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冷眼向洋看世界”

關燈
一九五九年六月底,毛澤東登上了廬山。

    這座高達四千九百英尺的秀麗山峰,巍然屹立在揚子江畔,西面是中國的工業重鎮武漢,是中國有名的&ldquo三大火爐&rdquo之一。

    當江城武漢熱氣逝人時,廬山卻是花團錦簇,涼風習習。

    這裡曾是傳教士的避暑勝地,也是毛喜歡的一個去處。

    
毛剛去過長沙附近的韶山,那是他度過童年的地方。

    韶山之行深深地打動了他。

    自他一九二七年告别韶山投身革命以來,韶山已有許多人獻出了生命。

    正象毛在詩中所寫的那樣:&ldquo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rdquo
此刻,毛正坐在平台的藤椅上,遠處長江隐約可見。

    他在等候上山的同志們。

    和以往一樣,毛義揮毫賦詩,筆力雄健,一揮而就。

    題為《登廬山》:
&ldquo躍上蔥茏四百旋,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冷眼向洋看世界,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rdquo
毛的同志們會聚在山上,六月的廬山到處花香襲人,而毛寫下的詩句卻發人深思。

    
廬山距離井岡山不過二百英裡。

    一九二七年,毛率領衣衫褴褛的&ldquo赤匪&rdquo登上井岡山時,山下正在懸賞追捕他。

    他那時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人,但信仰卻象一團烈火,在他胸中燃燒。

    
對事業的信念使他上了井岡山,又使他在長征中越過了萬水千山。

    當他的卓越的戰友們聚集陝北時,當他的一方面軍、賀龍和肖克的二方面軍、第十五軍團,以至張國焘的四方面軍的殘部會師陝北時,這&mdash信念已經象鋼鐵一樣堅韌。

    革命已有了自己堅不可摧的隊伍。

    長征付出了驚人的代價,犧牲的同志不計其數。

    盡管前面的征途上還有許多艱險.但是,長征的收獲肯定遠遠超過了讨出的代價。

    
長征中存下來的領導幹部和指揮員,其中大多數在日後的戰火中也安然無恙,留在贛南的隊伍損失最大,盡管如此,也還有不少幸存者。

    
與蔣介石的鬥争是激烈的,自己内部也有過激烈的鬥争。

    它在等候向志們上山出席政治局會議及随後召開的中央全會時。

    他的腦子裡不會不想到這一系列的鬥争。

    
長征中,沒有任何革命領導人投敵。

    長征的每一步都使他們變得變為堅強,最後毛取得了&mdash緻公認的領袖地位。

    長征是在懷疑、猜忌、陰謀與恐懼的氣氛中開始的,當時毛不在領導圈内,而長征結束時,大家都有了堅強的信心,毛也随之成了領袖人物,他用事實和手腕争取了不少反對過他的人。

    唯獨張國焘在一九二八年不辭而别,投奔了蔣介石,而後又流亡香港和加拿大。

    博古在延安接管了《解放日報》,要不是一九四六年死于飛機失事,他會在後來的革命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洛甫和王稼祥已成了毛的堅定的支持者。

    十分精明的周恩來曾經是毛的對手,此時已成為他的一位出色的參謀長。

    
毛坐在藤椅上,遙望藍天,思緒萬千:有誰會選中陝北作為革命根據地呢?這裡既荒涼又偏僻,到處是黃土高原,褐色的十地,光秃秃的,沒有樹,沒有草,沒有水,無情的風沙打在人們的臉上,象彈片一樣厲害。

    陝北人煙稀少,農民貧窮而又目不識丁,疾病流行。

    去古都西安要穿過沙漠,步行一個星期。

    多少年來,陝北的群山一直是盜匪的巢穴,是一片被不法之徒、封建親教和秘密幫會左右着的土地。

    
然而,毛十分清楚,事實也證明,那裡的環境對革命十分有利,一九二六年十二月西安事變之後,更是如此。

    西安事變導緻了國共停戰,和抗日統一戰線的建立。

    有了延安,毛才有可能考慮問題、進行寫作和研究中國的未來。

    在延安。

    毛把自己的隊伍緞煉成為一支革命的精銳部隊,赢得了中國。

    在這裡,長征精神發展成為延安精神,毛就是用體現這種精神的哲學、制度和策略來締造他的共産主義國度的。

    
毛率領大家在長征的旗幟下奮勇前進.奪取中國。

    他們打垮了蔣介石。

    盡管美國支持國民黨、而斯大林則想在長江以南保留蔣家王朝。

    但是,蔣還是被趕出了大陸。

    毛澤東他們在世界上站住了腳。

    在朝鮮,他們把美國打得不得不停火談和。

    毛深知,他們一直在努力創造一種能使中國進入現代世界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制度。

