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一篇基督徒的結語
關燈
小
中
大
事件的幹擾。
&ldquo我總是以24歲的青年的喜悅心情坐下來讀書,而忘記了我的54歲的年齡和衰敗的身體狀況。
&rdquo 盲腸炎使他獲得釋放,他所經常責難的西方醫藥使他複原了。
他出獄時,許多群衆在監獄大門歡迎他,他經過時,很多人吻他粗糙的衣裳。
可是他躲避政治和群衆的目光,以衰病為由而避居在艾哈邁達巴德的學校裡,一連好多年安靜而與世隔絕地生活,僅與學生在一起。
然而從那個避居的場所,他每星期經由他的喉舌《青年印度報》發表社論,闡說他的革命哲學與人生哲學。
他要求跟他的人避免暴力,不僅由于那會毀滅自身&mdash&mdash因為印度沒有大炮&mdash&mdash也由于這終究會演變到以暴易暴。
他說:&ldquo曆史教訓我們,那些無疑具有真誠動機的人,在使用暴力驅逐貪婪的在位者之後,也會沾染上被驅逐者所患的毛病&hellip&hellip我對于印度之自由的興趣會中止,假如她采取暴力的手段。
因為暴力的後果不是自由,而是奴役。
&rdquo 他的信條中第二個要素,是對于現代工業的堅決摒斥,以及一種盧梭式的号召,要大家恢複到村莊務農和家庭工業的淳樸生活。
把男男女女關在工廠裡,用别人所有的機器制造出一些零件,那物品的整體他們是永遠見不到的,這在甘地看起來不啻把人性埋葬在劣等貨品所堆成的金字塔下面。
他認為多數機器産品都是不必需的,使用它們所省下的勞力都花費在它們的制造與修理上。
即使勞力果然有所節省,對于勞動者也沒有好處,隻是對資本家有好處。
勞動者由于本身的生産力而被投入一種&ldquo技術失業&rdquo的驚惶之中。
于是他恢複了1905年提拉克宣布的&ldquo自行生産運動&rdquo(Swadeshi)。
&ldquo自行生産運動&rdquo和&ldquo自治運動&rdquo聯合為一了。
甘地把紡車的使用當作對國大黨運動之忠誠的考驗。
他請求每一個印度人,甚至最有錢的人,穿用手織的布料,抵制英國外來貨的機織品。
這樣一來,印度的家庭在沉寂的冬季也可聽得到紡車的呼呼之聲。
響應沒有覆蓋所有人,要扭轉曆史的行進方向是困難的。
但是印度作了這番嘗試。
各處的印度學生都穿用土織棉布;出身高貴的女士放棄了日本絲的長袍而穿着自己做的粗布衣裙;娼寮中的妓女和監獄中的囚犯開始紡織;在很多城市中安排了盛大的&ldquo虛榮之宴&rdquo(FeastsoftheVanities),好像當年在薩伏那洛拉(GirolamoSavonarola)[16]時代所舉行的那樣,這時有錢的印度人以及商人從家裡和倉庫裡拿出全部外國的布匹,抛到火中燒掉。
有一天僅僅在孟買,就有15萬件被火焰焚毀。
這一項脫離工業的運動失敗了,但是它在10年的時間裡給予印度一個反抗的象征,給那些沉默的千百萬民衆在思想上注入政治意識,而使之團結一緻。
印度人對于這種方式有所懷疑,但對于目标則感到尊崇;對于作為政治家的甘地雖有所質疑,對于聖人的甘地則衷心愛戴,而一時之間全體一緻地對他表示着敬仰。
泰戈爾這樣說甘地: 他在千萬赤貧之家的茅屋門口駐足,衣着好像他們之中的一個。
他用他們自己的語言向他們講話。
終于他們聽到了活生生的真理,而不是從書本中引用來的字句。
因為這個,印度人所奉給他的聖雄名字,是他真正的名字。
