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從水到鲟魚

關燈
路。

    裝鲟魚的大盤子架在一條長六七米長的梯子上,兩名廚師助理将它扛在肩膀上。

    在音樂和賓客們的稱贊聲中,隊伍開始圍着餐桌遊行。

    此情此景讓人驚歎,賓客們開始不顧一切,争先恐後地站到椅子上來看這條魚。

     遊行結束後,大家掌聲雷動,此時應該将魚分切了,誰知有一個擡魚的人腳下一滑,一條腿跪倒在地,魚立馬從梯子上翻落到地上。

     一陣驚叫聲,與其說是發自大家的嘴巴,不如說是發自胃裡。

    瞬間議論聲四起,無人知曉該如何是好,大家卻都在想辦法。

    最後,還是康巴塞雷斯的聲音壓住了喧鬧聲,那個聲音充滿了古羅馬人的尊嚴:&ldquo将另一條魚擡上來。

    &rdquo 于是開始了另一場遊行,區别是這次有兩個長笛手,四個小提琴手及四個仆人。

    掌聲代替了驚呼聲。

    第一條鲟魚在大家的視線中漸漸消失了。

     我曾在海邊住過一段時間,在從烏拉爾到伏爾加的沿海海域旅行,當時是獵捕鲟魚的季節。

    我第一次見到如此壯觀的捕魚場景,在6周到2個月的時間内,獵捕了千萬條重達300磅、體長3~5米的鲟魚。

     在多瑙河中曾經捕到長達6米的鲟魚,它們為了繁殖後代從黑海洄遊,最遠遊到了巴登。

     鲟魚,我講的是魚卵能制成魚子醬的鲟魚,它的肉美味至極,屬于不多見的軟骨魚類。

    它的肉質跟小牛肉一樣易于消化,但是不得不承認,現代人已經不像古人那樣鐘愛鲟魚了。

    古人會在音樂伴奏中食用鲟魚,魚盤要以花環修飾,食魚者、做菜者、上菜者都要求戴上花環。

    阿忒納烏斯曾說,鲟魚在古希臘的餐桌上是一道佳肴。

     在大西洋、地中海、紅海及所有的大江大河裡都能看到鲟魚的蹤、迹。

    16世紀普羅旺斯的鲟魚之多,導緻鲟魚的價格低至每磅1個蘇(1法郎=20蘇)。

     鲟魚在河裡較海裡生長得更加肥美,由于河流很少有風浪,天氣和食物都适合鲟魚生存。

     俄羅斯是獵捕鲟魚的大國,每年都會有鲟魚沿着伏爾加河至烏拉爾河洄遊,這代表着捕魚季節已經來了。

    捕魚的方法體現了漁夫的智慧。

    他們先将河攔起來,因為基本上都是選擇水淺的河段,所以攔河并不難。

    成千上萬條鲟魚洄遊至此,遇到阻攔,就會沿着阻攔帶遊。

    在水深1米處有拉繩,并且繩子上都有魚鈎,部分魚鈎上還有魚餌。

    我覺得挂魚餌是白費力氣的,魚兒四處奔遊,自然會撞到魚鈎被鈎住。

    漁夫們駕駛着漁船來回收魚,船裝滿了就送到屠宰場,那是真正的屠宰場,屠夫們都在拿鐵錘敲擊魚頭,每天有兩三千條鲟魚枉死于此。

     鲟魚屬于十分強壯的動物,就算是健碩的小夥子,被鲟魚用尾巴一甩也會立馬倒地,但它們到了屠宰場,就會完全喪失反抗的能力。

    屠夫們會将它們的脊椎抽掉,它們哀号一聲,蹦起1米高,然後摔落到地上,便送命了。

     用鲟魚脊髓制成的餡餅是深受大家喜愛的,但讓大家更喜愛的是用鲟魚卵做的魚子醬。

    一條鲟魚體内有成千上萬顆魚卵,隻要不暴露在空氣中就能保鮮數天。

    當天捕獲的鲟魚取出卵後用鹽腌制後立馬裝桶密封,跟火藥桶一樣,分别有8磅、15磅、20磅等不同規格,然後銷往各地。

     冬季從1月開始捕撈鲟魚,我曾目睹過,儀式顯得頗為隆重。

    這個日子是大家開會定下來的。

    收到書面通知後,所有漁民來到指定的地點集合,并選出一個人做首領。

    在出發前,首領認真、嚴肅地檢查了捕魚隊伍和裝備,包括一個用繩綁着的鋼鈎。

    在日出之前,兩門加農炮齊鳴,這就是出發的信号,誰先到誰就可以先搶得最佳的捕魚位置。

     讓我和所有漁民大吃一驚的是,當時的伏爾加河和裡海都沒有結冰。

    因此,他們即刻啟動了夏季捕鲟魚的方案。

    實際上,我上面所描述的正是夏季捕鲟魚的場景。

     □香草鲟魚片 取大小适中的鲟魚,注意不是之前所說的那種巨大鲟魚,切成手指厚的魚片放入鍋中,加入豬油、鹽、胡椒、香草、歐芹和蔥花一起煮,使香味滲入魚片中。

    接着攪拌均勻,裹上面包屑烤熟,蘸着辣醬或蛋黃醬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