋朝提出割地要求。

    當時,朝中有一個叫作沈括的官員對遼國情況頗有研究。

    神宗聽取沈括的意見,使緊張的宋遼關系得以暫時緩解。

    沈括是宋儒中的經世派學者,著有《使契丹圖抄》。

    此書也成了當時宋人了解契丹的重要文獻資料。

    此後,契丹由于朝政腐敗,國力漸頹,使得宋朝一直以來的外患得以免除。

     西南開疆,與交趾的關系 這一時期,宋朝邊疆政策取得成果的是雲南。

    唐朝時期,雲南、貴州自成一獨立王國。

    唐朝出現了南诏國,其後又有大理國。

    到了宋代,許多當地的野蠻人占山為王,政權林立。

    宋神宗時,讨伐了這些地區,擴大了宋朝的邊疆。

    在離其最近的湖南西南山谷地區,宋朝設立了沅、靖等州,劃入宋朝行政版圖。

    蜀南(雲南地區)各山寨中也有酋長、寨主,得到了宋的加官封爵,成為了宋的官吏。

    此外,宋朝與交趾地區也有交流。

    交趾曾作為唐代的安南都護府,一直受中央政府的管轄。

    但唐末五代之亂後,交趾人自立,安南成為一個國家。

    在宋太祖平南漢後,交趾進貢,與宋朝保持藩屬關系。

    神宗時期,與交趾交惡,并對其展開讨伐,但未獲成功。

    後來,交趾上書謝罪,雙方也就相安無事了。

    至此,中國的西南領土邊境基本明确下來,這都與兵制改革有關。

     對神宗的批評 這場改革持續了十八年。

    由于神宗在三十八歲時便去世了,改革沒能繼續下去。

    神宗作為個人并無失德,為國為民盡心持政。

    雖然神宗因為改革的方法和目的出現了偏離,沒能改變北宋政治長期乏力的局面,但是,作為君主來說,他的确是勤政為民的典範,正如明末李贽(卓吾)對他的評價:&ldquo求治真主&rdquo。

    如果有好的繼承人,再加上一個好宰相,改革或許會取得成功。

    不過,他雖然在當政的十八年裡沒能實現理想,但此期間的不少政治舉措都在後世繼續發揮着效用。

    也有人認為他的政策之弊使國家覆亡。

    總的來說,神宗的确給中國政治帶來了相當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