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古代日本的思想與藝術
關燈
小
中
大
語言與教育
日本曾從中國學得他們的寫作與教育制度,他們的語言有其獨特的風格,類似于蒙古語及朝鮮語,但不能證明日本語言是從蒙古語、朝鮮語或其他語言衍生而來。
日本語言較簡易,不像中文有多音節與複合字體。
它很少氣音、喉音,沒有混合音或尾子音(n除外);而幾乎每一個母音都是長而好聽的。
文法方面也是一種自然簡單系統,名詞裡沒有數和性的分别,形容詞亦不用比較級,動詞裡亦沒有人稱變化,有少數人稱代名詞,而沒有關系代名詞。
從另一方面說,在形容詞及動詞裡過去曾有否定及語氣的變化;用修飾的字尾&ldquo後置詞&rdquo而不用前置詞;用複合的敬語如&ldquo你卑賤的臣仆&rdquo及&ldquo閣下大人&rdquo以取代第一及第二人稱代名詞。
日本語在早期朝鮮人及中國人把藝術傳入日本之前,并未見用于寫作上,此後日本幾百年間滿足于用他們自己華麗的意大利式詞句表現表意文學。
自從用中國方塊字代替日本文字的每一音節後,奈良時代的日本文學寫作幾乎是最艱難的了。
9世紀時日本語言學裡的精簡法則使寫作演化成兩種簡化形式,每種均由中國字縮寫成草書形式,用以表示構成日本口語的47個音節之每一音節;此47個音節即用以代替字母。
[1]因為大部分的日本文學均用漢字書寫或摻雜漢字與日本文字,西洋學者難以理會原意。
因此很多西方人對日本文學的知識也就隻是片斷,而且不可靠,對它的判斷也就鮮有價值。
耶稣會教士因受了此種語言障礙的苦楚,曾說日本語言系由魔鬼創造以阻止福音的傳入。
[2] 寫作曾長期屬于上流階層的娛樂,直到19世紀才普及于民間。
在京都時代,富豪家庭均為其子女設立學堂。
8世紀初期,天智與文武天皇在京都建立了第一所日本大學。
在政府的管轄下,省立學校制度逐漸地奠定了,其畢業之學生可進入大學,而大學畢業生經過考試,即可取得官員的任用資格。
可惜封建初期的内戰阻礙了這種教育的發展,且忽略了藝術的創造。
直到德川将軍重建和平,才又激起學術文學的發展。
家康時發現90%以上的武士不會寫也不會讀,引以為恥。
1630年林羅山在江戶設立訓練學校以研究行政管理與儒家哲學,後來這所學校發展成為東京大學。
1666年熊澤藩山也在靜谷創立了第一所省立學院。
政府允許教師佩劍,以誇耀武士頭銜,更誘使學者、醫生與僧侶等在家鄉或寺院設立私人學校以作為國民教育的預備教育。
1750年私立學校已有800所,并有學生4萬人。
這些學校隻收武士的子弟,商人及農人的子弟隻有到公開講學之處受教,而且僅有少數婦女接受正規教育。
日本的普及教育如同歐洲一樣,一直等到工業社會生活迫切需要時才能實現。
詩 詩是最早期的日本文學,而最早期的日本詩又以道地的日本學者所作的為最上乘。
《萬葉集》(Manyoshu)是日本最早且最負盛名的古書,該書由兩位作者編撰,計有20卷,包括4.5萬首詩,縱貫400年之久。
此書特别顯示柿本人麿(KakinomotoHitomaro)與山部赤人(YamabeAkahito)的作品,這是奈良時代詩的鼎盛部分。
