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塞爾維特案件
關燈
小
中
大
比教皇的宗教法庭工作得更加細緻精确。
塞爾維特的作品還根本沒有真正出版,一千冊書,捆成一包一包,存放在裡昂或者沒有打包,就裝進運書車,源源不斷地送到法蘭克福的書展上去。
塞爾維特自己也沒有親手寄出過幾冊,以緻今天總共隻有三冊書保留下來,而加爾文當時已經弄到一冊。
他立即動手一舉消滅二者:這個異教徒和他的作品。
加爾文對塞爾維特所進行的這第一次(比較鮮為人知的)謀害企圖,就其陰險卑劣而言,其實遠比日後在香佩爾集市廣場上所進行的公開的謀殺要令人反感得多。
因為如果加爾文在收到這本被他視為極端離經叛道的書籍之後,就把他的敵人送到宗教官廳裡去,那他走的是一條公開的誠實的途徑。
他隻消在布道台上号召基督教世界警惕這本書,那麼天主教的宗教法庭就會在短時間内親自在大主教宮殿的陰影之中發現此書的作者。
但是這位宗教改革的領袖省掉了教皇的官廳為此進行調查研究的辛苦,而且是以最為奸刁的方法幫了他們的大忙。
為加爾文大唱贊歌的人試圖在最陰暗的這一點上也對加爾文進行辯護,那是徒勞。
因為他們沒有認清他性格的最深層,卻在試圖洗刷他的性格:加爾文就他個人而言,無疑極為真誠熱忱,具有最為純淨的宗教意志,但是問題如果涉及他的教條,關系到&ldquo事業&rdquo,這時他就立刻變得無所顧忌。
為了他的學說,他的黨派,他就立刻願意(在這點上,他和羅耀拉之間的天壤之别竟變成了完全一緻)贊同任何手段,隻要行之有效。
塞爾維特的著作一到加爾文的手裡,他的最親近的朋友之一,一位名叫紀堯姆·德·特呂的信奉新教的流亡者,就在一五五三年二月十六日從日内瓦寫了一封信到法國給他的表兄安多阿納·阿爾耐,此人是個狂熱的天主教徒,正如德·特呂變成一個狂熱的耶稣教徒一樣。
在這封信裡,德·特呂首先泛泛地贊美了一下信奉新教的日内瓦如何精準地鎮壓了一切異教徒的為非作歹,而在信奉天主教的法國卻讓這類雜草遍地叢生。
可是突然之間,這親切友好的閑聊變得嚴肅起來,暗藏殺機:德·特呂寫道,譬如說現在還有個異教徒在法國那兒正逍遙法外,此人不論在哪裡,隻要被人找到,就理應活活燒死。
人們不由自主地警覺起來。
因為這句話和加爾文當年所做的宣告簡直如出一轍,暗露殺機:塞爾維特若走進日内瓦,他就要設法使得此人不再活着離去。
但是加爾文的幫兇德·特呂,現在說得更加露骨。
他現在公然明确地告密:&ldquo我說的是一個阿拉哥尼亞地區的西班牙人,名叫米蓋爾·塞爾維特,可是自稱米歇爾·德·維勒内夫,操的是醫生的職業,&rdquo并把塞爾維特那本書印好的書名内容提要和前面四頁一并附上。
然後他對這世上的罪惡,發出一聲充滿同情的喟歎,寄去他這封兇殘緻命的信件。
日内瓦的這枚地雷埋得過于巧妙,不可能不立即在所期望的地方爆炸,一切都完全按照這封陰毒的告密信所期望的那樣發生。
那位虔誠的信奉天主教的表兄阿爾耐心慌意亂,一籌莫展地拿着這封告密信到裡昂的教會官廳去,紅衣主教立即十萬火急地召見教皇的宗教法庭法官彼耶爾·奧裡。
由加爾文轉動起來的輪子以令人驚訝的速度向前滾動。
二月二十七日來自日内瓦的告密信抵達,三月十六日米歇爾·德·維勒内夫已經在維埃納押上法庭。
但是,使那些日内瓦虔誠熱心的告密者無比惱火的是:那個安置得殊為巧妙的地雷并未爆炸。
想必有什麼人出手相助,硬是把引線中途切斷。
很可能是維埃納的大主教親自給他的禦醫一個珍貴的信号叫他及時隐蔽。
因為當宗教法庭的法官在維埃納出現時,印刷機已經奇迹般從印刷地點消失,工人們紛紛表白并且發誓賭咒,從來沒有印過這樣一本書。
那位備受尊重的維拉諾烏斯十分氣憤地否認他和那個米蓋爾·塞爾維特有任何相同之處。
奇怪的是,宗教法庭對于這種随口一說的抗議竟然就表示滿意,這種奇怪的寬容态度證實了這樣的估計,一定有哪一位有權有勢的人,在當時出手庇護了塞爾維特。
