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 從鲱魚到牡蛎
關燈
小
中
大
而諸神在奧林匹亞山,兩者并沒有什麼直接聯系。
它的後果就是使牡蛎的價格從一打60生丁飙升到一法郎30生丁。
大家十分氣憤。
牡蛎這麼好吃的食物就要離開我們了。
按照維爾-帕裡斯博士的說法,牡蛎可是唯一一種不會讓人感到消化不良的營養食品。
&ldquo牡蛎&rdquo一詞開始是由古希臘人說的,我認為這離不開阿裡斯提得斯被放逐這件事。
有一個雅典人竟然說&ldquo我十分厭煩把阿裡斯提得斯叫作正義的化身&rdquo,而且還投票支持放逐。
放逐阿裡斯提得斯是通過牡蛎貝殼來完成的。
大量的貝殼被放進了他的選票箱裡,一枚牡蛎貝殼代表有一個人贊同他被放逐的選票。
希臘人從恰納卡萊海峽弄來牡蛎,塞斯托斯集中了大量的牡蛎。
塞斯托斯大家都聽說過吧,就是利安德跳海幽會的地方。
古希臘流傳着這樣一個說法,住在塞斯托斯對岸的一個青年,也就是利安德,與住在塞斯托斯的女祭司赫羅相愛。
每天晚上赫羅都會點亮火把,讓利安德過海來找她。
很不幸,有一個夜晚海上起了風暴,利安德溺死海中。
聽到這個消息後,赫羅也跳海自盡。
我當年經過博斯普魯斯海峽時吃過塞斯托斯的牡蛎,也沒有覺得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羅馬人跟希臘人不一樣,他們把牡蛎當作聖物。
如果桌子上沒有冰鎮生牡蛎或者加隆醬汁蘸熟牡蛎就不能算宴席。
加隆醬汁沒什麼特别的,就是一種鹹味魚醬,普林尼将它的制作配方留給了我們。
羅馬人按照牡蛎的質量将其分為若幹等級。
一等的牡蛎是盧克林湖的,其餘依次為塔倫塔姆牡蛎和克爾切西牡蛎。
後來,他們又覺得大不列颠海岸的牡蛎最好。
著名美食家阿皮休斯因為家裡就剩下600萬到800萬的塞斯特斯,也就是150萬到200萬法郎而割腕自殺。
他要是活在現在這個時代,光靠他發現的牡蛎的存放方法這個專利,就可以養活自己一輩子。
在法國,一般用撈泥船捕撈牡蛎。
漁民把有牡蛎的海岸分成若幹個區域輪流捕撈,要不這樣做,牡蛎很可能會被撈完。
當某一區作業時,其他區就讓牡蛎生長,直至長到符合市場需求。
每年的5月至8月是不讓捕撈牡蛎的。
人們開玩笑說到沒有&ldquoR&rdquo的月份就吃不到牡蛎了,因為12個月的這幾個單詞裡,其他8個月份都有&ldquoR&rdquo這個字母。
不過老天眷顧我們,這幾個月贻貝恰巧上市。
幾乎沒有人吃剛剛捕撈到的牡蛎,至少像盧庫魯斯和布裡亞-薩瓦蘭這樣的大美食家的追從者不會違背這一點。
他們一定會把牡蛎放進一個深一米的特殊池子中,在池底的木闆或沙子上放置一段時間才吃。
公元前250年,羅馬人塞爾吉尤斯·奧拉塔萌生了一個将牡蛎放到盧克林湖裡育肥的想法。
于是他做起了牡蛎生意。
在他精心培育下牡蛎又肥又大,他也因為牡蛎而成了富豪。
我們一般吃的是奧斯坦德牡蛎、綠牡蛎、扁平牡蛎和馬雷納牡蛎,其實都是同一物種,隻是品種不同罷了。
牡蛎的卵極小,肉眼幾乎看不到。
