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講座(一)
關燈
小
中
大
大戰前不久,我準備為夏爾·貝玑[35]的《叢刊》寫作一部《陀思妥耶夫斯基傳》,我決心按照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和《米開朗琪羅傳》的榜樣來寫,因為,那确實是兩部極其出色的專題論著。
但是戰争來了,我不得不把原先為此準備的筆記擱到一旁。
很長時間裡,我忙于其他的事務,沉湎于其他的煩惱,我幾乎已經放棄了我的寫作計劃,但是最近,為了紀念陀思妥耶夫斯基誕辰一百周年,雅克·科波請我在老鴿棚劇院的紀念大會上做了一次發言。
于是,我又拿起了那一沓筆記,重新讀了一遍。
隔了一段時間再來讀,我覺得,我在那上面記錄下來的思想很值得我們注意;但是,要把它們闡釋清楚,一部傳記所要求的那種編年史順序的寫法并不是最好的。
那些思想,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每一部偉大作品中把它們編織在一起,形成像厚厚的發辮那樣的東西,我們往往很難将它們理清,但是,我們在一本書到另一本書中,到處可以發現它們。
它們對我十分重要,更何況我把它們變成了我自己的思想。
假如我一本書一本書地來講,我将無法避免重複的叙述。
那麼,最好還是采取其他的方式。
通過從一本書到另一本書地追尋這些思想,我試圖把它們歸納出來,透過表面上的雜亂,盡可能清楚地掌握它們,并且向你們進行闡述。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是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和倫理學家的思想,因為陀思妥耶夫斯基本身既是心理學家,又是社會學家和倫理學家&mdash&mdash當然,他首先是個小說家。
我的講話中要談的,正是這些思想。
但是,由于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這些思想從來不以原始的狀态出現,而是附屬于表達了這些思想的一個個人物(由此,恰好産生了它們的混亂性和它們的相對性);另外,還因為,我自己也在考慮盡可能地避免抽象化,盡可能地給予這些思想以生動的形式,所以,我想首先跟你們談一談陀思妥耶夫斯基其人,談談他生活中的幾個事件,這将有助于我們更好地顯現他的性格,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勾勒出他的形象。
我原先打算,為我在戰前準備寫的那部傳記前面加一篇導言,首先來分析一下一般人對這位偉人的通常評價。
為了說明這一點,我本來會把陀思妥耶夫斯基跟盧梭做一番比較,而這個比較不會是武斷的:他們兩人的天性确實有着很深刻的一緻&mdash&mdash無怪乎盧梭的《忏悔錄》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産生了一種巨大的影響。
但是,在我看來,盧梭從他生命的一開始起,就已經被普魯塔克[36]毒害了。
通過普魯塔克,盧梭自己對偉人就形成了略帶幾分浮誇和張狂的概念。
他在自己的面前擺上了一尊想象中的英雄的雕像,他自己一輩子都在盡力地效仿它。
他試圖成為他想顯現的那種人。
我同意說,他對他自己的描繪是真誠的;但是,他老是在考慮自己的行為舉止,那是一種傲慢在支配着他的言行。
拉布呂耶爾[37]以下這段話說得再精彩不過了: 虛假的偉大是憤世的、難以接近的:它感到了自己的軟弱,所以躲藏起來,或許至少也不正面出現,隻在迫不得已之時才勉強露面,以吓唬一下人們,它從來不暴露本相,也就是說,從來不顯露其真正的渺小。
如果說,我在這段話裡面沒有認出盧梭的面目,那麼相反,當我讀到下面這段話時,我卻聯想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 真正的偉大是自由的、溫和的、随便的、通俗的;它讓人觸摸,讓人擺弄,即便被人從近處細看,它也不會有絲毫的損傷;人們越是了解它,就越是贊賞它。