    
事情發展如此迅速,超出所有人的預料,甚至比毛自己預料的還要快。

    此刻,毛穩穩地坐在廬山之巅,沐浴着和煦的陽光,可能已經忘卻了這一點。

    
馬海德是位美國醫生,一九三六年他和埃德加·斯諾一起去了陝北,從内部目睹了中國革命。

    一九八四年我問他,一九三六年他在保安時是否認識鄧小平,馬說,當然認識,人人都認識鄧小平。

    但馬有沒有想過鄧有朝一日會成為全中國的領袖呢?&ldquo從未想過。

    &rdquo馬海德眨着眼睛笑着說,&ldquo不過,我也沒有想到毛能成為全中國的領袖。

    當時我們想,中國革命不會在我們這一代獲得成功,我們以為要等到下一代,即毛以後的一代。

    &rdquo
現在,毛坐在山上,賦成七律一首,正等着他的同志們的到來。

    他腦子裡考慮着一連串的問題:大躍進(一些土鋼鐵廠)和公社化(一群群藍螞蟻)的後果;他和俄國及尼基塔·赫魯曉夫之間出現的大裂痕(為了原子彈);自己隊伍中某些同志的觀點和态度(愛挑毛病)。

    
&ldquo冷眼向洋看世界&hellip&hellip&rdquo毛在詩中寫道。

    冷眼&hellip&hellip,革命英雄們的這次聚會,看來并沒有多少詩意可言。

    
指揮過抗日戰争和抗美援朝作戰的老将彭德懷上山前到湖南走了一趟。

    他去了自己的老家烏石村和毛的老家韶山沖。

    有人報告說大躍進後農村問題嚴重,他想去核實一下。

    (有些外國專家估計,大躍進使一千至二千萬農民死于饑荒。

    找不到這方面的官方統計材料。

    )
彭看到的是一場災難。

    農民缺糧,田園荒蕪,工業衰敗,幹部思想混亂,統計生産數字弄虛作假,按北京的命令一再加碼。

    誰也不如彭那樣心直口快,他給毛寫了一信,說明了自己的觀點。

    毛的反應猶如彭在他的座椅下安了一枚炸彈。

    彭因此被罷官、流放,被冷落達十六年之久,最後被害緻死。

    彭并非唯一的受害者。

    一位用腦子的中國觀察家認為:&ldquo一切從此完了。

    &rdquo在百花齊放運動(知識分子想争取言論自由,結果遭鎮壓)和廬山會議以後,再也無人敢對毛表示異議。

    人人緘口不語,說話太危險。

    &ldquo百花齊放運動&rdquo封住了黨外人士的嘴,廬山則使黨内鴉雀無聲,接踵而來的便是&ldquo文化大革命&rdquo。

    
彭被趕出了中南海,安排任在北京西郊的吳家花園,從事一些體力勞動。

    正如他所寫的那樣:&ldquo在我的戎馬生涯中,從未有過片刻的休息,現在人老了,除了種桃子别無他事可做。

    &rdquo一九六二年他給毛寫了一封八萬字的長信,回顧了自己的曆史,也說明了自己的觀點。

    (他把手稿的部分抄件送回烏石村保存。

    )一九六五年十一月他受到寬宥,毛派他到四川擔任戰備建設副總指揮(毛當時擔心美國人會發動進攻)。

    但好景不長,&ldquo文化大革命&rdquo已迫在眉睫。

    不久.彭便落入審訊者的手裡。

    他一遍又一遍地寫簡曆材料,以為隻要說真話就可以獲釋。

    事實并非如此,他一再受到審訊,在拳打腳賜的情況下、他的肺被踢破,肋骨被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