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堯、舜
關燈
小
中
大
對《堯典》《舜典》的批判
有關堯、舜位列前五帝記載,最早就出現于儒教經典之中。
通常而言,《尚書》中的記載可信度較高。
《尚書》中的《堯典》《舜典》《大禹谟》《臯陶谟》《益稷》《禹貢》等篇章對堯、舜進行了介紹。
此外,《洪範》《呂刑》中似乎也有提及。
目前大家公認的《尚書》存在古文和今文版本的區别。
成書于東漢初年的是《今文尚書》,随後産生的《古文尚書》,這之後還存在諸多變化。
現今的《古文尚書》附有《孔安國傳》,被認為是僞書,稱為《僞古文尚書》。
《今文尚書》與《僞古文尚書》在内容上有重合的部分,但《僞古文尚書》的内容比《今文尚書》多。
《今文尚書》中堯、舜二典被歸納為一典,稱為《堯典》,沒有《大禹谟》,《臯陶谟》和《益稷》也是合二為一的,叫作《臯陶谟》。
《僞古文尚書》與此相反,均分為兩篇。
總之,就目前現存版本而言,《今文尚書》較為可信,《僞古文尚書》則相反。
本文對堯、舜事迹的記載大部分取自《今文尚書》,而《僞古文尚書》中隻取其可信的部分以補充說明。
大緻通覽《尚書》中關于堯、舜事迹的記載可以看出,記述中幾乎沒有類似于神話或傳說一類裝腔作勢的成分,行文流暢自然,叙述合理,足夠讓人信服這是真實的記錄。
過去人們都認為《尚書》是夏朝的史官所寫,近來也有很多剛開始讀這本書的人認為其作者是周朝史官。
因為《周禮·春官·外史》中有&ldquo掌三皇五帝之書&rdquo的記載,因此認為此書作者可能是周朝史官。
那麼《尚書》中所寫的堯、舜之事,可信度有多高呢?一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尚書》以外的記述不可信。
至于應該怎樣看待《尚書》,倘若認真思考,不難發現《今文尚書》中所記《堯典》(《古文尚書》中是《堯典》《舜典》兩篇)可能并不完整。
其餘古書中所記錄的堯、舜之事也有真實可信的内容,但《堯典》《舜典》中沒有記錄。
《孟子·滕文公上》中說: 放勳曰: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又從而振德之。
這裡的放勳指的就是堯,但現在的《堯典》《舜典》中并沒有這樣的記載。
這一問題亦為古代學者所注意,朱子說:&ldquo這句話大概是對負責教育人民的契發布命令。
&rdquo朱子學派的學者王柏受此說的影響,便在舜對契下達的命令中将這句話補充進去。
但是,放勳指的是堯,把堯說的話放在《舜典》中合适嗎?總的來說,《尚書》存在遺漏是不争的事實。
除此之外,《孟子·萬章上》記述堯的死,說:&ldquo二十有八載。
放勳乃徂落。
&rdquo現在的《尚書》中隻提到了放勳成為帝。
《孟子·萬章上》中還說:&ldquo《書》曰:祗載見瞽瞍,夔夔齊栗,瞽瞍亦允若。
&rdquo意思是舜即使成為了天子,也仍然聽從父親瞽瞍的命令,但《今文尚書》對此并無記載,隻在《大禹谟》中有此内容,但這一内容來源于《孟子》。
這句話最初大概出自《舜典》。
此外,《孟子·萬章》中還有很多關于舜的記述:舜的父母讓舜修理谷倉頂卻又撤掉梯子放火燒谷倉,讓舜疏通水井卻又用土封上井口想将舜活埋于井下。
盡管沒有明确說這些記述引自《尚書》,但從其古樸文風來看,很有《尚書》風格。
魏源在寫《古微堂集》時,對《舜典》的遺漏部分進行了收集整理,寫成《舜典補亡》。
孟子看起來似乎通曉《尚書》,對《尚書》中的典故多有引用,但孟子所引用的《尚書》較之現在的《尚書》确實存在很多不同。
這種不同不僅體現在有關堯、舜的内容上,就是與堯、舜無關的内容也存在很多不同,當然,最明顯的不同還是有關堯、舜的記載。
以下是《論語·堯曰》中堯對舜所下之命令: 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厥中。
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現存的《大禹谟》中将這段話分割記述,當是僞作。
一直以來,這段話被認當作《堯典》或《舜典》中的内容,是以王柏、魏源在整理《堯典》《舜典》時将之補入其中。
所以,編纂《論語》之人見到的《尚書》與目前的《尚書》并不一樣。
即便是較為可信的《今文尚書》,較之《孟子》《論語》時代的《尚書》也存在不同之處,同樣有不可取信的地方。
因此,有人認為出現在這樣的《論語》《孟子》中的句子,相較于現今《尚書》中的句子可信度更低。
著有《考信錄》的崔述就贊同這一說法。
