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章 最初的行動
關燈
小
中
大
rdquo
長征問題專家王願堅稱紅軍起初的行動是&ldquo交響樂的序曲&rdquo,但是序曲同交響樂似乎不是一個調子。
更使人不解的是第二十五軍的轉移。
二十五軍是留在鄂豫皖邊遠地區的一支殘餘部隊。
它原屬第四方面軍,後來四方面軍撤到了川北。
二十五軍原有大約七千人,但到秋天減少到了二千九百人。
一個名叫程子華的紅軍政委五十年後回憶道,關于這個問題,一九三四年五月,周恩來曾把他叫去談過好幾次話。
程子華現年七十四歲,身上還帶着紅軍生涯給他留下的傷疤。
他的雙手雙臂部受過重傷,右手現在還捏不起拳頭,而是象一個爪子。
他用左手寫字,而左手也被子彈打傷,從未經過很好的治療。
如果程子華的記憶準确的話,他同周恩來的談話證實了長征之前進行長時間準備的理論。
程回憶說,周曾告訴他,紅軍處境困難(當時正值廣昌戰役慘敗之後,也正是把财物從山頭上搬運下來的時候)。
周恩來說,國民黨比紅軍強大得多。
共産黨的根據地正在縮小,這就減少了人力、物力的來源。
紅軍面臨着&ldquo現實的危險&rdquo&mdash一如果紅軍無法獲得自給,根據地就将喪失 怎樣解決呢?周自問自答說:紅軍準備開始長途跋涉,建立新的根據地,使之能夠得到物資和人力,重新開始壯大隊伍。
周恩來說,如果紅軍這樣做,國民黨就會撤回他們的封鎖部隊,這将會對形勢發生莫大的影響。
周就是要同程子華讨論這一形勢&mdash&mdash即二十五軍的處境。
這支紅軍部隊的壓力很大,它急需加強領導班子。
地方黨要求給予幫助。
周派程子華負責二十五軍的軍事工作,并把它轉移到新的根據地。
周告訴他,紅軍主力即将采取的行動會有利于他執行這項任務。
程子華匆匆離開了瑞金,然而要到達二十五軍那裡卻并非易事。
他先到蘇維埃根據地的南部,再從那裡偷越邊界進入廣東&ldquo白&rdquo區,接着去汕頭港,從那裡再乘汽輪去上海。
他從上海經長江至漢口,最後于九月到達鄂豫皖地區。
這時,長征很快就要開始了,但他在幾個月後才獲悉長征的消息。
程子華和地方領導決定把二十五軍轉移到距鄂北更遠的山區去,轉移到豫西的桐柏山和伏牛山區。
這支部隊被重新命名為第二抗日先遣隊。
第一支先遣隊是已被消滅的第七軍團和第十軍團。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十六日,程子華率領二幹九百人出發了。
二十五軍的行動隻與當地情況有關,同任何其他因素聯系起來都是牽強附會的。
同時,似乎也不可能假設早在一九三四年五月周恩來就為紅軍的大轉移作了充分的籌劃。
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時期。
國民黨第十九路軍也在這時遭受了莫明其妙的挫折。
它駐在緊挨着蘇區的福建,是一支獨立的、非常愛國的部隊,因在上海英勇抗日而聞名于世,卻被蔣介石流放到福建,因為蔣介石懼怕它反日的愛國情緒和對他的政策的挑戰。
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十九路軍軍長們發動了&ldquo福建事變&rdquo成立了獨立的政府。
這是對共産黨人有利的形勢,本來可以利用這一時機聯合一支強有力的軍事力量,使全中國共同反日&mdash&mdash共産黨宣傳的主題。
如同一九三一年十二月那樣,這正是毛澤東和他的助手們善于利用的一種機會。
一九三一年十二月,駐在甯都的第二十六路軍在共産黨的配合下,舉行反蔣起義。
為了等待一批共産黨需要的冬裝和補給物資,起義甚至推遲了一天,改在十二月十四日舉行。
十四日晚,參謀長趙博生請他的部下到甯都梅河畔布滿圓柱的路德教堂内共進晚餐。
他的總部就設在這裡。
軍官們在二樓用餐,警衛員們在樓下用餐。
席間,趙博生派出親信部隊包圍了這幢房子并宣布起義。
兩名軍官從二樓陽台跳下來,企圖逃跑,其餘的都參加了起義。
最後,十一個團中的九個團,總共一萬七千人起義。
投入共産黨方面的事業。
這些起義部隊改編為共産黨的第五軍團,成為紅軍中最可靠、最守紀律的隊伍之一,在長征中發揮了很好的後衛作用,一次又一次地使主力擺脫危境。
在甯都起義中,共産黨人工作沉着,有條不紊,信心十足,而與第十九路軍打交道時,某些人似乎都成了呆子。
最初的接觸還不錯。
八月上旬,彭德懷的第三軍團正在閩西作戰。
這時,一名代表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锴的&ldquo陳先生&rdquo(陳公培)拜訪了彭德懷。
彭請&ldquo陳先生&rdquo吃飯,并象彭後來寫的那樣,用一個鐵皮大臉盆盛滿了&ldquo從惡霸那裡沒收來的&rdquo豬肉、雞蛋招待他,當晚談得很成功。
陳先生從如何聯合抗日到存在的疑慮無所不談,很多問題都得到了解答,陳先生接着又去了瑞金,并在那裡找共産黨中央進行談判。
但是消息傳到上面之後,中央委員會決定不和他打任何交道。
