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章 第一場大戰
關燈
小
中
大
在長征的頭三場戰鬥中,紅軍沒有遇到什麼困難,便勝利地穿過了蔣介石為阻止他們突圍而設置的三道防線。
但是,五十年後,正像中國軍事博物館秦興漢将軍所說,長征所遇到的不僅僅是槍林彈雨。
長征面臨的是同時進行的三種戰鬥&mdash&mdash與蔣介石及地方軍閥的鬥争,與大自然的鬥争,還有最關鍵的是,在共産黨内部領導人與領導人、一種方針政策與另一種方針政策之間的鬥争。
決定勝負的因素并不是那麼容易确定的。
特别是在這個問題上,秦将軍沉思地說,&ldquo即使到今天,許多事情也還是搞不清楚。
&rdquo 在長征途中,高山懸崖、冰雪雨霧、湍急的河流、莫測的風暴、灼熱的沙漠、無底的沼澤、饑餓的威脅、無休止的行軍,都使戰士們随時面臨着比蔣介石的槍彈更大的危險。
而在這一&ldquo狂飚運動&rdquo的背後,一場關于方針、權力和人事的殊死鬥争正在最高領導層進行着。
紅軍的指揮員都是些精明能幹和久經鍛煉的人。
他們參加過多年的遊擊戰争,共同經曆過多次戰鬥。
他們熟悉自己的國土,熟悉人民。
他們了解敵人,也了解自己的長處和弱點。
林彪的一軍團在突擊和伏擊方面是超群的:而在正面作戰和短兵相接方面,彭德懷和他的三軍團最為擅長。
他們學會運用策略和計謀戰勝優勢的敵人。
他們行軍神速,當敵人以為他們距離很遠時,卻又突然出現在敵人眼前。
他們行裝輕便.不怕艱苦,到處都能生存。
他們很年輕,都是壯實的農民出身。
他們體格健壯,不怕勞累,能像山羊一樣地翻山越嶺,可以夜以繼日地連續行軍,一天隻睡幾個鐘頭&mdash&mdash或者根本不睡覺&mdash&mdash又投入戰鬥。
而且打則必勝。
紅軍戰士都有非凡的理想和抱負。
他們全心全意為事業而戰,赴湯蹈火,在所不惜。
但是一九三四年春夏突擊擴軍時招來的新兵就不同了。
他們倉促應征入伍,軍事上、思想上都準備不足,又沒人告訴他們要到哪裡去,或者去幹什麼。
也許,部分原因是最高領導自己也心中無數。
不論原因如何。
付出的代價可不小。
那些沒有明确目标的人從&mdash開始就陸續落伍。
有些士兵是掉了隊.更多的是拔開雙腿開 了小差,就象傳說中一九一七年俄國革命前夕從俄國軍隊溜回家的農民士兵一樣。
這些人趁走得不太遠。
還不至于找不到回家的路時,索性就往回溜了。
按紅軍的标準來說,開始長征時他們的裝備相當不錯了。
他們擁有步槍、卡賓槍、手槍、沖鋒槍和輕重機槍等共計三萬二千二百四十三支。
其中,六百五十一件是輕重機槍。
有三十八門追擊炮,少量火炮(基本上是山炮)。
大口徑火炮很早就扔掉了,他們攜帶了積存的一百八十萬零一千六百四十發子彈,二幹五百二十三發迫擊炮彈和七萬六幹五百二十六校手榴彈。
這是一支強大的部隊,但它的對手卻是比它還強大許多倍的軍隊。
據紅軍指揮員們估計,蔣介石糾集了大約一百個團三十萬到四十萬人來對付他們。
總參謀長劉伯承估計敵人總數為四十萬。
八軍團的莫文骅說,&ldquo粗算一下&rdquo,人數有三十萬到四十萬。
一九八四年任共産黨總書記的胡耀邦,在一九三四年是一位年僅十八歲的紅軍青年團領導人,他估計國民黨的主力部隊達三十萬。
蔣介石了解到紅軍活動的動向和規模後,當即組織部隊去遏制紅軍。
十月三十日,他命令兩位可靠的中央軍将領薛嶽和周渾元帶領四個師,配合廣東的一支南路縱隊和湖南軍閥何健率領的一支西路縱隊,去攻打紅軍。
兩周之後,蔣改變了主意。
