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西漢時代(中)
關燈
小
中
大
此不給敵人乘隙而入的機會。
李廣是位天才将軍,弓馬娴熟,主張迎擊入境匈奴,令其畏懼。
李廣因冒進,曾被匈奴俘虜。
李廣經常遠遠地派出斥候,以預先察覺還未靠近的敵人的意圖,所以士卒都放心跟随他。
但後來因過于自負,遭到失敗而自殺。
武帝不單采用防禦之策征服匈奴,更常采用深入匈奴内地激怒敵人的積極策略。
這種戰略上的變化是誰的發明,《史記》及其他史書皆未記載。
此時,漢軍的武器比匈奴精良,并盡量采用匈奴的戰術,大量用馬與匈奴接戰。
這個戰術會損傷更多的士兵,但漢軍丁壯是匈奴的數倍,損傷的結果對丁壯多的漢軍是有利的,這是一種用數量制敵的戰術。
此時有代表性的将軍是衛青與霍去病。
二人并非出身于武将之家,而是皇後親族。
西漢時代的皇後出身本就非常雜亂,更不問家世。
衛青的姐姐衛皇後,原是武帝的姐姐平陽公主家的歌姬,但武帝行幸公主居所時喜歡上她,後來将她封為皇後。
衛青作為皇後之弟被任用,後成為平陽公主的丈夫。
公主因衛青曾是仆從而拒絕過他,但衛青此時已是功成名就的大将軍,因此強行娶平陽公主為妻。
霍去病也是皇後的親族,容貌俊美,很被武帝看重,教給他騎射之術,後從軍而成為名将。
衛青是大将軍,霍去病是骠騎将軍。
衛青謹直,極力順從天子,更不會上谏天子的過錯。
且地位雖然尊貴,但并不将交遊的名士舉薦給朝廷,司馬遷對此不滿,将其戰功歸于天運。
霍去病是被作為貴公子養育的,也不會将軍中多餘的天子賜物分給士卒,缺乏同情心;士卒在苦難中時他自己卻在玩蹴鞠,司馬遷也對此不滿。
然而霍去病在大規模的戰争中表現優秀,且有将帥意氣。
武帝曾為他營建宅邸,霍去病以&ldquo匈奴未滅,何以家為&rdquo對答。
霍去病死時僅二十六歲,武帝深為痛惜(武帝偏愛霍去病,他死後,方士進言霍去病之姿可以在李夫人之兄李廣利身上見到,于是李廣利被任命為貳師将軍出征大宛[1],與匈奴交戰,戰敗被殺)。
由于此時戰術戰略的變化,缺乏弓馬素養的衛青、貴公子風範的霍去病均立下戰功,李廣這樣的将軍卻遭失敗,《史記》對此顯示出不滿的情緒。
司馬遷青睐類似日本乃木将軍的李廣,欽慕其育于曆代将家的武士風采。
對李廣之孫李陵也偏愛有加,以至當李陵征讨匈奴失敗而降敵時,他因為在武帝面前為李陵辯護而受刑罰處置。
因此,他對人物的評價是有偏頗的,因此對衛青、霍去病這樣立有大功的人不加以褒獎。
但武帝的用人、賞罰方針也有貫徹始終之處,即用人不問出身而得以奏功,不能簡單地歸于天運。
故戰争的結局雖然損耗巨大,出征時十四萬匹軍馬,歸來時僅剩三萬匹,但終于以數量壓倒匈奴,屢屢追擊匈奴,将其驅趕到外蒙古一帶,匈奴日益疲弊,以緻軍臣單于死後,其弟伊稚斜與其子於單互相争位,其子最終降漢。
這是武帝最為得意的時期,國防守備嚴整,取河南即今鄂爾多斯,設朔方郡,從長安到此郡亭障烽燧相連,匈奴一旦入侵,信号聲響起,即可應聲出擊。
武帝曾親率十八萬騎至河南,向單于派遣使者稱&ldquo南越王頭已懸于漢北阙,今單于即能前與漢戰,天子自将兵待邊&rdquo。
此時南至南越,即今安南,北至大漠,盡收入漢朝版圖。
武帝時代的對外關系 武帝時對外關系中最重要的是開辟了與西域的交通。
這項政策最初是出于牽制匈奴的考慮。
武帝初年,自匈奴降漢的人告訴漢朝:&ldquo因匈奴打敗了月氏王,月氏逃往遠方,時常怨恨匈奴。
&rdquo據說月氏原居住在敦煌、祁連一帶。
