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工具房裡的一則默想 (1945)

關燈
信任盯着看&mdash&mdash從而事實上概不理會這些内在經驗? 絕對不可。

    這一概不理會,起碼有兩項緻命缺陷。

    其一,你為了思考更準确,不再理會它們。

    可是,要是沒有東西可供思考,你就根本無法思考&mdash&mdash因而你當然無法準确思考。

    比方說,一個生理學家能夠研究痛苦,并發現痛苦&ldquo是&rdquo(無論&ldquo是&rdquo字什麼意思)如此這般的神經事件。

    可是,除非他曾因切實受苦而&ldquo入乎其内&rdquo,否則,&ldquo痛苦&rdquo一詞于他毫無意義。

    要是他從未順着看痛苦,他就根本不會知道,他在盯着看什麼。

    他從局外研究的那個對象,隻因他曾至少有一次入乎其内,才會對他存在。

     這種情形不大可能出現,因為每個人都感受過痛苦。

    不過,解釋宗教、愛、道德、榮譽之類事情,終生不入乎其内,對你來說完全輕而易舉。

    如果你真是這樣,那麼你就在玩計數器。

    你在解釋你所不知道的東西。

    為什麼許多當代思想,嚴格說來空洞無物(thoughtaboutnothing)&mdash&mdash全部思想儀器在急速空轉,其原因就在于此。

     至于另一緻命缺陷,我們且重回工具房。

    我可以不再理會順着光線看到的種種(即枝葉婆娑和太陽),理由是那&ldquo其實隻是漆黑倉房裡一道塵屑浮動的光亮&rdquo。

    也就是說,我可以把我對光線的&ldquo旁視&rdquo(sidevision)确立為&ldquo真&rdquo。

    可是接下來,這一旁視本身隻是我們稱之為&ldquo看&rdquo的一個實例。

    這一新實例也可以從局外盯着看。

    我應能容許一位科學家告訴我說,那乍看是倉房裡的一束光亮,&ldquo其實隻是我自己視神經的一陣躁動&rdquo。

    這一拆穿與前一拆穿,一樣出色(或一樣糟糕)。

    恰如先前的綠葉和太陽畫面,已被置之不理一樣,工具房裡的光束畫面,而今也不得不置之不理。

    這樣一來,你在哪裡? 換言之,我們能夠對某一經驗出乎其外,僅當我們能對另一經驗入乎其内。

    因而,假如所有的局内經驗都是誤導,那麼,我們就一直被誤導。

    那位腦系生理學家可能會說(要是他選擇這樣說),數學家的思考&ldquo隻不過&rdquo是灰色物質的細微運動。

    可是接下來,對這位生理學家自己此時此刻的思想,又當何說?第二位生理學家,又來盯着看,又會宣稱那隻不過是第一位生理學家腦瓜内的細微物質運動。

    這般胡言何時終了? 答案在于,我們絕不容許這般胡言起步。

    我們必須從一開始就否認,盯着看本質上比順着看内在地真内在地好的觀點。

    違者以蠢貨論。

    對任何事物,我們必須既順着看又盯着看。

    在特定情況下,我們會找到理由,确定到底順着看低下還是盯着看低下。

    于是,對于理性思考的&ldquo内視&rdquo(insidevision),必定比隻看到灰色物質運動的&ldquo外視&rdquo(outsidevision)更真實一些。

    因為,倘若&ldquo外視&rdquo是正确的那個,那麼,所有思考(包括這一思考本身)都會毫無價值。

    這是自相矛盾。

    你不可能舉證說,所有證據都無效。

    另一方面,土著在神明面前跳舞或許會被發現是騙人的,因為我們有理由相信,莊稼和生育未受其影響。

    事實上,對每一情況,我們必須區别對待。

    不過,我們必須從一開始,對這兩種看無分軒轾。

    我們無法事先知曉,關于愛的诠釋,戀愛中的人與心理學家哪個更為正确;抑或兩者都對,隻是方式不同;抑或兩者都不對。

    我們不得不去探讨。

    然而,這個一味打壓的時代,則必須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