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工具房裡的一則默想 (1945)
關燈
小
中
大
MeditationinaToolshed
有一天,我站在黑乎乎的工具房裡。
外面陽光燦爛。
透過門頂的縫隙,射進一束光。
從我站的地方去看,這束光在房内最為顯眼,亮光中塵屑浮動。
房内四周幾乎一片漆黑。
我在看光線,而不是藉光線看東西。
接下來我換了個位置,好讓光線落上雙眼。
霎時間,先前的整個圖景都不見了。
我看不到工具房,更看不到光線;倒是透過門頂不大規則的縫隙,看到屋外有樹,枝葉婆娑,還看到億萬裡開外的太陽。
順着光看與盯着光看,是很不相同的兩類經驗。
不過,區分盯着看(lookingat)與順着看(lookingalong),這隻是一個極為簡單的例子。
一年青人遇見一女孩,看上了她,整個世界似乎變了樣。
她的說話聲音,讓他記起自己平生一直試圖追憶的東西;跟她閑談十分鐘,比世上别的女人能給他的全部好意都珍貴。
就像大家說的那樣,他&ldquo墜入愛河&rdquo。
這時,來了位科學家。
他從局外(fromtheoutside)描述這位年青人的經驗。
對他來說,這不過是年青人的基因所生的一樁子事,隻不過是一個得到體認的生理刺激。
這就是順着看性沖動與盯着看性沖動的不同。
要是你習慣于作此區分,你就會随時随處找到例子。
數學家坐着苦思冥想,對他而言,他好像在思索關于數量的超時空的真理(timelessandspacelesstruth)。
可是腦系生理學者,要是他能看進這位數學家頭内,就不會發現那裡有什麼超時空的東西,隻有灰色物質中的細微運動。
深更半夜,土著在神明面前忘情跳舞,感覺他舞蹈中的一舉一動都在幫着帶來豐收、春雨及生育。
人類學家觀察土著,記下一筆,說他在實施某種豐收儀式。
小女孩為破損的洋娃娃又哭又鬧,感到自己失去了一位真正朋友;心理學家則說,她的初期母性本能已經揮灑在一塊有形有色的蠟上面。
你一旦掌握了這一簡要區分,就會有個疑問。
同一樣東西,你順着它看是一種經驗,盯着它看又是另一種經驗。
哪種經驗&ldquo真實&rdquo或&ldquo有效&rdquo?關于這東西,哪種經驗告訴你最多?有了這一疑問,你就不會注意不到,在過去的五十年間,幾乎每一個人都會給你一個理所當然的答案。
人們未經讨論就設定,要是你想真正認識宗教,不要找宗教人士,去找人類學者;要是你想認識性愛,必須去找心理學家,而不是戀人;要是你想理解某種&ldquo意識形态&rdquo(諸如中世紀的騎士品質或19世紀的&ldquo紳士&rdquo觀念),你不要聽那些親曆者,而要聽社會學家。
那些盯着事物看的人,大行其道;而那些順着事物看的人,則備受打壓。
人們甚至認為,對事物的外部說明(eternalaccount)理所當然會駁倒或&ldquo拆穿&rdquo局内(inside)所提供的說明。
精明人(wiseacre)說:&ldquo所有這些局内看來如此高超如此美好的道德理想,其實隻不過是一堆生理本能和傳統禁忌而已。
&rdquo沒有人反過來說:&ldquo隻要你情願入乎其内(stepinside),那些在你看來是本能或禁忌的東西,會刹那間顯露其本性之真實與高超。
&rdquo 事實上,這就是獨屬&ldquo現代&rdquo的那類思想的全部基礎。
你會問,難道這不是一個非常明智的基礎?因為,我們畢竟常常是當局者迷。
比如說,我們墜入愛河時看起來那麼美妙的女子,其實說不定非常平庸、蠢笨、惹人厭。
土著跳給神明的舞蹈,其實并非莊稼長勢好的原因。
