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堯、舜
關燈
小
中
大
以東南傾&rdquo句。
王逸持&ldquo康回&rdquo乃共工名字的觀點。
皮錫瑞則堅持《尚書》中的&ldquo庸違&rdquo就是&ldquo康回&rdquo,與《楚辭·天問》中所說不是同一事情,應當将之視作共工的名字。
皮錫瑞認為《楚辭》中所講為颛顼時共工毀滅的天地被女娲修補的事。
共工在堯時存在,到了颛顼時依舊存在,共工一直存在是件奇怪的事情,實際上不過是分化了共工擊毀天地的傳說。
由此可知,《堯典》中也收錄了共工擊毀天地的傳說,此即為古代傳說成分進入《堯典》的一個具體例子。
有關羲和的傳說有以下的說法:&ldquo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rdquo,&ldquo申命羲叔,宅南交&rdquo,&ldquo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rdquo,&ldquo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有人認為南交應叫明都)&rdquo,以此四分天下,掌管天文。
對此研究《今文尚書》的學者認為,文中的&ldquo旸谷&rdquo&ldquo昧谷&rdquo皆不表示地名,應該解釋為太陽運行的躔度(星躔)。
即為太陽的馭手所經之地起的名字。
由此可以得知《堯典》中已經收錄了有關馭日的傳說。
此外,後世有很多把堯、舜作為實際存在的人的記述,根據這些資料可以推測出堯、舜傳說源起何地。
這些記述一緻認為堯從最初即為出色的天子,但認為舜從低賤之位逐漸成為天子,其生活随之發生變化,是以有關舜的種種事迹流傳頗多。
根據《帝王世紀》的說法,一般認為堯的都城在平陽,舜的都城在蒲阪,禹的都城在安邑。
《帝王世紀》的作者是晉朝人皇甫谧,因此可知源自此作的說法形成時間非常晚。
根據《帝王世紀》的論說,這些都城都被設置于山西境内,然而《孟子·離婁下》有言:&ldquo舜生于諸馮,遷于負夏,卒于鳴條,東夷之人也。
&rdquo諸馮為今之山東諸城,負夏為衛國屬地,在今天的河南,鳴條則同名于商代湯王流放夏桀之地,在今安徽省的南部靠近巢湖處。
這些地方都處于中國的東部,因此有&ldquo東夷之人也&rdquo的說法。
後來的《史記》《淮南子》又補充《孟子·離婁下》的内容,說舜在曆山耕種,在雷澤捕魚,在河濱做陶器,在壽丘制造什器等。
這些地方均在今天山東、河南境内。
《尚書》中沒有記載這些地名,對舜的記錄隻說了住在沩汭。
至于&ldquo沩汭&rdquo在哪裡,有不同說法,有的說在山西,也有的說在直隸北部(上谷)。
總的來說,将有關舜的所有傳說全部知悉後,就能明确知曉這是源自中國東部的傳說。
同樣,清楚了舜起家的地區,堯的所居地就能推測出來,堯的傳說大緻在山東、河南境内興起也就顯而易見了。
與堯、舜有關的傳說,在成為統一傳說之前是由誰流傳的呢?這就類同于日本的忌部、蔔部,各家均有不同的家世傳說。
那麼是什麼樣的家族在流傳有關堯、舜的傳說呢?這裡需要注意,我們應當将堯稱為陶唐氏,舜稱為有虞氏。
陶唐氏是堯的家族,舜繼承堯的家業,其子孫後代以制造陶器傳家進行延續。
相傳,周武王滅殷商後,找到了舜的後裔胡公滿,将其任命為陶正。
在古代,制作陶器是極為重要的職位,一般都由大家族制作(類似日本的土師部)。
與有虞氏相關的記載很少,但是掌管山澤的人是虞,是以舜的家族可能擔任看守山林的職務。
也就是說堯、舜傳說最初是由這種家族流傳下來的,其後以此為中心,與其他傳說混合,最終統一傳說形成了。
古代的地理知識 接下來探讨堯、舜時代的疆域及其他地理方面的問題。
這裡所說的疆域及地理方面的問題并非傳說一類,代表的是當時學問所能達到的極限。
《堯典》《舜典》中記載有十二州,《禹貢》的記載是九州,各州的位置如下所示。
(其他文獻中也記錄了九州的情況,如《爾雅》,《爾雅》無&ldquo青州&rdquo&ldquo梁州&rdquo,代之以&ldquo營州&rdquo&ldquo幽州&rdquo)。
《周禮·職方氏》所記九州則無徐、梁二州,而加入了并州、幽州。
對于這類不同的說法,以前認為《禹貢》的九州是堯的時代禹治水後所劃分而來,後來舜即位将之擴張成了十二州;《爾雅》《周禮·職方氏》中所記的九州則分别是殷商時期和周朝的情況。
即便如此,依舊存在怪異之處,比如禹時代已有梁州,而商朝以後梁州卻沒有了。
是以,我以為流傳九州說的時代同期還有各種不同的說法并存。
例如戰國時代,因為學問突然興盛,對同一件事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說法,有關地理方面的不同學說,恐怕也是那一時期出現的。
