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章 月光下的行軍

關燈
之内即可肅清,他們已四面楚歌,不得不用繩索把士兵拴在一起,以防逃跑,&ldquo共匪士崩瓦解已指日可待&rdquo,雲雲。

     看報的人輕輕舔了一下嘴唇,對報上的言詞感到滿意。

    其實,這些話都是在他親自授意下寫的。

    他,就是蔣介石,四十八歲,此刻他親臨南昌指揮對&ldquo赤匪&rdquo的&ldquo圍剿&rdquo。

    形勢不錯,兩三天後,他調來自己的專機,準備速赴陝西、甯夏和四川進行視察。

     共産黨三軍團駐紮在中央蘇區首府瑞金稍北的石城地區。

    該軍團偵察分隊長姓孔,二十三歲。

    他身闆結實、作風潑辣,是一位樸實無華、坦率誠懇的革命戰士。

    三軍團在兩周前打了一場惡仗,戰績平平。

    目前,它正在進行休整,準備新的戰鬥。

    這一切都嚴格保密。

    孔的戰友們隻知道他們不久就要開拔。

    (後來,這種保密的作法受到了嚴厲的批判,認為效果适得其反。

    (孔是個偵察員,所以知道得比别人多得多,但他對此事一聲不吭。

    孔和許多同志一樣出身于貧苦農民的家庭。

    他有四個兄弟、七個姐妹。

    他全家都反對他參加紅軍。

    爹媽認準了中國的一句老話: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

    &rdquo可是孔還是參軍當了兵。

    他想得到土地,而紅軍答應給他土地。

     在孔參加的頭一次戰鬥中,紅軍擊潰了國民黨第十八師,并活捉了該師師長&mdash&mdash人們深惡痛絕的大個子紅臉湖南人張輝瓒。

     五十年後,孔對此事的細節還記憶猶新。

    他說,那天我們在小山坡上召開大會(鎮裡的場地都太小了),張輝瓒被拖到一大群農民、鄉鎮貧民、手執紅纓槍的年輕赤衛隊員和身披征塵的憤怒的紅軍戰士面前。

    張站在台上,雙手反綁,頭戴高帽。

    人群中有人高喊砍掉他的腦袋。

    張當場就被砍了頭,頭顱被放在木筏上沿贛江順流而下,向其他國民黨将領發出了&ldquo警告&rdquo。

    孔在回憶這段往事時情緒還十分激動,講着講着就不禁哼起了當年人們唱的一首民謠。

     &ldquo高興高興真高興,我們戰鬥在龍岡上,活捉了惡霸張輝瓒,砍下了他的胖腦殼。

    &rdquo 有位消息靈通的姓伍名修權的年輕人,身材修長,談吐文雅,舉止大方。

    那年十月,在蘇區的首府瑞金,人們神秘地進進出出,氣氛日益緊張,震動越來越大,紅軍中究竟在醞釀些什麼,他幾乎無所不知。

    這個根據地是五年前由毛澤東及其盟友朱德率領的共産黨軍隊創建的。

    毛與朱的關系非常密切,在農民們看來,這支軍隊就是&ldquo朱毛&rdquo軍隊。

    許多農民堅信朱毛是一個人。

    這也并非完全說不通。

    實際上,身材魁梧、舉止緩慢、純樸忠厚的共産黨将軍朱德自己也曾說過朱毛是分不開的。

    中文中這兩個字是雙關語,&ldquo朱&rdquo意味着豬(不同的另一個字),&ldquo毛&rdquo指的是體毛。

     這位年輕的伍修權對情況了如指掌,因為他那時正給一個叫李德的人當翻譯。

    李德是莫斯科共産國際派來參加中國革命工作的代表。

    當時,李德指導中國紅軍活動已有一年多,可惜毫無建樹。

     伍修權這時二十八歲。

    十九歲時,他與一百名中國青年一起到蘇聯呆了五、六年,學習俄語和革命知識,也學習了軍事。

    這時他回國已有三年。

    李德一九三三年十月抵達蘇區後,伍一直是他的翻譯。

     伍目前操心的一個問題是烹饪,而不是軍事。

     當李德來到蘇區時,中國人千方百計地要使他過得舒适些,特地為他建造了一套三居室新房子,坐落在離紅軍總部約一英裡的一片稻田旁,離中央總部所在地不太遠。

    這所房子孤零零的,它的周圍環境促使伍修權和其他人把它稱為&ldquo獨立房子&rdquo。

    不久,&ldquo獨立房子&rdquo就成了李德的綽号。

     伍修權的烹饪問題是間接地由稻田引起的。

    他和李德的工作人員在青蛙出沒的稻田裡養了十來隻鴨子。

    鴨子長得很肥。

    他不打算在撤離時把鴨子留下來。

    于是,那幾天每頓晚飯都吃鴨子,直到最後離開。

    他仍記得一九三四年十月十日他們把最後一隻鴨子做成了美昧的香酥鴨塊。

    因此,伍修權總是把這一天和紅軍撤離蘇區的日子連在一起,盡管後來人們普遍認為一九三四年十月十六日是長征正式開始的日期。

     秋天到了,黨的幹部們說話更公開了一點,甚至出版物中也有所暗示,那些善于從宇裡行間揣摩意思的人可以由此推測出未來的事情。

    例如,洛甫(張聞天)一九三四年九月二十九日為蘇維埃政府機關報《紅色中華》寫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