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言
關燈
小
中
大
池的四周擴散之情形。
第二是進行與之相反的觀察。
中國文化向周邊由近及遠地擴散,這一過程促進周邊野蠻種族産生新的覺醒,帶動他們在覺醒中前進。
這一種族覺醒的結果往往是随之産生頗具影響力的人物。
由此就會形成一種指向大陸内部的反彈力量。
這種現象就如同波浪碰撞到水池壁後反彈回來。
但并不是以同樣的年數持續産生反作用,而是類似波浪起伏,間歇地産生反作用。
這會在中國的政治及内部的其他方面,産生顯而易見的影響。
第三,作為第一、第二點的副作用,時有波浪溢出水池而流到附近其他地區的情況發生。
就陸地上的情況來看,它越過亞洲中部,打開了通往印度、西域的道路。
由此引入印度、西域的文化,之後借由海上交通,經由印度洋與西方各國産生聯系。
曆史上的世界性波動中,文化交流甚多者,多是基于這樣的原因。
但是,實際上多為第一、第二點反複發生,為文化帶來時代特色。
在我看來,最為自然、合理的方式應該是基于文化的時代特色來進行時代的劃分。
在這樣的考量之下,東洋史大體上可以劃分為四個大的時代。
第一期:開天辟地至東漢中期&mdash&mdash上古。
第一期還可以繼續劃分為前後兩期。
前期為中國文化的形成時期,後期為中國文化向外部發展,演化成東洋史的時期。
其實從曆史的嚴密性角度來說,将之劃分為前後兩期的做法并不準确。
因為到目前為止,人們習慣将中國本土視作中國,以中國文化在中國擴展充實的時期為前期,以文化發展至外部之時期為後期。
然而實際上,中國本土最初并不是由種族相同、語言相同的人居住的。
确切來說,第一期當是中國文化從某一地方緩慢流傳至其他地方的時期。
基于目前中國本土這一地理上的界限進行考慮并不正确。
隻是從人們的習慣來看,劃分為兩期較為方便。
但第一期與第二期之間存在一個過渡期。
第一過渡期:東漢的後半期至西晉。
這一時期可以稱之為中國文化暫停向外擴展的時期。
第二期:五胡十六國至唐代中期&mdash&mdash中世。
這一時期,因着外部種族之覺醒,緻使外部文化力量反向作用于中國内部。
這之後,出現了第二過渡期。
第二過渡期:唐末至五代。
這一時期源自外部的力量在中國達到頂點。
第三期:宋、元時代&mdash&mdash近世前期。
第四期:明、清時代&mdash&mdash近世後期。
上述各個時期,事實上中國内部産生的文化樣式各異。
各時代因其文化樣式而産生其特色。
基于整體來看,這其實是中國文化的發展史。
通觀中國文化發展的整體,就像一棵樹,從樹根到枝幹,再到樹葉,實際上形成一種文化自然發展的系統,如同形成一部世界史。
日本人、歐洲人将自己國家之曆史發展視作标準,而認為中國曆史之發展不合常規,實際上這種看法是錯誤的。
中國文化是自然而然發展起來的,極大地區别于那些因受到别的文化刺激,在别的文化推動下發展起來的文化。
中國發展起來的曆史時期相當漫長,因此中國遠古時代的文化遺物、記錄和傳說等,很多均已遺失。
由于那些遺失的部分,相較于日本這樣發達較遲而得以較為完整地保存古舊狀态,不免會讓人覺得資料不夠完整。
但是,存在這種不完整的情況是很正常的。
這就好比孩子并不知曉自己年幼時的事情,但是身邊的大人知道相關情況,可以告訴他。
像日本和歐洲,可以借由鄰近的具有古老文化的國家之記錄,詳細知曉本國古代之曆史情況。
盡管看起來較為勉強,我們可以通過這種研究曆史的方法,借助并不順當的材料來對最古老時代的情況進行研究。
第二是進行與之相反的觀察。
中國文化向周邊由近及遠地擴散,這一過程促進周邊野蠻種族産生新的覺醒,帶動他們在覺醒中前進。
這一種族覺醒的結果往往是随之産生頗具影響力的人物。
由此就會形成一種指向大陸内部的反彈力量。
這種現象就如同波浪碰撞到水池壁後反彈回來。
但并不是以同樣的年數持續産生反作用,而是類似波浪起伏,間歇地産生反作用。
這會在中國的政治及内部的其他方面,産生顯而易見的影響。
第三,作為第一、第二點的副作用,時有波浪溢出水池而流到附近其他地區的情況發生。
就陸地上的情況來看,它越過亞洲中部,打開了通往印度、西域的道路。
由此引入印度、西域的文化,之後借由海上交通,經由印度洋與西方各國産生聯系。
曆史上的世界性波動中,文化交流甚多者,多是基于這樣的原因。
但是,實際上多為第一、第二點反複發生,為文化帶來時代特色。
在我看來,最為自然、合理的方式應該是基于文化的時代特色來進行時代的劃分。
在這樣的考量之下,東洋史大體上可以劃分為四個大的時代。
第一期:開天辟地至東漢中期&mdash&mdash上古。
第一期還可以繼續劃分為前後兩期。
前期為中國文化的形成時期,後期為中國文化向外部發展,演化成東洋史的時期。
其實從曆史的嚴密性角度來說,将之劃分為前後兩期的做法并不準确。
因為到目前為止,人們習慣将中國本土視作中國,以中國文化在中國擴展充實的時期為前期,以文化發展至外部之時期為後期。
然而實際上,中國本土最初并不是由種族相同、語言相同的人居住的。
确切來說,第一期當是中國文化從某一地方緩慢流傳至其他地方的時期。
基于目前中國本土這一地理上的界限進行考慮并不正确。
隻是從人們的習慣來看,劃分為兩期較為方便。
但第一期與第二期之間存在一個過渡期。
第一過渡期:東漢的後半期至西晉。
這一時期可以稱之為中國文化暫停向外擴展的時期。
第二期:五胡十六國至唐代中期&mdash&mdash中世。
這一時期,因着外部種族之覺醒,緻使外部文化力量反向作用于中國内部。
這之後,出現了第二過渡期。
第二過渡期:唐末至五代。
這一時期源自外部的力量在中國達到頂點。
第三期:宋、元時代&mdash&mdash近世前期。
第四期:明、清時代&mdash&mdash近世後期。
上述各個時期,事實上中國内部産生的文化樣式各異。
各時代因其文化樣式而産生其特色。
基于整體來看,這其實是中國文化的發展史。
通觀中國文化發展的整體,就像一棵樹,從樹根到枝幹,再到樹葉,實際上形成一種文化自然發展的系統,如同形成一部世界史。
日本人、歐洲人将自己國家之曆史發展視作标準,而認為中國曆史之發展不合常規,實際上這種看法是錯誤的。
中國文化是自然而然發展起來的,極大地區别于那些因受到别的文化刺激,在别的文化推動下發展起來的文化。
中國發展起來的曆史時期相當漫長,因此中國遠古時代的文化遺物、記錄和傳說等,很多均已遺失。
由于那些遺失的部分,相較于日本這樣發達較遲而得以較為完整地保存古舊狀态,不免會讓人覺得資料不夠完整。
但是,存在這種不完整的情況是很正常的。
這就好比孩子并不知曉自己年幼時的事情,但是身邊的大人知道相關情況,可以告訴他。
像日本和歐洲,可以借由鄰近的具有古老文化的國家之記錄,詳細知曉本國古代之曆史情況。
盡管看起來較為勉強,我們可以通過這種研究曆史的方法,借助并不順當的材料來對最古老時代的情況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