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留下來的人們
關燈
小
中
大
主力紅軍現在已經西行到很遠的地方,陳毅再也無法知道他們到了哪裡。
位于江西東南隅的五嶺山脈在薄霧細雨中披上了春裝。
從山頂上望去,陳毅的眼裡是一片白茫茫的世界,花崗岩的山脊不時從乳白色的雲海中露出頭來。
蒙蒙細雨下個不停,竹編的蓑衣難以抵擋久雨的浸透。
透過輕紗般的霧幕,那綠色的森林、褐色的山谷以及新種滿了水稻的梯田隐約可見。
屋頂上青煙缭繞,炊煙彌漫了那些簡陋的茅屋,令人窒息。
這是中國贛南這片土地上典型的春天。
這種日子已經纏磨了人們不知多少歲月了。
現在,在這個陰郁的下午,陳毅的一小股隊伍集合到了一起。
這是紅軍開始長征時留下的一支武裝。
放在腳旁的被裝被雨水淋透了,剩下的槍枝彈藥用蓑衣遮蓋着。
他們正在等待命令,準備撤離。
紅軍在一九三四中十月十六日渡過于都河時,大約有三萬人留了下來,其中有一萬名傷員。
現在是一九三五年三月四日,這支武裝大部已被消滅。
紅都瑞金以及于都、會昌相繼于十一月十日、十七日和二十三日失守。
&ldquo中華蘇維埃共和國&rdquo已經成為記憶中的往事了。
事情一開始就如陳毅所擔心的那樣糟。
當時正是晴朗的十月,周恩來到病房來看陳,讓他留下來。
陳毅同政委項英之間一直存在着很大分歧,而項英是博古和李德的支持者,又是陳的頂頭上司。
項英不懂得,這支訓練很差的小股武裝&mdash&mdash第二十四師和地方武裝的十個團以及正在康複中的傷員&mdash&mdash是無法同蔣介石派去圍剿他們的十萬大軍抗衡的。
蔣在南昌的一次會議上向他的部下發出訓令:絕不允許&ldquo革命政府死灰複燃&rdquo。
陳毅對項英說,&ldquo失敗就是失敗&rdquo,唯一的出路是進入山區。
項英則斥之為&ldquo悲觀情緒&rdquo。
當時的情況就是這樣。
和陳毅共事多年的陳丕顯那時隻有十九歲。
一九八四年,他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他身着軍裝式樣的檄檄綠服裝,身材瘦小,外表整潔。
他帶來陳毅四個子女中的三個和我們交談。
陳毅的這些子女現在都在當代中國發揮着積極作用。
小名&ldquo小虎&rdquo的陳毅長子陳昊蘇,現在是北京市副市長。
陳丕顯說,他和陳毅共事多年,一九三四年時。
他是共青團領導人,長征開始時,上級要他留在中央蘇區,這出乎他的意料。
他在其後的三四年時間裡,就在陳毅身邊戰鬥。
在留下以後應該怎麼辦的問題上,他認為陳毅是對的,而項英是錯誤的。
他對留下來的黨的傑出領導人的命運極為關切。
他記得見到過曾經是黨的領導人的四十六歲的瞿秋白。
瞿患有肺結核病,卻不得不用潮濕的木柴點火煮粥和雞蛋,作為新年晚餐。
&ldquo象瞿秋白這樣,怎麼可能在遊擊戰中幸存下來呢?&rdquo他激動地說。
政委項英似乎相信,紅軍将會很快赢得重大勝利,而他們将在新的蘇區同其他紅軍會合。
他不讓人們準備應付即将到來的危機。
陳丕顯還記得到工農劇場看演出的往事。
長征之前,劇場是李伯钊工作的地方,後來李伯钊同丈夫楊尚昆将軍一起參加了長征。
在中央蘇區全盛時期,她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同别人合作寫過一個劇本《為誰打仗為誰死》,她自己還寫了個劇本,叫《我們一定勝利》。
陳丕顯看到的節目同往常一樣,是些民間舞蹈、話劇、獨唱、小合唱,如《勝利的炮聲》。
這個劇場是個露天禮堂,盡管天天晚上下雨,但也阻擋不住群衆帶着雨傘、草帽,披着蓑衣趕去看演出。
主力紅軍撤走後,這裡的一座座城鎮落入了國民黨手裡。
地主還鄉團到處屠殺,還建立了專門的反共組織&mdash&mdash &ldquo暗殺團&rdquo。
地主們把農民攆出家門,說&ldquo看你這輩子還紅不紅&rdquo。
紅都瑞金原來隻受到國民黨小型炸彈的輕微破壞,而現在國民黨軍隊把共産黨使用過的建築統統付之一炬。
有共産黨嫌疑的人都要受到折磨,遭到處決。
僅在大柏地一地,就活埋了一百人。
慘遭殺害的人難以勝數。
瑞金全縣的人口由一九三四年的三十萬,降到一九四九年的二十萬&mdash&mdash減少的人并非都參加了紅軍。
一九八四年,我見到一位名叫鐘啟松的骨瘦如柴的七十九歲老人。
他嗜煙如命,非常健談,他為自己的家庭感到十分自豪。
他的妻子已七十二歲,有兩個女兒,三個兒子,八個孫子,四個曾孫,共十九口人。
他說&ldquo這都是共産黨給我的&rdquo。
長征開始後,鐘啟松留在紅色模範縣興國的長岡鄉。
