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輪·月輪

關燈
子背在背上,是個男孩兒,名字叫楊景福。

     來送行的人有十五六個,行李放在一頭騾子和一輛雞公車上。

     &ldquo拾次郎,挺重的吧,路還遠着呢,把孩子放車上吧。

    &rdquo途中一個送行的人說道。

     于是,拾次郎把孩子移到了車上。

    這種車是車輪很大的手推車,因為是平地山路通用的貨車,所以特意在齒輪軸上加了油,車輪一轉動就會發出類似公雞叫的吱吱聲,因而得名雞公車。

    被放在行李之間,孩子特别高興,時不時地撥弄撥弄米粉,舔舔饴糖。

     就這樣或夜宿船上,或投宿客棧,幾天後終于到了揚子江畔的德化縣。

    有送行的人在途中三三兩兩地離去,送至此處的人不久也都回去了。

     五郎大夫主仆就住在船上等待到金陵的船隻。

    終于得知今晚有從黃浦江江口出發的船。

    現在天時尚早。

    船上的夥計拿着一個薄紙包走過來說:&ldquo有一個瘦瘦的美麗女子讓我把這個交給老爺,說完放下包就走了。

    &rdquo 他們問了容貌和年齡,知道應該是梨琴。

    五郎大夫奇怪地打開紙包,裡面是這些年五郎大夫很想要卻怎麼也得不到的陶瓷制作秘籍。

    這本書的所有者是窯場的頭領,一個很頑固的人。

    這個人時而說着&ldquo這秘籍不能賣給日本人&rdquo,時而又提出異常高價,漸漸地五郎大夫隻好放棄了。

     &ldquo梨琴是怎麼弄到手的呢?&rdquo把孩子托付給船上的人,五郎大夫和拾次郎一起在城中到處找着剛露過面的梨琴。

    但最終也沒有找到,到處都不見梨琴的蹤影。

    太陽西沉,夜已漸深。

    船上的夥計告訴他們船快開了。

    慌忙中他們讓人幫忙把孩子和行李運到黃浦江岸邊,坐上了蘆葦叢中的小船。

    他們要坐的船停在江心,要坐小船過去。

    因為害怕漆黑的江水,船一開始劃,孩子就哭了起來。

     &ldquo别哭,别哭,哭什麼呀,&hellip&hellip好了,好了。

    &rdquo這時不知從何處傳來了琵琶聲。

    因為蘆葦的遮擋,他們無法看到岸邊的情景。

     &ldquo啊,難道是梨琴?&rdquo五郎大夫四處張望着說。

    梨琴也彈得一手好琵琶。

    可是,搖橹的船家無情地說:&ldquo老爺,您不知道嗎?這德化縣的水岸有古時詩人白樂天留下的著名的《琵琶行》,此地也有一琵琶亭。

    現在有一些坐在船上彈琵琶招攬客人的歌伎,要是您想的話,用手敲敲船舷,招呼一聲,她們馬上就會劃過來的。

    &rdquo五郎大夫仿佛沒聽見似的,凝望着暗處。

     琵琶聲停了。

    一艘小船從蘆葦叢中劃了出來。

    在蘆葦的陰影中,那艘小船顯現出來。

    淡淡的燈光透過竹編的席子傾瀉而下。

    在燈光中,他們看到了一張戴着耳環的白皙面孔。

    不是梨琴。

    但在這星空之下,波光之上,此時的五郎大夫和這個女子在某些方面卻是心意相通的。

    他獨自想着:&ldquo即使回到日本,肉體分别,心卻絕不會分離。

    就像花粉從一朵花到另一朵花,就像大地生出新的生命,在大自然的幫助下開花、結果。

    雖然相隔千裡,但是風土人情都十分相似的兩國卻有着文化交流,這交流如同雨水和大海的交流,幾千年前就自然地進行着。

    &rdquo 長江的秋夜,五郎大夫在一直順揚子江向東而下的船上這樣想着:&ldquo自己逆江而來,也是源于此,是曆史的使命。

    與自己血脈相連的祖先伊藤五郎大夫也服侍道元禅師來到中國。

    臨濟宗創始人榮西禅師和古時候年輕的遣唐使們都是如此。

    同樣,中國自秦漢開始就有無數人移居日本。

    他們已經完全彼此融合,血脈也合二為一了。

    &rdquo &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 (1)阿倍仲麻呂的《望鄉詩》。

    阿倍仲麻呂,日本奈良時代遣唐留學生。

    因喜愛中華文化,不願離去,終老于中土。

    中文名朝(晁)衡,他是中日文化交流傑出的使者。

    與李白、王維等人有密切交往。

    著有《古今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