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猶太

關燈
Zophar)幸災樂禍地說:上帝是公正的,對于世上的人,的确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于是約伯抗聲說: 你們死亡,智慧也就滅沒了。

    但我也有聰明,與你們一樣&hellip&hellip你們所說的,誰不知道呢?&hellip&hellip強盜的帳棚興旺,惹神的人穩固。

    神多将财物送到他們手中&hellip&hellip這一切我眼都見過,我耳都聽過,而且明白&hellip&hellip你們是編造謊言的,都是無用的醫生。

    惟願你們全然不作聲,這就算為你們的智慧。

     他又歎生命的短促以及人死不能複生: 人為婦人所生,日子短少,多有患難。

    出生如花,又被摧殘。

    飛去如影,不能存留&hellip&hellip樹若被砍下,還可指望發芽,嫩枝生長不息&hellip&hellip但人死亡而消滅,他氣絕,竟在何處呢?海中的水絕盡,江河幹涸。

    人也是如此,躺下不再起來&hellip&hellip人若死了豈能再活呢? 争辯越來越激烈。

    約伯對神,先是懷疑,最後甚至變為詛咒。

    他将神喻為魔鬼,願他将他毀滅。

    最後他說:&ldquo約伯的話說完了。

    &rdquo論者以為,原來的《約伯記》即到此為止。

    《約伯記》和《傳道書》所代表的,顯然是猶太人中的所謂異端思想。

    [45] 但在現在的《約伯記》中,卻憑空出來一個叫以利戶(Elihu)的年輕人。

    他列舉一大堆理由,述說神對人絕對正直。

    最後,耶和華從雲端裡親自發言: 那時,耶和華從旋風中回答約伯說: 誰用無知的言語,使我的旨意暗昧不明?你要如勇士束腰,我問你,你可以指示我。

    我立大地根基的時候,你在哪裡呢?你若有聰明隻管說吧。

    你若曉得就說,是誰定地的尺度?是誰把準繩拉在其上?地的根基安置在何處?地的角石是誰安放的?那時晨星一同歌唱,神的衆子也都歡呼。

    海水沖出,如出胎胞,那時誰将它關閉呢?是我用雲彩當海的衣服,用幽暗當包裹它的布,為它定界限,又安門和闩,說,你隻可到這裡,不可越過,你狂傲的浪要到此止住。

    你自生以來,曾命定晨光,使清晨的日光知道本位&hellip&hellip?你曾進到海源,或在深淵的隐秘處行走嗎?死亡的門,曾向你顯露嗎?死蔭的門,你曾見過嗎?地的廣大,你能明透嗎?你若全知道,隻管說吧&hellip&hellip你曾進入雪庫,或見過雹倉嗎?&hellip&hellip你能系住昴星的結嗎?能解開參星的帶嗎?&hellip&hellip你知道天的定例嗎?能使地歸在天的權下嗎?&hellip&hellip誰将智慧放在懷中?誰将聰明賜于心内?&hellip&hellip 強辯的,豈可與全能者争論嗎?與神辯駁的,可以回答這些吧? 因震懾于這一精靈的威力,約伯折服了。

    約伯認輸,耶和華欣慰之餘,赦免了他的罪過。

    不過耶和華對約伯的朋友則表不滿,說他們發言淺薄。

    最後的結局是,耶和華賜給約伯1.4萬頭羊,6000頭駱駝,2000頭牛,1000頭母驢,7個兒子,3個女兒。

    除此之外,還讓他活到140歲。

    這個結局令人愉快,可是相當勉強。

    問題解決沒有?沒有。

    這個問題一直糾纏着後來的猶太思想家。

    到但以理(Daniel)時代(約公元前167年),于是有人想,現世的公道似乎是不可能的。

    但以理及伊諾克認為,要公道除非相信&ldquo來世&rdquo。

    在來世,有冤申冤,有惡受罪,有善獲賞。

    這種思想慢慢變成一種潮流,其後即形成基督教主要思想之一。

     《舊約》的《傳道書》,[46]也曾觸及這個問題。

    不過,該書所獲答案看來是令人喪氣的。

    其答案是:人生之幸與不幸,全與善惡無關。

     有義人行義,反緻滅亡。

    有惡人行惡,倒享長壽。

    這都是我在虛度之日中所見過的&hellip&hellip我又轉念,見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欺壓。