它出于好意向下層卑躬屈膝,然後又毫不費力地恢複自然狀态;有時候,它放任自流,不修邊幅,在優勢中放松懈怠,但始終能夠重新獲得優勢,并善于加以發揮&hellip&hellip 的确,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身上,從來沒有過矯揉造作,也沒有過裝腔作勢。
他從來不把自己看成是一個超人;再沒有比他更謙卑、更富人情味的人了;我甚至認為,一個高傲的人實在是無法完全理解他的。
謙卑這個詞不斷出現在他的《書信集》和作品中: 他為什麼會拒絕我呢?我根本就不是在強求,我隻是在謙卑地懇求。
(1869年11月23日的信) 我不強求,我謙卑地懇求。
(1869年12月7日) 我發出最謙卑的請求。
(1870年2月12日) &ldquo他常常以某種謙卑讓我吃驚&rdquo,《少年》中的少年這樣談到他的父親。
當他試圖弄明白他父親和他母親之間可能有過的關系,以及他們愛情的性質時,他想起了他父親的一句話:&ldquo她出于謙卑而嫁給了我。
&rdquo[38] 我最近讀到了亨利·博爾多先生[39]的一篇采訪錄,其中的一句話稍稍有些讓我驚訝:&ldquo首先要努力去認識自己。
&rdquo采訪者恐怕是理解不了的&mdash&mdash當然,一個自我探尋的文學家是在做一種很大的冒險,這就是找到自我的冒險。
從此以後,他就隻寫冷冰冰的、符合自己的、果斷的作品了。
他模仿他自己。
假如他知道他的線條、他的界限,那是為了不再超越它們。
他不再害怕顯得不真誠,他害怕顯得前後不一。
真正的藝術家在創作時,總是處于對自己的半無意識中。
他實際上并不知道自己是誰。
他隻有透過自己的作品,以自己的作品,在自己的作品之後,才能真的認識自己&hellip&hellip陀思妥耶夫斯基從來就沒有尋找過自己,他隻是狂熱地投身于自己的作品之中。
他迷失在他書中的每一個人物身上,因為,在他們每個人的身上,我們都能找到他。
過一會兒,我們将看到,一旦他要以自己的名義來說話,他就該有多麼笨拙;而相反,當他本人的思想通過人物的口來表達時,他又是多麼雄辯啊。
他正是通過賦予人物以生命,才找到了他自己。
他就活在他們每一個的身上,他這樣把自己交托給了人物的多樣化,其最初的效果,就是保護了自身的前後不連貫。
我不知道還有哪一個作家比陀思妥耶夫斯基還更充滿自我矛盾,更前後不連貫;尼采會說,這是&ldquo對立性&rdquo。
如果他不是一個小說家,而是一個哲學家的話,他可能會更有條理地把自己的思想理順,但那樣一來,我們就會失去最好的東西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活中的事件,無論它們多麼具有悲劇性,也還是一些表面上的事件。
使他激動不安的激情,似乎深深地震撼了他;但是,在此之外,永遠還留有一個私密的區域,一個連種種事件、種種激情都無法達及的區域。
關于這一點,他的一句短短的話會給我們以啟迪,隻要我們把這句話跟另一段文字做一個比較的話。
他在《死屋手記》中寫道: 沒有一個人活着而沒有一個目的,并為實現這一目的而付出某種努力。
目的和希望一旦消失,憂慮就常常會把人變成一個魔怪&hellip&hellip 但是,這時,他興許對這一目的有所誤會,因為,他立即就在下文中說: 我們所有人的目的,就是自由,就是走出苦役營。
[40] 這是他在1861年寫的。
而這就是他當時認定的一個目的。
當然,他因可怕的囚禁而痛苦不堪(他在西伯利亞待了四年,又服了六年的強迫兵役),他痛苦不堪;但是,一旦他重獲自由,他就能意識到,他真正的目的,他真正希望得到的自由,是某種更為深刻的東西,它跟從監獄中釋放出來并無什麼關系。
在1877年,他寫了這句非凡的話,我願将它與我剛才讀的那一段做個比較: 不應該為了任何目的而糟蹋生命。
[41] 如此,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看來,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高級的、秘密的&mdash&mdash甚至對我們自己來說也往往是秘密的&mdash&mdash生存理由,它完全不同于我們多數人為自己的生命制定的外在目的。
但是,我們首先還是來看看這個人,看看這位費奧多爾·米哈伊洛維奇·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什麼樣的人吧。
