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講座(六)

關燈
9]霍拉旭是莎士比亞劇作《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摯友。

     [60]《少年》。

    &mdash&mdash原注 [61]《地下室手記》。

    &mdash&mdash原注 [62]《地下室手記》。

    &mdash&mdash原注 [63]施勒策先生在1922年2月号的《新法蘭西評論》中寫道:&ldquo俄羅斯才智的最基本特征之一,即是它哪怕再莽撞也總依賴于具體的事件和生動的現實。

    它可以投入到最抽象、最大膽的思辨中去,但這一切隻是為了最終帶着所獲汲的豐富思想回到這一現實、這一事件中來,它的終點也即它的起點。

    &rdquo&mdash&mdash原注 [64]例如《白癡》中的列别傑夫,見列别傑夫折磨伊伏爾金将軍的那一章。

    &mdash&mdash原注 [65]安吉利科(1400&mdash1455),佛羅倫薩畫家,天主教修士。

     [66]《群魔》卷二。

    &mdash&mdash原注 [67]《少年》。

    &mdash&mdash原注 [68]《群魔》卷二。

    &mdash&mdash原注 [69]保爾·蘇代(1869&mdash1929),法國文學批評家、《時代報》的專欄作家。

     [70]這四人都是巴爾紮克《人間喜劇》中的人物,且都在《幻滅》中出現。

     [71]羅思柴爾德是歐洲乃至全世界的一個著名金融世家。

     [72]這個詞在德語譯本中是begrundun。

    &mdash&mdash原注 [73]《少年》。

    &mdash&mdash原注 [74]《作家日記》。

    &mdash&mdash原注 [75]見《作家日記》中的文章:《一樁簡單而又複雜的案件》。

    &mdash&mdash原注 [76]見1898年8月号《信使雜志》,第371頁。

    &mdash&mdash原注 [77]參見第一次講座中的引用。

    原出《聖經·新約·路加福音》第17章第33節。

    紀德在引用時,用詞略有出入。

     [78]聖萊阿爾修士(1639&mdash1692),法國教士、曆史學家。

    這段話被司湯達用來作為其小說《紅與黑》第十三章的引語。

     [79]勒薩日(1668&mdash1747),法國小說家、劇作家。

    斯摩萊特(1721&mdash1771),英國小說家。

     [80]雅克·裡維埃(1886&mdash1925),法國評論家、小說家。

     [81]見1922年2月1日的《新法蘭西評論》。

    &mdash&mdash原注 [82]見1922年2月1日的《新法蘭西評論》。

    &mdash&mdash原注 [83]儒勒·德·戈蒂埃(1858&mdash1942),法國散文作家。

     [84]見《罪與罰》卷二。

    &mdash&mdash原注 [85]馬裡沃(1688&mdash1763),法國劇作家、小說家。

     [86]見《少年》(我援引的這一段取自較完整的德語譯本)。

    &mdash&mdash原注 [87]見《少年》。

    還有:&ldquo韋爾西洛夫沒有任何明确的目标。

    一通矛盾情感的發作會奪走他的理智。

    這種情況下,我不相信他有嚴格意義上的瘋狂。

    再說,今天他根本就不瘋。

    但這&lsquo替身&rsquo,我是承認的。

    一位專家的近作證實了我的這種看法&hellip&hellip&lsquo替身&rsquo标志着精神嚴重錯亂的第一階段。

    它可能導緻一個相當悲慘的結局。

    &rdquo(見《少年》)但是在這裡,我加上了我在上文中提及的病例。

    &mdash&mdash原注 [88]見《群魔》。

    請讀波德萊爾:&ldquo在任何人身上,在任何時間裡,都有兩種同時的欲念,一個靠向上帝,另一個則靠向撒旦。

    &rdquo(《私人日記》)&mdash&mdash原注 [89]威廉·布萊克(1757&mdash1827),英國詩人。

     [90]《群魔》卷二。

    &mdash&mdash原注 [91]柯羅(1796&mdash1875),法國風景畫家。

     [92]見《選集》。

    &mdash&mdash原注 [93]見《白癡》卷二。

    &mdash&mdash原注 [94]見《白癡》卷二。

    &mdash&mdash原注 [95]《少年》。

    &mdash&mdash原注 [96]讓&mdash雅克,即盧梭。

     [97]這裡提到的三人,都是盧梭的《忏悔錄》中的人物:華倫夫人曾為盧梭的保護人和情婦,索菲·烏德托夫人是盧梭的另一位情婦,克洛德·阿奈則是華倫夫人的另一個情人。

     [98]馬塞爾·施沃布(1867&mdash1905),法國小說家、散文家。

     [99]《書信集》。

    &mdash&mdash原注 [100]《永恒的丈夫》。

    &mdash&mdash原注 [101]喬治·艾略特(1819&mdash1880),英國女詩人、小說家。

    《亞當·比德》是她的長篇小說。

     [102]《永恒的丈夫》。

    &mdash&mdash原注 [103]鄧南遮(1863&mdash1938),意大利著名劇作家、小說家、詩人。

     [104]霞飛(1852&mdash1931),法國元帥。

    這裡所引的兩句話,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在法國流行的名言,第一句是霞飛元帥在索姆河地區戰役中說的。

