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西漢時代(中)

關燈
武帝的尊崇儒術 接下來是漫長的武帝時代。

    在五十餘年的時間裡,國内外形勢出現了徹底的變化。

    在對學問的喜好上,武帝異于文、景二帝。

    文、景推崇的是黃老之學,外加名家、法家,而武帝則崇尚儒學。

    武帝初期,盡管當時仍在世的景帝之妃窦太後好黃老之學而不喜儒學,武帝所用的申培等儒者被太後排斥,但儒學逐漸發展的勢頭已經出現。

    黃老之學崇尚無為自然,在政治上運用此說的弊端就是貧富懸殊,遊俠橫行,因此其逐漸被名家取代。

    所以景帝時代,外平吳楚之亂,内整官吏制度,政權得以鞏固。

    武帝承其基礎,時勢便傾向儒學。

    在政治實務方面,儒家重視整頓制度,這點和法家是相同的,再加上禮樂所具有的文化色彩,因此在文景以來國家強盛、秩序逐漸完備的基礎上,飾以儒教禮樂,是最适應時代要求的政策。

    由此不僅天子武帝,宰相田蚡等也同樣尊崇儒學。

    景帝時對諸侯的管理過于嚴格,小過皆罰,導緻宗室諸侯也如履薄冰,而武帝沒有景帝那樣嚴酷。

    武帝初年在宮中設宴款待宗室諸侯時,武帝兄弟中山靖王聞樂而泣,武帝問其原因,他以作為血親的諸侯難以安居的實情對答,被稱為&ldquo聞樂對&rdquo,由此可知當時的實際情況。