    看哪,受欺壓的流淚,且無人安慰。

    欺壓他們的有勢力&hellip&hellip你若在一省之中見窮人受欺壓,并奪去公義公平的事,不要因此詫異。

     人的命運不由善惡決定,于是,好運、壞運便隻有看機會了。

    而機會是盲目的和無情的。

    《傳道書》作者說:&ldquo我見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赢,力戰的未必得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明哲的未必得赀财,靈巧的未必得喜悅,所臨到衆人的,在于當時的機會。

    &rdquo甚至财富也靠不住。

    他說:&ldquo貪愛銀子的,不因得銀子知足。

    貪愛豐富的,也不因得利益知足。

    這也是虛空&hellip&hellip勞碌的人,不論吃多吃少,睡得香甜。

    富足人的豐滿,卻不容他睡覺。

    &rdquo進一步觀察,他居然得出了與馬爾薩斯相似的結論:&ldquo貨物增添,吃的人更加增添。

    &rdquo 回憶過去的黃金時代,向往未來的烏托邦,能不能獲得慰藉?在他看來,不能。

    因為,現在的和過去一樣,而未來的和現在亦并無不同。

    &ldquo不要說先前的日子強過如今的日子。

    &rdquo&ldquo已有的事,後必再有。

    已行的事,後必再行。

    日光之下無新事。

    豈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說,這是新的。

    哪知,在我們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

    &rdquo在他看來,進步是沒有的。

    文明,興了再滅,滅了再興,毫不足怪。

     總而言之,他認為生命毫不足貴,因此活與不活無足輕重。

    縱然生活,也不過是毫無目的地轉圈子。

    努力、奮鬥都是徒勞的,因為一切的一切最後終歸破滅。

     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

    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什麼益處呢?一代過去,一代又來,地卻永遠長存。

    太陽出來又落下,急歸所出之地。

    風往南刮,又向北轉,不住地旋轉,而且返回轉行原道。

    江河都往海裡流,海卻不滿。

    江河從何處流,仍歸何處&hellip&hellip因此,我贊歎那早死的人,勝過那還活着的活人。

    并且我以為那未曾生的,就是未曾見過日光之下惡事的,比這兩等人更強&hellip&hellip名譽強于美好的膏油。

    人死的日子,勝過人生的日子。

     有一個階段,他認為生活在于盡情享樂。

    &ldquo于是我就稱贊快樂,原來人在日光之下,莫強如吃喝快樂。

    &rdquo可是,最後,他又發現,&ldquo啊,原來這也是虛空。

    &rdquo至于談到女人&mdash&mdash傳道者對之似乎受過很大的刺激,他說:&ldquo1000個男子中,我找到一個正直人。

    但衆女子中,無法找到一個&hellip&hellip我得知有這等婦人,比死還苦,她的心是網羅,手是鎖鍊,凡蒙神喜悅的人,必能躲避她。

    &rdquo談女人談到最後,他的結論卻和所羅門與伏爾泰給人的忠告相似:&ldquo在你一生虛空的年日,就是神賜你在日光之下虛空的年日,當同你所愛的妻,快活度日。

    &rdquo所羅門與伏爾泰雖然作此忠告,但他們并未身體力行。

     他甚至對智慧也采取懷疑态度。

    談到著作與讀書,他的妙論是:&ldquo著書多,沒有窮盡。

    讀書多,身體疲倦。

    &rdquo他又說,如你有天賦,那智慧是好的,但若強求,便等于自取滅亡。

    (這種論調,頗像耶和華口吻。

    耶和華一次對摩西說:&ldquo你不能看見我的面,因為人見我的面便不能存活。

    &rdquo)在他看來,最後,智愚都将同歸于盡: 我專心用智慧尋求查究天下所做的一切事,乃知神叫世人所經驗的,是極重的勞苦。

    我見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hellip&hellip我心裡議論,說,我得了大智慧,勝過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衆人,而且我心中多經曆智慧和知識的事。