書中記述柿本人麿的愛妻去世,被施予火葬,火煙冉冉冒上山際,他賦了下列這麼一首哀悼之詩: 啊!那豈非愛妻? 徘徊于那寂靜山丘上的雲彩! 醍醐天皇對保存日本古詩可謂不遺餘力,他曾在一本所謂《古今集》中搜羅了1100首詩,縱貫了150個年代。
協助醍醐整編《古今集》的最得力助手紀貫之為該集所寫的序言,遠比書中片斷的詩更引人入勝,序言寫道: 日本的詩,像種子一樣,在人的心中發芽,創造出無數用語言構成的葉子&hellip&hellip在這個充滿萬物的世界裡,人們努力着找出優美的字句,來表示他們所見所聞而尚留存于心底的印象&hellip&hellip因此人們尋找字眼表達他們對百花齊放之美景、鳥語花香、薄霧籠罩大地、晨露消失等的感觸&hellip&hellip當人們看到春晨白雪飛揚籠罩着櫻花樹,大地雪白一片,或看到秋天黃昏時刻的落葉蕭蕭,當人們為時不我予、顧影自憐&hellip&hellip或為草地露珠顫抖所焦慮,他們産生無限心思,賦之于詩。
紀貫之很恰當地表現了日本詩反複出現的題材&mdash&mdash天氣與景象、盛與衰、被火山所美化的島國性格、多雨所造成的翠綠。
日本詩人喜愛原野、森林及海洋等的不平常景象&mdash&mdash舉凡山澗跳躍的鳟魚,靜池突然躍入的青蛙,平靜無浪的海岸,濃霧籠罩的山丘,紛落猶似草地上層疊的寶珠般雨珠等,均為詩人吟詩的良好題材。
他們也常為其崇敬的世界吟織一首愛的詩歌,或哀悼花的凋謝以及愛情與生命的短暫。
然而,這個崇尚武士道的國家,很少以詩來歌頌戰争,隻偶爾有詩人唱些贊美詩。
奈良時期之後,大部分詩篇都是簡短的;在《古今集》1100首詩中,僅有5首保存短歌(tanka)形态&mdash&mdash一首詩有31音節,排成5行,首行與第3行為5個音節,其餘每行7個音節。
在這些詩裡沒有韻律,因為日本文字幾乎都是無變化之母音字尾,使得詩人無取舍韻律餘地;而且在這些詩中也無重音、音調或音量。
但有詭異的虛詞:這是為了音調好聽而加上的無意義的字首;另有&ldquo序言或句子&rdquo附諸詩,使之更顯得圓滿;尚有&ldquo軸字&rdquo用以銜接上下聯詩句。
日本人對這些規則的設計,就像英文中的押韻或韻律一樣,是經過相當時間的考驗才被認可的。
而廣大群衆對吟詩的投合,并未使詩陷于粗俗。
相反,這些古典的詩,本質上均帶有貴族的思想與形态。
他們因為生長于宮廷的氣氛裡而養成了傲慢嚴謹的風格,他們追求詩的形式的完整而非意思的新奇。
他們抑制感情而非表達感情;也由于過于高傲,他們事事追求簡短。
世界各地很難找出像日本詩人所表現出的這種沉默寡言;日本詩人似乎以謙遜的态度以彌補曆史學家的自誇。
日本人曾謂如為西風描述三頁文字,未免顯得鄙俗冗長,真正的藝術家不能盡為讀者設想,而是誘使他主動地思考,尋出一個新奇的知覺力來啟發他的觀念與感覺,而這恰恰是西歐詩人所堅持的、以自我為中心并帶有獨占性的細節。
對日本人來說,每篇詩應該是其一時的靈感的靜态記錄。
倘若我們想從這些詩集裡,或從日本的寶藏&mdash&mdash《百人吟集》(Hyakunin-isshu)裡尋找任何英雄史詩與抒情奔放的史詩,我們将會被導入歧途。
這些詩人所吟的詩,猶似客棧裡美人魚的急智一樣,僅以一繩懸吊以終。
因此,當西行法師(SaigyoHoshi)最親密的朋友去世時,他削發為僧,後來在一個其借以安慰心靈的寺廟裡神秘地被人發現。
