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藝術家的時代
關燈
小
中
大
ash大部分是動物,偶爾有奴婢或妻室的像&mdash&mdash他們與男人的屍體埋在一起,以代替活人陪葬的那種儀式。
從這個時期所遺傳下來的動物像滿身都是肉,如守廟的虎視眈眈的大理石老虎,波士頓的加德納(Gardner)收藏室的咆哮的熊,南京陵墓那有翅膀的巨獅。
這些動物和墳墓裡頭雄壯的馬的浮雕像,顯示了希臘、亞述和西徐亞三者混合的影響,但這對中國來說并沒有什麼特殊。
同時,另外一種影響吹進了中國,那就是佛教神學和藝術的形式。
佛教首先來到土耳其,并在那裡建立了文化,斯坦因和伯希和曾發掘到好幾噸荒廢的雕像,有些上乘的雕像似乎與印度佛教的藝術相差無幾。
中國人沒有選擇地接受了那些佛教的形象,而雕出與犍陀羅或印度一樣好的佛陀。
最早的是山西大同西北30裡雲岡石窟的造像(約490年);最好的應是河南的龍門石窟的佛像。
在這些石窟之外,有幾尊巨大的佛像,其中最特殊的是一尊很優雅的觀音立像;最壯麗的一尊是毗盧遮那佛像,雖然其底部已損壞,但佛像仍然極為安詳自若。
在山東,有許多佛教廟宇的牆上都刻有印度形式的佛像,像益都雲門山裡,到處都刻着雄渾的菩薩。
唐朝繼續佛教造像的盛況,尤其對釋迦坐像的雕刻更為完美,陝西的大佛寺尤其著名。
唐之後,有一些巨型羅漢泥塑像的雕刻,有一些是很華美的觀音佛像,顯然這是一種從神的雕刻到女神的雕刻的轉向。
唐朝之後,雕刻失掉了宗教的激勵,而以俗人為對象,偶爾訴之于感官的美感。
但衛道之士就舉起反對的大纛,如同意大利的文藝複興時代,他們抱怨藝術家把聖人都弄得像優雅和溫柔的女人了。
而僧侶也立下嚴格的畫像的規條,禁止把佛像的性格特殊化,禁止強調佛像的身體。
也許中國人那種強烈的道德觀念,阻礙了雕刻的發展。
因此,一旦喪失了宗教的動機,他們的雕刻也就喪失了沖勁,宗教破壞了它,使它再也得不到靈感,而那種外在美感的誘惑又被禁,雕刻在中國自此一蹶不振。
随着唐朝的結束,雕刻的創造泉源也開始幹涸了。
宋朝隻有少許像樣的作品;元朝把精力擺在戰事上;明朝也隻有昙花一現,他們刻的是一些怪物,這些巨大的石頭怪物是裝飾墳墓用的。
雕刻自屈服于宗教的禁忌之後,把它在中國藝術領域裡的地位讓給了瓷器和繪畫。
寶塔和宮殿 建築在中國隻能算是一種次要的藝術。
一些傑出的建築師在身後都很難留名,他們的地位似乎不如陶工。
比較宏大的建築,在中國并不多見,甚至在敬神這方面的建築,算得上荦荦大者也極有限。
古代的建築物都已不存,隻有一些寶塔可以追溯到16世紀以前。
宋朝的建築師在1103年曾印刻一部8大冊精美的書,名為《營造法式》。
但書中所舉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築,都是屬于木造式的,沒有一座留傳下來。
從巴黎國立圖書館所藏的有關孔子時代中國的住家和廟宇的圖案中來看,中國曆經漫長的2300年,還是滿足于他們祖先所留傳下來的那種建築樣式,而無大改變。
中國人不願把建築物弄得那樣壯大雄偉,也許是他們對于藝術的一種感受和口味;也許是他們那種很高的智慧忽略了此點,而不在這方面發揮。
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缺少了幾乎每一個古代的大國都曾出現的三個制度:世襲的貴族制度,勢力強大的宗教階級,強而富的中央政府。