盧溫霍伊克大概計算了一下,做一塊兒童蛋糕得100萬粒牡蛎卵。
剛從母親殼裡出來的小牡蛎是能動的。
大自然讓這種固定動物的幼蟲動得了,是方便它們去自己的附着地點。
不過選附着點時它得特别注意,因為一旦選定就得固定在這個地方終其一生。
在雷格内維爾牡蛎池,養殖牡蛎的人分别鋪上普通的磚瓦和成捆的木條,模拟海底和潮漲潮落的海灘,看看究竟哪種環境更适合牡蛎生長。
後來他們發現犯了一個很嚴重的錯誤。
木條上沾着很多黏液,小牡蛎肯定不願意附在上面。
瓦片倒是赢得了牡蛎的喜歡,把它看成自己的另外一塊貝殼。
可是,你要是想從瓦片上把牡蛎弄下來,就會造成真正的貝殼破碎或者整個都粘在瓦片上&mdash&mdash&ldquo堅守一地,至死不渝&rdquo成為牡蛎們的宣言。
養殖牡蛎的人又嘗試在瓦片上鋪報紙,心想這樣就隻有牡蛎的尾巴粘在上邊了。
牡蛎倒是很配合地附在報紙上,可報紙卻不願意安心地附在瓦片上。
而且,我覺得并不是所有的報紙都能使用。
有的報紙含有有毒物質,牡蛎會受到侵害,跟那些附在威尼斯遊船的銅質部件上的小夥伴的命運一樣,最後都會萎縮。
牡蛎到底能活多久,迄今仍是個謎。
因為它們還沒活多長時間就成為人們的盤中餐。
就算僥幸躲過的,能活多久隻有神仙知道。
該怎樣烹制牡蛎呢?其實做法很簡單,而且全世界都差不多。
剝開殼子,掏出肉,滴幾滴檸檬汁,然後一口吞掉。
以前有人也說不要一口吞下去,要咀嚼,才能品嘗到牡蛎肝裡的味道。
要求嚴格的美食者會用醋、胡椒粉、蔥花兌成的調味汁蘸着吃。
有一種人吃牡蛎時什麼都不蘸,就直接吞下去,我覺得這才稱得上是真正的牡蛎愛好者。
它的後果就是使牡蛎的價格從一打60生丁飙升到一法郎30生丁。
大家十分氣憤。
牡蛎這麼好吃的食物就要離開我們了。
按照維爾-帕裡斯博士的說法,牡蛎可是唯一一種不會讓人感到消化不良的營養食品。
&ldquo牡蛎&rdquo一詞開始是由古希臘人說的,我認為這離不開阿裡斯提得斯被放逐這件事。
有一個雅典人竟然說&ldquo我十分厭煩把阿裡斯提得斯叫作正義的化身&rdquo,而且還投票支持放逐。
放逐阿裡斯提得斯是通過牡蛎貝殼來完成的。
大量的貝殼被放進了他的選票箱裡,一枚牡蛎貝殼代表有一個人贊同他被放逐的選票。
希臘人從恰納卡萊海峽弄來牡蛎,塞斯托斯集中了大量的牡蛎。
塞斯托斯大家都聽說過吧,就是利安德跳海幽會的地方。
古希臘流傳着這樣一個說法,住在塞斯托斯對岸的一個青年,也就是利安德,與住在塞斯托斯的女祭司赫羅相愛。
每天晚上赫羅都會點亮火把,讓利安德過海來找她。
很不幸,有一個夜晚海上起了風暴,利安德溺死海中。
聽到這個消息後,赫羅也跳海自盡。
我當年經過博斯普魯斯海峽時吃過塞斯托斯的牡蛎,也沒有覺得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羅馬人跟希臘人不一樣,他們把牡蛎當作聖物。
如果桌子上沒有冰鎮生牡蛎或者加隆醬汁蘸熟牡蛎就不能算宴席。
加隆醬汁沒什麼特别的,就是一種鹹味魚醬,普林尼将它的制作配方留給了我們。
羅馬人按照牡蛎的質量将其分為若幹等級。
