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年代
關燈
小
中
大
經結束,勃洛克也乘車到意大利語言愛好者協會去了。
我們所擔心的醜劇已經演完。
勃洛克在出版之家朗誦完之後,人家對他講了一大堆聳人聽聞的話,甚至還無恥地當面罵他過時了,他的靈魂已經死了,對此他泰然表示同意。
這話是在他真的去世前幾個月講的。
五 在我們最初大膽地創業的那幾年裡,隻有兩個人掌握了成熟的、完全定型的詩歌體裁,即阿謝耶夫和茨維塔耶娃。
包括我在内的其他人的那種被吹捧得天花亂墜的獨特性是因毫無才能和束手束腳而産生的,但它們并沒有妨礙我們寫作、發表和從事翻譯。
我那時的那些拙劣得令人不快的著作中最不像樣子的是我翻譯的本·瓊森[4]的劇本《煉金術士》和歌德的長詩《秘密》。
在勃洛克為&ldquo世界文學&rdquo出版社撰寫的另一些被收入他文集的最後一卷的譯論中有他對這一譯本的評語。
評價的口氣輕藐,徹底予以否定,但說得恰如其分,而且十分公允。
我瑣瑣碎碎地扯得太遠了,應該言歸正傳,還是繼續談談早已過去的一九○○年代吧。
六 我在中學三年級或四年級讀書的時候,我舅舅在尼古拉鐵路的彼得堡貨運站當站長,他給了我一張免費火車票,我便孑身一人到彼得堡去度聖誕節假期了。
我整天整天地在這座不朽的城市的大街小巷裡遊逛,仿佛是用腳和眼睛在貪婪地讀一部極其精妙的石頭書,每天晚上則到科米薩爾熱夫斯卡娅[5]劇院去看戲。
我中了最新文學的邪,熱衷于讀安德烈·别雷、漢姆生[6]、坡什貝塞夫斯基[7]的作品。
一九○六年我們全家去柏林,那次出行使我對旅行有了更多的、真正的印象。
那是我第一次出國。
一切都不尋常,一切都不一樣。
你好像不是在生活,而是在做夢,是在參加一場臆造的、并非任何人都必須參與的戲劇表演。
你不認識任何人,任何人也管不着你。
車廂裡的長長一溜門一會兒打開,一會兒又砰的一聲關上,每個包房都有一扇門。
一座有四條軌道的環形立交橋,懸挂在這座龐大城市的街道、運河、賽馬廄和後院上方。
列車在相互趕超,有的是在并行前進,有的是在背道而馳。
大橋下,路燈的燈光交叉重疊,相互輝映,二三層樓上的燈光與高架路一般高,車站小吃部裡的飾有彩燈的自動售貨機會抛出雪茄煙、甜食、糖蘸扁桃仁。
我很快就習慣于柏林生活了,漫步于街頭巷尾,在大得沒有邊兒的公園裡閑逛,模仿柏林的口音講德語,呼吸火車頭噴出來的煙、燈用煤氣和啤酒館的油煙組成的混合氣體,聆聽瓦格納的音樂作品。
柏林城裡到處都有俄國人。
作曲家列比科夫為熟人們演奏自己的《小松樹》,他把音樂分成三個時期:貝多芬以前的動物音樂,下一時期的人類音樂,他死後的未來的音樂。
高爾基也到過柏林。
我父親為他畫過肖像。
畫像上,他的顴骨突出來了,顯得有些棱角,所以安德烈耶娃[8]不喜歡它。
她說:&ldquo您不了解他。
他是哥特式[9]的。
&rdquo當時大家都是用這種方式說話的。
七 大約是在這次旅行後,回到莫斯科以後,本世紀另一位偉大的抒情詩人走進了我的生活,他就是當時剛出名的、而現在已經是全世界所公認的德語詩人萊内·馬利亞·裡爾克。
一九○○年他到過雅斯納亞·波良納,拜訪過托爾斯泰,認識我父親,跟我父親通過信,并在克林市郊外的紮維多沃村的農民詩人德羅仁[10]家中客居了一個夏天。
在這些久遠的年代裡,他把自己早期出版的一些詩集贈給我父親,書上還有親切的題詞。
就在我所描述的那些年中的一個冬天,有兩本書誤時很久地送到了我手中,并使我感到大為震驚,如同我初次讀到勃洛克的詩作時感到震驚一樣,因為它們都有同樣的特點:所說的事都是迫切的,用語都是絕對的、不開玩笑的、有其本來功能的。
八 我們國内根本就沒有人知道裡爾克。
把他的作品譯成俄文的為數不多的幾次嘗試都失敗了。
這不能怪罪于譯者。
他們習慣于再現作者的意思,而不是再現作者所講的話的語調,可是關鍵恰恰全都在語調上。
一九一三年維爾哈倫[11]到過莫斯科。
我父親為他畫肖像。
有時候父親會叫我去吸引被畫者的注意力,以免模特兒的面部表情變得呆闆、僵化。
有一次,我就是這樣去分散曆史學家瓦·奧·克柳切夫斯基[12]的注意力的。
