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兵不厭詐——毛澤東計勝一籌
關燈
小
中
大
産黨損失慘重,每天死傷在一千人以上。
紅軍當時的兵力可能隻剩下兩萬多人,如果每天損失一千,五月一日以前就該被消滅光了。
可是紅軍并沒有被消滅。
從國民黨報紙的報道來看,蔣介石或他的司令部對遵義會議和毛澤東重掌領導權這樣的大事一無所知。
實際上,材料還說明國民黨根本不知道在此之前毛澤東曾經失勢。
對朱德也是一樣。
蔣介石自始至終一直認為自己是在和朱毛的紅軍作戰。
不知朱毛的關系。
共産黨人對内部政治争吵是嚴守秘密的,有的至今仍秘而不宣。
英國路透社記者托馬斯·周在一九三五年四月九日的一條電訊中報道說,朱德在進攻貴陽時在豬頭山戰鬥中喪生了;還說朱德的戰友拾着他裹着紅綢的遺體繼續前進。
該電訊又宣稱,紅軍隻剩下一萬人。
當美籍傳記作家艾格尼絲·史沫特萊幾年後向來德問及這篇報道時,朱德大笑起來。
他說、盡管國民黨常常報道說他死了,可是在長征途中連受傷都沒有他的份。
近五十年之後,朱德的遺孀康克清證實了她丈夫的話。
她說:&ldquo他在整個戎馬生涯中從未受過傷。
我也一樣。
&rdquo 大約就在這個時候,朱德從一家國民黨的報紙上看到他住在玉溪的第二個妻子陳玉貞和住在花溪的兒子的家被抄,他的妻子,被抓走,逃跑了的兒子受到&ldquo通緝&rdquo。
此後兩人便都渺無音訊了。
據國民黨的報紙報道,貴州軍閻王家烈在貴陽以北又和共産黨打上了。
王家烈宣稱紅軍試圖向北突圍,要與賀龍和肖克會合,他将進行十次激戰把他們全部殲滅。
沒有證據表明這是真的。
相反,老紅軍們都說,甚至有些國民黨報紙也這樣報道,王家烈張皇失措,因為鄉村和城鎮的人民都成群結隊起來反對他,而去歡迎紅軍。
王家烈的部隊是不戰而潰。
後來當了國防部長的張愛萍也說王家烈對紅軍的到來&ldquo怕得要命&rdquo。
形勢十分混亂。
紅軍和國民黨部隊在貴陽西、南、東三個方向相互交錯。
然而在動亂之中,紅軍仍招募了數千新兵,補充由于戰鬥和疲勞造成的減員。
有一件事本來可以歸功于王家烈。
四月十九日,他報告說紅軍正在向雲南方向前進。
這是國民黨方面提出的第一份确切的戰報,他反映的情況是正确的,但這已經救不了他了。
貴州的危局一結束,蔣介石就把王家烈調往軍校,另外安插了一個聽話的新軍閥。
北盤江流經貴州的西南角,自西北向南,流入滔滔的西江,在廣州周圍的三角洲士通過衆多的出海口流人南海。
有人把北盤江稱為&ldquo小黃河&rdquo,這是相當誇張的。
毛的戰術使國民黨将領們暈頭轉向。
但是他的行動指南卻是最質樸的現實主義。
紅軍根本不可能渡過長江,因為防守太森嚴了,各條通道都有國民黨重兵把守。
蔣介石可以迅速地沿長江寬闊的兩岸把部隊由一地調往另一地。
對毛澤東來說,北上的唯一可能就是渡過金沙江。
但如何渡江,他的選擇餘地也十分有限。
金沙江發源于喜馬拉雅山,波濤洶湧,渡口很少。
除非他能夠在滇川兩省交界的金沙江大轉彎處奪取一處渡口搶渡,否則就會被迫西進,走上通往西藏的危險道路。
西藏到處是無法翻越的大山,缺乏糧食,居民稀少而又深懷敵意,根本不可能招募新兵,以彌補兵員的損失。
毛不得不冒極大的風險。
他能否渡過金沙江取決于兩個條件:迷惑敵人,再次讓蔣介石摸不透他的意圖;加速行動,争取順利渡江的時間。
曾任一軍團主力二師師長的二十歲的青年農民肖華寫過一組關于長征的史詩。
他在一九八四年回憶說,毛澤東和周恩來總理都很喜歡這組詩。
(一九七六年一月,周因患癌症而即将去世時,曾要求播放肖華所作的這首譜了曲的長征組歌,但根據&ldquo四人幫&rdquo的命令,這個要求被拒絕了。
)周恩來特别贊賞其中一首,這首詩說,毛主席在貴州戰役中&ldquo用兵真如神&rdquo,在國民黨将領看來,往往也是如此。
但李德不這樣看。
當時,李德已經離開林彪和一軍團,重返中央縱隊。
他不同意說毛有什麼計劃或戰略指導,堅持認為長征&ldquo越來越象一次撤退,并且最終成為徹頭徹尾的逃跑&rdquo。
當時,部隊疲憊不堪,不知道自己在什麼地方。
他談到有次夜行軍,他走着走着便睡着了,直到跌進一條冰冷的小溪,從頭到腳都濕透了才醒過來。