崔述的理由是:《論語》《孟子》中引用的句子其特征以押韻而語意淺顯為主。
事實上,崔的這一理由并不充分。
我們不能因為《堯典》《舜典》不押韻就認為其是舊物,而将有韻内容視為新作。
實際上《堯典》《舜典》中有很多地方是押韻的。
比如《堯典》的開頭,授時條、堯尋找繼承人條、舜命官篇、《舜典》、《臯陶谟》和《益稷》的部分語句。
崔述認為隻有《益稷》最後的部分君臣和睦的地方存在押韻,實際上押韻存在于各個地方。
有時候成書之初有韻到後來逐漸失去了韻,又或者随着時代的變化字義發生改變,過去的字有了新的解釋,因為演變成新時代的語言而失去了韻。
例如《孟子》中所述之&ldquo廪&rdquo&ldquo井&rdquo同樣無韻。
我們并不能斷言《論語》《孟子》中所引的《尚書》中内容不如現在的《尚書》可信。
更何況,即便如今的《尚書》中所記述的堯、舜之事皆為事實,也存在諸多顯而易見的缺漏。
可以确定的是,《孟子》《論語》以後,典籍中對堯、舜之事的記述不斷發生變化,這些記述在變化中顯示出更加合理的趨勢。
堯、舜傳說的構成 如此說來,思考堯、舜二帝的故事大體如何構成,以及現今的《尚書》中的記述又是如何構建的,可以發現堯、舜的故事本來是一種十分統一的傳說。
要确定這一點,就需要将比《堯典》《舜典》的記述更近于傳說的部分篩選出來。
《堯典》中的授時條(天文)記述了羲仲、羲叔、和仲、和叔被派往四方去掌管天文之事,四者合而為一的時候就成為羲和。
《堯典》有記羲和一族,分開則成為四人,如同實際存在的人一般。
《楚辭·天問》篇中的羲和被看作日禦&mdash&mdash太陽的馭手,指的是乘在車上讓六龍拉着跑時太陽的移動變化。
這樣一來,《堯典》将羲和本來是太陽的馭手這樣一個傳說變成了曆史的事實。
除此之外,《堯典》中還記有共工之事,堯問有誰能勝任己事,驩兜回答:唯有共工最合适。
對此,堯如是說: 帝曰:&ldquo疇咨若予采?&rdquo驩兜曰:&ldquo都!共工方鸠僝功。
&rdquo帝曰:&ldquo籲!靜言庸違,象恭滔天。
&rdquo 對于此句中的&ldquo靜言庸違&rdquo,惠棟、孫星衍、皮錫瑞等人做過相關研究。
這句話在《左傳·文公十八年》寫作&ldquo靖谮庸回&rdquo,有時候&ldquo庸回&rdquo也寫成&ldquo康回&rdquo。
《楚辭·天問》中有&ldquo康回馮怒,地何故
通常而言,《尚書》中的記載可信度較高。
《尚書》中的《堯典》《舜典》《大禹谟》《臯陶谟》《益稷》《禹貢》等篇章對堯、舜進行了介紹。
此外,《洪範》《呂刑》中似乎也有提及。
目前大家公認的《尚書》存在古文和今文版本的區别。
成書于東漢初年的是《今文尚書》,随後産生的《古文尚書》,這之後還存在諸多變化。
現今的《古文尚書》附有《孔安國傳》,被認為是僞書,稱為《僞古文尚書》。
《今文尚書》與《僞古文尚書》在内容上有重合的部分,但《僞古文尚書》的内容比《今文尚書》多。
《今文尚書》中堯、舜二典被歸納為一典,稱為《堯典》,沒有《大禹谟》,《臯陶谟》和《益稷》也是合二為一的,叫作《臯陶谟》。
《僞古文尚書》與此相反,均分為兩篇。
總之,就目前現存版本而言,《今文尚書》較為可信,《僞古文尚書》則相反。
本文對堯、舜事迹的記載大部分取自《今文尚書》,而《僞古文尚書》中隻取其可信的部分以補充說明。
大緻通覽《尚書》中關于堯、舜事迹的記載可以看出,記述中幾乎沒有類似于神話或傳說一類裝腔作勢的成分,行文流暢自然,叙述合理,足夠讓人信服這是真實的記錄。
過去人們都認為《尚書》是夏朝的史官所寫,近來也有很多剛開始讀這本書的人認為其作者是周朝史官。
因為《周禮·春官·外史》中有&ldquo掌三皇五帝之書&rdquo的記載,因此認為此書作者可能是周朝史官。
那麼《尚書》中所寫的堯、舜之事,可信度有多高呢?一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尚書》以外的記述不可信。
至于應該怎樣看待《尚書》,倘若認真思考,不難發現《今文尚書》中所記《堯典》(《古文尚書》中是《堯典》《舜典》兩篇)可能并不完整。
其餘古書中所記錄的堯、舜之事也有真實可信的内容,但《堯典》《舜典》中沒有記錄。
《孟子·滕文公上》中說: 放勳曰: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又從而振德之。
這裡的放勳指的就是堯,但現在的《堯典》《舜典》中并沒有這樣的記載。
這一問題亦為古代學者所注意,朱子說:&ldquo這句話大概是對負責教育人民的契發布命令。