其他有什麼人會像他那樣,感到一切印度人是他本身的血和肉?&hellip&hellip當愛來到印度的門口時,那門已是大開了&hellip&hellip在甘地的呼喚之下,印度如花卉盛開般去迎接新的偉大,正如同以前有過一次,在較早的時候&mdash&mdash那時佛陀宣揚了一切衆生之間親愛與同情的真理。
甘地的任務乃是聯合印度。
他完成了這項任務。
其他的任務有待其他的人去完成。
告别印度 無人能就印度的曆史作最後的定論,如對埃及、巴比倫以及亞述的曆史所能做的那樣;因為印度曆史還在被締造,印度文明還在有所創建。
在文化上,印度由于和西方在心靈上的接觸而獲得了新生,她的文學在今天是和任何文學同樣豐富和高貴的。
在精神上,她仍然在和迷信以及過重的神學負載鬥争,但誰也無法确言那現代科學之酸劑會多麼迅速地溶解這些數量過多的神祇。
在政治上,過去100年已經給印度帶來了以前難得的統一:部分上是一個外國政府的統一,部分上是一種外國語言的統一,但最重要的是一種對自由具有結合熱望的統一。
在經濟上,印度正在脫離中古的情況而進入現代工業,這事的後果利弊參半。
她的财富和貿易會增長,在世紀末葉前,她無疑會成為世界上強國之一。
我們無法确言這個文明對于西方文明曾有直接的貢獻,如同我們在埃及和近東所曾經追本溯源地加以肯定的。
因為後面兩種乃是我們本身文化的直接祖先,而印度、中國與日本的曆史則是另一個源派,到今天才開始接觸并且影響到西方生活的潮流。
這固然是事實,橫越喜馬拉雅山的障礙,印度給了我們這些尚待商榷的禮物,如文法與邏輯、哲學與寓言、催眠術與棋戲,特别是我們的數字和十進位制。
但這些并非印度精神的精華,它們比之于我們在将來可以向她學到的,簡直是微不足道。
當發明、工業與貿易把各大洲聯合到一起,或者當它們把我們投入和東方的沖突之際,我們要更加密切地研究其文明,要吸收其習俗和思想,即使處在敵對的形勢之下。
也許印度在遭遇征服、倨傲和奪掠之餘,作為回報,将教我們成熟心靈的容忍與溫和、無所貪求靈魂的甯靜滿足、具有理解精神和統一的鎮定,以及一種給予一切衆生的融合性、安撫性的慈愛。
*** 注釋 [1]在印度用200萬美元買的東西,在英國則以1000萬美元賣出。
公司的股票價格增加到每股2.2萬美元。
[2]《聖經》中耶稣所行的奇迹。
&mdash&mdash譯者注 [3]字面的意義是&ldquo婆羅門協會&rdquo,為人所知且更加完全的名稱是&ldquo至高無上的神婆羅門之信徒的協會&rdquo。
[4]今天它大約有5500位徒衆。
另一個改革團體雅利安協會,達耶難陀·娑羅室伐底(DayanandaSarasvati)所創立而由已故的拉奇普特·雷依繼續主持,成績卓越。
它貶棄階級制度、多神崇拜、迷信、偶像崇拜和基督教,并且倡導恢複到較為簡單的《吠陀經》的宗教,它的信徒人數現在有50萬。
相反地,印度教對基督教的影響見之泛通神論&mdash&mdash這是印度神秘主義和基督教道德的一種混合,是由兩位外國女性在印度發展出來的:勃拉瓦茨基(HelenaBlavatsky)和貝贊特夫人(AnnieBesant)。
[5]終其一生,他接受基督的神性,但是他堅持認為佛陀、黑天等也是同一的上帝化身。
他向印度哲學家辨喜(Vivekananda)堅稱他本身是羅摩和黑天的化身。
[6]其中較重要的詩集是《吉檀迦利》(Gitanjali,1913年)、《齊德拉》(Chitra,1914年)、《郵局》(ThePost-Office,1914年)、《園丁集》(TheGardener,1914年)以及《紅夾竹桃》(RedOleanders,1925年)。