一等的牡蛎是盧克林湖的,其餘依次為塔倫塔姆牡蛎和克爾切西牡蛎。
後來,他們又覺得大不列颠海岸的牡蛎最好。
著名美食家阿皮休斯因為家裡就剩下600萬到800萬的塞斯特斯,也就是150萬到200萬法郎而割腕自殺。
他要是活在現在這個時代,光靠他發現的牡蛎的存放方法這個專利,就可以養活自己一輩子。
在法國,一般用撈泥船捕撈牡蛎。
漁民把有牡蛎的海岸分成若幹個區域輪流捕撈,要不這樣做,牡蛎很可能會被撈完。
當某一區作業時,其他區就讓牡蛎生長,直至長到符合市場需求。
每年的5月至8月是不讓捕撈牡蛎的。
人們開玩笑說到沒有&ldquoR&rdquo的月份就吃不到牡蛎了,因為12個月的這幾個單詞裡,其他8個月份都有&ldquoR&rdquo這個字母。
不過老天眷顧我們,這幾個月贻貝恰巧上市。
幾乎沒有人吃剛剛捕撈到的牡蛎,至少像盧庫魯斯和布裡亞-薩瓦蘭這樣的大美食家的追從者不會違背這一點。
他們一定會把牡蛎放進一個深一米的特殊池子中,在池底的木闆或沙子上放置一段時間才吃。
公元前250年,羅馬人塞爾吉尤斯·奧拉塔萌生了一個将牡蛎放到盧克林湖裡育肥的想法。
于是他做起了牡蛎生意。
在他精心培育下牡蛎又肥又大,他也因為牡蛎而成了富豪。
我們一般吃的是奧斯坦德牡蛎、綠牡蛎、扁平牡蛎和馬雷納牡蛎,其實都是同一物種,隻是品種不同罷了。
牡蛎的卵極小,肉眼幾乎看不到。
盧溫霍伊克大概計算了一下,做一塊兒童蛋糕得100萬粒牡蛎卵。
剛從母親殼裡出來的小牡蛎是能動的。
大自然讓這種固定動物的幼蟲動得了,是方便它們去自己的附着地點。
不過選附着點時它得特别注意,因為一旦選定就得固定在這個地方終其一生。
在雷格内維爾牡蛎池,養殖牡蛎的人分别鋪上普通的磚瓦和成捆的木條,模拟海底和潮漲潮落的海灘,看看究竟哪種環境更适合牡蛎生長。
後來他們發現犯了一個很嚴重的錯誤。
木條上沾着很多黏液,小牡蛎肯定不願意附在上面。
瓦片倒是赢得了牡蛎的喜歡,把它看成自己的另外一塊貝殼。
可是,你要是想從瓦片上把牡蛎弄下來,就會造成真正的貝殼破碎或者整個都粘在瓦片上&mdash&mdash&ldquo堅守一地,至死不渝&rdquo成為牡蛎們的宣言。
養殖牡蛎的人又嘗試在瓦片上鋪報紙,心想這樣就隻有牡蛎的尾巴粘在上邊了。
牡蛎倒是很配合地附在報紙上,可報紙卻不願意安心地附在瓦片上。
而且,我覺得并不是所有的報紙都能使用。
有的報紙含有有毒物質,牡蛎會受到侵害,跟那些附在威尼斯遊船的銅質部件上的小夥伴的命運一樣,最後都會萎縮。
牡蛎到底能活多久,迄今仍是個謎。
因為它們還沒活多長時間就成為人們的盤中餐。
就算僥幸躲過的,能活多久隻有神仙知道。
該怎樣烹制牡蛎呢?其實做法很簡單,而且全世界都差不多。
剝開殼子,掏出肉,滴幾滴檸檬汁,然後一口吞掉。
以前有人也說不要一口吞下去,要咀嚼,才能品嘗到牡蛎肝裡的味道。
要求嚴格的美食者會用醋、胡椒粉、蔥花兌成的調味汁蘸着吃。
有一種人吃牡蛎時什麼都不蘸,就直接吞下去,我覺得這才稱得上是真正的牡蛎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