其地在今甘肅西部的通往沙漠的道路上。
月氏是什麼種族,仍是個問題。
如果月氏原來就居住在此地,則應是漢時的羌(後之唐古特)。
但他們是土著,還是移民,以前的情形很不清楚。
總之,月氏從甘肅西部被匈奴驅逐,逃到中亞的妫水一帶。
漢朝認為若與之聯盟讨伐匈奴,便可削弱匈奴的勢力,于是打算向月氏派遣使者,但去月氏必須通過匈奴的地盤。
這項任務非常艱難,朝廷募集使者,漢中人張骞應募出使,在百餘人伴同下奔赴月氏,但途中被匈奴俘虜。
匈奴不允許使節通過本國前往他國,因此張骞在匈奴艱辛地度過了十餘年,之後逃亡到大宛國(今俄屬中亞地區。
關于其都貴山城,是白鳥、桑原二人争論之處)。
大宛國人素聞漢朝富強,于是禮遇張骞。
張骞講明情況後請求大宛人将自己帶往月氏。
于是大宛人作為向導攜張骞自康居(多為吉爾吉斯族)到達月氏。
月氏為大月氏(甘肅邊界殘留的居民稱小月氏)。
這時的大月氏居處在妫水一帶,受周邊大族大夏族(巴克特裡亞族)支配,安居于這片沃土,加上漢朝遠在一萬數千裡外,所以并不願意與漢朝聯手向匈奴複仇。
張骞未得到月氏的支持,于是返漢。
張骞打算經羌人的地方歸漢,因此沿南山而行,卻又被匈奴捉捕,羁留一年多。
這期間匈奴發生内讧,軍臣單于死後,其弟與其子争戰不休,張骞于是乘其内亂逃歸漢朝。
一往一返間已是十三年,同行者百餘人中僅有兩人生還。
經過十三年羁旅的張骞,向漢朝輸入了很多有關西域的知識,如大宛出産葡萄酒、良馬,其城郭與房屋證明他們不是遊牧民族。
其北面為康居,是遊牧民族。
西邊為大月氏,也是遊牧民族。
其他還有西南的大夏,東北的烏孫,東方在相當于今蔥嶺一帶,有扜罙和于阗等。
又大月氏、大夏的西邊為安息,安息以西有條支。
又說帕米爾高地以西的河水都向西流,東流的河是當時還未取名的塔裡木河,流入鹽澤即今羅布泊。
當時的說法是鹽澤經地下向南流動而成為黃河源頭。
這成為黃河複源說的根本。
塔裡木河産玉和寶石,武帝以其地為昆侖,将于阗南山稱為昆侖山。
張骞足迹所到之處,似乎都誇張地宣傳漢朝的事情,受此影響,産生了兩件事情。
一是烏孫與漢朝的聯合。
張骞歸漢後,跟随衛青讨伐匈奴,一時被封為博望侯。
後來因失去封号深感苦悶,便同武帝談論烏孫之事。
烏孫被匈奴攻打,首領因父親被殺,很痛恨匈奴,月氏從前的居所祁連、敦煌一帶,因漢戰勝匈奴而成為空地,可與烏孫交通,然後讓他們進入此地,羌人與匈奴的交通路徑便斷絕了,這等同于是切斷了匈奴的右臂。
若烏孫歸附漢朝,自此西部諸國都可以仿效烏孫歸附。
于是武帝讓張骞帶領三百人,攜馬、家禽、金帛等大量贈物出使,并向烏孫承諾,若能按漢朝的指引遷往原渾邪故地,漢便派遣公主和親。
當時烏孫因内讧分裂為三,不能直接回答張骞。
張骞于是以烏孫人為向導,向大宛、月氏、大夏、身毒等國派出副使,贈送許多寶物,烏孫驚異于漢朝的富足。
張骞歸漢不久便去世,但他的活動産生了效果,這些國家之後都開辟了同漢朝的交往。
烏孫最終沒來渾邪,所以漢在此設置了酒泉、張掖、武威(後加敦煌)等郡。
這裡是黃河上遊土壤最肥沃的地方,漢在此設置行政官,與内地實行同樣的制度。
其後漢将公主嫁給烏孫,又向南北兩道入口的樓蘭、姑師發動征伐,西域三十六國先後歸附,又在新郡築長城,置驿站,直通玉門關。
始皇時的長城止于臨洮,而新長城延長至玉門關。
二是張骞在大夏時即考慮到的開辟西南夷,從武帝初年就有此計劃。
前述的閩越(福建)和東瓯(浙江溫州一帶)發生戰争時,漢幫助東瓯将其百姓移至内地,閩越和南越(廣東、廣西、安南北部)發生戰争時,漢又救濟南越,後來把閩越與南越一同消滅。
