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章 第一場大戰

關燈
江,翻越前方湘桂交界的五嶺禁區?對這個問題,我一直在探索。

     沒有人提起過周恩來同廣東獨裁者陳濟棠之間有什麼秘密交易這樣的具體事情,但有證據表明,同桂系軍閥白崇禧和李宗仁之間存在一項諒解。

    紅軍第一位曆史學家徐夢秋在一九三八年談到了這點。

    他說,廣西的首領&ldquo答應開放一個區域&rdquo,那是湘江的界首和全州之間十三英裡寬的一條走廊。

    大約位于道縣以西六十至七十英裡。

    北京主要的黨史專家胡華的結論是,&ldquo關于走廊的說法是有根據的&rdquo。

    他認為,這條&ldquo走廊&rdquo的存在對于了解湘江戰鬥是至關重要的。

    紅軍為了渡江,在渡口堅守達一星期之久。

    如果廣西方面施加壓力,紅軍是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

    國防部研究員閻景堂和他的上司秦興漢将軍沒有使用&ldquo走廊&rdquo這個詞,但他們承認廣西軍隊通過不尋常的調動留出了一條空白&ldquo地區&rdquo,從而方便了紅軍渡江。

     何鍵從一九三四年十&mdash&mdash月十四日起全面負責蔣介石中央軍的指揮大權。

    國民黨的主要将領薛嶽沿共産黨軍隊的右翼或北翼移動,與往西行進的共軍平行,并從北面攔截他們。

    周渾元則在共軍的後面不斷騷擾他們。

     紅軍以其通常的隊形向湘江挺進。

    林彪率領的一軍團和彭德懷率領的三軍團幾乎是直線前進。

    九軍團正好在行動緩慢的中央縱隊前面。

    中央縱隊現在已減輕了一點負擔。

    不少挑夫開工小差,把包括戲裝和道具等在内的重擔都甩掉了。

     八軍團裡集中了許多夏季入伍的新兵。

    這個軍團在軍委和中央縱隊的左翼行進。

    博古、李德、周恩來、末德、洛甫和毛澤東等多敵軍事領導人都在這個縱隊裡。

     跟在這個指揮部後面的是拖泥帶水的挑夫,他們中有些是受紀律處分被分配來的紅軍戰士,包括一些降職的軍官,可能有一些是被關押的軍人。

     忠實可靠的五軍團殿後,他們是後衛,用當時擔任翻譯的伍修權将軍的話說,後衛的職責是擋住國民黨的&ldquo看家狗&rdquo,這些走狗不斷對行動遲緩的辎重大隊進行襲擾。

     伍回憶說:&ldquo敵人在緊逼、包抄,堵截和騷擾。

    &rdquo 蔣軍有三四個師在與紅軍賽跑,争奪&ldquo走廊&rdquo北端湘江岸邊的全州市。

    全州位于湖南和廣西的交界處,是一座四周有城牆的古城。

    當紅軍偵察兵接近城牆時,發現國民黨(何鍵的軍隊)已占領了這座城市。

     這就引起了紅軍指揮部的一場争淪:應當攻打全州,還是向南轉移另找地點渡江? 紅軍正向湘江的這塊鐵三角地區集中,他們還不知道這裡已被蔣介石固定為屠殺他們的地方。

    此處南起桂林以北。

    桂林境内遍布圓錐形的石山和雲霧,是中國畫家所喜愛的名勝之地,是大自然愛好者和詩人的仙境。

     這裡景色的特點是藓石成林,障眼的巨岩直插雲霄,指向天際。

    湘江流域&mdash向是廣西到湖南的主要通道。

    由石灰岩構成的地質,經風雨侵蝕,已形成一條條深水的江河和奇妙的山巒。

     興安以南的靈川,是紅軍走廊的南分界線。

    從桂林到靈川,湘江沿岸百山林立,有如徘徊的鬼魂。

    接着,再往前走,江岸又變換成堅硬的花崗石山峰。

    圓錐形的丘陵消失了,不時地又突然進入壯觀的花崗石山巒的畫面之中,就象一群遊蕩的幽靈在尋找一塊可供休息的場所。

     這裡是有曆史意義的地方。

    此處有一條運河叫靈渠,據說是公元前二百年,中國曆史上第&mdash個皇帝修建的,為的是把湘江和漓江連在一起,這樣就出色地造就了一條從長江流域的上海到珠江流域的廣州綿延而下的内陸河道。

    一九八四年,這裡仍然運輸繁忙。

     在這個新月形的三角地帶,正在醞釀着長征以來的第一場大戰。

     如果不是因為那個笨重的、不适當的、多餘的辎重隊伍拖在後面長達五十英裡,紅軍幾乎肯定可以越過湘江,通過蔣介石的第四道也是最後一道封鎖線。

    盡管紅軍先頭部隊未能搶先到達全州,他們還是在十一月二十五日在全州以南跨過了湘江。

    一軍團和三軍團的部隊到十一月二十六日也都過了江。

    恰在那時,廣西軍閥白崇禧從興安把他的部隊向南移動,佯作保衛桂林,實際上是開放走廊讓紅軍從興安前往全州。

    十一月二十七日晚,三軍團和一軍團的先遣部隊沒有遇到多少阻力便并肩渡過了湘江。

    在他們之後,九軍團繼一軍團,八軍團繼三軍團先後過江,中央縱隊跟随在他們中間行動。

    界首和腳山鋪是兩大渡口。

    江水很淺,大部分人索性趟水過了江。

     本來紅軍在兩三天内就可以全部過江,而且不會有多大損失。

    但是,行動遲緩的龐大的辎重隊伍和那些未經訓練的蹩腳新兵改變了這個形勢。

     當時林彪的一軍團第二師四團的年輕政委揚成武可以作證,長征在開始的幾個階段,一切都很順利。

    楊成武在長征開始時還是個小夥子,他十七歲離開福建省農民老家參加紅軍以來,大部分時間是在打遊擊。

    紅軍成為他的學校、他的事業和他的生命。

     一九八四年,七十歲的楊成武看上去比他的實際年齡要年輕一些,黑黑的頭發夾雜着幾絲銀發,身着深藍色的制服衣褲,回憶起往事來确切而了如指掌。

    他說話流利自如,圓圓的臉有點象已故的毛主席。

    他一開始就說,&ldquo長征開始時我二十歲,結束時我二十一歲。

    對我來說,長征經曆了整整一年零兩天。

    &rdquo 四團打第一場大仗是在湘江。

    在潇水西岸的道縣縣城以東約五十英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