既然順着看常讓我們受騙,我們何不接受建議,隻
外面陽光燦爛。
透過門頂的縫隙,射進一束光。
從我站的地方去看,這束光在房内最為顯眼,亮光中塵屑浮動。
房内四周幾乎一片漆黑。
我在看光線,而不是藉光線看東西。
接下來我換了個位置,好讓光線落上雙眼。
霎時間,先前的整個圖景都不見了。
我看不到工具房,更看不到光線;倒是透過門頂不大規則的縫隙,看到屋外有樹,枝葉婆娑,還看到億萬裡開外的太陽。
順着光看與盯着光看,是很不相同的兩類經驗。
不過,區分盯着看(lookingat)與順着看(lookingalong),這隻是一個極為簡單的例子。
一年青人遇見一女孩,看上了她,整個世界似乎變了樣。
她的說話聲音,讓他記起自己平生一直試圖追憶的東西;跟她閑談十分鐘,比世上别的女人能給他的全部好意都珍貴。
就像大家說的那樣,他&ldquo墜入愛河&rdquo。
這時,來了位科學家。
他從局外(fromtheoutside)描述這位年青人的經驗。
對他來說,這不過是年青人的基因所生的一樁子事,隻不過是一個得到體認的生理刺激。
這就是順着看性沖動與盯着看性沖動的不同。
要是你習慣于作此區分,你就會随時随處找到例子。
數學家坐着苦思冥想,對他而言,他好像在思索關于數量的超時空的真理(timelessandspacelesstruth)。
可是腦系生理學者,要是他能看進這位數學家頭内,就不會發現那裡有什麼超時空的東西,隻有灰色物質中的細微運動。
深更半夜,土著在神明面前忘情跳舞,感覺他舞蹈中的一舉一動都在幫着帶來豐收、春雨及生育。
人類學家觀察土著,記下一筆,說他在實施某種豐收儀式。
小女孩為破損的洋娃娃又哭又鬧,感到自己失去了一位真正朋友;心理學家則說,她的初期母性本能已經揮灑在一塊有形有色的蠟上面。
你一旦掌握了這一簡要區分,就會有個疑問。
同一樣東西,你順着它看是一種經驗,盯着它看又是另一種經驗。
哪種經驗&ldquo真實&rdquo或&ldquo有效&rdquo?關于這東西,哪種經驗告訴你最多?有了這一疑問,你就不會注意不到,在過去的五十年間,幾乎每一個人都會給你一個理所當然的答案。
人們未經讨論就設定,要是你想真正認識宗教,不要找宗教人士,去找人類學者;要是你想認識性愛,必須去找心理學家,而不是戀人;要是你想理解某種&ldquo意識形态&rdquo(諸如中世紀的騎士品質或19世紀的&ldquo紳士&rdquo觀念),你不要聽那些親曆者,而要聽社會學家。
那些盯着事物看的人,大行其道;而那些順着事物看的人,則備受打壓。
人們甚至認為,對事物的外部說明(eternalaccount)理所當然會駁倒或&ldquo拆穿&rdquo局内(inside)所提供的說明。
精明人(wiseacre)說:&ldquo所有這些局内看來如此高超如此美好的道德理想,其實隻不過是一堆生理本能和傳統禁忌而已。
&rdquo沒有人反過來說:&ldquo隻要你情願入乎其内(stepinside),那些在你看來是本能或禁忌的東西,會刹那間顯露其本性之真實與高超。
&rdquo 事實上,這就是獨屬&ldquo現代&rdquo的那類思想的全部基礎。
你會問,難道這不是一個非常明智的基礎?因為,我們畢竟常常是當局者迷。
比如說,我們墜入愛河時看起來那麼美妙的女子,其實說不定非常平庸、蠢笨、惹人厭。
土著跳給神明的舞蹈,其實并非莊稼長勢好的原因。
既然順着看常讓我們受騙,我們何不接受建議,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