處在西部的學者對西邊的地理非常了解,知道有梁州,處在東部的人則非常熟悉東邊的地理,知道幽州、并州、營州,是以,即便他們都認為有九州,但實際上,他們所認為的九州所指是不同的。
這一現象在戰國時期十分普遍,幾乎所有事情皆是如此,對同一件事常常都有不同的說法。
因此,人們習慣将同一件事分成夏、殷、周三類。
有關年份的說法也各不相同,《爾雅》中的年份有&ldquo載、歲、祀、年(季)&rdquo之分,堯的時代用&ldquo載&rdquo,夏時用&ldquo歲&rdquo,殷商時用&ldquo祀&rdquo,周時用&ldquo年&rdquo。
&ldquo歲&rdquo指每十二年在空中繞行一周的歲星(木星),&ldquo祀&rdquo指一年一次的祭祀,&ldquo季&rdquo指谷物一年一熟,因此&ldquo歲&rdquo最具進步意義且廣為推行。
有關九州說,每一個時代均有不同的說法,尤其是《爾雅》中所記九州說,因其并未使用殷時所指的九州,是以《爾雅》九州說應當是殷時的九州。
關于九州說,晉代張華在《博物志》中表明了不同看法,他在說起趙的事情時是這樣表述的:&ldquo趙東臨九州,西瞻恒嶽。
&rdquo戰國時期的趙國都城在邯鄲,從趙國地理位置來看,其東面為九州,恒嶽則是太行山脈中的一座山,九州位置均在全太行以東的地區。
《禹貢》及其他戰國時代的史書中均有黃河河口分為九河的記載。
《博物志》中的九州,大緻所指為此九河之間的區域。
州即洲,表示河流之間的陸地,即三角洲。
我想&ldquo九州&rdquo的起源或許就和洲有關系。
另外,戰國時代各個學派對&ldquo九&rdquo這一數字頗為重視,總是将所有事物劃分為九種,其中《洪範》九疇、井田法即為例證。
九州應該也是基于與此相同的理由而形成的說法。
這一黃河口的九洲,後來擴展到用于指代中國全部國土的九州。
對此有不同的說法出現,但因并無定論,後來在各個時代得以延續。
因此,即便是《禹貢》中記載的九州說也不一定是最早的說法。
接下來探讨&ldquo四至&rdquo,也就是當時能知道的土地範圍的極限。
《禹貢》最後的記述中寫道:&ldquo東漸于海。
西被于流沙。
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
&rdquo《僞古文尚書》中&ldquo朔南暨&rdq
王逸持&ldquo康回&rdquo乃共工名字的觀點。
皮錫瑞則堅持《尚書》中的&ldquo庸違&rdquo就是&ldquo康回&rdquo,與《楚辭·天問》中所說不是同一事情,應當将之視作共工的名字。
皮錫瑞認為《楚辭》中所講為颛顼時共工毀滅的天地被女娲修補的事。
共工在堯時存在,到了颛顼時依舊存在,共工一直存在是件奇怪的事情,實際上不過是分化了共工擊毀天地的傳說。
由此可知,《堯典》中也收錄了共工擊毀天地的傳說,此即為古代傳說成分進入《堯典》的一個具體例子。
有關羲和的傳說有以下的說法:&ldquo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rdquo,&ldquo申命羲叔,宅南交&rdquo,&ldquo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rdquo,&ldquo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有人認為南交應叫明都)&rdquo,以此四分天下,掌管天文。
對此研究《今文尚書》的學者認為,文中的&ldquo旸谷&rdquo&ldquo昧谷&rdquo皆不表示地名,應該解釋為太陽運行的躔度(星躔)。
即為太陽的馭手所經之地起的名字。
由此可以得知《堯典》中已經收錄了有關馭日的傳說。
此外,後世有很多把堯、舜作為實際存在的人的記述,根據這些資料可以推測出堯、舜傳說源起何地。
這些記述一緻認為堯從最初即為出色的天子,但認為舜從低賤之位逐漸成為天子,其生活随之發生變化,是以有關舜的種種事迹流傳頗多。
根據《帝王世紀》的說法,一般認為堯的都城在平陽,舜的都城在蒲阪,禹的都城在安邑。
《帝王世紀》的作者是晉朝人皇甫谧,因此可知源自此作的說法形成時間非常晚。
根據《帝王世紀》的論說,這些都城都被設置于山西境内,然而《孟子·離婁下》有言:&ldquo舜生于諸馮,遷于負夏,卒于鳴條,東夷之人也。
&rdquo諸馮為今之山東諸城,負夏為衛國屬地,在今天的河南,鳴條則同名于商代湯王流放夏桀之地,在今安徽省的南部靠近巢湖處。
這些地方都處于中國的東部,因此有&ldquo東夷之人也&rdquo的說法。
後來的《史記》《淮南子》又補充《孟子·離婁下》的内容,說舜在曆山耕種,在雷澤捕魚,在河濱做陶器,在壽丘制造什器等。