他僅簡單地寫了下列幾行詩: 隐居此地, 究為何故, 我無所知; 惟我心靈,充滿慰藉, 百感交集,蒼然泣下。
另外當加賀之千代(KaganoChiyo)的丈夫辭世時,她也僅僅寫了下列幾行詩,以示追悼: 萬事猶似一場空夢, 我夢寝&hellip&hellip我清醒; 床何其寬, 孤單一人。
後來她又痛失幼子,于是她又補上了兩行詩: 勇哉蜻蜓獵人! 今日你已遠遊。
在奈良與京都的宮廷圈子裡,作短歌漸成為貴族的嗜好。
在古印度須以一頭象才能換取的女性貞操,在這宮廷裡隻要巧妙地吟出31音節的詩,就可獲得。
當時皇帝在接待客人時,常指定客人吟詩助興;而當時的文學也常反映人民時常以離合詩句交談,并在街道散步時也背誦着短歌詩句。
在平安時代的盛期,皇帝常定期作短歌的比賽,多至1500位候選人在學者的裁判下公平吟詩競賽。
951年,為使這些詩藝比賽得到适當安排而成立了特殊的吟詩會館,而每次比賽獲勝的作品均存于館内供人觀覽。
至16世紀,日本的詩因厭于短歌的冗長,又漸縮短短歌或俳句(hokku),和歌共有三行,由5、7、5共17個音節組成。
1688年至1704年元祿時代,和歌的吟作大盛,并漸趨狂熱;因為日本人在心智的敏感上與美國人一樣,因而其心靈上對詩的喜好形态,升沉急快。
男男女女、商人與戰士、工匠與農人等竟荒廢生活上的職務,沉溺于吟和歌作興,立刻造成了惡兆。
多少日本人在作和歌的競賽上下了大筆的賭注,更有一些不肖之徒,把這種賭注當作事業來經營,詐取千萬人民的金錢,最後政府被迫禁止這種吟詩賭注的行為。
最著名的和歌大師乃松尾芭蕉(MatsuoBasho,1643&mdash1694年),他本為一年輕武士,在為其恩師去世感歎之餘,摒棄了宮廷生活及物質享受,到處漂泊、沉思、教學。
他在自然詩的片斷詩句中,表現出甯靜哲學,并為日本文學界譽為對詩濃縮暗示的典範。
他的詩很簡短: 寂寞古池塘, 青蛙跳入水中央, 撲通一聲響。
或: 一片青叢, 蜻蜓點水。
散文 ·小說 如果說日本人的詩因為太短不能滿足西方人的口味的話,我們可從日本的小說得到慰藉與補償,日本小說作品有的甚至長至20卷或30卷。
最有名的日本小說是《源氏物語》,這部小說約于1001年為紫式部(MurasakiShikibu,978&mdash1016年)所著,長達4234頁。
紫式部系藤原為時之女,997年又嫁于另一族藤原氏,婚後丈夫早死,4年後即守寡。
她借寫這本長達54篇章的小說來沖淡憂傷。
她收集資料歸檔于一座寺廟,并用該廟的經紙做草稿開始撰寫起來。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天皇與其愛妾桐壺(Kiritsubo)所生的孩子。
桐壺因為長得太美了,惹起了其他妃妾的嫉妒,結果被弄死了。
紫式部也許過于強調日本男性對愛的專一,文中描述天皇失掉愛妾而無可慰藉。
随着時光的飛逝,天皇并未忘懷死去的愛妃,雖然也有很多位女子被帶進宮以博取天皇歡心,但天皇不予理會,他深信世界上再找不到像他所失去的愛妃那樣的女子&hellip&hellip繼而他悲歎命運不該背棄他倆立下的海誓山盟: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源氏長大之後成為一個勇敢的太子,看來亦頗有德行,他有如湯姆·瓊斯(TomJones),多才多藝,多少女人為之傾倒,但他對女性的冷淡更讓他成為傳統式的英雄。