他們反而批評了彭德懷&mdash&mdash不是因為他與&ldquo陳先生&rdquo進行了交談,而是因為他在宴會上用洗臉盆盛菜
更使人不解的是第二十五軍的轉移。
二十五軍是留在鄂豫皖邊遠地區的一支殘餘部隊。
它原屬第四方面軍,後來四方面軍撤到了川北。
二十五軍原有大約七千人,但到秋天減少到了二千九百人。
一個名叫程子華的紅軍政委五十年後回憶道,關于這個問題,一九三四年五月,周恩來曾把他叫去談過好幾次話。
程子華現年七十四歲,身上還帶着紅軍生涯給他留下的傷疤。
他的雙手雙臂部受過重傷,右手現在還捏不起拳頭,而是象一個爪子。
他用左手寫字,而左手也被子彈打傷,從未經過很好的治療。
如果程子華的記憶準确的話,他同周恩來的談話證實了長征之前進行長時間準備的理論。
程回憶說,周曾告訴他,紅軍處境困難(當時正值廣昌戰役慘敗之後,也正是把财物從山頭上搬運下來的時候)。
周恩來說,國民黨比紅軍強大得多。
共産黨的根據地正在縮小,這就減少了人力、物力的來源。
紅軍面臨着&ldquo現實的危險&rdquo&mdash一如果紅軍無法獲得自給,根據地就将喪失 怎樣解決呢?周自問自答說:紅軍準備開始長途跋涉,建立新的根據地,使之能夠得到物資和人力,重新開始壯大隊伍。
周恩來說,如果紅軍這樣做,國民黨就會撤回他們的封鎖部隊,這将會對形勢發生莫大的影響。
周就是要同程子華讨論這一形勢&mdash&mdash即二十五軍的處境。
這支紅軍部隊的壓力很大,它急需加強領導班子。
地方黨要求給予幫助。
周派程子華負責二十五軍的軍事工作,并把它轉移到新的根據地。
周告訴他,紅軍主力即将采取的行動會有利于他執行這項任務。
程子華匆匆離開了瑞金,然而要到達二十五軍那裡卻并非易事。
他先到蘇維埃根據地的南部,再從那裡偷越邊界進入廣東&ldquo白&rdquo區,接着去汕頭港,從那裡再乘汽輪去上海。
他從上海經長江至漢口,最後于九月到達鄂豫皖地區。
這時,長征很快就要開始了,但他在幾個月後才獲悉長征的消息。
程子華和地方領導決定把二十五軍轉移到距鄂北更遠的山區去,轉移到豫西的桐柏山和伏牛山區。
這支部隊被重新命名為第二抗日先遣隊。
第一支先遣隊是已被消滅的第七軍團和第十軍團。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十六日,程子華率領二幹九百人出發了。
二十五軍的行動隻與當地情況有關,同任何其他因素聯系起來都是牽強附會的。
同時,似乎也不可能假設早在一九三四年五月周恩來就為紅軍的大轉移作了充分的籌劃。
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時期。
國民黨第十九路軍也在這時遭受了莫明其妙的挫折。
它駐在緊挨着蘇區的福建,是一支獨立的、非常愛國的部隊,因在上海英勇抗日而聞名于世,卻被蔣介石流放到福建,因為蔣介石懼怕它反日的愛國情緒和對他的政策的挑戰。
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十九路軍軍長們發動了&ldquo福建事變&rdquo成立了獨立的政府。
這是對共産黨人有利的形勢,本來可以利用這一時機聯合一支強有力的軍事力量,使全中國共同反日&mdash&mdash共産黨宣傳的主題。
如同一九三一年十二月那樣,這正是毛澤東和他的助手們善于利用的一種機會。
一九三一年十二月,駐在甯都的第二十六路軍在共産黨的配合下,舉行反蔣起義。
為了等待一批共産黨需要的冬裝和補給物資,起義甚至推遲了一天,改在十二月十四日舉行。
十四日晚,參謀長趙博生請他的部下到甯都梅河畔布滿圓柱的路德教堂内共進晚餐。
他的總部就設在這裡。
軍官們在二樓用餐,警衛員們在樓下用餐。
席間,趙博生派出親信部隊包圍了這幢房子并宣布起義。
兩名軍官從二樓陽台跳下來,企圖逃跑,其餘的都參加了起義。
最後,十一個團中的九個團,總共一萬七千人起義。
投入共産黨方面的事業。
這些起義部隊改編為共産黨的第五軍團,成為紅軍中最可靠、最守紀律的隊伍之一,在長征中發揮了很好的後衛作用,一次又一次地使主力擺脫危境。
在甯都起義中,共産黨人工作沉着,有條不紊,信心十足,而與第十九路軍打交道時,某些人似乎都成了呆子。
最初的接觸還不錯。
八月上旬,彭德懷的第三軍團正在閩西作戰。
這時,一名代表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锴的&ldquo陳先生&rdquo(陳公培)拜訪了彭德懷。
彭請&ldquo陳先生&rdquo吃飯,并象彭後來寫的那樣,用一個鐵皮大臉盆盛滿了&ldquo從惡霸那裡沒收來的&rdquo豬肉、雞蛋招待他,當晚談得很成功。
陳先生從如何聯合抗日到存在的疑慮無所不談,很多問題都得到了解答,陳先生接着又去了瑞金,并在那裡找共産黨中央進行談判。
但是消息傳到上面之後,中央委員會決定不和他打任何交道。
他們反而批評了彭德懷&mdash&mdash不是因為他與&ldquo陳先生&rdquo進行了交談,而是因為他在宴會上用洗臉盆盛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