他封何鍵為追剿總司令,并提出讓何鍵同薛嶽和周渾元會合,誘惑并消滅紅軍于湘江。
湘江由南向北,流經廣西進入湖南。
這幾位将軍共有十五個師約七十個團的人馬。
蔣要求廣西和廣東軍閥(他們還有三十多個團)協助把紅軍攔截在湘江前的全州、興安和灌陽三個城鎮,長約八十英裡、寬三十英裡的三角地帶。
這是蔣介石的一箭雙雕的錦囊妙計。
如果這一計劃得以實現,那麼兩廣的地方軍閥在同紅軍交戰中會受到嚴重削弱,從而給蔣提供一個吞并他們的良機。
踏上征途的紅軍,已無法隐蔽自己,它不得不勇往直前跨過湘江。
過了江就必須按預定目标揮師北上,同湘西的賀龍和二、六軍團會合。
蔣介石一看地圖就可以知道紅軍的路線,這就是兩個月以前六軍團經這裡同賀龍會合的路線。
五十年後,一九八四年時曲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餘秋裡,當年是六軍團的一名二十歲的農民戰士。
他回憶說,六軍團繞道去道縣,然後一直向西走,在興安附近過江。
他記得當時&ldquo沒遇到什麼麻煩&rdquo。
他說:&ldquo經過一些戰鬥,我們占領了一個山頭,越過這座山,到達江邊。
江上有一座浮橋。
我們從橋上通過,到黃昏時刻過了江。
我記得當時士氣很高。
&rdquo 是否有人暗地裡對廣東和廣西軍閥打了招呼?沒有可靠的證據,可是六軍團的行動沒有引起廣西方面的絲毫反應。
就好象有人向他們說過,&ldquo我們隻不過是暫時借用一下你們的道路&rdquo(也許有人說過這些話)。
在湘江的第四道封鎖線,處于強烈反共的桂系軍閥白崇禧控制的地盤。
盡管白崇禧極其仇恨共産黨,但他也害怕蔣介石,他首先考慮的還是保存自己。
他不願意上當受騙,不讓蔣介石借機削弱和搞垮他。
除了上述因素以外,是否還有什麼别的秘密&ldquo安排&rdquo,使紅軍得以順利渡過湘
但是,五十年後,正像中國軍事博物館秦興漢将軍所說,長征所遇到的不僅僅是槍林彈雨。
長征面臨的是同時進行的三種戰鬥&mdash&mdash與蔣介石及地方軍閥的鬥争,與大自然的鬥争,還有最關鍵的是,在共産黨内部領導人與領導人、一種方針政策與另一種方針政策之間的鬥争。
決定勝負的因素并不是那麼容易确定的。
特别是在這個問題上,秦将軍沉思地說,&ldquo即使到今天,許多事情也還是搞不清楚。
&rdquo 在長征途中,高山懸崖、冰雪雨霧、湍急的河流、莫測的風暴、灼熱的沙漠、無底的沼澤、饑餓的威脅、無休止的行軍,都使戰士們随時面臨着比蔣介石的槍彈更大的危險。
而在這一&ldquo狂飚運動&rdquo的背後,一場關于方針、權力和人事的殊死鬥争正在最高領導層進行着。
紅軍的指揮員都是些精明能幹和久經鍛煉的人。
他們參加過多年的遊擊戰争,共同經曆過多次戰鬥。
他們熟悉自己的國土,熟悉人民。
他們了解敵人,也了解自己的長處和弱點。
林彪的一軍團在突擊和伏擊方面是超群的:而在正面作戰和短兵相接方面,彭德懷和他的三軍團最為擅長。
他們學會運用策略和計謀戰勝優勢的敵人。
他們行軍神速,當敵人以為他們距離很遠時,卻又突然出現在敵人眼前。
他們行裝輕便.不怕艱苦,到處都能生存。
他們很年輕,都是壯實的農民出身。
他們體格健壯,不怕勞累,能像山羊一樣地翻山越嶺,可以夜以繼日地連續行軍,一天隻睡幾個鐘頭&mdash&mdash或者根本不睡覺&mdash&mdash又投入戰鬥。
而且打則必勝。
紅軍戰士都有非凡的理想和抱負。
他們全心全意為事業而戰,赴湯蹈火,在所不惜。
但是一九三四年春夏突擊擴軍時招來的新兵就不同了。