在過去,這三個制度是推行較大的藝術作品&mdash&mdash廟宇和宮廷,群衆的集會場所和歌劇院,有壁畫和雕刻的巨大墳墓&mdash&mdash的動力。
但中國是幸運的,也是得天獨厚的:它完全沒有這些制度。
曾有一個時期,佛教的思想滲入了中國人的心靈,再加上人民生活富裕、國庫充盈,中國也建了不少大的廟宇,這些廢墟不久前在土耳其斯坦被發現。
現在在中國境内還有一些中型的、頗莊嚴的廟宇,但它們與印度的宗教建築比起來,還差很多。
中國的寺廟大都坐落于山上,有幽靜的通道蜿蜒而上,廟的前面有極醒目、裝飾得富麗堂皇的大門,這顯然是模仿印度&ldquo欄栅&rdquo而來;有時在入口處還立有面目猙獰的神像,作為精神上的防衛,意味着要把外來的魔鬼驅逐于外。
中國最有名的廟宇之一&mdash&mdash卧佛廟,坐落在北京郊外的植物園附近;福開森氏認為這是&ldquo中國最好的建築物&rdquo。
在遠東,最富有特性的應是寶塔,幾乎每一個中國的城鎮都有寶塔。
就像佛教的廟宇,這些優美的寶塔帶着頗受歡迎的道教色彩,這些塔不僅成為宗教禮拜儀式的中心,也是占蔔風水和占蔔未來的場所。
當地建立寶塔是因為他們相信這些寶塔可以驅走災難,安撫諸鬼,并帶來繁榮等。
通常,寶塔都是八角形的,全部用磚頭砌成,地基是一塊大石,塔高五層、七層、九層或十三層不等,因為樓層數字不對也會帶來厄運。
中國最古老的一座寶塔,是523年建于河南嵩山的頌樂寺;最可愛的一座是頤和園旁的寶塔;最壯觀的是北京的玉塔和五台山的瓶塔;最有名的是南京的百節塔,該塔建于1412年到1431年間,完全是用泥土砌成,在1854年太平天國運動中遭到破壞。
中國最壯麗的廟宇是在北京,這些廟宇是國家舉行祭典的所在地。
孔廟有專人看守。
孔廟的哲學味比藝術味來得濃。
自13世紀建造以來,已經翻修了好幾次。
在一個打開的神龛裡,立有刻着&ldquo至聖先師&rdquo字樣的木牌;在主祭壇的上面供奉着這位&ldquo萬世師表&rdquo的聖賢。
在北京的正陽門外聳立着天壇。
這個祭壇給人極深刻的印象,它完全是由大理石砌成,其手法之高超,令人歎為觀止。
天壇是一座修飾得很精美的三層寶塔,由磚和瓦砌在一塊大的大理石平台上。
每到農曆新年清晨三時,皇帝要親自駕臨此地,焚香祈神保佑國泰民安。
在1889年,天壇遭到閃電嚴重的打擊。
比這些廟宇更吸引人的是裝飾得富麗堂皇的宮殿,皇帝和宮廷大臣曾居于此。
明成祖在位(1403&mdash1425年)的時候,建築天才呈井噴式地出現,他們在長城附近建起了明陵,還造了一些用高牆圍起來的皇家居所,這就是有名的紫禁城。
昔時成吉思汗的皇宮亦在此,兩個世紀之前,馬可·波羅看了這些宏偉的皇宮,曾大吃一驚。
石刻的獅子排列注視着兩旁大理石做的欄杆,中間的階梯也是大理石鋪設的;随後就是一連串的建築物,有王宮、接待室、宴會室,以及其他辦公用的房間;還有零散的房子,這些房子非常講究,原來是皇家及其親屬、仆從、太監和宮女的居所。
這些王宮的樣式差不多一樣,它們都有相同的長長的柱子、精美的窗格子、雕刻或書寫的飛檐、顔色鮮豔的彩畫、用大塊的瓦蓋的屋頂,兩旁屋檐向上翹。
與這些紫禁城裡的王宮相似的是在北京郊外幾英裡處的頤和園;也許頤和園要比紫禁城來得更完整、勻稱、優美、精巧。
假如我們想大概地說出中國建築的一般特征,我們首先要指出的是那令人看來不悅的圍牆,這道圍牆不但隔開了房子和街道,而且也把房子藏了起來。
在比較貧窮的地區,這些外牆是一家一家連接起來的,顯示了古代社會生活的不安全。