    第二句則表達了公衆輿論希望靠俄國沙皇軍隊戰勝德軍的渴望。

     [105]《永恒的丈夫》。

    &mdash&mdash原注 [106]沃夫納格侯爵(1715&mdash1747),法國倫理學家、散文家。

     [107]見沃夫納格《作品集》,箴言39。

    &mdash&mdash原注 [108]《永恒的丈夫》。

    &mdash&mdash原注 [109]《永恒的丈夫》。

    &mdash&mdash原注 [110]《永恒的丈夫》。

    &mdash&mdash原注 [111]同上。

    &mdash&mdash原注 [112]《永恒的丈夫》。

    &mdash&mdash原注 [113]同上。

    &mdash&mdash原注 [114]指第一次世界大戰。

     [115]見叔本華:《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卷一(法譯本)。

    &mdash&mdash原注 [116]見《少年》。

    &mdash&mdash原注 [117]同上。

    &mdash&mdash原注 [118]見《白癡》。

    &mdash&mdash原注 [119]《群魔》卷二。

    &mdash&mdash原注 [120]拉丁文,意即&ldquo從現在起&rdquo。

     [121]馬克·拉瑟福德(1831&mdash1913),英國小說家、評論家、宗教思想家。

     [122]從英語譯出。

    &mdash&mdash原注 [123]《群魔》卷二(紀德原注誤為卷一)。

    &mdash&mdash原注 [124]見《聖經·新約·約翰福音》第17章第15節。

     [125]博爾吉亞家族是西班牙巴倫西亞貴族世系的後裔,定居意大利,在15到16世紀意大利的宗教和政治活動中起過巨大作用。

    亞曆山大可能指該家族中的羅德裡戈·博爾吉亞(1431&mdash1503),他後來成了教皇亞曆山大六世。

    而恺撒·博爾吉亞(1476&mdash1507)是前者的私生子,曾做過主教和大主教。

     [126]腓特烈二世(1154&mdash1250),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意志國王和西西裡國王。

     [127]《群魔》卷二。

    &mdash&mdash原注 [128]《罪與罰》卷一。

    &mdash&mdash原注 [129]同上。

    &mdash&mdash原注 [130]《罪與罰》卷二。

    &mdash&mdash原注 [131]同上。

    &mdash&mdash原注 [132]《罪與罰》卷二。

    &mdash&mdash原注 [133]瓦萊裡·拉爾博(1881&mdash1957),法國作家。

     [134]羅伯特·布朗甯(1812&mdash1889),英國詩人。

     [135]彼得·斯捷潘諾維奇是《群魔》中的一個人物,而斯梅爾佳科夫是《卡拉馬佐夫兄弟》中卡拉馬佐夫家的仆人。

     [136]《罪與罰》卷二。

    &mdash&mdash原注 [137]《群魔》卷二。

    &mdash&mdash原注 [138]同上。

    &mdash&mdash原注 [139]《群魔》卷二。

    &mdash&mdash原注 [140]同上。

    &mdash&mdash原注 [141]《書信集》。

    &mdash&mdash原注 [142]《群魔》。

    &mdash&mdash原注 [143]事見《聖經·新約·馬太福音》第13章第28&mdash30節。

     [144]瓦爾特·拉特瑙(1867&mdash1922),德國政治家和實業家。

     [145]見《聖經·新約·約翰福音》第6章第68節。

     [146]《罪與罰》卷一。

    &mdash&mdash原注 [147]安吉利科曾畫過阿西西的聖方濟各的像。

     [148]關于抹大拉的馬利亞灑香膏在耶稣腳上的故事,見《聖經·新約·約翰福音》第12章第3&mdash8節;《聖經·新約·馬太福音》第26章第7&mdash13節。

     [149]亨利·拉科爾代爾(1802&mdash1861),法國教士,多明我會修士。

     [150]《卡拉馬佐夫兄弟》卷三(按照德語譯本)。

    &mdash&mdash原注 [151]《群魔》卷一。

    &mdash&mdash原注 [152]《群魔》卷一。

    &mdash&mdash原注 [153]指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紀德有朋友在軍隊的衛生部門中服役。

     [154]《群魔》卷一。

    &mdash&mdash原注 [155]《聖經·新約·馬太福音》第18章第3節。

     [156]紀德在第五次講座中已經引用了這一段,見上文。

     [157]見《選集》。

    &mdash&mdash原注 [158]比内&mdash桑格萊先生寫過一本書,題目叫《耶稣基督的瘋狂》,在其中,他試圖否定基督和基督教教義的重要性,他認為基督是瘋了,他有一種生理上的缺陷。

    &mdash&mdash原注 [159]切薩雷·龍布羅索(1835&mdash1909),意大利醫生和犯罪心理學家。

    諾爾多(1849&mdash1923),法國心理生理學家。

     [160]《群魔》卷二。

    &mdash&mdash原注 [161]《群魔》卷二。

    &mdash&mdash原注 [162]《群魔》卷二。

    &mdash&mdash原注 [163]普桑(1594&mdash1665),法國畫家。

     [164]《群魔》卷二。

    &mdash&mdash原注 [165]《群魔》卷二。

    &mdash&mdash原注 [166]《群魔》卷二。

    &mdash&mdash原注 [167]《群魔》卷二。

    &mdash&mdash原注 [168]《書信集》。

    &mdash&mdash原注 [169]杜伊勒裡宮在巴黎,曾是法國的王宮。

    巴黎公社期間被焚燒。

     [170]《少年》。

    &mdash&mdash原注 [171]《少年》。

    &mdash&mdash原注 [172]&ldquo大洋州諸島的民族在死去,因為它們不再有一整套的行為準則,不再有判斷善與惡的同一标準。

    &rdquo雷克呂:《地理學》,第XIV卷。

    &mdash&mdash原注 [173]《群魔》卷一。

    &mdash&mdash原注 [174]《群魔》卷二。

    &mdash&mdash原注 [175]《群魔》卷二。

    &mdash&mdash原注 [176]《永恒的丈夫》。

    &mdash&mdash原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