他是女子理想中的男人&mdash&mdash多情又深具誘惑力。
他縱情于脂粉佳人中,偶爾,在掃興之餘也回妻子身旁。
紫式部不厭其詳地描述他的奇談,同時以一種不可抗拒之優雅态度,寬恕小說中的主角及她自己: 這位年輕的太子如果不是沉溺于一些輕浮行為,他定會被認為荒廢職守,人人均會寬恕他的行為,認為這是自然而恰當的,即使他們并不希望他表現得如同凡人一樣&hellip&hellip我的确已很勉強地重述了他極力隐藏的事情細節,如果你們發現我有所遺漏而要問我何以遺漏時,也許我隻能說我不曉得了,隻因為他是皇太子,我必須删除他全部不檢行為而給予一些良好的表現,也許你們會認為這不是史實而僅是杜撰的故事,用以影響後世的批判罷了,果真如此,或許我會被認為是可恥的販子。
但我不得不這樣做。
源氏縱情生病,他悔恨自己的行為,出家至一廟寺并與僧侶虔誠交談,卻在寺廟裡看到一位令人喜愛的公主。
由于僧侶譴責他的罪行,他認為公主在迷惑他: 和尚開始講述生命的無常以及來生的報應,源氏警惕地意識到他的罪行很嚴重。
在以後的歲月裡,這些罪行将留在其良心上,但日子總要過的,這将遭遇到怎麼樣的懲罰啊!就在僧侶的講述中,源氏對自己的罪行感到悔恨。
他想到如能遁世隐居,長住此清靜的寺廟,那該多好!但他立即又想到那天下午看到的那張可愛臉蛋是多麼迷人;他渴望多了解她,終于情不自禁地問道:&ldquo誰跟你住在這裡?&rdquo 在作者的構思情節安排下,源氏發妻因難産而去世,而這個夫人的位置,終由紫式公主取而代之。
[3] 也許是本書英譯本很傑出,使得它較諸其他英譯作品生色不少。
或許譯者亞瑟·威利先生對原作諸多潤色而使之趨于上乘,但我等讀其譯作,偶爾亦會忘卻自己的道德信條,不得不對英國桂冠詩人華茲華斯所說&ldquo男女之情猶似蒼蠅一樣配對&rdquo表示贊同。
從《源氏物語》裡我們發現了深藏于日本文學裡的美。
紫式部以自然流暢的筆法,使該作品廣為文化界朋友所喜愛并作為閑談題材。
在書中所描述男女之情如真實發生的一般;她所描繪的領域雖隻限于宮廷,卻有身臨其境的真實色彩。
[4]書中描述的是屬于貴族的生活,與一般描述的面包和愛情之代價關系不大,但就在這有限的貴族生活圈裡,不必訴諸其他角色或事務,她卻能描述動人的境界。
紫式部曾借書中的人物馬之守(Umano-kami)說出某寫實的畫家: 它們宛如普通山川,你亦可到處看到這種屋宇,但它具有和諧與形式上的真實美感&mdash&mdash靜靜地刻畫這種景色,或表現出隐藏于世外桃源、濃密的樹林,均勻調和,栩栩如生&mdash&mdash這種作品唯有高度技巧的畫師才能作成,如讓平凡的畫匠來作将會錯誤百出。
曾幾何時日本小說已臻《源氏物語》之精美,其對文學的發展影響深遠。
迄至18世紀,小說的發展已達另一個頂點。
許多小說家的作品甚至超越紫氏部的著作,且對色情的描述漸趨泛濫。
1791年山東京傳(SantoKioden)出版一部小說《有益教化的故事》(EdifyingStoryBook),因其對色情的描述很過火,當局曾引用法律禁止出版,并罰他在家中手铐禁足50天。