    我又專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這也是捕風。

    因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增加知識的,就增加憂傷。

     如果有&ldquo來世思想&rdquo,我們認為上面的憤激,是有轉化成希望與勇氣的可能的。

    可是,《傳道書》的作者并無此等思想。

    在他看來,人無論生前與死後,均和動物毫無分别: 因為世人遭遇的,獸也遭遇,所遭遇的都是一樣。

    這個怎樣死,那個也怎樣死,氣息都是一樣。

    人不能強于獸,都是虛空。

    都歸一處,都是出于塵土,也都歸于塵土&hellip&hellip故此,我見人,莫強如在他經營的事上喜樂,因為這是他的分,他身後的事,誰能使他知曉呢?&hellip&hellip凡你手所當作的事,要盡力去作。

    因為在你所必去的陰間,沒有工作,沒有謀算,沒有知識,也沒有智慧。

     猶太人在作《箴言》時,是何等推崇智慧,現在,智慧竟一文不值了。

    顯然,這是猶太文明趨于衰老的象征。

    猶太民族由于一再遭受環繞其四鄰的強大帝國的折磨,精力業已消耗殆盡。

    他們雖然虔心敬奉耶和華,可是耶和華似乎并沒有幫他們多少忙。

    國破家亡,流離失所,訴諸筆墨者,當然是一片懷疑虛無了。

     耶路撒冷光複了,然而它并未變成上帝不可征服的堡壘。

    它先是波斯的附庸,現在,希臘又要它稱臣納貢。

    公元前334年,青年政治家亞曆山大率兵前來叩關。

    大祭師原定甯死不降,可是據說他當天晚上做了個夢,就夢解釋不降不行。

    第二天一早,大祭師令祭師及民間領袖穿着素服,和他一起開城,到亞曆山大軍營請降。

    亞曆山大對大祭師颔首為禮,并說了些他對猶太民族及其所崇拜的上帝感到不勝仰慕的話,最後才開始接管耶路撒冷。

     當然,這并不是猶太民族的最後一幕。

    就4000年的曆史舞台看來,好戲還在後頭。

    耶稣基督是一幕,亞哈随魯(Ahasuerus)又是一幕。

    現在,另一幕正在開始。

    這一幕自然也不是最後一幕。

    耶路撒冷,猶太民族的象征,建了毀,毀了建,自有人類曆史以來,已不知重建了多少次。

    看來,耶路撒冷不會毀,猶太民族也不會滅。

    鑒往知來,猶太人與曆史同存,也許它亦與文明同樣永恒。

     *** 注釋 [1]縱觀各種發現,足證《創世記》所記猶太先民傳統習慣頗多可信。

    《舊約》所載猶太人事迹,除種種超自然事件尚存疑外,大都經得起考驗。

    因為由一年年所發掘到的文物顯示,其記載是很真實的。

    例如,1935年在特勒·埃爾-阿馬納所出土的陶器,其記載即大緻與《列王紀》所叙相符。

    因此,一般而論,除已發現反證的内容外,《聖經》盡可大膽采用。

     [2]也許,他們是随着西克索人進入埃及的。

    西克索人與猶太人同屬閃米特,在西克索統治埃及期間,對他們會有所照應。

    皮特裡同意《聖經》所記,猶太人在埃及住了430年,入埃及約為公元前1650年,出埃及約為公元前1220年。

     [3]據約瑟夫斯引述,公元前3世紀一位埃及史學家曼内托曾說,猶太人出埃及是出于埃及人的意願。

    當時因窮困而淪為奴隸的猶太人中發生了瘟疫,埃及人怕受傳染因而把他們趕走。