從某種意義上說
紅軍當時的兵力可能隻剩下兩萬多人,如果每天損失一千,五月一日以前就該被消滅光了。
可是紅軍并沒有被消滅。
從國民黨報紙的報道來看,蔣介石或他的司令部對遵義會議和毛澤東重掌領導權這樣的大事一無所知。
實際上,材料還說明國民黨根本不知道在此之前毛澤東曾經失勢。
對朱德也是一樣。
蔣介石自始至終一直認為自己是在和朱毛的紅軍作戰。
不知朱毛的關系。
共産黨人對内部政治争吵是嚴守秘密的,有的至今仍秘而不宣。
英國路透社記者托馬斯·周在一九三五年四月九日的一條電訊中報道說,朱德在進攻貴陽時在豬頭山戰鬥中喪生了;還說朱德的戰友拾着他裹着紅綢的遺體繼續前進。
該電訊又宣稱,紅軍隻剩下一萬人。
當美籍傳記作家艾格尼絲·史沫特萊幾年後向來德問及這篇報道時,朱德大笑起來。
他說、盡管國民黨常常報道說他死了,可是在長征途中連受傷都沒有他的份。
近五十年之後,朱德的遺孀康克清證實了她丈夫的話。
她說:&ldquo他在整個戎馬生涯中從未受過傷。
我也一樣。
&rdquo 大約就在這個時候,朱德從一家國民黨的報紙上看到他住在玉溪的第二個妻子陳玉貞和住在花溪的兒子的家被抄,他的妻子,被抓走,逃跑了的兒子受到&ldquo通緝&rdquo。
此後兩人便都渺無音訊了。
據國民黨的報紙報道,貴州軍閻王家烈在貴陽以北又和共産黨打上了。
王家烈宣稱紅軍試圖向北突圍,要與賀龍和肖克會合,他将進行十次激戰把他們全部殲滅。
沒有證據表明這是真的。
相反,老紅軍們都說,甚至有些國民黨報紙也這樣報道,王家烈張皇失措,因為鄉村和城鎮的人民都成群結隊起來反對他,而去歡迎紅軍。
王家烈的部隊是不戰而潰。
後來當了國防部長的張愛萍也說王家烈對紅軍的到來&ldquo怕得要命&rdquo。
形勢十分混亂。
紅軍和國民黨部隊在貴陽西、南、東三個方向相互交錯。
然而在動亂之中,紅軍仍招募了數千新兵,補充由于戰鬥和疲勞造成的減員。
有一件事本來可以歸功于王家烈。
四月十九日,他報告說紅軍正在向雲南方向前進。
這是國民黨方面提出的第一份确切的戰報,他反映的情況是正确的,但這已經救不了他了。
貴州的危局一結束,蔣介石就把王家烈調往軍校,另外安插了一個聽話的新軍閥。
北盤江流經貴州的西南角,自西北向南,流入滔滔的西江,在廣州周圍的三角洲士通過衆多的出海口流人南海。
有人把北盤江稱為&ldquo小黃河&rdquo,這是相當誇張的。
毛的戰術使國民黨将領們暈頭轉向。
但是他的行動指南卻是最質樸的現實主義。
紅軍根本不可能渡過長江,因為防守太森嚴了,各條通道都有國民黨重兵把守。
蔣介石可以迅速地沿長江寬闊的兩岸把部隊由一地調往另一地。
對毛澤東來說,北上的唯一可能就是渡過金沙江。
但如何渡江,他的選擇餘地也十分有限。
金沙江發源于喜馬拉雅山,波濤洶湧,渡口很少。
除非他能夠在滇川兩省交界的金沙江大轉彎處奪取一處渡口搶渡,否則就會被迫西進,走上通往西藏的危險道路。
西藏到處是無法翻越的大山,缺乏糧食,居民稀少而又深懷敵意,根本不可能招募新兵,以彌補兵員的損失。
毛不得不冒極大的風險。
他能否渡過金沙江取決于兩個條件:迷惑敵人,再次讓蔣介石摸不透他的意圖;加速行動,争取順利渡江的時間。
曾任一軍團主力二師師長的二十歲的青年農民肖華寫過一組關于長征的史詩。
他在一九八四年回憶說,毛澤東和周恩來總理都很喜歡這組詩。
(一九七六年一月,周因患癌症而即将去世時,曾要求播放肖華所作的這首譜了曲的長征組歌,但根據&ldquo四人幫&rdquo的命令,這個要求被拒絕了。
)周恩來特别贊賞其中一首,這首詩說,毛主席在貴州戰役中&ldquo用兵真如神&rdquo,在國民黨将領看來,往往也是如此。
但李德不這樣看。
當時,李德已經離開林彪和一軍團,重返中央縱隊。
他不同意說毛有什麼計劃或戰略指導,堅持認為長征&ldquo越來越象一次撤退,并且最終成為徹頭徹尾的逃跑&rdquo。
當時,部隊疲憊不堪,不知道自己在什麼地方。
他談到有次夜行軍,他走着走着便睡着了,直到跌進一條冰冷的小溪,從頭到腳都濕透了才醒過來。
從某種意義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