詩人自己的《我的回憶》(MyReminiscences,1917年)對于了解他個人頗有幫助,比E.湯普森(E.Thompson)所寫的傳記《泰戈爾傳,詩人和劇作家》(R.Tagore,PoetandDramatist)為佳。
[7]參閱他的佳句:&ldquo當我離去時這可以當作我臨别的話,我所看見了的是無法超越的。
&rdquo [8]此是指英國詩人吉蔔林(JosephRudyardKipling)&ldquo東方與西方永不會相合&rdquo的名句。
&mdash&mdash譯者注 [9]1922年在孟買有83處棉花工廠,雇員18萬,平均工資每天0.33美元。
在3300萬從事工業的印度人裡,51%為婦女,14%為不滿14歲的兒童。
[10]&ldquo完全戒絕肉食的人會養成一種非常敏銳的嗅覺,他們從一個人的氣息或皮膚的汗水能夠馬上說出那個人有沒有吃肉。
過了24小時他們也能發現。
&rdquo [11]1913年,一個印度富人的小孩掉在井裡溺死了。
當時在旁邊的隻有小孩的母親和一個路過的賤民。
後者願意跳下水去救那個小孩,但是母親拒絕了。
她甯可小孩死掉也不願井水受到玷污。
[12]1915年,有15個寡婦再婚;1925年有2263個。
[13]印度上流婦女以隐居深閨為常規。
&mdash&mdash譯者注 [14]這并不适用于一切西化的印度人。
據著名學者庫馬拉斯瓦米博士意味深長的詞句說:&ldquo有些人已從歐洲返回印度。
&rdquo [15]印度盧比的1/16。
&mdash&mdash譯者注 [16]15世紀意大利宗教改革家。
&mdash&mdash譯者注
&ldquo我總是以24歲的青年的喜悅心情坐下來讀書,而忘記了我的54歲的年齡和衰敗的身體狀況。
&rdquo 盲腸炎使他獲得釋放,他所經常責難的西方醫藥使他複原了。
他出獄時,許多群衆在監獄大門歡迎他,他經過時,很多人吻他粗糙的衣裳。
可是他躲避政治和群衆的目光,以衰病為由而避居在艾哈邁達巴德的學校裡,一連好多年安靜而與世隔絕地生活,僅與學生在一起。
然而從那個避居的場所,他每星期經由他的喉舌《青年印度報》發表社論,闡說他的革命哲學與人生哲學。
他要求跟他的人避免暴力,不僅由于那會毀滅自身&mdash&mdash因為印度沒有大炮&mdash&mdash也由于這終究會演變到以暴易暴。
他說:&ldquo曆史教訓我們,那些無疑具有真誠動機的人,在使用暴力驅逐貪婪的在位者之後,也會沾染上被驅逐者所患的毛病&hellip&hellip我對于印度之自由的興趣會中止,假如她采取暴力的手段。
因為暴力的後果不是自由,而是奴役。
&rdquo 他的信條中第二個要素,是對于現代工業的堅決摒斥,以及一種盧梭式的号召,要大家恢複到村莊務農和家庭工業的淳樸生活。
把男男女女關在工廠裡,用别人所有的機器制造出一些零件,那物品的整體他們是永遠見不到的,這在甘地看起來不啻把人性埋葬在劣等貨品所堆成的金字塔下面。
他認為多數機器産品都是不必需的,使用它們所省下的勞力都花費在它們的制造與修理上。
即使勞力果然有所節省,對于勞動者也沒有好處,隻是對資本家有好處。
勞動者由于本身的生産力而被投入一種&ldquo技術失業&rdquo的驚惶之中。
于是他恢複了1905年提拉克宣布的&ldquo自行生産運動&rdquo(Swadeshi)。