    摩西是埃及的祭師,他的任務是把猶太人帶走。

    埃及祭師從小就養成清潔的習慣,為了防止瘟疫蔓延,摩西曾将這類習慣轉教給猶太人。

    古希臘羅馬學者對猶太人出埃及,曾一度采用此種解釋。

    但因其與閃米特人是世仇,故很難為人所采信。

    英國史學家沃德認為,猶太人出埃及是一種罷工舉動。

    《聖經》中有一節詩也這樣說:&ldquo埃及法老這樣問摩西及亞倫:&lsquo你們為什麼要讓人們停止工作?去,叫他們趕快複工。

    &rsquo&rdquo 摩西一名不似猶太人而類埃及人。

    此名可能是Ahmose的略稱。

    利物浦大學加斯頓教授宣稱,他們在傑裡科陵墓中發現一宗資料,該資料說,摩西被棄之後,撿到他的是一位埃及公主(撿到時間為公元前1527年)。

    這位公主就是後來鼎鼎大名的女王哈特謝普蘇特。

    摩西由女王養大,在宮内十分得寵。

    摩西逃亡,目的在于避免女王政敵圖特摩斯三世的迫害。

    加斯頓教授認為,他所發現的資料,與《聖經·約書亞記》第6章所記傑裡科的陷落足可互相參證。

    他推定,城陷之時約為公元前1400年,而出埃及之時約為公元前1447年。

    這項時間的推算,由于所依據者為陵墓中的蛻螂雕像(譯按:古埃及人的護身符)及陶器,故其可靠性要打一個折扣。

     [4]猶太人這個長而帶鈎的鼻子,很有可能得之于赫梯人。

     [5]參看以斯帖(Esther)故事及利百加(Rebecca)、拔示巴(Bathsheba)的描述。

     [6]約拿單為掃羅之子,大衛愛友。

    &mdash&mdash譯者注 [7]參孫(Samson)也是這一類的傳奇。

    據《聖經》所載,他曾将火把系在300頭狐狸的尾上,燒掉非利士人的莊稼。

    他又拾起一塊驢頭骨,擊殺了1000多人。

     [8]非利士巨人。

    &mdash&mdash譯者注 [9]即烏利亞之妻。

    &mdash&mdash譯者注 [10]&ldquo他的言語,後人采為箴言者,為數竟達3000條以上。

    他所作的詩歌,多至1500餘篇。

    &rdquo [11]所羅門源于希伯來文Shalom,乃福壽康甯之意。

     [12]于勒·埃爾-阿馬納泥簡中,耶路撒冷書作Ursalimmu或Urusalim。

     [13]近東古代塔倫價格,參閱第9章第2節。

    塔倫價格,因時而異。

    以購買力為準,所羅門時代,1塔倫約合現在1萬美元。

    所羅門收入黃金數額,史學家可能過于誇大。

    關于猶太币值的波動,參閱《猶太百科全書》,&ldquo錢币與獎章學&rdquo及&ldquo舍克(Shekel,1舍克約等于8.416克)&rdquo條。

    巴勒斯坦金銀鑄币(非金錠銀錠)的出現,約在公元前650年。

     [14]聖殿地址,可能即今哈拉姆(El-haram-esh-sharif)寺所在之處。

    不過,這也隻是推測,因該處迄今并無聖殿遺物發現。

     [15]古猶太人崇拜動物的遺迹,尚可見諸《列王紀》12:28,及《以西結書》8:10。

    另在所羅門後一世紀,以色列王亞哈(Ahab)對小牝牛也很崇拜。

     [16]1931年迦南出土的銅器時代(公元前3000年)陶片上刻迦南神道,或稱Yah,或稱Yahu。