這次我又得去吸引維爾哈倫的注意力了。
我用可以理解的贊美口吻談他本人的作品,然後膽怯地問他是否聽說過裡爾克。
我沒有預料到維爾哈倫會認識他。
擺好姿勢的人的精神煥發起來了。
這正是我父親所需要的最佳狀态。
僅僅是這個名字就勝過了我所有的話,它使模特兒變得更活躍了。
他說:&ldquo這是歐洲最優秀的詩人,也是我心愛的結義兄弟。
&rdquo 勃洛克的詩來源于散文,散文是他的源泉。
他不把散文納入自己的表現手法體系之中。
對于裡爾克來說,現代長篇小說家們(托爾斯泰、福樓拜、普魯斯特、斯堪的納維亞的作家們)的繪影繪聲的叙述手法與心理描寫手法是跟他詩歌的語言與風格分不開的。
然而,不管我怎樣詳盡地分析與描述他的特色,我若不引證幾個例子,是無法讓人了解他的。
為此,我有意為本章譯了兩首詩,其目的就是為了方便介紹。
九 讀書 我埋頭閱讀。
讀了許久。
自從雨水開始抽打窗戶的那個時候起。
因埋頭閱讀, 我沒有聽見雨聲。
我細看着一行行字,如同 凝視着沉思時的皺紋,時間 或是停止了,或是在倒流。
我突然發現,字裡行間布滿了 紅色:夕陽,夕陽,夕陽。
當一行行字中斷時,字母便如同斷了線的串珠 任意滾向四面八方。
我知道,太陽離開花園時, 還會扒着被晚霞映紅的籬笆 再次回首窺望。
瞧,各種迹象都表明夜似乎已來臨。
道旁的樹木緊挨在一起, 人們也團聚在一起, 在悄悄地議論,此時每個音節 都比黃金更珍貴。
如果我把目光移離書本, 并凝視窗外,一切就會 都顯得是何等親近,如同在身旁, 恰好合我的心意。
但,必須更深入地體驗昏暗, 并要讓眼睛能适應夜裡的巨物, 于是我将會發現對大地而言周圍地區太小, 它已經超越了自己, 已經大于蒼穹, 村頭上最遠的一顆星星 如同教區最後一間小屋裡的一盞燈。
觀察 樹木用樹皮的皺褶 向我訴說飓風的情況, 而我,在這意外的陰霾天氣裡, 在長久的流浪生涯中, 獨自一人,既沒有朋友,也沒有姐妹, 無法聽到它那奇異的信息。
陰雨天氣會沖過小樹林, 會沖過籬笆和房舍, 于是如同贊美詩的詩句, 自然
我們所擔心的醜劇已經演完。
勃洛克在出版之家朗誦完之後,人家對他講了一大堆聳人聽聞的話,甚至還無恥地當面罵他過時了,他的靈魂已經死了,對此他泰然表示同意。
這話是在他真的去世前幾個月講的。
五 在我們最初大膽地創業的那幾年裡,隻有兩個人掌握了成熟的、完全定型的詩歌體裁,即阿謝耶夫和茨維塔耶娃。
包括我在内的其他人的那種被吹捧得天花亂墜的獨特性是因毫無才能和束手束腳而産生的,但它們并沒有妨礙我們寫作、發表和從事翻譯。
我那時的那些拙劣得令人不快的著作中最不像樣子的是我翻譯的本·瓊森[4]的劇本《煉金術士》和歌德的長詩《秘密》。
在勃洛克為&ldquo世界文學&rdquo出版社撰寫的另一些被收入他文集的最後一卷的譯論中有他對這一譯本的評語。
評價的口氣輕藐,徹底予以否定,但說得恰如其分,而且十分公允。
我瑣瑣碎碎地扯得太遠了,應該言歸正傳,還是繼續談談早已過去的一九○○年代吧。
六 我在中學三年級或四年級讀書的時候,我舅舅在尼古拉鐵路的彼得堡貨運站當站長,他給了我一張免費火車票,我便孑身一人到彼得堡去度聖誕節假期了。
我整天整天地在這座不朽的城市的大街小巷裡遊逛,仿佛是用腳和眼睛在貪婪地讀一部極其精妙的石頭書,每天晚上則到科米薩爾熱夫斯卡娅[5]劇院去看戲。
我中了最新文學的邪,熱衷于讀安德烈·别雷、漢姆生[6]、坡什貝塞夫斯基[7]的作品。
一九○六年我們全家去柏林,那次出行使我對旅行有了更多的、真正的印象。
那是我第一次出國。
一切都不尋常,一切都不一樣。
你好像不是在生活,而是在做夢,是在參加一場臆造的、并非任何人都必須參與的戲劇表演。
你不認識任何人,任何人也管不着你。
車廂裡的長長一溜門一會兒打開,一會兒又砰的一聲關上,每個包房都有一扇門。
一座有四條軌道的環形立交橋,懸挂在這座龐大城市的街道、運河、賽馬廄和後院上方。
列車在相互趕超,有的是在并行前進,有的是在背道而馳。
大橋下,路燈的燈光交叉重疊,相互輝映,二三層樓上的燈光與高架路一般高,車站小吃部裡的飾有彩燈的自動售貨機會抛出雪茄煙、甜食、糖蘸扁桃仁。