牆裡面有一個院子,你會首先看到門和格子窗,裡面也許是一家住戶,也許是好幾家住在一起。
窮人家的房子顯得陰沉沉,入口和走廊都很窄,屋頂低低的,地闆還是泥土的;甚至有許多窮人家是豬、狗、家禽與人雜處于一間房子。
最窮的人家是住在風刮得進去、雨打得進來的茅屋裡。
小康之家比較好一點,地闆可能是用草席和磚頭鋪的。
至于有錢人家,那就大不同了,院内有花有草有池,或房子的四周都建了花園,這裡有人為營造的自然氣息和景象。
這裡沒有芳草小徑,也沒有郁金香的小道,也沒有方形或圓形或八角形的花圃,而有曲折的通道、岩石堆砌成的假山、彎曲的小溪、修剪成各色各樣形狀的林木。
點綴在整個大花園之中的是半藏在枝葉之下、供人休息的優美亭閣。
房子的本身并不壯麗,即使宮殿也是一樣。
從來就沒有高過一層以上的房子;假如需要更多的房間,隻有在旁邊加蓋,而不把原來的加以擴大。
因此,一座壯麗的房子很少是一個單一的建築;而是一排房子湊在一起,從前門的入口到後門的出口,依次是從次要到重要,越重要的越排于後面,附屬建築則排于兩旁。
人們最喜歡用的建築材料是木頭和磚;石頭除了用在地基和台階外,很少用在建築房屋上;磚通常隻用于外牆,泥瓦做屋頂,木頭做裝飾的柱子和内牆用。
在彩色鮮豔的牆上,橫跨着一條做裝飾用的飛檐。
支持着屋頂的既不是牆,也不是柱子。
屋頂看來好像很笨重,但它隻是架在一些木架上面。
屋頂是中國的寺廟和住屋的主要部分。
假如屋頂上的瓦是上釉的&mdash&mdash皇宮大部分是用黃色的,其他或用綠色、紫色、紅色或藍色&mdash&mdash那麼這個屋頂不論是在自然的環境中,還是在一片混亂的城市内,都會呈現出一派相當美麗的景象。
遠東地區的屋檐是用古代撐篷帳用的竹子做的,其目的可能是為了使屋檐兩邊能向上翹,而顯得好看,但更可能隻是為了要防雨,因為中國屋子的窗子很少。
而朝鮮則用紙糊的格子窗,但這種格子窗很難防雨。
主要的門口不是在山形牆的末端,而是在南面的建築物的正面;在裝飾的正門之内,通常有屏風或一道牆,以免訪客一眼就看到裡面,同時,也可以防止魔鬼進來,因為魔鬼都是走直線的。
廳堂裡面很陰暗,因為大部分的光線都被格子狀的窗戶和突出的屋檐擋住了。
也很少有通風的設備,唯一的熱是從可移動的火盆或磚砌的竈而來。
也沒有煙囪和通煙道。
不管富人或窮人,都得受冷,他們上床都穿好多衣服。
有一位遊客曾問一個中國人:&ldquo你冷嗎?&rdquo這位中國人答道:&ldquo當然冷!&rdquo天花闆上可能吊着有點俗氣的紙燈籠;牆上可能飾有卷軸或水墨素描,也可能懸挂頗精巧的絲織刺繡或山水畫。
家具通常是很重的木材做的,如黑色的檀木,而且還雕刻得很精細;較輕的家具則上油漆。
中國人是東方各國中唯一坐椅子的民族,但他們還是比較喜歡靠着或蹲着。
在正廳裡面,通常有一張長形的桌子,放有祭祖先燒香用的香爐。
後面的房間專供女人用。
另外分開的房間,可能是作為書房。
中國的建築留給外國人和對建築外行的人的印象,是中看而不中用。
中國建築那種雕梁畫棟的裝飾掩蓋了外表的形式,美是美,但無助于壯觀。
中國的廟宇和宮殿并不想勝過自然,而是想與自然求得完美的和諧,故其建築的形式隻求中庸樸實。
也正因為如此,有力、安全和恒久不變這些性質,在中國的建築物中是找不到的。
恐怕一場地震就會使建築師的辛勞白費了。
這些建築很難和凱爾奈克、波斯波利斯以及雅典的衛城那些建築,具有相同的藝術價值。
就我們西方人來說,它們不是建築,說它們是木頭的雕刻、泥瓦的彩飾和石頭的雕塑,也許比較恰當。