     [17]此名詞為缪勒(MaxMüller)所創,用指高舉一神,但對其餘諸神仍然寬容的一種宗教。

    明顯的如印度,不明顯的如猶太。

     [18]以利沙(Elisha)在公元前9世紀,即曾發出一神的呼聲:&ldquo我相信,除以色列人的上帝外,世間并無别神。

    &rdquo事實上,即使近代的一神論,多少也是相對的。

    說起來很自然,以色列既然可以有以色列之神,則歐洲、英國、德國、意大利,為何不可有他們自己的神?推而廣之,中國、印度、日本,所奉之神多至百萬實亦不足為怪。

    傳教士往往慨歎:&ldquo很多民族不信上帝!&rdquo事實上,若不是整個世界因科學技術的發展,在經濟政治上結為一體,要想世人同奉一位上帝是很困難的。

     [19]利未為雅各諸子之一。

     [20]以法蓮常自稱&ldquo以色列&rdquo(Israel)。

    但本書以色列一詞,專用以泛指整個猶太族。

     [21]希臘人譯Nabi為prophetes,意即報信者。

     [22]所謂象牙造的房子,顯然是指撒馬利亞王亞哈及其打扮得花枝招展的王後耶洗别(Jezebel)所住的宮殿。

    此宮殿約建于公元前875至前850年。

    建造宮殿的象牙,最近曾為哈佛大學圖書館考古隊于亞哈宮殿廢墟中發現。

     [23]《以賽亞書》雖用以賽亞為名,其實并非一個人的作品。

    創作此書的人,至少在2人以上,其年代在公元前710至前300年之間。

    《以賽亞書》第1至35章,其中所稱的以賽亞,應該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這位以賽亞。

     [24]Immanuel,為&ldquo神與我們同在&rdquo之義。

    &mdash&mdash譯者注 [25]Zion,即耶路撒冷。

    &mdash&mdash譯者注 [26]對于這位以賽亞的身世,我們一無所知。

    據推斷,他執筆的時代約在賽魯士釋放猶太人前後。

    《聖經》學家認為,他所寫的書為《以賽亞書》第40至55章。

    至于第56至66章,則應屬于較晚于他的一位或數位執筆者。

     [27]所指可能為自巴比倫通向耶路撒冷之道。

     [28]現代學者認為,以賽亞所描繪的&ldquo公仆&rdquo,并非耶稣。

     [29]托拉(Torah),希伯來語亦泛指&ldquo規章&rdquo&ldquo指南&rdquo。

    但希臘語之Pentateuch,僅為&ldquo五書&rdquo之義,指《摩西五經》。

     [30]這種區别是讓·阿斯特魯(JeanAstruc)于1753年指出的。

    《聖經》中,屬于耶和華的傳說有:《創世記》第2章第4節至第3章第24節,第4章,第6至第8章,第11章第1至9節,第12至第13章,第18至第19章,第24章,第27章第1至第45節,第32章,第43至第44章;《出埃及記》第4至第5章,第8章第20節至第9章第7節,第10至第11章,第33章第12節至第34章第26節;《民數記》第10章第29至36節,第11章等。

    屬于艾洛希姆的傳說:有《創世記》第11章第10至32節,第20章第1至第17節,第21章第8至32節,第22章第1至第14節,第40至第42章,第45章;《出埃及記》第18章第20至23節,第20至第22章,第33章第7至第11節;《民數記》第12章,第22至第24章等。