我很快就習慣于柏林生活了,漫步于街頭巷尾,在大得沒有邊兒的公園裡閑逛,模仿柏林的口音講德語,呼吸火車頭噴出來的煙、燈用煤氣和啤酒館的油煙組成的混合氣體,聆聽瓦格納的音樂作品。
柏林城裡到處都有俄國人。
作曲家列比科夫為熟人們演奏自己的《小松樹》,他把音樂分成三個時期:貝多芬以前的動物音樂,下一時期的人類音樂,他死後的未來的音樂。
高爾基也到過柏林。
我父親為他畫過肖像。
畫像上,他的顴骨突出來了,顯得有些棱角,所以安德烈耶娃[8]不喜歡它。
她說:&ldquo您不了解他。
他是哥特式[9]的。
&rdquo當時大家都是用這種方式說話的。
七 大約是在這次旅行後,回到莫斯科以後,本世紀另一位偉大的抒情詩人走進了我的生活,他就是當時剛出名的、而現在已經是全世界所公認的德語詩人萊内·馬利亞·裡爾克。
一九○○年他到過雅斯納亞·波良納,拜訪過托爾斯泰,認識我父親,跟我父親通過信,并在克林市郊外的紮維多沃村的農民詩人德羅仁[10]家中客居了一個夏天。
在這些久遠的年代裡,他把自己早期出版的一些詩集贈給我父親,書上還有親切的題詞。
就在我所描述的那些年中的一個冬天,有兩本書誤時很久地送到了我手中,并使我感到大為震驚,如同我初次讀到勃洛克的詩作時感到震驚一樣,因為它們都有同樣的特點:所說的事都是迫切的,用語都是絕對的、不開玩笑的、有其本來功能的。
八 我們國内根本就沒有人知道裡爾克。
把他的作品譯成俄文的為數不多的幾次嘗試都失敗了。
這不能怪罪于譯者。
他們習慣于再現作者的意思,而不是再現作者所講的話的語調,可是關鍵恰恰全都在語調上。
一九一三年維爾哈倫[11]到過莫斯科。
我父親為他畫肖像。
有時候父親會叫我去吸引被畫者的注意力,以免模特兒的面部表情變得呆闆、僵化。
有一次,我就是這樣去分散曆史學家瓦·奧·克柳切夫斯基[12]的注意力的。
這次我又得去吸引維爾哈倫的注意力了。
我用可以理解的贊美口吻談他本人的作品,然後膽怯地問他是否聽說過裡爾克。
我沒有預料到維爾哈倫會認識他。
擺好姿勢的人的精神煥發起來了。
這正是我父親所需要的最佳狀态。
僅僅是這個名字就勝過了我所有的話,它使模特兒變得更活躍了。
他說:&ldquo這是歐洲最優秀的詩人,也是我心愛的結義兄弟。
&rdquo 勃洛克的詩來源于散文,散文是他的源泉。
他不把散文納入自己的表現手法體系之中。
對于裡爾克來說,現代長篇小說家們(托爾斯泰、福樓拜、普魯斯特、斯堪的納維亞的作家們)的繪影繪聲的叙述手法與心理描寫手法是跟他詩歌的語言與風格分不開的。
然而,不管我怎樣詳盡地分析與描述他的特色,我若不引證幾個例子,是無法讓人了解他的。
為此,我有意為本章譯了兩首詩,其目的就是為了方便介紹。
九 讀書 我埋頭閱讀。
讀了許久。
自從雨水開始抽打窗戶的那個時候起。
因埋頭閱讀, 我沒有聽見雨聲。
我細看着一行行字,如同 凝視着沉思時的皺紋,時間 或是停止了,或是在倒流。
我突然發現,字裡行間布滿了 紅色:夕陽,夕陽,夕陽。
當一行行字中斷時,字母便如同斷了線的串珠 任意滾向四面八方。
我知道,太陽離開花園時, 還會扒着被晚霞映紅的籬笆 再次回首窺望。
瞧,各種迹象都表明夜似乎已來臨。
道旁的樹木緊挨在一起, 人們也團聚在一起, 在悄悄地議論,此時每個音節 都比黃金更珍貴。
如果我把目光移離書本, 并凝視窗外,一切就會 都顯得是何等親近,如同在身旁, 恰好合我的心意。
但,必須更深入地體驗昏暗, 并要讓眼睛能适應夜裡的巨物, 于是我将會發現對大地而言周圍地區太小, 它已經超越了自己, 已經大于蒼穹, 村頭上最遠的一顆星星 如同教區最後一間小屋裡的一盞燈。
觀察 樹木用樹皮的皺褶 向我訴說飓風的情況, 而我,在這意外的陰霾天氣裡, 在長久的流浪生涯中, 獨自一人,既沒有朋友,也沒有姐妹, 無法聽到它那奇異的信息。
陰雨天氣會沖過小樹林, 會沖過籬笆和房舍, 于是如同贊美詩的詩句, 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