興國縣有很多人參加了紅軍。
那
位于江西東南隅的五嶺山脈在薄霧細雨中披上了春裝。
從山頂上望去,陳毅的眼裡是一片白茫茫的世界,花崗岩的山脊不時從乳白色的雲海中露出頭來。
蒙蒙細雨下個不停,竹編的蓑衣難以抵擋久雨的浸透。
透過輕紗般的霧幕,那綠色的森林、褐色的山谷以及新種滿了水稻的梯田隐約可見。
屋頂上青煙缭繞,炊煙彌漫了那些簡陋的茅屋,令人窒息。
這是中國贛南這片土地上典型的春天。
這種日子已經纏磨了人們不知多少歲月了。
現在,在這個陰郁的下午,陳毅的一小股隊伍集合到了一起。
這是紅軍開始長征時留下的一支武裝。
放在腳旁的被裝被雨水淋透了,剩下的槍枝彈藥用蓑衣遮蓋着。
他們正在等待命令,準備撤離。
紅軍在一九三四中十月十六日渡過于都河時,大約有三萬人留了下來,其中有一萬名傷員。
現在是一九三五年三月四日,這支武裝大部已被消滅。
紅都瑞金以及于都、會昌相繼于十一月十日、十七日和二十三日失守。
&ldquo中華蘇維埃共和國&rdquo已經成為記憶中的往事了。
事情一開始就如陳毅所擔心的那樣糟。
當時正是晴朗的十月,周恩來到病房來看陳,讓他留下來。
陳毅同政委項英之間一直存在着很大分歧,而項英是博古和李德的支持者,又是陳的頂頭上司。
項英不懂得,這支訓練很差的小股武裝&mdash&mdash第二十四師和地方武裝的十個團以及正在康複中的傷員&mdash&mdash是無法同蔣介石派去圍剿他們的十萬大軍抗衡的。
蔣在南昌的一次會議上向他的部下發出訓令:絕不允許&ldquo革命政府死灰複燃&rdquo。
陳毅對項英說,&ldquo失敗就是失敗&rdquo,唯一的出路是進入山區。
項英則斥之為&ldquo悲觀情緒&rdquo。
當時的情況就是這樣。
和陳毅共事多年的陳丕顯那時隻有十九歲。
一九八四年,他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他身着軍裝式樣的檄檄綠服裝,身材瘦小,外表整潔。
他帶來陳毅四個子女中的三個和我們交談。
陳毅的這些子女現在都在當代中國發揮着積極作用。
小名&ldquo小虎&rdquo的陳毅長子陳昊蘇,現在是北京市副市長。
陳丕顯說,他和陳毅共事多年,一九三四年時。
他是共青團領導人,長征開始時,上級要他留在中央蘇區,這出乎他的意料。
他在其後的三四年時間裡,就在陳毅身邊戰鬥。
在留下以後應該怎麼辦的問題上,他認為陳毅是對的,而項英是錯誤的。
他對留下來的黨的傑出領導人的命運極為關切。
他記得見到過曾經是黨的領導人的四十六歲的瞿秋白。
瞿患有肺結核病,卻不得不用潮濕的木柴點火煮粥和雞蛋,作為新年晚餐。
&ldquo象瞿秋白這樣,怎麼可能在遊擊戰中幸存下來呢?&rdquo他激動地說。
政委項英似乎相信,紅軍将會很快赢得重大勝利,而他們将在新的蘇區同其他紅軍會合。
他不讓人們準備應付即将到來的危機。
陳丕顯還記得到工農劇場看演出的往事。
長征之前,劇場是李伯钊工作的地方,後來李伯钊同丈夫楊尚昆将軍一起參加了長征。
在中央蘇區全盛時期,她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同别人合作寫過一個劇本《為誰打仗為誰死》,她自己還寫了個劇本,叫《我們一定勝利》。
陳丕顯看到的節目同往常一樣,是些民間舞蹈、話劇、獨唱、小合唱,如《勝利的炮聲》。
這個劇場是個露天禮堂,盡管天天晚上下雨,但也阻擋不住群衆帶着雨傘、草帽,披着蓑衣趕去看演出。
主力紅軍撤走後,這裡的一座座城鎮落入了國民黨手裡。
地主還鄉團到處屠殺,還建立了專門的反共組織&mdash&mdash &ldquo暗殺團&rdquo。
地主們把農民攆出家門,說&ldquo看你這輩子還紅不紅&rdquo。
紅都瑞金原來隻受到國民黨小型炸彈的輕微破壞,而現在國民黨軍隊把共産黨使用過的建築統統付之一炬。
有共産黨嫌疑的人都要受到折磨,遭到處決。
僅在大柏地一地,就活埋了一百人。
慘遭殺害的人難以勝數。
瑞金全縣的人口由一九三四年的三十萬,降到一九四九年的二十萬&mdash&mdash減少的人并非都參加了紅軍。
一九八四年,我見到一位名叫鐘啟松的骨瘦如柴的七十九歲老人。
他嗜煙如命,非常健談,他為自己的家庭感到十分自豪。
他的妻子已七十二歲,有兩個女兒,三個兒子,八個孫子,四個曾孫,共十九口人。
他說&ldquo這都是共産黨給我的&rdquo。
長征開始後,鐘啟松留在紅色模範縣興國的長岡鄉。
興國縣有很多人參加了紅軍。
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