南越之事使漢開始注意西南
李廣是位天才将軍,弓馬娴熟,主張迎擊入境匈奴,令其畏懼。
李廣因冒進,曾被匈奴俘虜。
李廣經常遠遠地派出斥候,以預先察覺還未靠近的敵人的意圖,所以士卒都放心跟随他。
但後來因過于自負,遭到失敗而自殺。
武帝不單采用防禦之策征服匈奴,更常采用深入匈奴内地激怒敵人的積極策略。
這種戰略上的變化是誰的發明,《史記》及其他史書皆未記載。
此時,漢軍的武器比匈奴精良,并盡量采用匈奴的戰術,大量用馬與匈奴接戰。
這個戰術會損傷更多的士兵,但漢軍丁壯是匈奴的數倍,損傷的結果對丁壯多的漢軍是有利的,這是一種用數量制敵的戰術。
此時有代表性的将軍是衛青與霍去病。
二人并非出身于武将之家,而是皇後親族。
西漢時代的皇後出身本就非常雜亂,更不問家世。
衛青的姐姐衛皇後,原是武帝的姐姐平陽公主家的歌姬,但武帝行幸公主居所時喜歡上她,後來将她封為皇後。
衛青作為皇後之弟被任用,後成為平陽公主的丈夫。
公主因衛青曾是仆從而拒絕過他,但衛青此時已是功成名就的大将軍,因此強行娶平陽公主為妻。
霍去病也是皇後的親族,容貌俊美,很被武帝看重,教給他騎射之術,後從軍而成為名将。
衛青是大将軍,霍去病是骠騎将軍。
衛青謹直,極力順從天子,更不會上谏天子的過錯。
且地位雖然尊貴,但并不将交遊的名士舉薦給朝廷,司馬遷對此不滿,将其戰功歸于天運。
霍去病是被作為貴公子養育的,也不會将軍中多餘的天子賜物分給士卒,缺乏同情心;士卒在苦難中時他自己卻在玩蹴鞠,司馬遷也對此不滿。
然而霍去病在大規模的戰争中表現優秀,且有将帥意氣。
武帝曾為他營建宅邸,霍去病以&ldquo匈奴未滅,何以家為&rdquo對答。
霍去病死時僅二十六歲,武帝深為痛惜(武帝偏愛霍去病,他死後,方士進言霍去病之姿可以在李夫人之兄李廣利身上見到,于是李廣利被任命為貳師将軍出征大宛[1],與匈奴交戰,戰敗被殺)。
由于此時戰術戰略的變化,缺乏弓馬素養的衛青、貴公子風範的霍去病均立下戰功,李廣這樣的将軍卻遭失敗,《史記》對此顯示出不滿的情緒。
司馬遷青睐類似日本乃木将軍的李廣,欽慕其育于曆代将家的武士風采。
對李廣之孫李陵也偏愛有加,以至當李陵征讨匈奴失敗而降敵時,他因為在武帝面前為李陵辯護而受刑罰處置。
因此,他對人物的評價是有偏頗的,因此對衛青、霍去病這樣立有大功的人不加以褒獎。
但武帝的用人、賞罰方針也有貫徹始終之處,即用人不問出身而得以奏功,不能簡單地歸于天運。
故戰争的結局雖然損耗巨大,出征時十四萬匹軍馬,歸來時僅剩三萬匹,但終于以數量壓倒匈奴,屢屢追擊匈奴,将其驅趕到外蒙古一帶,匈奴日益疲弊,以緻軍臣單于死後,其弟伊稚斜與其子於單互相争位,其子最終降漢。
這是武帝最為得意的時期,國防守備嚴整,取河南即今鄂爾多斯,設朔方郡,從長安到此郡亭障烽燧相連,匈奴一旦入侵,信号聲響起,即可應聲出擊。
武帝曾親率十八萬騎至河南,向單于派遣使者稱&ldquo南越王頭已懸于漢北阙,今單于即能前與漢戰,天子自将兵待邊&rdquo。
此時南至南越,即今安南,北至大漠,盡收入漢朝版圖。
武帝時代的對外關系 武帝時對外關系中最重要的是開辟了與西域的交通。
這項政策最初是出于牽制匈奴的考慮。
武帝初年,自匈奴降漢的人告訴漢朝:&ldquo因匈奴打敗了月氏王,月氏逃往遠方,時常怨恨匈奴。
&rdquo據說月氏原居住在敦煌、祁連一帶。
其地在今甘肅西部的通往沙漠的道路上。
月氏是什麼種族,仍是個問題。
如果月氏原來就居住在此地,則應是漢時的羌(後之唐古特)。