他們對于瓷器和玉器的設計制造比較精通,至于這種混合機械和建築術的龐然大廈,他們則不及印度、美索不達米亞或羅馬。
假如我們不從壯麗和堅固的角度來看&mdash&mdash也許這是他們的建築師所未注意到的地方,假如我們欣然接受在那最不牢的建築形式中,其建築上的浮雕很優美,那麼他們的建築可以說是中國藝術的一種最自然、最适度的變化,也是人類所曾造就的最優美的一種形式。
繪畫 ·中國畫大師 西方人不容易認識中國畫,是情有可原的,因為東方的繪畫不論在方法或其他方面的應用上,幾乎與西方的完全不同。
第一,東方人從來不在畫布上作畫;偶爾,他們作壁畫,如在受佛教影響的時期;以後,他們有時在紙上畫畫,但大部分是畫在絲織品上。
可是,由于這種材料很脆弱,不易保存作品,這些作品隻是在繪畫的曆史上留下一段回憶和記錄而已。
第二,東方的繪畫有一種薄和輕的風味;大部分是水彩畫,缺少歐洲油畫中那種強烈而易引起美感的色彩。
中國人曾試過油畫,但油畫太粗糙和笨重,不符合他們那種細膩的筆法,他們遂放棄作罷。
對中國人來說,繪畫是書法的分支,或是一種漂亮的書法,至少中國最早期的繪畫形式是這樣;他們用來寫字的毛筆,也同樣用來作畫;有許多的傑作隻用毛筆和水墨勾畫而成。
[8]第三,他們最偉大的作品都是隐藏起來,不大為西方的遊客所知道。
因為中國人不喜歡在公共場所或家裡面炫耀他們的作品,他們隻是小心地把畫卷起來,收藏好,偶爾打開來欣賞。
中國的畫是成卷的,&ldquo看&rdquo起來好像是&ldquo讀&rdquo一部原稿;較小的畫挂在牆上,但很少裝在框子裡;有時,他們将一連串的畫畫在屏風上。
到了宋朝末期,中國的畫派已經分成了13支,繪畫的形式更不計其數。
中國的文學史指出,中國的繪畫早在公元前幾百年即成為一種藝術;盡管有戰争的阻斷,但中國的繪畫一直延續至今。
據說,第一位中國畫家是個女人,叫嫘,她是舜帝的妹妹;一位憤憤不平的批評家這樣寫道:&ldquo這種神聖的藝術竟然被一個女人創造出來!&rdquo雖然周朝并不見有什麼繪畫遺留下來,但是從孔子對于洛陽太廟上的壁畫的驚歎,可見是時早有繪畫。
漢朝初年,有一位作家就抱怨他所崇拜的一位英雄從沒有被人好好畫過。
他說:&ldquo傑出的藝術家雖然很多,但怎麼沒有人畫他?&rdquo據王子年《拾遺記》記載,是時,有一位叫烈裔的畫家,善畫,能&ldquo含丹青以漱池,即成魑魅及詭怪群物之象。
以指畫地,長百丈,直如繩墨。
方寸之内,畫以四渎五嶽,列國之圖。
又畫為龍鳳,骞翥若飛,皆不可點睛,或點之,必飛走也&rdquo。
有迹象顯示,中國的繪畫到近世紀初,達于它的最高峰之一,但戰争和時間毀掉了這項證據。
從秦兵攻陷洛陽(約公元前249年),焚毀他們所不能利用的東西,到義和團運動(1900年),當東周的士兵把帝王收藏的絲畫拿來做包裝用時,繪畫的藝術和戰争即在古代的沖突中交互争輝&mdash&mdash繪畫雖屢遭破壞,但也從未中斷它的創新。
就如基督教在3、4世紀改變了地中海地區的文化和藝術那樣,佛教在那時對中國的生活也起了神學及美學上的革命性作用。
當儒教重新恢複它的政治力量時,佛教糅合了道教,在藝術上産生了支配的力量,刺激了中國與印度在思想、象征、方法和形式等方面的接觸。
中國佛教派的繪畫,最具天才的應是顧恺之了。
由于他那種奇特和積極的個性,人們替他捏造了一段奇聞逸事。
故事是這樣:他愛上了隔壁的一位女孩子,伸手向她示意,但這個女孩子萬沒料到他将來竟是個著名的人物,因而拒絕了他的愛。
顧恺之便在牆上畫了一幅她的畫像,并用一根針刺在她的心房。
