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章 擔架上的“陰謀”

關燈
h&mdash個富裕農民家庭。

    他的父親想讓他接管家業,但他卻執意要上學,結果到上海,進了進步的上海大學。

    他參加了激進的青年運動,并于一九二五年前往莫斯科。

    他不能算在所謂的&ldquo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rdquo之内,但他支持過他們的觀點。

     王稼祥長得瘦削。

    他受傷前就瘦,受傷後更瘦,一輩子都瘦。

    他的夫人朱仲麗形容說,他的臉略呈方形,前額顯得較寬。

    他善于演講,雖不象毛那樣質樸,但也不乏幽默感。

    他最喜歡中國古典小說《紅樓夢》,不過他什麼書都讀。

    從俄國回來後,他特别喜歡高爾基和托爾斯泰的著作。

     在擔架上和簧火旁的朝夕相處,使毛澤東和王稼祥互相越來越了解,并有機會分析在江西所發生的事情,以及長征途中的情況。

    毛談到戰術上的錯誤,特别是導緻廣昌慘敗的錯誤。

    他的論點給王稼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王便倒向了毛的一邊。

    後來,毛澤東認為在擊敗李德和博古的鬥争中,他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洛甫幾個月來一直在向毛澤東靠攏。

    他們夏天在雲石山上的多次談話已使洛甫相信毛是正确的。

    四月在廣昌遭到失敗後,洛甫就曾嚴厲地批評過博古。

    他說傷亡太大,對于紅軍來說,打步步為營的堡壘戰是不明智的。

    他指出,照這樣下去,紅軍不可能取得勝利。

     李德不懂中文,因而聽不懂他們的讨論。

    但他猜到了大意,勸解這兩入說:&ldquo你們兩人都是從蘇聯回來的,你們必須齊心協力,中國革命需要你們齊心協力。

    &rdquo 李德的勸說沒有奏效。

    洛甫和博古等人愈來愈疏遠了。

    他發表了一篇文章,說他們不能光打蔣介石,還要同&ldquo左傾機會主義&rdquo和片面維護蘇聯的觀點進行鬥争,矛頭是指向博古和李德的。

     毛澤東、洛甫和王稼祥不久便取得一緻意見,他們都認為應盡早要求召開會議,以解決軍事領導權的問題。

    事情發展到這一地步,李德和博古注定要失敗了。

     李德對于擔架上的&ldquo陰謀&rdquo一無所知。

    但是他知道毛正在同别人談話,而且也知道這對于他的事業沒有好處。

    在回憶錄中,他抱怨毛澤東四處活動,一會兒找這個指揮員談,一會兒又找那個指揮員談,引來了對博古和他本人越來越多的批評。

     毛澤東、洛甫和王稼祥三人被稱為&ldquo核心小組&rdquo,或者用李德的話來說是&ldquo三人核心&rdquo。

    不管叫它什麼名稱,這三人正漸漸地奪取着長征的領導權。

     坐在搖晃不定的擔架上發表議論的毛澤東不是什麼鄉巴佬,而俄國入和中國&ldquo布爾什維克人&rdquo卻常常這樣描繪他。

    這隻能說明他們自己是多麼愚昧無知。

    這些布爾什維克人大都隻有二十幾歲,他們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後來改名為中國勞動者共産主義大學)由同樣年輕的帕維爾·米夫及其追随者把他們象填北京鴨一樣填滿了馬克思主義的信條。

     直到一九七六年九月毛逝世後,四人幫被逮捕和粉碎,在鄧小平領導下樹立起一種新的、較為實事求是的學術精神。

    隻是在這個時候才有可能把毛澤東從造神者手中歪曲丁的形象中解脫出來,恢複他本來的面目。

     毛澤東比那些布爾什維克人要年長一代。

    紅軍總政治部主任,政治局候補委員王稼祥一九三四年時隻有二十七歲。

    他曾在莫斯科學習了三、四年。

    博古在長征開始時是二十六歲。

    從十八歲至二十二歲,他在莫斯科果了四年。

    長駐莫斯科領導博古他們的王明也隻有二十八歲。

    洛甫當時是三十四歲,算是較為年長的了。

     毛澤東沒有到外國留過學。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末,中國學生大量外流時,他沒有象周恩來和朱德那樣前往歐洲求學。

    他也沒有拜倒在莫斯科的聖壇面前。

     毛澤東出生并生長在離湖南省會長沙市不到四十英裡的韶山沖一個農民家裡。

    這四十英裡的距離在當時顯得非常遙遠。

    将近二十歲之前他從來沒有到過省城。

    韶山沖和中國大部分村子&mdash&mdash樣,是個家族性的村莊,村裡兩千居民大多都姓毛。

    毛澤東的父親是位強壯的、盡力想發家緻富的農民。

    在俄國人們稱之為富農,是士些冷酷無情、野心勃勃、貪婪而愛财如命的人。

    他的祖父把家裡的土地賣給了放債人,父親又把這塊地買了回來,并設法積攢了四英畝土地,每年産七噸稻米&mdash&mdash在當時來說,他們的生活算是不錯的了。

     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