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1]

關燈
寓)中的人,在1793年6月以前,這種人一般都不計入當時的人口調查中,也沒有參政權。

     工人(Ouvriers) 在18世紀,這一名詞指用雙手勞動的一切城市居民,而不論他們是小制造者、獨立工匠,還是工資勞動者。

     饑荒協定(Pactedefamine) 群衆認為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兩朝各屆政府施行的政策就是饑荒協定,也就是有意囤積,使市場缺糧,以便擡高價格,造成饑荒。

     賣魚婦(Poissarde) 按字面解,就是賣魚的婦女,一般擴大指市場婦女。

     巴黎市長(Prévôtdesmarchands) 革命前巴黎城敕立的政府高級長官,最後一任雅各·德·弗勒塞爾,在1789年7月14日巴士底陷落後,被憤怒的群衆殺死。

     審訊筆錄(Procès-verbal) 警務委員審訊犯人的正式記錄,切勿與&ldquo警察局報告&rdquo相混,後者可能是關于&ldquo形勢&rdquo或輿論情況的報告或記錄。

     貴族反叛(Révoltenobiliaire) 1787&mdash1788年巴黎貴族和法院對國王的反叛,它是1789年大革命的&ldquo開鑼戲&rdquo。

     無套褲黨(Sans-culottes) 本書完全按照其社會意義把它當作一個一般的名詞來使用,它包括城鄉小有産者和工資勞動者;就巴黎無套褲黨而言,包括小店主、小商販、工匠、幫工、體力勞動者、流浪漢和城市貧民。

    當代人往往隻把這一名詞用于政治上比較積極的階級,或者擴大到不論來自哪個社會階級的&ldquo群衆&rdquo領袖身上。

    史學家時常在這一政治意義上使用這一名詞。

     (新)區(Sections) 按照1790年5&mdash6月的市政法,原來分為60個區的巴黎改劃成48個區,以便進行選舉并為一般政治目的服務。

     聯誼社團(Sociétésfraternelles) 1790年和1791年成立的早期各激進派俱樂部和社團的名稱,它們是哥德利埃俱樂部的附屬機構或支部。

     群衆團體(Sociétéspopulaires) 泛指1791年夏季以後的地方俱樂部和社團。

    許多這類社團都是雅各賓俱樂部的支部,但是,由于它們傾向于(至少在巴黎是這樣)宣傳進步觀點和獨立的政策,深為共和國第二年的革命政府所厭惡。

    許多這樣的社團(尤其是1793年9月9日以後成立的純粹是各區的團體)在艾貝爾傾覆後都被封閉,熱月後被封閉的更多,隻有少數幾個殘存到1795年年初。

     群衆平價(Taxationpopulaire) 暴動群衆強迫面包商、雜貨商等按較低價格出售他們的貨物,謂之&ldquo群衆平價&rdquo(本書中舉的例子是:1775年5月,1792年1&mdash2月,1793年2月)。

     恐怖(Terror) 本書使用的這一名詞主要并非指一種方法,而是指一段時期&mdash&mdash從1793年9月到1794年7月,在此期間,雅各賓政府通過軍事、司法和經濟等各種強迫性措施實行專政。

     熱月(Thermidor) 革命日曆中包括部分7月和8月的一個月(參看附錄六),在本書中更常用來指羅伯斯庇爾及其最親密同事被推翻的共和國第二年熱月的兩天(9日和10日)。

     第三等級(ThirdEstate〔TiersÉtat〕) 按字面是指奉召參加三級會議的三個等級的非&ldquo特權&rdquo代表,但在本書中使用的意義較為廣泛,指除貴族、上層僧侶或有特權的地方長官以外的一切社會階級&mdash&mdash也就是&ldquo賤民&rdquo和&ldquo資産階級&rdquo。

     巴士底攻克者(VainqueursdelaBastille) 可以證明自己曾積極參與攻陷巴士底的800~900人的榮譽稱号。

     *** [1]這裡的注釋僅限于一個目的,即對書中某些可能引起混淆或誤解的名詞作一些很粗淺的說明或解釋。

    讀者如欲了解更全面和更精确的定義,可參看馬裡昂:《17世紀和18世紀法國制度辭典》以及布爾森與夏拉梅合著:《法國大革命辭典》(BourssinandChallamel:DictionnairedelaRévolutionfrança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