他的朋友裡森坎普是這樣描繪他的,那是在1841年,他當時二十歲: 一張圓圓的臉,胖嘟嘟的;一個稍稍有點上翹的鼻子;淺栗色的頭發,剪得短短的。
一個很大的腦門,稀疏的
但是戰争來了,我不得不把原先為此準備的筆記擱到一旁。
很長時間裡,我忙于其他的事務,沉湎于其他的煩惱,我幾乎已經放棄了我的寫作計劃,但是最近,為了紀念陀思妥耶夫斯基誕辰一百周年,雅克·科波請我在老鴿棚劇院的紀念大會上做了一次發言。
于是,我又拿起了那一沓筆記,重新讀了一遍。
隔了一段時間再來讀,我覺得,我在那上面記錄下來的思想很值得我們注意;但是,要把它們闡釋清楚,一部傳記所要求的那種編年史順序的寫法并不是最好的。
那些思想,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每一部偉大作品中把它們編織在一起,形成像厚厚的發辮那樣的東西,我們往往很難将它們理清,但是,我們在一本書到另一本書中,到處可以發現它們。
它們對我十分重要,更何況我把它們變成了我自己的思想。
假如我一本書一本書地來講,我将無法避免重複的叙述。
那麼,最好還是采取其他的方式。
通過從一本書到另一本書地追尋這些思想,我試圖把它們歸納出來,透過表面上的雜亂,盡可能清楚地掌握它們,并且向你們進行闡述。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是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和倫理學家的思想,因為陀思妥耶夫斯基本身既是心理學家,又是社會學家和倫理學家&mdash&mdash當然,他首先是個小說家。
我的講話中要談的,正是這些思想。
但是,由于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這些思想從來不以原始的狀态出現,而是附屬于表達了這些思想的一個個人物(由此,恰好産生了它們的混亂性和它們的相對性);另外,還因為,我自己也在考慮盡可能地避免抽象化,盡可能地給予這些思想以生動的形式,所以,我想首先跟你們談一談陀思妥耶夫斯基其人,談談他生活中的幾個事件,這将有助于我們更好地顯現他的性格,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勾勒出他的形象。
我原先打算,為我在戰前準備寫的那部傳記前面加一篇導言,首先來分析一下一般人對這位偉人的通常評價。
為了說明這一點,我本來會把陀思妥耶夫斯基跟盧梭做一番比較,而這個比較不會是武斷的:他們兩人的天性确實有着很深刻的一緻&mdash&mdash無怪乎盧梭的《忏悔錄》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産生了一種巨大的影響。
但是,在我看來,盧梭從他生命的一開始起,就已經被普魯塔克[36]毒害了。
通過普魯塔克,盧梭自己對偉人就形成了略帶幾分浮誇和張狂的概念。
他在自己的面前擺上了一尊想象中的英雄的雕像,他自己一輩子都在盡力地效仿它。
他試圖成為他想顯現的那種人。
我同意說,他對他自己的描繪是真誠的;但是,他老是在考慮自己的行為舉止,那是一種傲慢在支配着他的言行。
拉布呂耶爾[37]以下這段話說得再精彩不過了: 虛假的偉大是憤世的、難以接近的:它感到了自己的軟弱,所以躲藏起來,或許至少也不正面出現,隻在迫不得已之時才勉強露面,以吓唬一下人們,它從來不暴露本相,也就是說,從來不顯露其真正的渺小。
如果說,我在這段話裡面沒有認出盧梭的面目,那麼相反,當我讀到下面這段話時,我卻聯想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 真正的偉大是自由的、溫和的、随便的、通俗的;它讓人觸摸,讓人擺弄,即便被人從近處細看,它也不會有絲毫的損傷;人們越是了解它,就越是贊賞它。
它出于好意向下層卑躬屈膝,然後又毫不費力地恢複自然狀态;有時候,它放任自流,不修邊幅,在優勢中放松懈怠,但始終能夠重新獲得優勢,并善于加以發揮&hellip&hellip 的确,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身上,從來沒有過矯揉造作,也沒有過裝腔作勢。