自此,這個女孩子開始病倒。
此後他再去向她求愛時,她答應
從這個時期所遺傳下來的動物像滿身都是肉,如守廟的虎視眈眈的大理石老虎,波士頓的加德納(Gardner)收藏室的咆哮的熊,南京陵墓那有翅膀的巨獅。
這些動物和墳墓裡頭雄壯的馬的浮雕像,顯示了希臘、亞述和西徐亞三者混合的影響,但這對中國來說并沒有什麼特殊。
同時,另外一種影響吹進了中國,那就是佛教神學和藝術的形式。
佛教首先來到土耳其,并在那裡建立了文化,斯坦因和伯希和曾發掘到好幾噸荒廢的雕像,有些上乘的雕像似乎與印度佛教的藝術相差無幾。
中國人沒有選擇地接受了那些佛教的形象,而雕出與犍陀羅或印度一樣好的佛陀。
最早的是山西大同西北30裡雲岡石窟的造像(約490年);最好的應是河南的龍門石窟的佛像。
在這些石窟之外,有幾尊巨大的佛像,其中最特殊的是一尊很優雅的觀音立像;最壯麗的一尊是毗盧遮那佛像,雖然其底部已損壞,但佛像仍然極為安詳自若。
在山東,有許多佛教廟宇的牆上都刻有印度形式的佛像,像益都雲門山裡,到處都刻着雄渾的菩薩。
唐朝繼續佛教造像的盛況,尤其對釋迦坐像的雕刻更為完美,陝西的大佛寺尤其著名。
唐之後,有一些巨型羅漢泥塑像的雕刻,有一些是很華美的觀音佛像,顯然這是一種從神的雕刻到女神的雕刻的轉向。
唐朝之後,雕刻失掉了宗教的激勵,而以俗人為對象,偶爾訴之于感官的美感。
但衛道之士就舉起反對的大纛,如同意大利的文藝複興時代,他們抱怨藝術家把聖人都弄得像優雅和溫柔的女人了。
而僧侶也立下嚴格的畫像的規條,禁止把佛像的性格特殊化,禁止強調佛像的身體。
也許中國人那種強烈的道德觀念,阻礙了雕刻的發展。
因此,一旦喪失了宗教的動機,他們的雕刻也就喪失了沖勁,宗教破壞了它,使它再也得不到靈感,而那種外在美感的誘惑又被禁,雕刻在中國自此一蹶不振。
随着唐朝的結束,雕刻的創造泉源也開始幹涸了。
宋朝隻有少許像樣的作品;元朝把精力擺在戰事上;明朝也隻有昙花一現,他們刻的是一些怪物,這些巨大的石頭怪物是裝飾墳墓用的。
雕刻自屈服于宗教的禁忌之後,把它在中國藝術領域裡的地位讓給了瓷器和繪畫。
寶塔和宮殿 建築在中國隻能算是一種次要的藝術。
一些傑出的建築師在身後都很難留名,他們的地位似乎不如陶工。
比較宏大的建築,在中國并不多見,甚至在敬神這方面的建築,算得上荦荦大者也極有限。
古代的建築物都已不存,隻有一些寶塔可以追溯到16世紀以前。
宋朝的建築師在1103年曾印刻一部8大冊精美的書,名為《營造法式》。
但書中所舉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築,都是屬于木造式的,沒有一座留傳下來。
從巴黎國立圖書館所藏的有關孔子時代中國的住家和廟宇的圖案中來看,中國曆經漫長的2300年,還是滿足于他們祖先所留傳下來的那種建築樣式,而無大改變。
中國人不願把建築物弄得那樣壯大雄偉,也許是他們對于藝術的一種感受和口味;也許是他們那種很高的智慧忽略了此點,而不在這方面發揮。
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缺少了幾乎每一個古代的大國都曾出現的三個制度:世襲的貴族制度,勢力強大的宗教階級,強而富的中央政府。
在過去,這三個制度是推行較大的藝術作品&mdash&mdash廟宇和宮廷,群衆的集會場所和歌劇院,有壁畫和雕刻的巨大墳墓&mdash&mdash的動力。
但中國是幸運的,也是得天獨厚的:它完全沒有這些制度。