    至武帝之世,逐漸采取對諸侯寬大的政策,而且形成喜好華美與好學的風氣。

    如武帝叔父淮南王劉安(文帝之弟淮南厲王之子),聚集衆多的文人學士寫成《淮南子》一書,被武帝所尊敬。

    武帝答淮南王的書信,常常由司馬相如審閱草稿。

    事實上《淮南子》不是代表武帝時期學術的作品,其代表的是前代的治學風氣,此書後來被分入雜家。

    此書仿效呂不韋《呂氏春秋》的體裁,《呂氏春秋》主要采用儒家、墨家的觀點,而《淮南子》又再收入道家之言。

    其文體與辭賦相近,是受淮南王喜好而聚其門下之文士的風格的反映。

    雖然武帝初期青睐司馬相如這樣的文士,但後來專重儒學。

    對學術偏好的劃時代轉變起自董仲舒的賢良對策。

    賢良對策因向武帝推舉賢良産生,這與淮南子統合百家之學而成雜家有所不同,其主張以百家之中的儒學為主,排斥他學。

    實際上漢代采用儒家學說在漢初就開始了,并不是武帝時代突然如此。

    昔日高祖命叔孫通定儀禮,是漢代最早起用儒生的例子,但尚未采用儒家的學術主張。

    儒學在秦時受到最嚴重的迫害打壓,因此儒者最為怨恨秦。

    陳勝起義時,就有孔子八代孫孔鲋作為博士跟随。

    陳勝為王不過半年就有儒者歸附,可見儒生對秦的态度。

    至漢初,即便未到鼓勵發展學術的程度,但在廢除挾書律、放寬壓迫的同時,禮樂之風已經在魯地複蘇,大射禮、鄉飲酒禮等的盛行即是其例。

    朝廷不用儒生,不過是因為高祖讨厭甚至辱罵穿儒服的人。

    然而在民間,已盛行各種學問且成書甚多。

    現今被稱為先秦古籍的史書,多在此時創作。

    剛脫離黑暗時代的國家,總是盛産著作,其中也有借古賢之名而作僞書的人。

    這和日本德川時代初期的情況幾乎一緻。

    《淮南子》成書最晚,因而不是僞托之作,可以說是秦以前學術的彙總。

     秦時已設置博士之職,作為天子的顧問,但沒有教育上的用途,不過漢初,前代遺留的博士開始向民間傳播學問,民間的經學也因秦的壓迫消失,迎來複興。

    窦太後在世時,民間已經興起對儒學的傳習。

    太後死後,儒學便被公開用于朝廷。

    其中董仲舒的學說以《春秋公羊傳》為主,其以促使戰國以來的中國實現大一統為理想,與主張順應大一統時代形勢的孟子思想相近。

    董仲舒根據他的一統主義,将其對策廣泛地運用在政治、學術等方面,排斥百家學說而獨尊儒家學說。

    此時與董仲舒一同學習《春秋公羊傳》的公孫弘,任博士數年後成為宰相。

    學究而成宰相,是漢初以來少有的特例。

    漢初宰相有如蕭何那樣出身屬吏的,其後又多是有戰功或其他功勞,也就是有威望的人,但這些人多為不學無術之徒,像張蒼這種以秦博士而為漢宰相的例子并不常見。

    到了武帝時情況大變。

    《史記·儒林列傳》記載,當時人通過考試選用學者,對學術的實際作用展開議論。

    公孫弘對此制定法令,即功令,此人在沒有被登用時就努力迎合天子,因此被當時的老儒、齊人轅固生批判說&ldquo曲學阿世&rdquo,然而正是此人勸武帝建立任用學者的制度。

    根據《儒林列傳》記載,戰國以來的學者即便不被重用、受壓迫,也以死守道,即便窮困也不曲道,因此他們的學術思想受到尊崇。

    而任用學者的制度,為做學問的人開辟了做官的道路,雖然守道之學的逐漸衰亡令人遺憾,但儒學在性質上已經染上政治文化的色彩,因此這個新制度是順應時勢的。

    無論學者還是君主宰相,無疑都是認可這一制度的。

    董仲舒是君子,與曲學之徒公孫弘不同,但他們的學說在當時得以實行,是因為《春秋公羊傳》的大一統主張與漢代的政策相吻合,儒學能彌補當時法律的缺陷,因此具有實用價值。

    董仲舒著有《春秋決獄》,經常根據春秋之理裁斷法律上的疑問,于是形成了凡事都以儒學為依據以彌補缺陷的風氣。

    《史記》有《循吏列傳》和《酷吏列傳》,頗為諷刺的是,在《循吏列傳》中,司馬遷隻列秦以前的人而不列漢代人,而《酷吏列傳》又隻列漢代人,其中又以張湯最為有名。

    張湯援引儒學為自己辯白,可見當時儒學相當普及,以緻被用于弊政。

    儒學不單單是實用,它的盛行主要是因為具有相當的文化色彩,這也是當時社會上下的要求。

    像武帝尤其喜好文飾,最初多用文士,後來又逐步任用經學者,其獎勵的學術猶不免文化之風。

     當時不少諸侯也尊崇儒學,如河間獻王。

    獻王是武帝之兄,其學風如其傳所說,以實事求是為主,即喜好經學一類,不重視淮南王這樣的浮華文士。

    據說他搜集的經書比漢代朝廷還要多,對後世儒者來說是有大功的人。

    隻是此時的經學已不局限于名家、法家一類的實用政治,還加上禮樂為主的文飾要素,因此獻王收集的書中不少是講禮樂的。

    學術複古成為一種自然的趨勢。

    此外,武帝之兄魯恭王好興土木,為擴建宮殿而毀孔子舊宅,從牆壁中得到許多古書。

    傳聞他因壁中有樂聲而停止破壞,即便這是巧合,也必然如此。

    當時人稱古書多自山岩牆壁中出現,也完全是事實。

     司馬遷用&ldquo物盛而衰,固其變也&rdquo來評論當時的狀态。

    即自文景時代改黃老為名法以來,天下承平日久且國力充實,武帝利用國力,進一步推行積極的政策,甚至導緻了對民間财富的掠取。

     征服匈奴 武帝的積極政策中,最顯著的是對匈奴的征服,特别是這一政策起先針對的并非匈奴。

    戰國之前,最初的閩越王、東瓯王等的領地被認為是中國以外的地方,秦時雖然并入版圖,但随着秦的滅亡又重新獨立,直至漢初。

    此二王因領土相接而發生沖突,漢加以幹涉後便着手擴張疆土。

    廣東的南越王趙佗殁于武帝初年,于是漢一改文帝以來的政策,轉而打算征服南越。

     匈奴繼冒頓單于、稽粥單于後的軍臣單于活躍于武帝初期。

    文景時代,漢對匈奴主要采取防禦的對策,以緻有時匈奴攻到長安附近,防禦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戰略意義。

    當時雖有周亞夫這樣的名将,也不過憑借個人的才幹抵禦匈奴。

    但至武帝初年,防禦逐步發揮戰略作用,主要是阻止了匈奴對邊境的蠶食。

    當時有代表性的名将是李廣與程不識。

    其中程不識采用最消極的防禦法,晝夜整頓守備,深夜擊打刁鬥以作為警戒,士卒苦于不得安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