但他們是土著,還是移民,以前的情形很不清楚。
總之,月氏從甘肅西部被匈奴驅逐,逃到中亞的妫水一帶。
漢朝認為若與之聯盟讨伐匈奴,便可削弱匈奴的勢力,于是打算向月氏派遣使者,但去月氏必須通過匈奴的地盤。
這項任務非常艱難,朝廷募集使者,漢中人張骞應募出使,在百餘人伴同下奔赴月氏,但途中被匈奴俘虜。
匈奴不允許使節通過本國前往他國,因此張骞在匈奴艱辛地度過了十餘年,之後逃亡到大宛國(今俄屬中亞地區。
關于其都貴山城,是白鳥、桑原二人争論之處)。
大宛國人素聞漢朝富強,于是禮遇張骞。
張骞講明情況後請求大宛人将自己帶往月氏。
于是大宛人作為向導攜張骞自康居(多為吉爾吉斯族)到達月氏。
月氏為大月氏(甘肅邊界殘留的居民稱小月氏)。
這時的大月氏居處在妫水一帶,受周邊大族大夏族(巴克特裡亞族)支配,安居于這片沃土,加上漢朝遠在一萬數千裡外,所以并不願意與漢朝聯手向匈奴複仇。
張骞未得到月氏的支持,于是返漢。
張骞打算經羌人的地方歸漢,因此沿南山而行,卻又被匈奴捉捕,羁留一年多。
這期間匈奴發生内讧,軍臣單于死後,其弟與其子争戰不休,張骞于是乘其内亂逃歸漢朝。
一往一返間已是十三年,同行者百餘人中僅有兩人生還。
經過十三年羁旅的張骞,向漢朝輸入了很多有關西域的知識,如大宛出産葡萄酒、良馬,其城郭與房屋證明他們不是遊牧民族。
其北面為康居,是遊牧民族。
西邊為大月氏,也是遊牧民族。
其他還有西南的大夏,東北的烏孫,東方在相當于今蔥嶺一帶,有扜罙和于阗等。
又大月氏、大夏的西邊為安息,安息以西有條支。
又說帕米爾高地以西的河水都向西流,東流的河是當時還未取名的塔裡木河,流入鹽澤即今羅布泊。
當時的說法是鹽澤經地下向南流動而成為黃河源頭。
這成為黃河複源說的根本。
塔裡木河産玉和寶石,武帝以其地為昆侖,将于阗南山稱為昆侖山。
張骞足迹所到之處,似乎都誇張地宣傳漢朝的事情,受此影響,産生了兩件事情。
一是烏孫與漢朝的聯合。
張骞歸漢後,跟随衛青讨伐匈奴,一時被封為博望侯。
後來因失去封号深感苦悶,便同武帝談論烏孫之事。
烏孫被匈奴攻打,首領因父親被殺,很痛恨匈奴,月氏從前的居所祁連、敦煌一帶,因漢戰勝匈奴而成為空地,可與烏孫交通,然後讓他們進入此地,羌人與匈奴的交通路徑便斷絕了,這等同于是切斷了匈奴的右臂。
若烏孫歸附漢朝,自此西部諸國都可以仿效烏孫歸附。
于是武帝讓張骞帶領三百人,攜馬、家禽、金帛等大量贈物出使,并向烏孫承諾,若能按漢朝的指引遷往原渾邪故地,漢便派遣公主和親。
當時烏孫因内讧分裂為三,不能直接回答張骞。
張骞于是以烏孫人為向導,向大宛、月氏、大夏、身毒等國派出副使,贈送許多寶物,烏孫驚異于漢朝的富足。
張骞歸漢不久便去世,但他的活動産生了效果,這些國家之後都開辟了同漢朝的交往。
烏孫最終沒來渾邪,所以漢在此設置了酒泉、張掖、武威(後加敦煌)等郡。
這裡是黃河上遊土壤最肥沃的地方,漢在此設置行政官,與内地實行同樣的制度。
其後漢将公主嫁給烏孫,又向南北兩道入口的樓蘭、姑師發動征伐,西域三十六國先後歸附,又在新郡築長城,置驿站,直通玉門關。
始皇時的長城止于臨洮,而新長城延長至玉門關。
二是張骞在大夏時即考慮到的開辟西南夷,從武帝初年就有此計劃。
前述的閩越(福建)和東瓯(浙江溫州一帶)發生戰争時,漢幫助東瓯将其百姓移至内地,閩越和南越(廣東、廣西、安南北部)發生戰争時,漢又救濟南越,後來把閩越與南越一同消滅。
南越之事使漢開始注意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