曾有一個時期,佛教的思想滲入了中國人的心靈,再加上人民生活富裕、國庫充盈,中國也建了不少大的廟宇,這些廢墟不久前在土耳其斯坦被發現。
現在在中國境内還有一些中型的、頗莊嚴的廟宇,但它們與印度的宗教建築比起來,還差很多。
中國的寺廟大都坐落于山上,有幽靜的通道蜿蜒而上,廟的前面有極醒目、裝飾得富麗堂皇的大門,這顯然是模仿印度&ldquo欄栅&rdquo而來;有時在入口處還立有面目猙獰的神像,作為精神上的防衛,意味着要把外來的魔鬼驅逐于外。
中國最有名的廟宇之一&mdash&mdash卧佛廟,坐落在北京郊外的植物園附近;福開森氏認為這是&ldquo中國最好的建築物&rdquo。
在遠東,最富有特性的應是寶塔,幾乎每一個中國的城鎮都有寶塔。
就像佛教的廟宇,這些優美的寶塔帶着頗受歡迎的道教色彩,這些塔不僅成為宗教禮拜儀式的中心,也是占蔔風水和占蔔未來的場所。
當地建立寶塔是因為他們相信這些寶塔可以驅走災難,安撫諸鬼,并帶來繁榮等。
通常,寶塔都是八角形的,全部用磚頭砌成,地基是一塊大石,塔高五層、七層、九層或十三層不等,因為樓層數字不對也會帶來厄運。
中國最古老的一座寶塔,是523年建于河南嵩山的頌樂寺;最可愛的一座是頤和園旁的寶塔;最壯觀的是北京的玉塔和五台山的瓶塔;最有名的是南京的百節塔,該塔建于1412年到1431年間,完全是用泥土砌成,在1854年太平天國運動中遭到破壞。
中國最壯麗的廟宇是在北京,這些廟宇是國家舉行祭典的所在地。
孔廟有專人看守。
孔廟的哲學味比藝術味來得濃。
自13世紀建造以來,已經翻修了好幾次。
在一個打開的神龛裡,立有刻着&ldquo至聖先師&rdquo字樣的木牌;在主祭壇的上面供奉着這位&ldquo萬世師表&rdquo的聖賢。
在北京的正陽門外聳立着天壇。
這個祭壇給人極深刻的印象,它完全是由大理石砌成,其手法之高超,令人歎為觀止。
天壇是一座修飾得很精美的三層寶塔,由磚和瓦砌在一塊大的大理石平台上。
每到農曆新年清晨三時,皇帝要親自駕臨此地,焚香祈神保佑國泰民安。
在1889年,天壇遭到閃電嚴重的打擊。
比這些廟宇更吸引人的是裝飾得富麗堂皇的宮殿,皇帝和宮廷大臣曾居于此。
明成祖在位(1403&mdash1425年)的時候,建築天才呈井噴式地出現,他們在長城附近建起了明陵,還造了一些用高牆圍起來的皇家居所,這就是有名的紫禁城。
昔時成吉思汗的皇宮亦在此,兩個世紀之前,馬可·波羅看了這些宏偉的皇宮,曾大吃一驚。
石刻的獅子排列注視着兩旁大理石做的欄杆,中間的階梯也是大理石鋪設的;随後就是一連串的建築物,有王宮、接待室、宴會室,以及其他辦公用的房間;還有零散的房子,這些房子非常講究,原來是皇家及其親屬、仆從、太監和宮女的居所。
這些王宮的樣式差不多一樣,它們都有相同的長長的柱子、精美的窗格子、雕刻或書寫的飛檐、顔色鮮豔的彩畫、用大塊的瓦蓋的屋頂,兩旁屋檐向上翹。
與這些紫禁城裡的王宮相似的是在北京郊外幾英裡處的頤和園;也許頤和園要比紫禁城來得更完整、勻稱、優美、精巧。
假如我們想大概地說出中國建築的一般特征,我們首先要指出的是那令人看來不悅的圍牆,這道圍牆不但隔開了房子和街道,而且也把房子藏了起來。
在比較貧窮的地區,這些外牆是一家一家連接起來的,顯示了古代社會生活的不安全。
牆裡面有一個院子,你會首先看到門和格子窗,裡面也許是一家住戶,也許是好幾家住在一起。
窮人家的房子顯得陰沉沉,入口和走廊都很窄,屋頂低低的,地闆還是泥土的;甚至有許多窮人家是豬、狗、家禽與人雜處于一間房子。