這些地方均在今天山東、河南境内。
《尚書》中沒有記載這些地名,對舜的記錄隻說了住在沩汭。
至于&ldquo沩汭&rdquo在哪裡,有不同說法,有的說在山西,也有的說在直隸北部(上谷)。
總的來說,将有關舜的所有傳說全部知悉後,就能明确知曉這是源自中國東部的傳說。
同樣,清楚了舜起家的地區,堯的所居地就能推測出來,堯的傳說大緻在山東、河南境内興起也就顯而易見了。
與堯、舜有關的傳說,在成為統一傳說之前是由誰流傳的呢?這就類同于日本的忌部、蔔部,各家均有不同的家世傳說。
那麼是什麼樣的家族在流傳有關堯、舜的傳說呢?這裡需要注意,我們應當将堯稱為陶唐氏,舜稱為有虞氏。
陶唐氏是堯的家族,舜繼承堯的家業,其子孫後代以制造陶器傳家進行延續。
相傳,周武王滅殷商後,找到了舜的後裔胡公滿,将其任命為陶正。
在古代,制作陶器是極為重要的職位,一般都由大家族制作(類似日本的土師部)。
與有虞氏相關的記載很少,但是掌管山澤的人是虞,是以舜的家族可能擔任看守山林的職務。
也就是說堯、舜傳說最初是由這種家族流傳下來的,其後以此為中心,與其他傳說混合,最終統一傳說形成了。
古代的地理知識 接下來探讨堯、舜時代的疆域及其他地理方面的問題。
這裡所說的疆域及地理方面的問題并非傳說一類,代表的是當時學問所能達到的極限。
《堯典》《舜典》中記載有十二州,《禹貢》的記載是九州,各州的位置如下所示。
(其他文獻中也記錄了九州的情況,如《爾雅》,《爾雅》無&ldquo青州&rdquo&ldquo梁州&rdquo,代之以&ldquo營州&rdquo&ldquo幽州&rdquo)。
《周禮·職方氏》所記九州則無徐、梁二州,而加入了并州、幽州。
對于這類不同的說法,以前認為《禹貢》的九州是堯的時代禹治水後所劃分而來,後來舜即位将之擴張成了十二州;《爾雅》《周禮·職方氏》中所記的九州則分别是殷商時期和周朝的情況。
即便如此,依舊存在怪異之處,比如禹時代已有梁州,而商朝以後梁州卻沒有了。
是以,我以為流傳九州說的時代同期還有各種不同的說法并存。
例如戰國時代,因為學問突然興盛,對同一件事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說法,有關地理方面的不同學說,恐怕也是那一時期出現的。
處在西部的學者對西邊的地理非常了解,知道有梁州,處在東部的人則非常熟悉東邊的地理,知道幽州、并州、營州,是以,即便他們都認為有九州,但實際上,他們所認為的九州所指是不同的。
這一現象在戰國時期十分普遍,幾乎所有事情皆是如此,對同一件事常常都有不同的說法。
因此,人們習慣将同一件事分成夏、殷、周三類。
有關年份的說法也各不相同,《爾雅》中的年份有&ldquo載、歲、祀、年(季)&rdquo之分,堯的時代用&ldquo載&rdquo,夏時用&ldquo歲&rdquo,殷商時用&ldquo祀&rdquo,周時用&ldquo年&rdquo。
&ldquo歲&rdquo指每十二年在空中繞行一周的歲星(木星),&ldquo祀&rdquo指一年一次的祭祀,&ldquo季&rdquo指谷物一年一熟,因此&ldquo歲&rdquo最具進步意義且廣為推行。
有關九州說,每一個時代均有不同的說法,尤其是《爾雅》中所記九州說,因其并未使用殷時所指的九州,是以《爾雅》九州說應當是殷時的九州。
關于九州說,晉代張華在《博物志》中表明了不同看法,他在說起趙的事情時是這樣表述的:&ldquo趙東臨九州,西瞻恒嶽。
&rdquo戰國時期的趙國都城在邯鄲,從趙國地理位置來看,其東面為九州,恒嶽則是太行山脈中的一座山,九州位置均在全太行以東的地區。
《禹貢》及其他戰國時代的史書中均有黃河河口分為九河的記載。
《博物志》中的九州,大緻所指為此九河之間的區域。
州即洲,表示河流之間的陸地,即三角洲。
我想&ldquo九州&rdquo的起源或許就和洲有關系。
另外,戰國時代各個學派對&ldquo九&rdquo這一數字頗為重視,總是将所有事物劃分為九種,其中《洪範》九疇、井田法即為例證。
九州應該也是基于與此相同的理由而形成的說法。
這一黃河口的九洲,後來擴展到用于指代中國全部國土的九州。
對此有不同的說法出現,但因并無定論,後來在各個時代得以延續。
因此,即便是《禹貢》中記載的九州說也不一定是最早的說法。
接下來探讨&ldquo四至&rdquo,也就是當時能知道的土地範圍的極限。
《禹貢》最後的記述中寫道:&ldquo東漸于海。
西被于流沙。
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
&rdquo《僞古文尚書》中&ldquo朔南暨&r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