&ldquo自行生産運動&rdquo和&ldquo自治運動&rdquo聯合為一了。
甘地把紡車的使用當作對國大黨運動之忠誠的考驗。
他請求每一個印度人,甚至最有錢的人,穿用手織的布料,抵制英國外來貨的機織品。
這樣一來,印度的家庭在沉寂的冬季也可聽得到紡車的呼呼之聲。
響應沒有覆蓋所有人,要扭轉曆史的行進方向是困難的。
但是印度作了這番嘗試。
各處的印度學生都穿用土織棉布;出身高貴的女士放棄了日本絲的長袍而穿着自己做的粗布衣裙;娼寮中的妓女和監獄中的囚犯開始紡織;在很多城市中安排了盛大的&ldquo虛榮之宴&rdquo(FeastsoftheVanities),好像當年在薩伏那洛拉(GirolamoSavonarola)[16]時代所舉行的那樣,這時有錢的印度人以及商人從家裡和倉庫裡拿出全部外國的布匹,抛到火中燒掉。
有一天僅僅在孟買,就有15萬件被火焰焚毀。
這一項脫離工業的運動失敗了,但是它在10年的時間裡給予印度一個反抗的象征,給那些沉默的千百萬民衆在思想上注入政治意識,而使之團結一緻。
印度人對于這種方式有所懷疑,但對于目标則感到尊崇;對于作為政治家的甘地雖有所質疑,對于聖人的甘地則衷心愛戴,而一時之間全體一緻地對他表示着敬仰。
泰戈爾這樣說甘地: 他在千萬赤貧之家的茅屋門口駐足,衣着好像他們之中的一個。
他用他們自己的語言向他們講話。
終于他們聽到了活生生的真理,而不是從書本中引用來的字句。
因為這個,印度人所奉給他的聖雄名字,是他真正的名字。
其他有什麼人會像他那樣,感到一切印度人是他本身的血和肉?&hellip&hellip當愛來到印度的門口時,那門已是大開了&hellip&hellip在甘地的呼喚之下,印度如花卉盛開般去迎接新的偉大,正如同以前有過一次,在較早的時候&mdash&mdash那時佛陀宣揚了一切衆生之間親愛與同情的真理。
甘地的任務乃是聯合印度。
他完成了這項任務。
其他的任務有待其他的人去完成。
告别印度 無人能就印度的曆史作最後的定論,如對埃及、巴比倫以及亞述的曆史所能做的那樣;因為印度曆史還在被締造,印度文明還在有所創建。
在文化上,印度由于和西方在心靈上的接觸而獲得了新生,她的文學在今天是和任何文學同樣豐富和高貴的。
在精神上,她仍然在和迷信以及過重的神學負載鬥争,但誰也無法确言那現代科學之酸劑會多麼迅速地溶解這些數量過多的神祇。
在政治上,過去100年已經給印度帶來了以前難得的統一:部分上是一個外國政府的統一,部分上是一種外國語言的統一,但最重要的是一種對自由具有結合熱望的統一。
在經濟上,印度正在脫離中古的情況而進入現代工業,這事的後果利弊參半。
她的财富和貿易會增長,在世紀末葉前,她無疑會成為世界上強國之一。
我們無法确言這個文明對于西方文明曾有直接的貢獻,如同我們在埃及和近東所曾經追本溯源地加以肯定的。
因為後面兩種乃是我們本身文化的直接祖先,而印度、中國與日本的曆史則是另一個源派,到今天才開始接觸并且影響到西方生活的潮流。
這固然是事實,橫越喜馬拉雅山的障礙,印度給了我們這些尚待商榷的禮物,如文法與邏輯、哲學與寓言、催眠術與棋戲,特别是我們的數字和十進位制。
但這些并非印度精神的精華,它們比之于我們在将來可以向她學到的,簡直是微不足道。
當發明、工業與貿易把各大洲聯合到一起,或者當它們把我們投入和東方的沖突之際,我們要更加密切地研究其文明,要吸收其習俗和思想,即使處在敵對的形勢之下。