山東京傳原為一賣煙袋與僞藥的小販,他與一妓女結婚,并以一本名為《東京妓院》的小說一舉成名。
後來盡管漸改筆德,但仍洛陽紙貴。
他可說
日本語言較簡易,不像中文有多音節與複合字體。
它很少氣音、喉音,沒有混合音或尾子音(n除外);而幾乎每一個母音都是長而好聽的。
文法方面也是一種自然簡單系統,名詞裡沒有數和性的分别,形容詞亦不用比較級,動詞裡亦沒有人稱變化,有少數人稱代名詞,而沒有關系代名詞。
從另一方面說,在形容詞及動詞裡過去曾有否定及語氣的變化;用修飾的字尾&ldquo後置詞&rdquo而不用前置詞;用複合的敬語如&ldquo你卑賤的臣仆&rdquo及&ldquo閣下大人&rdquo以取代第一及第二人稱代名詞。
日本語在早期朝鮮人及中國人把藝術傳入日本之前,并未見用于寫作上,此後日本幾百年間滿足于用他們自己華麗的意大利式詞句表現表意文學。
自從用中國方塊字代替日本文字的每一音節後,奈良時代的日本文學寫作幾乎是最艱難的了。
9世紀時日本語言學裡的精簡法則使寫作演化成兩種簡化形式,每種均由中國字縮寫成草書形式,用以表示構成日本口語的47個音節之每一音節;此47個音節即用以代替字母。
[1]因為大部分的日本文學均用漢字書寫或摻雜漢字與日本文字,西洋學者難以理會原意。
因此很多西方人對日本文學的知識也就隻是片斷,而且不可靠,對它的判斷也就鮮有價值。
耶稣會教士因受了此種語言障礙的苦楚,曾說日本語言系由魔鬼創造以阻止福音的傳入。
[2] 寫作曾長期屬于上流階層的娛樂,直到19世紀才普及于民間。
在京都時代,富豪家庭均為其子女設立學堂。
8世紀初期,天智與文武天皇在京都建立了第一所日本大學。
在政府的管轄下,省立學校制度逐漸地奠定了,其畢業之學生可進入大學,而大學畢業生經過考試,即可取得官員的任用資格。
可惜封建初期的内戰阻礙了這種教育的發展,且忽略了藝術的創造。
直到德川将軍重建和平,才又激起學術文學的發展。
家康時發現90%以上的武士不會寫也不會讀,引以為恥。
1630年林羅山在江戶設立訓練學校以研究行政管理與儒家哲學,後來這所學校發展成為東京大學。
1666年熊澤藩山也在靜谷創立了第一所省立學院。
政府允許教師佩劍,以誇耀武士頭銜,更誘使學者、醫生與僧侶等在家鄉或寺院設立私人學校以作為國民教育的預備教育。
1750年私立學校已有800所,并有學生4萬人。
這些學校隻收武士的子弟,商人及農人的子弟隻有到公開講學之處受教,而且僅有少數婦女接受正規教育。
日本的普及教育如同歐洲一樣,一直等到工業社會生活迫切需要時才能實現。
詩 詩是最早期的日本文學,而最早期的日本詩又以道地的日本學者所作的為最上乘。
《萬葉集》(Manyoshu)是日本最早且最負盛名的古書,該書由兩位作者編撰,計有20卷,包括4.5萬首詩,縱貫400年之久。
此書特别顯示柿本人麿(KakinomotoHitomaro)與山部赤人(YamabeAkahito)的作品,這是奈良時代詩的鼎盛部分。
書中記述柿本人麿的愛妻去世,被施予火葬,火煙冉冉冒上山際,他賦了下列這麼一首哀悼之詩: 啊!那豈非愛妻? 徘徊于那寂靜山丘上的雲彩! 醍醐天皇對保存日本古詩可謂不遺餘力,他曾在一本所謂《古今集》中搜羅了1100首詩,縱貫了150個年代。
