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色花

關燈
前來也正為此事。

    上次之後,我立刻着手畫稿,無數次修改總算做成底圖,便拿來此處&hellip&hellip總之您先看看,若有任何不滿意之處,無須多慮,還請一一指出,我再根據您的意見精化底圖。

    &rdquo 說着,他便将攜帶來的底圖面朝禅尼展開,然後靜靜地等候托付人的感想。

     那是一幅年輕武士的肖像畫。

     底圖還未雕琢細節、塗染色彩,但改過多次的線條重疊在畫面上,可以清晰地看出畫者所下的苦心。

    雖說還是未完品,但整體構圖也好、一筆一畫的功力也好,都已具備了足以供人欣賞的力道和靈魂。

     &ldquo如何?&rdquo 三人的臉都聚焦在同一個焦點上。

     三個人沉默地思索着,忽然松琴尼的眼中湧滿淚水:&ldquo啊&hellip&hellip何其相似啊!&rdquo 她似看非看地在畫中看到了已故兄長的身影。

     &ldquo真的,确實和那位大人一模一樣。

    &rdquo阿通也一同慨歎道:&ldquo我也一眼就辨出來了。

    這一定是我心中浮現的那位大人。

    &rdquo 禅尼為掩飾淚水,接過話題問:&ldquo這幅畫像,阿通覺得是誰呢?&rdquo &ldquo應該是禅尼大人的兄長吧。

    &rdquo &ldquo啊,真是&hellip&hellip&rdquo禅尼臉上不禁浮現出滿滿的懷念,道:&ldquo你猜得不錯。

    那麼,你又是如何明白的呢?&rdquo &ldquo這個嘛,一般武人的畫像,不管哪個,要麼看起來很強,要麼就彰顯其威勢。

    但這幅畫上之人既未穿甲胄、倚靠桌幾卻未有采配,也未衣冠束帶,就好像附近山中的一介草武士,穿着無袖胴衣下着日常袴褲,随意地盤腿坐着。

    唯一不同的是其身旁有大量書籍,膝上還攤開一本正準備閱讀,這是一般草武士沒有的。

    &rdquo &ldquo僅靠這些便立即想起貧尼的兄長嗎?&rdquo &ldquo不,還有更明顯的地方,那就是雖是武人卻不似武人的面容,看起來與其說是體弱,更像帶病之身。

    兄長大人學問精深,聰明睿智,卻不幸早逝,這幅畫不正将其貌态栩栩如生地表現出來了嗎?&rdquo &ldquo沒錯&hellip&hellip的确如此。

    貧尼也覺得像是見到了生前的兄長一般。

    &rdquo &ldquo再者,您看他小袖上的家紋,圓圈中繡有茑葉紋。

    從這座庵院後爬上菩提山上的城池,那裡的古老屋瓦上也能看到這種圓茑紋。

    我想已不必多說,曾經作為城主住在菩提山上,之後隐居栗原山,受羽柴秀吉大人多次拜請,不得已加入秀吉大人麾下,後進攻中國時,在平井山長陣中罹患重病,最終不幸去世的竹中半兵衛重治大人正是這畫中之人&hellip&hellip禅尼大人,我猜對了吧?&rdquo &ldquo&hellip&hellip&rdquo 無法抑制的思緒令禅尼緊閉雙眼,臉側向一邊埋下了頭,什麼話也回答不出來。

     說到這位竹中半兵衛的妹妹,不必多問,松琴尼正是那位為了重病兄長而落發為尼,籠居栗原山中如百合般凄楚可人、喚作阿夕的女子。

     下山後,置身于時代的潮流和權力之中,就連貞節如竹的兄長也難逃以軍師身份奉公于秀吉的命運。

    更何況少女阿夕,被秀吉看中後,終難抵擋他的情熱誘惑,成為了他的側室也實屬無奈。

     不過此事卻是兄長半兵衛一生中不為人知的痛處,阿夕對此也早有察覺,一直期待着遠離秀吉寵幸之日的到來,而那一天就是兄長死于平井山陣營的日子。

     阿夕借此向秀吉請辭。

    遭遇半兵衛之死,秀吉也正沉浸于悲歎之中,毫不猶豫地準許了她的請求。

    于是阿夕抱着兄長的遺骨返回了家鄉美濃,落發更名,以松琴尼的身份開始了全新的庵院生活,清享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