最窮的人家是住在風刮得進去、雨打得進來的茅屋裡。
小康之家比較好一點,地闆可能是用草席和磚頭鋪的。
至于有錢人家,那就大不同了,院内有花有草有池,或房子的四周都建了花園,這裡有人為營造的自然氣息和景象。
這裡沒有芳草小徑,也沒有郁金香的小道,也沒有方形或圓形或八角形的花圃,而有曲折的通道、岩石堆砌成的假山、彎曲的小溪、修剪成各色各樣形狀的林木。
點綴在整個大花園之中的是半藏在枝葉之下、供人休息的優美亭閣。
房子的本身并不壯麗,即使宮殿也是一樣。
從來就沒有高過一層以上的房子;假如需要更多的房間,隻有在旁邊加蓋,而不把原來的加以擴大。
因此,一座壯麗的房子很少是一個單一的建築;而是一排房子湊在一起,從前門的入口到後門的出口,依次是從次要到重要,越重要的越排于後面,附屬建築則排于兩旁。
人們最喜歡用的建築材料是木頭和磚;石頭除了用在地基和台階外,很少用在建築房屋上;磚通常隻用于外牆,泥瓦做屋頂,木頭做裝飾的柱子和内牆用。
在彩色鮮豔的牆上,橫跨着一條做裝飾用的飛檐。
支持着屋頂的既不是牆,也不是柱子。
屋頂看來好像很笨重,但它隻是架在一些木架上面。
屋頂是中國的寺廟和住屋的主要部分。
假如屋頂上的瓦是上釉的&mdash&mdash皇宮大部分是用黃色的,其他或用綠色、紫色、紅色或藍色&mdash&mdash那麼這個屋頂不論是在自然的環境中,還是在一片混亂的城市内,都會呈現出一派相當美麗的景象。
遠東地區的屋檐是用古代撐篷帳用的竹子做的,其目的可能是為了使屋檐兩邊能向上翹,而顯得好看,但更可能隻是為了要防雨,因為中國屋子的窗子很少。
而朝鮮則用紙糊的格子窗,但這種格子窗很難防雨。
主要的門口不是在山形牆的末端,而是在南面的建築物的正面;在裝飾的正門之内,通常有屏風或一道牆,以免訪客一眼就看到裡面,同時,也可以防止魔鬼進來,因為魔鬼都是走直線的。
廳堂裡面很陰暗,因為大部分的光線都被格子狀的窗戶和突出的屋檐擋住了。
也很少有通風的設備,唯一的熱是從可移動的火盆或磚砌的竈而來。
也沒有煙囪和通煙道。
不管富人或窮人,都得受冷,他們上床都穿好多衣服。
有一位遊客曾問一個中國人:&ldquo你冷嗎?&rdquo這位中國人答道:&ldquo當然冷!&rdquo天花闆上可能吊着有點俗氣的紙燈籠;牆上可能飾有卷軸或水墨素描,也可能懸挂頗精巧的絲織刺繡或山水畫。
家具通常是很重的木材做的,如黑色的檀木,而且還雕刻得很精細;較輕的家具則上油漆。
中國人是東方各國中唯一坐椅子的民族,但他們還是比較喜歡靠着或蹲着。
在正廳裡面,通常有一張長形的桌子,放有祭祖先燒香用的香爐。
後面的房間專供女人用。
另外分開的房間,可能是作為書房。
中國的建築留給外國人和對建築外行的人的印象,是中看而不中用。
中國建築那種雕梁畫棟的裝飾掩蓋了外表的形式,美是美,但無助于壯觀。
中國的廟宇和宮殿并不想勝過自然,而是想與自然求得完美的和諧,故其建築的形式隻求中庸樸實。
也正因為如此,有力、安全和恒久不變這些性質,在中國的建築物中是找不到的。
恐怕一場地震就會使建築師的辛勞白費了。
這些建築很難和凱爾奈克、波斯波利斯以及雅典的衛城那些建築,具有相同的藝術價值。
就我們西方人來說,它們不是建築,說它們是木頭的雕刻、泥瓦的彩飾和石頭的雕塑,也許比較恰當。
他們對于瓷器和玉器的設計制造比較精通,至于這種混合機械和建築術的龐然大廈,他們則不及印度、美索不達米亞或羅馬。