協助醍醐整編《古今集》的最得力助手紀貫之為該集所寫的序言,遠比書中片斷的詩更引人入勝,序言寫道: 日本的詩,像種子一樣,在人的心中發芽,創造出無數用語言構成的葉子&hellip&hellip在這個充滿萬物的世界裡,人們努力着找出優美的字句,來表示他們所見所聞而尚留存于心底的印象&hellip&hellip因此人們尋找字眼表達他們對百花齊放之美景、鳥語花香、薄霧籠罩大地、晨露消失等的感觸&hellip&hellip當人們看到春晨白雪飛揚籠罩着櫻花樹,大地雪白一片,或看到秋天黃昏時刻的落葉蕭蕭,當人們為時不我予、顧影自憐&hellip&hellip或為草地露珠顫抖所焦慮,他們産生無限心思,賦之于詩。
紀貫之很恰當地表現了日本詩反複出現的題材&mdash&mdash天氣與景象、盛與衰、被火山所美化的島國性格、多雨所造成的翠綠。
日本詩人喜愛原野、森林及海洋等的不平常景象&mdash&mdash舉凡山澗跳躍的鳟魚,靜池突然躍入的青蛙,平靜無浪的海岸,濃霧籠罩的山丘,紛落猶似草地上層疊的寶珠般雨珠等,均為詩人吟詩的良好題材。
他們也常為其崇敬的世界吟織一首愛的詩歌,或哀悼花的凋謝以及愛情與生命的短暫。
然而,這個崇尚武士道的國家,很少以詩來歌頌戰争,隻偶爾有詩人唱些贊美詩。
奈良時期之後,大部分詩篇都是簡短的;在《古今集》1100首詩中,僅有5首保存短歌(tanka)形态&mdash&mdash一首詩有31音節,排成5行,首行與第3行為5個音節,其餘每行7個音節。
在這些詩裡沒有韻律,因為日本文字幾乎都是無變化之母音字尾,使得詩人無取舍韻律餘地;而且在這些詩中也無重音、音調或音量。
但有詭異的虛詞:這是為了音調好聽而加上的無意義的字首;另有&ldquo序言或句子&rdquo附諸詩,使之更顯得圓滿;尚有&ldquo軸字&rdquo用以銜接上下聯詩句。
日本人對這些規則的設計,就像英文中的押韻或韻律一樣,是經過相當時間的考驗才被認可的。
而廣大群衆對吟詩的投合,并未使詩陷于粗俗。
相反,這些古典的詩,本質上均帶有貴族的思想與形态。
他們因為生長于宮廷的氣氛裡而養成了傲慢嚴謹的風格,他們追求詩的形式的完整而非意思的新奇。
他們抑制感情而非表達感情;也由于過于高傲,他們事事追求簡短。
世界各地很難找出像日本詩人所表現出的這種沉默寡言;日本詩人似乎以謙遜的态度以彌補曆史學家的自誇。
日本人曾謂如為西風描述三頁文字,未免顯得鄙俗冗長,真正的藝術家不能盡為讀者設想,而是誘使他主動地思考,尋出一個新奇的知覺力來啟發他的觀念與感覺,而這恰恰是西歐詩人所堅持的、以自我為中心并帶有獨占性的細節。
對日本人來說,每篇詩應該是其一時的靈感的靜态記錄。
倘若我們想從這些詩集裡,或從日本的寶藏&mdash&mdash《百人吟集》(Hyakunin-isshu)裡尋找任何英雄史詩與抒情奔放的史詩,我們将會被導入歧途。
這些詩人所吟的詩,猶似客棧裡美人魚的急智一樣,僅以一繩懸吊以終。
因此,當西行法師(SaigyoHoshi)最親密的朋友去世時,他削發為僧,後來在一個其借以安慰心靈的寺廟裡神秘地被人發現。
他僅簡單地寫了下列幾行詩: 隐居此地, 究為何故, 我無所知; 惟我心靈,充滿慰藉, 百感交集,蒼然泣下。
另外當加賀之千代(KaganoChiyo)的丈夫辭世時,她也僅僅寫了下列幾行詩,以示追悼: 萬事猶似一場空夢, 我夢寝&hellip&hellip我清醒; 床何其寬, 孤單一人。