他從來不把自己看成是一個超人;再沒有比他更謙卑、更富人情味的人了;我甚至認為,一個高傲的人實在是無法完全理解他的。
謙卑這個詞不斷出現在他的《書信集》和作品中: 他為什麼會拒絕我呢?我根本就不是在強求,我隻是在謙卑地懇求。
(1869年11月23日的信) 我不強求,我謙卑地懇求。
(1869年12月7日) 我發出最謙卑的請求。
(1870年2月12日) &ldquo他常常以某種謙卑讓我吃驚&rdquo,《少年》中的少年這樣談到他的父親。
當他試圖弄明白他父親和他母親之間可能有過的關系,以及他們愛情的性質時,他想起了他父親的一句話:&ldquo她出于謙卑而嫁給了我。
&rdquo[38] 我最近讀到了亨利·博爾多先生[39]的一篇采訪錄,其中的一句話稍稍有些讓我驚訝:&ldquo首先要努力去認識自己。
&rdquo采訪者恐怕是理解不了的&mdash&mdash當然,一個自我探尋的文學家是在做一種很大的冒險,這就是找到自我的冒險。
從此以後,他就隻寫冷冰冰的、符合自己的、果斷的作品了。
他模仿他自己。
假如他知道他的線條、他的界限,那是為了不再超越它們。
他不再害怕顯得不真誠,他害怕顯得前後不一。
真正的藝術家在創作時,總是處于對自己的半無意識中。
他實際上并不知道自己是誰。
他隻有透過自己的作品,以自己的作品,在自己的作品之後,才能真的認識自己&hellip&hellip陀思妥耶夫斯基從來就沒有尋找過自己,他隻是狂熱地投身于自己的作品之中。
他迷失在他書中的每一個人物身上,因為,在他們每個人的身上,我們都能找到他。
過一會兒,我們将看到,一旦他要以自己的名義來說話,他就該有多麼笨拙;而相反,當他本人的思想通過人物的口來表達時,他又是多麼雄辯啊。
他正是通過賦予人物以生命,才找到了他自己。
他就活在他們每一個的身上,他這樣把自己交托給了人物的多樣化,其最初的效果,就是保護了自身的前後不連貫。
我不知道還有哪一個作家比陀思妥耶夫斯基還更充滿自我矛盾,更前後不連貫;尼采會說,這是&ldquo對立性&rdquo。
如果他不是一個小說家,而是一個哲學家的話,他可能會更有條理地把自己的思想理順,但那樣一來,我們就會失去最好的東西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活中的事件,無論它們多麼具有悲劇性,也還是一些表面上的事件。
使他激動不安的激情,似乎深深地震撼了他;但是,在此之外,永遠還留有一個私密的區域,一個連種種事件、種種激情都無法達及的區域。
關于這一點,他的一句短短的話會給我們以啟迪,隻要我們把這句話跟另一段文字做一個比較的話。
他在《死屋手記》中寫道: 沒有一個人活着而沒有一個目的,并為實現這一目的而付出某種努力。
目的和希望一旦消失,憂慮就常常會把人變成一個魔怪&hellip&hellip 但是,這時,他興許對這一目的有所誤會,因為,他立即就在下文中說: 我們所有人的目的,就是自由,就是走出苦役營。
[40] 這是他在1861年寫的。
而這就是他當時認定的一個目的。
當然,他因可怕的囚禁而痛苦不堪(他在西伯利亞待了四年,又服了六年的強迫兵役),他痛苦不堪;但是,一旦他重獲自由,他就能意識到,他真正的目的,他真正希望得到的自由,是某種更為深刻的東西,它跟從監獄中釋放出來并無什麼關系。
在1877年,他寫了這句非凡的話,我願将它與我剛才讀的那一段做個比較: 不應該為了任何目的而糟蹋生命。
[41] 如此,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看來,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高級的、秘密的&mdash&mdash甚至對我們自己來說也往往是秘密的&mdash&mdash生存理由,它完全不同于我們多數人為自己的生命制定的外在目的。
但是,我們首先還是來看看這個人,看看這位費奧多爾·米哈伊洛維奇·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什麼樣的人吧。
他的朋友裡森坎普是這樣描繪他的,那是在1841年,他當時二十歲: 一張圓圓的臉,胖嘟嘟的;一個稍稍有點上翹的鼻子;淺栗色的頭發,剪得短短的。
一個很大的腦門,稀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