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傳奇的土地——滬定橋

關燈
時還沒有象樣的道路,隻有商隊來往的小道。

    大渡河水流湍急,幾乎是從正北流向正南,然後東折,瀉入成都南邊長江的一大支流岷江。

    大渡河兩岸峭壁聳立。

    五月裡,黑色的崖壁上開滿了杜鵑、玫瑰和各種藍色和黃色的花朵,連參加我們一九八四年遠征的業餘植物學家們都叫不出這些花朵的名字。

    這裡美得出奇。

    但對&mdash支軍隊來說,又是出奇的艱險&mdash&mdash渡江艱險,登攀陡峭山崖上的小路也很艱險。

    河并不寬,但其流速和多變的流向以及水中的遊渦和礁石令人望而生畏,這是個危險的去處。

     一九三五年,大渡河上隻有一座橋&mdash&mdash滬定橋。

    美國一位勇敢的女旅行家一九零八年這樣描寫過泸定橋: 泸定橋是一座著名的鐵索吊橋,建于一七零一年,橋 長三百七十英尺,橫跨奔騰湍急的大渡河。

    橋身由十三根 鐵索組成,橋闆放在橋面的鐵索上,兩側的鐵索扶手。

     但是,隻要看到鐵索之間的空隙,看到随便鋪在橋上 的木闆和連接兩側鐵索的零零星星的木栅,看到整座橋好 象輕輕地挂在翻滾的水面上,就不由得覺得這座橋建得很 粗糙。

    不過,印度、西藏、尼泊爾和亞洲高原上其他地方 來的旅行者都從這人類智慧的産物&mdash&mdash單薄得象蛛絲一樣 的橋上安全地跨過了大渡河。

    它隐藏在中國的這水偏僻的 山谷裡,充滿了神秘的魅力。

    很多人所以要從橋上步行而 過,就是因為它晃動得厲害。

    我和鮑勃也走過去了。

     泸定橋是由一位盧姓工程師在康熙年間建造的,把北京、成都和康定以及拉薩連接起來。

    當年尼泊爾向北京進貢,那些滿載着财物的車隊就是從這裡經過的。

    十三條鐵索由碗口粗的巨大鐵環組成,當年,這些鐵環是在炭火上由人工鍛造出來的。

    橋面是九條鐵索,兩邊各有兩條,幫助人或車保持平衡。

    鐵索上鋪着木闆,男人、婦女、車和牲口都可以毫不費力地過橋。

    河面在此處不足一百碼寬,鐵索固定在兩端巨大的石墩上。

    兩岸修着漂亮的琉璃瓦橋樓,頂呈寶塔狀,由柱子支撐。

    那時(現在也是如此),瓦是赭紅色的。

    西頭的橋樓幾年前燒毀了,後來又大興土木,重新修複。

     泸定橋很美。

    橋身中部下垂,但由于短,所以下垂幅度不大,即使在暴雨季節,離水面也很高。

    有人過橋時,整個橋就象一張巨大的吊床一樣搖晃。

     多年來,人們根據過橋時的親眼所見和親身感受編出了很多離奇的故事。

    有人說,翻滾的河水酷似蛟龍,要把過橋人卷入水底。

    還有人說,這座橋很長很長,足有&ldquo一英裡多&rdquo。

     現實比想象更令人難忘。

    近三百年了,這座橋依舊為人們提供着方便,隻是不再允許車輛和牲口通過了。

    附近新修了許多小吊橋,還有一兩座能定機動車的公路橋。

    所以泸定橋已不再當作一座普通橋梁來使用,而是成了一個吸引遊客的去處。

     幾年前,一隊士兵過橋時,一個鐵環斷裂了。

    幸好沒有人受傷。

    從那以後,木闆下面用鋼纜加固。

    不過從上邊看不到這些鋼纜。

     毛和他的部隊本來打算從安順場而不是泸定橋過河,安順場是人們從西岸去東岸時常用的渡口。

    他們于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四日淩晨到達安順場。

    拂曉前,他們對這個隻有百餘戶人家的小村發起了進攻。

    天下着雨,通往河邊的小路很滑。

    但是第一軍團一師一團團長楊得志率兵很輕易地拿下了安順場。

    一團一連進行了這次戰鬥,但大失所望,隻搞到一條小船。

    十七個人自告奮勇乘這條唯一的船過江。

    每個戰士帶了一支沖鋒槍和七八顆手榴彈。

    船由八個當地的船工駕駛。

    在這麼湍急的河流中行船要花很大的力氣。

    紅軍向船工們保證,萬一出了事,他們的家屬會得到很好的照顧。

     船剛剛駛離岸邊,敵人就開火了。

    一團有位百發百中的神炮手,叫趙成章,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他曾在法國打過仗。

    而這時,他隻有四發迫擊炮彈:但他就用這四發炮彈摧毀了敵人的四門炮。

    後來,紅軍在下遊又找到兩條船,于是點起篝火晝夜擺渡。

    但光靠這幾條船,顯然完不成任務。

     紅軍必須迅速過河。

    他們不能光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