後來她又痛失幼子,于是她又補上了兩行詩: 勇哉蜻蜓獵人! 今日你已遠遊。
在奈良與京都的宮廷圈子裡,作短歌漸成為貴族的嗜好。
在古印度須以一頭象才能換取的女性貞操,在這宮廷裡隻要巧妙地吟出31音節的詩,就可獲得。
當時皇帝在接待客人時,常指定客人吟詩助興;而當時的文學也常反映人民時常以離合詩句交談,并在街道散步時也背誦着短歌詩句。
在平安時代的盛期,皇帝常定期作短歌的比賽,多至1500位候選人在學者的裁判下公平吟詩競賽。
951年,為使這些詩藝比賽得到适當安排而成立了特殊的吟詩會館,而每次比賽獲勝的作品均存于館内供人觀覽。
至16世紀,日本的詩因厭于短歌的冗長,又漸縮短短歌或俳句(hokku),和歌共有三行,由5、7、5共17個音節組成。
1688年至1704年元祿時代,和歌的吟作大盛,并漸趨狂熱;因為日本人在心智的敏感上與美國人一樣,因而其心靈上對詩的喜好形态,升沉急快。
男男女女、商人與戰士、工匠與農人等竟荒廢生活上的職務,沉溺于吟和歌作興,立刻造成了惡兆。
多少日本人在作和歌的競賽上下了大筆的賭注,更有一些不肖之徒,把這種賭注當作事業來經營,詐取千萬人民的金錢,最後政府被迫禁止這種吟詩賭注的行為。
最著名的和歌大師乃松尾芭蕉(MatsuoBasho,1643&mdash1694年),他本為一年輕武士,在為其恩師去世感歎之餘,摒棄了宮廷生活及物質享受,到處漂泊、沉思、教學。
他在自然詩的片斷詩句中,表現出甯靜哲學,并為日本文學界譽為對詩濃縮暗示的典範。
他的詩很簡短: 寂寞古池塘, 青蛙跳入水中央, 撲通一聲響。
或: 一片青叢, 蜻蜓點水。
散文 ·小說 如果說日本人的詩因為太短不能滿足西方人的口味的話,我們可從日本的小說得到慰藉與補償,日本小說作品有的甚至長至20卷或30卷。
最有名的日本小說是《源氏物語》,這部小說約于1001年為紫式部(MurasakiShikibu,978&mdash1016年)所著,長達4234頁。
紫式部系藤原為時之女,997年又嫁于另一族藤原氏,婚後丈夫早死,4年後即守寡。
她借寫這本長達54篇章的小說來沖淡憂傷。
她收集資料歸檔于一座寺廟,并用該廟的經紙做草稿開始撰寫起來。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天皇與其愛妾桐壺(Kiritsubo)所生的孩子。
桐壺因為長得太美了,惹起了其他妃妾的嫉妒,結果被弄死了。
紫式部也許過于強調日本男性對愛的專一,文中描述天皇失掉愛妾而無可慰藉。
随着時光的飛逝,天皇并未忘懷死去的愛妃,雖然也有很多位女子被帶進宮以博取天皇歡心,但天皇不予理會,他深信世界上再找不到像他所失去的愛妃那樣的女子&hellip&hellip繼而他悲歎命運不該背棄他倆立下的海誓山盟: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源氏長大之後成為一個勇敢的太子,看來亦頗有德行,他有如湯姆·瓊斯(TomJones),多才多藝,多少女人為之傾倒,但他對女性的冷淡更讓他成為傳統式的英雄。
他是女子理想中的男人&mdash&mdash多情又深具誘惑力。