宗教法庭若在平時,早就立刻動用了拇指夾和絞盤這樣的刑具,這次卻當即釋放了維勒内夫,宗教法庭法官則一無所獲地返回裡昂,告訴阿爾耐,他提供的情報可惜還不足以構成控告。
日内瓦的陰謀,繞着彎通過天主教的宗教法庭,把塞爾維特就此幹掉,看來遭到可恥的失敗。
倘若阿爾耐沒有第二次緻函日内瓦,要求他的表弟德·特呂提供新的,這一次必須是站得住腳的證明,這整個見不得人的事件大概就此化為烏有了。
到此刻為止,人們也許還可以以極度寬容,可謂寬容之極的态度假定,德·特呂的确純粹是出于信仰的熱忱向他信奉天主教的表兄談及一位他個人并不認識的作者,無論是他還是加爾文都沒有料到,他們純粹是個人的告密竟然會傳到教皇的官府那裡去。
可是現在,既然司法機器業已啟動,日内瓦這幫人想必清楚地知道,阿爾耐可不是出于個人的好奇心,而是受宗教法庭的委托,向他們進一步索取證明,那他們就不能再裝糊塗,仿佛不知道他們到底是在取悅于誰。
根據一切人世間的預測,一名耶稣教的神職人員現在想必會吓得退避三舍,因為他們恰好在給那個曾把加爾文的幾個朋友用文火緩緩燒死的官廳充當密探。
塞爾維特日後很有理由劈頭蓋腦地向他的殺人兇手加爾文擲過去這樣一個問題,&ldquo他是不是不知道,充當官廳的控訴人,受官府之命跟蹤别人,這并不是《福音書》的仆人的本行。
&rdquo 但是隻要事關學說,加爾文就失去了道德的尺度和人道的感情,這話必須一再重複用在他的身上。
塞爾維特必須幹掉,至于用什麼武器,什麼方式把他幹掉,此刻對于加爾文已經完全無所謂,他對此人實在恨之入骨。
事實上這事也進行得極為陰險,無比可恥。
因為德·特呂給他表兄新寫的這封信無疑是加爾文口授的,可以說是僞善的極品。
德·特呂起先故作驚訝,他表兄竟然把他的書信轉送到了宗教法庭。
他其實純粹是&ldquo私人性質地&rdquo向他表兄一個人報導這一消息。
&ldquo我的目的隻是讓你看看,那些自稱為教會柱石的人,他們美麗的信仰熱忱究竟是什麼樣子。
&rdquo可是現在他分明已經知道,火刑的柴火堆已經準備妥當,他非但沒有拒絕給天主教的宗教法庭進
塞爾維特的作品還根本沒有真正出版,一千冊書,捆成一包一包,存放在裡昂或者沒有打包,就裝進運書車,源源不斷地送到法蘭克福的書展上去。
塞爾維特自己也沒有親手寄出過幾冊,以緻今天總共隻有三冊書保留下來,而加爾文當時已經弄到一冊。
他立即動手一舉消滅二者:這個異教徒和他的作品。
加爾文對塞爾維特所進行的這第一次(比較鮮為人知的)謀害企圖,就其陰險卑劣而言,其實遠比日後在香佩爾集市廣場上所進行的公開的謀殺要令人反感得多。
因為如果加爾文在收到這本被他視為極端離經叛道的書籍之後,就把他的敵人送到宗教官廳裡去,那他走的是一條公開的誠實的途徑。
他隻消在布道台上号召基督教世界警惕這本書,那麼天主教的宗教法庭就會在短時間内親自在大主教宮殿的陰影之中發現此書的作者。
但是這位宗教改革的領袖省掉了教皇的官廳為此進行調查研究的辛苦,而且是以最為奸刁的方法幫了他們的大忙。
為加爾文大唱贊歌的人試圖在最陰暗的這一點上也對加爾文進行辯護,那是徒勞。
因為他們沒有認清他性格的最深層,卻在試圖洗刷他的性格:加爾文就他個人而言,無疑極為真誠熱忱,具有最為純淨的宗教意志,但是問題如果涉及他的教條,關系到&ldquo事業&rdquo,這時他就立刻變得無所顧忌。
為了他的學說,他的黨派,他就立刻願意(在這點上,他和羅耀拉之間的天壤之别竟變成了完全一緻)贊同任何手段,隻要行之有效。
塞爾維特的著作一到加爾文的手裡,他的最親近的朋友之一,一位名叫紀堯姆·德·特呂的信奉新教的流亡者,就在一五五三年二月十六日從日内瓦寫了一封信到法國給他的表兄安多阿納·阿爾耐,此人是個狂熱的天主教徒,正如德·特呂變成一個狂熱的耶稣教徒一樣。
在這封信裡,德·特呂首先泛泛地贊美了一下信奉新教的日内瓦如何精準地鎮壓了一切異教徒的為非作歹,而在信奉天主教的法國卻讓這類雜草遍地叢生。
可是突然之間,這親切友好的閑聊變得嚴肅起來,暗藏殺機:德·特呂寫道,譬如說現在還有個異教徒在法國那兒正逍遙法外,此人不論在哪裡,隻要被人找到,就理應活活燒死。