&rdquo朱子學派的學者王柏受此說的影響,便在舜對契下達的命令中将這句話補充進去。
但是,放勳指的是堯,把堯說的話放在《舜典》中合适嗎?總的來說,《尚書》存在遺漏是不争的事實。
除此之外,《孟子·萬章上》記述堯的死,說:&ldquo二十有八載。
放勳乃徂落。
&rdquo現在的《尚書》中隻提到了放勳成為帝。
《孟子·萬章上》中還說:&ldquo《書》曰:祗載見瞽瞍,夔夔齊栗,瞽瞍亦允若。
&rdquo意思是舜即使成為了天子,也仍然聽從父親瞽瞍的命令,但《今文尚書》對此并無記載,隻在《大禹谟》中有此内容,但這一内容來源于《孟子》。
這句話最初大概出自《舜典》。
此外,《孟子·萬章》中還有很多關于舜的記述:舜的父母讓舜修理谷倉頂卻又撤掉梯子放火燒谷倉,讓舜疏通水井卻又用土封上井口想将舜活埋于井下。
盡管沒有明确說這些記述引自《尚書》,但從其古樸文風來看,很有《尚書》風格。
魏源在寫《古微堂集》時,對《舜典》的遺漏部分進行了收集整理,寫成《舜典補亡》。
孟子看起來似乎通曉《尚書》,對《尚書》中的典故多有引用,但孟子所引用的《尚書》較之現在的《尚書》确實存在很多不同。
這種不同不僅體現在有關堯、舜的内容上,就是與堯、舜無關的内容也存在很多不同,當然,最明顯的不同還是有關堯、舜的記載。
以下是《論語·堯曰》中堯對舜所下之命令: 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厥中。
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現存的《大禹谟》中将這段話分割記述,當是僞作。
一直以來,這段話被認當作《堯典》或《舜典》中的内容,是以王柏、魏源在整理《堯典》《舜典》時将之補入其中。
所以,編纂《論語》之人見到的《尚書》與目前的《尚書》并不一樣。
即便是較為可信的《今文尚書》,較之《孟子》《論語》時代的《尚書》也存在不同之處,同樣有不可取信的地方。
因此,有人認為出現在這樣的《論語》《孟子》中的句子,相較于現今《尚書》中的句子可信度更低。
著有《考信錄》的崔述就贊同這一說法。
崔述的理由是:《論語》《孟子》中引用的句子其特征以押韻而語意淺顯為主。
事實上,崔的這一理由并不充分。
我們不能因為《堯典》《舜典》不押韻就認為其是舊物,而将有韻内容視為新作。
實際上《堯典》《舜典》中有很多地方是押韻的。
比如《堯典》的開頭,授時條、堯尋找繼承人條、舜命官篇、《舜典》、《臯陶谟》和《益稷》的部分語句。
崔述認為隻有《益稷》最後的部分君臣和睦的地方存在押韻,實際上押韻存在于各個地方。
有時候成書之初有韻到後來逐漸失去了韻,又或者随着時代的變化字義發生改變,過去的字有了新的解釋,因為演變成新時代的語言而失去了韻。
例如《孟子》中所述之&ldquo廪&rdquo&ldquo井&rdquo同樣無韻。
我們并不能斷言《論語》《孟子》中所引的《尚書》中内容不如現在的《尚書》可信。
更何況,即便如今的《尚書》中所記述的堯、舜之事皆為事實,也存在諸多顯而易見的缺漏。
可以确定的是,《孟子》《論語》以後,典籍中對堯、舜之事的記述不斷發生變化,這些記述在變化中顯示出更加合理的趨勢。
堯、舜傳說的構成 如此說來,思考堯、舜二帝的故事大體如何構成,以及現今的《尚書》中的記述又是如何構建的,可以發現堯、舜的故事本來是一種十分統一的傳說。
要确定這一點,就需要将比《堯典》《舜典》的記述更近于傳說的部分篩選出來。
《堯典》中的授時條(天文)記述了羲仲、羲叔、和仲、和叔被派往四方去掌管天文之事,四者合而為一的時候就成為羲和。
《堯典》有記羲和一族,分開則成為四人,如同實際存在的人一般。
《楚辭·天問》篇中的羲和被看作日禦&mdash&mdash太陽的馭手,指的是乘在車上讓六龍拉着跑時太陽的移動變化。
這樣一來,《堯典》将羲和本來是太陽的馭手這樣一個傳說變成了曆史的事實。
除此之外,《堯典》中還記有共工之事,堯問有誰能勝任己事,驩兜回答:唯有共工最合适。
對此,堯如是說: 帝曰:&ldquo疇咨若予采?&rdquo驩兜曰:&ldquo都!共工方鸠僝功。
&rdquo帝曰:&ldquo籲!靜言庸違,象恭滔天。
&rdquo 對于此句中的&ldquo靜言庸違&rdquo,惠棟、孫星衍、皮錫瑞等人做過相關研究。
這句話在《左傳·文公十八年》寫作&ldquo靖谮庸回&rdquo,有時候&ldquo庸回&rdquo也寫成&ldquo康回&rdquo。
《楚辭·天問》中有&ldquo康回馮怒,地何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