假如我們不從壯麗和堅固的角度來看&mdash&mdash也許這是他們的建築師所未注意到的地方,假如我們欣然接受在那最不牢的建築形式中,其建築上的浮雕很優美,那麼他們的建築可以說是中國藝術的一種最自然、最适度的變化,也是人類所曾造就的最優美的一種形式。
繪畫 ·中國畫大師 西方人不容易認識中國畫,是情有可原的,因為東方的繪畫不論在方法或其他方面的應用上,幾乎與西方的完全不同。
第一,東方人從來不在畫布上作畫;偶爾,他們作壁畫,如在受佛教影響的時期;以後,他們有時在紙上畫畫,但大部分是畫在絲織品上。
可是,由于這種材料很脆弱,不易保存作品,這些作品隻是在繪畫的曆史上留下一段回憶和記錄而已。
第二,東方的繪畫有一種薄和輕的風味;大部分是水彩畫,缺少歐洲油畫中那種強烈而易引起美感的色彩。
中國人曾試過油畫,但油畫太粗糙和笨重,不符合他們那種細膩的筆法,他們遂放棄作罷。
對中國人來說,繪畫是書法的分支,或是一種漂亮的書法,至少中國最早期的繪畫形式是這樣;他們用來寫字的毛筆,也同樣用來作畫;有許多的傑作隻用毛筆和水墨勾畫而成。
[8]第三,他們最偉大的作品都是隐藏起來,不大為西方的遊客所知道。
因為中國人不喜歡在公共場所或家裡面炫耀他們的作品,他們隻是小心地把畫卷起來,收藏好,偶爾打開來欣賞。
中國的畫是成卷的,&ldquo看&rdquo起來好像是&ldquo讀&rdquo一部原稿;較小的畫挂在牆上,但很少裝在框子裡;有時,他們将一連串的畫畫在屏風上。
到了宋朝末期,中國的畫派已經分成了13支,繪畫的形式更不計其數。
中國的文學史指出,中國的繪畫早在公元前幾百年即成為一種藝術;盡管有戰争的阻斷,但中國的繪畫一直延續至今。
據說,第一位中國畫家是個女人,叫嫘,她是舜帝的妹妹;一位憤憤不平的批評家這樣寫道:&ldquo這種神聖的藝術竟然被一個女人創造出來!&rdquo雖然周朝并不見有什麼繪畫遺留下來,但是從孔子對于洛陽太廟上的壁畫的驚歎,可見是時早有繪畫。
漢朝初年,有一位作家就抱怨他所崇拜的一位英雄從沒有被人好好畫過。
他說:&ldquo傑出的藝術家雖然很多,但怎麼沒有人畫他?&rdquo據王子年《拾遺記》記載,是時,有一位叫烈裔的畫家,善畫,能&ldquo含丹青以漱池,即成魑魅及詭怪群物之象。
以指畫地,長百丈,直如繩墨。
方寸之内,畫以四渎五嶽,列國之圖。
又畫為龍鳳,骞翥若飛,皆不可點睛,或點之,必飛走也&rdquo。
有迹象顯示,中國的繪畫到近世紀初,達于它的最高峰之一,但戰争和時間毀掉了這項證據。
從秦兵攻陷洛陽(約公元前249年),焚毀他們所不能利用的東西,到義和團運動(1900年),當東周的士兵把帝王收藏的絲畫拿來做包裝用時,繪畫的藝術和戰争即在古代的沖突中交互争輝&mdash&mdash繪畫雖屢遭破壞,但也從未中斷它的創新。
就如基督教在3、4世紀改變了地中海地區的文化和藝術那樣,佛教在那時對中國的生活也起了神學及美學上的革命性作用。
當儒教重新恢複它的政治力量時,佛教糅合了道教,在藝術上産生了支配的力量,刺激了中國與印度在思想、象征、方法和形式等方面的接觸。
中國佛教派的繪畫,最具天才的應是顧恺之了。
由于他那種奇特和積極的個性,人們替他捏造了一段奇聞逸事。
故事是這樣:他愛上了隔壁的一位女孩子,伸手向她示意,但這個女孩子萬沒料到他将來竟是個著名的人物,因而拒絕了他的愛。
顧恺之便在牆上畫了一幅她的畫像,并用一根針刺在她的心房。
自此,這個女孩子開始病倒。
此後他再去向她求愛時,她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