人們不由自主地警覺起來。
因為這句話和加爾文當年所做的宣告簡直如出一轍,暗露殺機:塞爾維特若走進日内瓦,他就要設法使得此人不再活着離去。
但是加爾文的幫兇德·特呂,現在說得更加露骨。
他現在公然明确地告密:&ldquo我說的是一個阿拉哥尼亞地區的西班牙人,名叫米蓋爾·塞爾維特,可是自稱米歇爾·德·維勒内夫,操的是醫生的職業,&rdquo并把塞爾維特那本書印好的書名内容提要和前面四頁一并附上。
然後他對這世上的罪惡,發出一聲充滿同情的喟歎,寄去他這封兇殘緻命的信件。
日内瓦的這枚地雷埋得過于巧妙,不可能不立即在所期望的地方爆炸,一切都完全按照這封陰毒的告密信所期望的那樣發生。
那位虔誠的信奉天主教的表兄阿爾耐心慌意亂,一籌莫展地拿着這封告密信到裡昂的教會官廳去,紅衣主教立即十萬火急地召見教皇的宗教法庭法官彼耶爾·奧裡。
由加爾文轉動起來的輪子以令人驚訝的速度向前滾動。
二月二十七日來自日内瓦的告密信抵達,三月十六日米歇爾·德·維勒内夫已經在維埃納押上法庭。
但是,使那些日内瓦虔誠熱心的告密者無比惱火的是:那個安置得殊為巧妙的地雷并未爆炸。
想必有什麼人出手相助,硬是把引線中途切斷。
很可能是維埃納的大主教親自給他的禦醫一個珍貴的信号叫他及時隐蔽。
因為當宗教法庭的法官在維埃納出現時,印刷機已經奇迹般從印刷地點消失,工人們紛紛表白并且發誓賭咒,從來沒有印過這樣一本書。
那位備受尊重的維拉諾烏斯十分氣憤地否認他和那個米蓋爾·塞爾維特有任何相同之處。
奇怪的是,宗教法庭對于這種随口一說的抗議竟然就表示滿意,這種奇怪的寬容态度證實了這樣的估計,一定有哪一位有權有勢的人,在當時出手庇護了塞爾維特。
宗教法庭若在平時,早就立刻動用了拇指夾和絞盤這樣的刑具,這次卻當即釋放了維勒内夫,宗教法庭法官則一無所獲地返回裡昂,告訴阿爾耐,他提供的情報可惜還不足以構成控告。
日内瓦的陰謀,繞着彎通過天主教的宗教法庭,把塞爾維特就此幹掉,看來遭到可恥的失敗。
倘若阿爾耐沒有第二次緻函日内瓦,要求他的表弟德·特呂提供新的,這一次必須是站得住腳的證明,這整個見不得人的事件大概就此化為烏有了。
到此刻為止,人們也許還可以以極度寬容,可謂寬容之極的态度假定,德·特呂的确純粹是出于信仰的熱忱向他信奉天主教的表兄談及一位他個人并不認識的作者,無論是他還是加爾文都沒有料到,他們純粹是個人的告密竟然會傳到教皇的官府那裡去。
可是現在,既然司法機器業已啟動,日内瓦這幫人想必清楚地知道,阿爾耐可不是出于個人的好奇心,而是受宗教法庭的委托,向他們進一步索取證明,那他們就不能再裝糊塗,仿佛不知道他們到底是在取悅于誰。
根據一切人世間的預測,一名耶稣教的神職人員現在想必會吓得退避三舍,因為他們恰好在給那個曾把加爾文的幾個朋友用文火緩緩燒死的官廳充當密探。
塞爾維特日後很有理由劈頭蓋腦地向他的殺人兇手加爾文擲過去這樣一個問題,&ldquo他是不是不知道,充當官廳的控訴人,受官府之命跟蹤别人,這并不是《福音書》的仆人的本行。
&rdquo 但是隻要事關學說,加爾文就失去了道德的尺度和人道的感情,這話必須一再重複用在他的身上。
塞爾維特必須幹掉,至于用什麼武器,什麼方式把他幹掉,此刻對于加爾文已經完全無所謂,他對此人實在恨之入骨。
事實上這事也進行得極為陰險,無比可恥。
因為德·特呂給他表兄新寫的這封信無疑是加爾文口授的,可以說是僞善的極品。
德·特呂起先故作驚訝,他表兄竟然把他的書信轉送到了宗教法庭。
他其實純粹是&ldquo私人性質地&rdquo向他表兄一個人報導這一消息。
&ldquo我的目的隻是讓你看看,那些自稱為教會柱石的人,他們美麗的信仰熱忱究竟是什麼樣子。
&rdquo可是現在他分明已經知道,火刑的柴火堆已經準備妥當,他非但沒有拒絕給天主教的宗教法庭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