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言

關燈
我這裡所說的東洋史,指的是中國文化發展的曆史。

    亞洲大陸以蔥嶺、西藏等高原地帶為中心,向四方擴展。

    古時候的中國人、印度人均已知道這一事實。

    印度人将亞洲大陸稱為&ldquo四大部洲&rdquo,中國人則認為,河從昆侖之墟向四方流淌,之後形成各自的流域。

    這些流域均有各自的曆史。

    北方因為氣候嚴寒沒有完整的曆史,除此之外的三方,均有各自的曆史。

    由于各方曆史分别發展,因此我們很難對它們進行總括性的研究。

    不過這些地方的人皆傾向于向附近的河流上遊尋找自己種族的起源,然而它們多數是毫無曆史根據的傳說。

    事實上,不僅亞洲地區,其他地區的情況也相差無幾:文化通常是從河流的下遊向上遊擴展的,并非源自河流的上遊。

    比如歐洲亦是如此。

    歐洲最早開發的是地中海地區,相當于亞洲向印度洋開拓的地區;而歐洲面向大西洋的地區,相當于亞洲面向太平洋的地區,即中國。

    從現在的世界曆史研究成果來看,就像歐洲很早開發其東南地區那般,亞洲很早就開發了其西南地區。

    然而,顯然歐洲文化很早就從亞洲西南隅和歐洲東南隅發展起來,繼而有系統地擴展到各處,但亞洲西南部分的文化有系統地往中國擴展的迹象并不明顯。

    盡管如此,依舊有很多人試圖從這一模式出發來進行研究。

    頗為著名的怪論家拉克佩裡等人對之最為努力,但其說大都毫無根據。

    試圖從西北方探究中國文化之起源,試圖通過大陸中心這一途徑解決中國文化起源之學說,隻是為了滿足一部分人的好奇心,這在事實上是很難實現的。

    但是,有一點是顯而易見的事實:印度與中國有文化交流,某些時代的印度文化對中國文化産生過影響。

    但印度和中國發展的年代差别不大。

    印度文化與中國文化有交流時,中國已經有了自己的優秀文化。

    研究印度文化的困難之處在于:印度人極度缺乏紀年思想,并且難于在他們的觀點中去區分哪些是空想,哪些是事實。

    或許在印度人的思想中,他們認為本身就不該對空想與事實進行區分,他們将之視為一種錯誤。

    然而,曆史不能建立在空想之上。

    是以近來從事印度研究的人們,開始參照印度和鄰國之間的相關事件,依據鄰國的紀年對印度的年代進行推測。

    從曆史學的角度來看,研究印度學确實有一些困難,不能期望如同中國的文化史那般準确無誤。

    因此隻能将這些難題交給印度學專家,别無他法。

    所以我所說的東洋史,就是中國文化發展的曆史。

    然而,以中國文化為中心的國家并不僅僅隻有中國,還包含其他不同語言的國家。

    但是,總而言之,中國文化的發展促進其他種族及語言不同的國家形成了有系統的、持續發展的曆史。

    由此觀之,東洋史是中國文化發展的曆史這一說法沒有什麼不當之處。

     以中國文化為中心的東洋史經曆了十分長久的時間。

    基于中國人的普遍觀點,近來甚至有人認為這段曆史可以用黃帝以來四千幾百年來紀年。

    盡管中國多有革命戰争發生,但不同朝代之間依舊連續,是以人們認為按照朝代來進行時代劃分最為便利。

    如今又效仿西方,将中國文化發展劃分為上古史、中世史、近世史。

    通常以如下方法進行劃分,即:上古從開天辟地起到三代,中世包含兩漢、六朝,唐朝、宋朝劃分為下一階段,将元朝、明朝、清朝又劃分為再下一階段。

    然而,這種劃分對于代表東洋整體的中國文化發展的曆史來說,是毫無意義的。

    倘若一定要進行有意義的劃分,就必須觀察中國文化發展的波動所引起的形勢變化,基于内外兩個方面進行考慮。

    第一是由内而外的發展途徑,即在上古的某一時代,于中國某一地方産生文化,而後逐步發展,向其他地方擴展的途徑。

    這就好比将石頭投入水池中,産生的波紋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