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兵不厭詐——毛澤東計勝一籌

關燈
,渡過北盤江是後來搶渡金沙江的一次排練。

     先派了幾支突擊隊去奪取渡口,其中有政委楊成武串領的四團。

    一九三三年,當福建青年農民楊成武加入該團時,這個團就已經很出名了。

    它是由參加過&mdash九二七年八一南昌起義的人和另外一些與毛澤東一道在井岡山上打過仗的人組建的。

    楊成武在所有激烈的戰鬥中&mdash&mdash在反&ldquo圍剿&rdquo,搶渡于都河,突破四道封鎖線,湘江以及貴州大戰和後來的所有戰鬥中,始終和這支部隊在一起。

    他說,在整個長征途中他一直與這個團在一起,這對他寫回憶錄很有幫助。

    楊成武在長征中兩次負傷,但離隊的時間都不長。

     四團對北盤江的進攻是從奇襲紫雲這個集鎮開始的。

    全團行軍一百裡,于淩晨四時抵達紫雲,迅速趕跑了張皇失措的守敵。

    四團得到了意外的繳獲。

    當地的裁縫說.他們為國民黨縫制了二百套軍裝。

    可那些國民黨士兵還未來得及将衣服取走就逃跑了。

    四團付錢買下了這些軍裝,後來發現利用這些軍裝很能戲弄當地國民黨部隊。

    紫雲的群衆挂起了紅旗歡迎紅軍,大開店門,晚上還向四團贈送了兩千塊銀元。

     四團途經一片彜族居住的地區。

    那時彜族入極端仇恨漢人,可是四團卻成功地說服這些彜族人讓他們通過。

    紅軍向他們擔保毫無惡意,絕不停留。

    彜族人竟然給紅軍拿來了食物,這幾乎是前所未有的。

    四團到達了北盤江,在河邊發現了大片的竹林,又砍了一些樹,悄悄地搭起一座浮橋,于暮色中開始渡江。

     十一團擔任了彭德懷和楊尚昆政委率領的三軍團的先頭部隊。

    團長張愛萍奉命奪取并确保北盤江一處渡口。

    需行軍五六十英裡才能到達北盤江。

    出發時氣候反常,大霧彌漫,寒氣逼人,但行軍卻很順利,因為地方軍都願意與紅軍談判,以便在紅軍通過他們的地盤時平安無事。

    當地的民團頭頭同樣也允許紅軍自由通過,并且贈送了大米和豬肉。

    因此,十一團一路順風地抵達了江邊,發現可以涉水過河,于是一營便沿江下行十五英裡趕到白岑,在這裡,為軍團指揮部和五軍團等重要單位搶占了一個大渡口。

    他們對當地守軍說:&ldquo我們隻想過河,别無他求。

    &rdquo當地守軍同意不予幹涉,還給了他們一些渡河的船隻。

     毛澤東在白岑渡河時說了些什麼,沒有文字記載,不過他的胸中一定湧起了對祖國往事的回顧,産生了一種強烈的曆史感吧。

     這時,他身在白岑,與諸葛亮安息的地方孔明岡相距不過一二英裡。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一位傳奇式的戰略家和受人愛戴的大英雄。

    他生于公元一八一年,卒于二三四年。

    《三國演義》一書使他英名永垂。

    這本書是毛少年時代的&ldquo聖經&rdquo,也是他進行長征的&ldquo兵書&rdquo。

    穿插迂回,避實就虛,安排巧妙的貴州戰役和南下雲南以打開北上之路的戰略,完全可能是(也可能就是)從諸葛亮那裡學來的。

    事實上,紅軍中許多将領都稱毛為諸葛亮。

    在白岑,毛有沒有花上一兩個小時拜谒他所敬仰的大英雄的安息之地呢?沒有文字記載說明他去過,可要使人們相信他沒有去過也是不可能的。

     國民黨的飛機象一群圍着紅軍打轉的鐵蚊子。

    紅軍每天都有傷亡。

    第三軍團還未跨過省界進入雲南,一群國民黨的飛機就飛了過來。

    軍團司令部設在沾益縣白水鎮外約五英裡處一片平坦的開闊地上。

    唯一可以隐蔽的地方就是一小片樹叢。

    軍團政委楊尚昆和翻譯伍修權正策馬前進。

    伍騎的是一匹大白馬,其餘人騎的都是棕色或黑色的馬。

    在紅土地的襯托下,白馬顯得十分突出。

    轟炸機群發現了它,扔下一串炸彈,楊尚昆的小腿被彈片炸傷。

    他每次見到伍,總要抱怨那匹馬。

    雖然那匹馬在那次轟炸中被炸死,但還不夠解氣。

    伍安然無恙,楊卻不得不坐了好幾天擔架。

    然而那條路太糟糕了,快到金沙江時,他不得不下擔架走了好長一段。

    三塊彈片有一塊直到一九八五年還在他腿裡。

     一支紅軍部隊距離主要渡口以北的雲南邊界越來越近了,傍晚抵達雲貴邊界上的盤縣羊場。

    賀子珍在赤水河渡口時近生完孩子後,又回到休養連。

    此刻隊裡的傷病員分散在綠色的山坡上,正在陽光下休息。

    許多傷病員都無法立即離開擔架。

     &ldquo快!&rdquo賀子珍喊道,&ldquo快把傷員隐蔽起來。

    &rdquo 大家還沒有來得及行動,一架飛機就俯沖下來,投下了一串小炸彈,并用機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