也許印度在遭遇征服、倨傲和奪掠之餘,作為回報,将教我們成熟心靈的容忍與溫和、無所貪求靈魂的甯靜滿足、具有理解精神和統一的鎮定,以及一種給予一切衆生的融合性、安撫性的慈愛。
*** 注釋 [1]在印度用200萬美元買的東西,在英國則以1000萬美元賣出。
公司的股票價格增加到每股2.2萬美元。
[2]《聖經》中耶稣所行的奇迹。
&mdash&mdash譯者注 [3]字面的意義是&ldquo婆羅門協會&rdquo,為人所知且更加完全的名稱是&ldquo至高無上的神婆羅門之信徒的協會&rdquo。
[4]今天它大約有5500位徒衆。
另一個改革團體雅利安協會,達耶難陀·娑羅室伐底(DayanandaSarasvati)所創立而由已故的拉奇普特·雷依繼續主持,成績卓越。
它貶棄階級制度、多神崇拜、迷信、偶像崇拜和基督教,并且倡導恢複到較為簡單的《吠陀經》的宗教,它的信徒人數現在有50萬。
相反地,印度教對基督教的影響見之泛通神論&mdash&mdash這是印度神秘主義和基督教道德的一種混合,是由兩位外國女性在印度發展出來的:勃拉瓦茨基(HelenaBlavatsky)和貝贊特夫人(AnnieBesant)。
[5]終其一生,他接受基督的神性,但是他堅持認為佛陀、黑天等也是同一的上帝化身。
他向印度哲學家辨喜(Vivekananda)堅稱他本身是羅摩和黑天的化身。
[6]其中較重要的詩集是《吉檀迦利》(Gitanjali,1913年)、《齊德拉》(Chitra,1914年)、《郵局》(ThePost-Office,1914年)、《園丁集》(TheGardener,1914年)以及《紅夾竹桃》(RedOleanders,1925年)。
詩人自己的《我的回憶》(MyReminiscences,1917年)對于了解他個人頗有幫助,比E.湯普森(E.Thompson)所寫的傳記《泰戈爾傳,詩人和劇作家》(R.Tagore,PoetandDramatist)為佳。
[7]參閱他的佳句:&ldquo當我離去時這可以當作我臨别的話,我所看見了的是無法超越的。
&rdquo [8]此是指英國詩人吉蔔林(JosephRudyardKipling)&ldquo東方與西方永不會相合&rdquo的名句。
&mdash&mdash譯者注 [9]1922年在孟買有83處棉花工廠,雇員18萬,平均工資每天0.33美元。
在3300萬從事工業的印度人裡,51%為婦女,14%為不滿14歲的兒童。
[10]&ldquo完全戒絕肉食的人會養成一種非常敏銳的嗅覺,他們從一個人的氣息或皮膚的汗水能夠馬上說出那個人有沒有吃肉。
過了24小時他們也能發現。
&rdquo [11]1913年,一個印度富人的小孩掉在井裡溺死了。
當時在旁邊的隻有小孩的母親和一個路過的賤民。
後者願意跳下水去救那個小孩,但是母親拒絕了。
她甯可小孩死掉也不願井水受到玷污。
[12]1915年,有15個寡婦再婚;1925年有2263個。
[13]印度上流婦女以隐居深閨為常規。
&mdash&mdash譯者注 [14]這并不适用于一切西化的印度人。
據著名學者庫馬拉斯瓦米博士意味深長的詞句說:&ldquo有些人已從歐洲返回印度。
&rdquo [15]印度盧比的1/16。
&mdash&mdash譯者注 [16]15世紀意大利宗教改革家。
&mdash&mdash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