他們倉促應征入伍,軍事上、思想上都準備不足,又沒人告訴他們要到哪裡去,或者去幹什麼。
也許,部分原因是最高領導自己也心中無數。
不論原因如何。
付出的代價可不小。
那些沒有明确目标的人從&mdash開始就陸續落伍。
有些士兵是掉了隊.更多的是拔開雙腿開 了小差,就象傳說中一九一七年俄國革命前夕從俄國軍隊溜回家的農民士兵一樣。
這些人趁走得不太遠。
還不至于找不到回家的路時,索性就往回溜了。
按紅軍的标準來說,開始長征時他們的裝備相當不錯了。
他們擁有步槍、卡賓槍、手槍、沖鋒槍和輕重機槍等共計三萬二千二百四十三支。
其中,六百五十一件是輕重機槍。
有三十八門追擊炮,少量火炮(基本上是山炮)。
大口徑火炮很早就扔掉了,他們攜帶了積存的一百八十萬零一千六百四十發子彈,二幹五百二十三發迫擊炮彈和七萬六幹五百二十六校手榴彈。
這是一支強大的部隊,但它的對手卻是比它還強大許多倍的軍隊。
據紅軍指揮員們估計,蔣介石糾集了大約一百個團三十萬到四十萬人來對付他們。
總參謀長劉伯承估計敵人總數為四十萬。
八軍團的莫文骅說,&ldquo粗算一下&rdquo,人數有三十萬到四十萬。
一九八四年任共産黨總書記的胡耀邦,在一九三四年是一位年僅十八歲的紅軍青年團領導人,他估計國民黨的主力部隊達三十萬。
蔣介石了解到紅軍活動的動向和規模後,當即組織部隊去遏制紅軍。
十月三十日,他命令兩位可靠的中央軍将領薛嶽和周渾元帶領四個師,配合廣東的一支南路縱隊和湖南軍閥何健率領的一支西路縱隊,去攻打紅軍。
兩周之後,蔣改變了主意。
他封何鍵為追剿總司令,并提出讓何鍵同薛嶽和周渾元會合,誘惑并消滅紅軍于湘江。
湘江由南向北,流經廣西進入湖南。
這幾位将軍共有十五個師約七十個團的人馬。
蔣要求廣西和廣東軍閥(他們還有三十多個團)協助把紅軍攔截在湘江前的全州、興安和灌陽三個城鎮,長約八十英裡、寬三十英裡的三角地帶。
這是蔣介石的一箭雙雕的錦囊妙計。
如果這一計劃得以實現,那麼兩廣的地方軍閥在同紅軍交戰中會受到嚴重削弱,從而給蔣提供一個吞并他們的良機。
踏上征途的紅軍,已無法隐蔽自己,它不得不勇往直前跨過湘江。
過了江就必須按預定目标揮師北上,同湘西的賀龍和二、六軍團會合。
蔣介石一看地圖就可以知道紅軍的路線,這就是兩個月以前六軍團經這裡同賀龍會合的路線。
五十年後,一九八四年時曲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餘秋裡,當年是六軍團的一名二十歲的農民戰士。
他回憶說,六軍團繞道去道縣,然後一直向西走,在興安附近過江。
他記得當時&ldquo沒遇到什麼麻煩&rdquo。
他說:&ldquo經過一些戰鬥,我們占領了一個山頭,越過這座山,到達江邊。
江上有一座浮橋。
我們從橋上通過,到黃昏時刻過了江。
我記得當時士氣很高。
&rdquo 是否有人暗地裡對廣東和廣西軍閥打了招呼?沒有可靠的證據,可是六軍團的行動沒有引起廣西方面的絲毫反應。
就好象有人向他們說過,&ldquo我們隻不過是暫時借用一下你們的道路&rdquo(也許有人說過這些話)。
在湘江的第四道封鎖線,處于強烈反共的桂系軍閥白崇禧控制的地盤。
盡管白崇禧極其仇恨共産黨,但他也害怕蔣介石,他首先考慮的還是保存自己。
他不願意上當受騙,不讓蔣介石借機削弱和搞垮他。
除了上述因素以外,是否還有什麼别的秘密&ldquo安排&rdquo,使紅軍得以順利渡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