他縱情于脂粉佳人中,偶爾,在掃興之餘也回妻子身旁。
紫式部不厭其詳地描述他的奇談,同時以一種不可抗拒之優雅态度,寬恕小說中的主角及她自己: 這位年輕的太子如果不是沉溺于一些輕浮行為,他定會被認為荒廢職守,人人均會寬恕他的行為,認為這是自然而恰當的,即使他們并不希望他表現得如同凡人一樣&hellip&hellip我的确已很勉強地重述了他極力隐藏的事情細節,如果你們發現我有所遺漏而要問我何以遺漏時,也許我隻能說我不曉得了,隻因為他是皇太子,我必須删除他全部不檢行為而給予一些良好的表現,也許你們會認為這不是史實而僅是杜撰的故事,用以影響後世的批判罷了,果真如此,或許我會被認為是可恥的販子。
但我不得不這樣做。
源氏縱情生病,他悔恨自己的行為,出家至一廟寺并與僧侶虔誠交談,卻在寺廟裡看到一位令人喜愛的公主。
由于僧侶譴責他的罪行,他認為公主在迷惑他: 和尚開始講述生命的無常以及來生的報應,源氏警惕地意識到他的罪行很嚴重。
在以後的歲月裡,這些罪行将留在其良心上,但日子總要過的,這将遭遇到怎麼樣的懲罰啊!就在僧侶的講述中,源氏對自己的罪行感到悔恨。
他想到如能遁世隐居,長住此清靜的寺廟,那該多好!但他立即又想到那天下午看到的那張可愛臉蛋是多麼迷人;他渴望多了解她,終于情不自禁地問道:&ldquo誰跟你住在這裡?&rdquo 在作者的構思情節安排下,源氏發妻因難産而去世,而這個夫人的位置,終由紫式公主取而代之。
[3] 也許是本書英譯本很傑出,使得它較諸其他英譯作品生色不少。
或許譯者亞瑟·威利先生對原作諸多潤色而使之趨于上乘,但我等讀其譯作,偶爾亦會忘卻自己的道德信條,不得不對英國桂冠詩人華茲華斯所說&ldquo男女之情猶似蒼蠅一樣配對&rdquo表示贊同。
從《源氏物語》裡我們發現了深藏于日本文學裡的美。
紫式部以自然流暢的筆法,使該作品廣為文化界朋友所喜愛并作為閑談題材。
在書中所描述男女之情如真實發生的一般;她所描繪的領域雖隻限于宮廷,卻有身臨其境的真實色彩。
[4]書中描述的是屬于貴族的生活,與一般描述的面包和愛情之代價關系不大,但就在這有限的貴族生活圈裡,不必訴諸其他角色或事務,她卻能描述動人的境界。
紫式部曾借書中的人物馬之守(Umano-kami)說出某寫實的畫家: 它們宛如普通山川,你亦可到處看到這種屋宇,但它具有和諧與形式上的真實美感&mdash&mdash靜靜地刻畫這種景色,或表現出隐藏于世外桃源、濃密的樹林,均勻調和,栩栩如生&mdash&mdash這種作品唯有高度技巧的畫師才能作成,如讓平凡的畫匠來作将會錯誤百出。
曾幾何時日本小說已臻《源氏物語》之精美,其對文學的發展影響深遠。
迄至18世紀,小說的發展已達另一個頂點。
許多小說家的作品甚至超越紫氏部的著作,且對色情的描述漸趨泛濫。
1791年山東京傳(SantoKioden)出版一部小說《有益教化的故事》(EdifyingStoryBook),因其對色情的描述很過火,當局曾引用法律禁止出版,并罰他在家中手铐禁足50天。
山東京傳原為一賣煙袋與僞藥的小販,他與一妓女結婚,并以一本名為《東京妓院》的小說一舉成名。
後來盡管漸改筆德,但仍洛陽紙貴。
他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