     [31]參閱《柏拉圖對話集》。

     [32]參閱希臘詩人赫西奧德(Hesiod,約公元前750年)《工作與時日》一詩:&ldquo人們過着神仙日子,無思無慮,無憂無愁,無勞苦奔波。

    他們與仙人相處,所過生活安靜快樂&hellip&hellip從前的世界比現在更為美麗,處處都是鮮花香果&hellip&hellip百歲之人,容光潤澤有如童子。

    &rdquo [33]參閱《申命記》第14章。

    據英國人類學家弗雷澤(JamesFrazer)研究,禁食豬肉不是由于衛生不衛生,而是由于圖騰禁忌。

    因猶太人的祖先一度以豬(或野豬)為神,大概就是基于這種關系,祭師才以不潔為口實而禁食豬肉。

    所有禁例,似皆值得進一步探讨。

     [34]《利未記》所定患大麻風檢查清潔種種做法,在歐洲中世紀末仍遵行不誤。

     [35]以之為一種民族标志。

    &ldquo割禮,&rdquo布裡福說,&ldquo由祭師定成法規一體遵行。

    割禮之目的,在于避免猶太人與異邦女子交接,以确保其種族血統之純正。

    &rdquo [36]古代法典的制定,大都假托神意。

    埃及法律,謂受之于透特大神。

    《漢谟拉比法典》,謂受之于太陽神沙瑪什。

    克裡特王米諾斯,用以統治其民的法典,謂受之于山中之神。

    希臘人相信,法律由狄俄尼索斯(Dionysus)大神所創造。

    波斯的瑣羅亞斯德(Zoroaster)法典,是阿胡拉·瑪茲達(Ahura-Mazda)大神所授,授時且雷電交加。

    &ldquo其所以托于神授,&rdquo狄奧多羅斯說,&ldquo蓋以便于使民遵從。

    &rdquo [37]希伯來文Yahveh寫作Jhvh。

    Jhvh之所以誤譯為Jehovah,實因原文中凡有Jhvh字之上,均注有a-o-a之故。

    這樣注,原意為凡遇Jhvh均應讀作Adonai即主,但原譯者&mdash&mdash文藝複興及宗教改革時代的神學家&mdash&mdash以為那是母音,故譯時遂将其插入Jhvh幾個子音之内。

     [38]此一圖騰,再度演變,即成基督教的複活節羔羊。

    羔羊現用以象征耶稣之死。

     [39]以上的女性,當然是出自男性的觀點。

    至于猶太女性的真面目,就以賽亞的觀察則有異于此。

    她們像其他國家女性一樣,也喜歡穿好的、戴好的,更喜歡讓所有男子圍着她們團團轉。

    《以賽亞書》第3章:&ldquo錫安的女子狂傲,行走挺項,賣弄眼目,悄步徐行,腳下叮當&hellip&hellip&rdquo [40]自理論上說,土地皆屬耶和華。

     [41]聖詩,英文作Psalm,源出希臘語,意即&ldquo贊美之歌&rdquo。

     [42]公認為最美的聖詩,應數第8篇、第23篇、第51篇、第104篇、第137篇、第139篇。

    最後一篇極像惠特曼所寫的贊美歌。

     [43]《箴言》自非所羅門一人之作。

    不容否認,《箴言》中有些是他說的,但大部分則另有來源。

    《箴言》的集成應當在公元前3世紀至前2世紀;作者為深受希臘影響的猶太人;資料來源,有的獲自埃及,有的獲自希臘。

     [44]據某些學者推斷,此書成于公元前5世紀。

    此書内容,曾經摻雜割裂。

    賈斯特羅(M.Jastrow)認為,此書僅第3至第31章系原本,其餘均是後人摻進去的。

    他還說,即使在第3至第31章内,仍有不少曾遭竄改及誤譯。

    例如,第13章第15節&ldquo縱他必殺我,而我仍信他&rdquo(Thoughheslayme,yetwillItrustinhim),應為&ldquo然而我無所畏懼&rdquo(YetItremblenot),或&ldquo然而我無所指望&rdquo(YetIhavenohope)。

    其他學者,發現希臘悲劇中有類似此書的作品。

    其内容及形式均與歐裡庇得斯之作相仿。

    第3至第41章的文體,頗具希伯來詩中&ldquo旋舞曲&rdquo的風格。

     [45]一位著名懷疑論者勒南說:&ldquo懷疑論者所發表的東西不多,同時,發表後可能有的散失了。

    猶太民族極端重視宗教,懷疑論作品之不見容,是可想而知的。

    &rdquo聖詩第14篇第1節及第53篇第1節,曾一再提及:&ldquo愚頑人心裡說,沒有神。

    &rdquo可見懷疑論者人數不少。

    對于懷疑論者,尚可參閱《西番雅書》1:12。

     [46]本書作者及其寫作年代,均無可考。

    據薩頓推測,此書可能作于公元前250至前168年。

    作者曾自稱&ldquo傳教者&rdquo(Koheleth)及&ldquo大衛之子,耶路撒冷之王&rdquo。

    照此稱謂,他似乎是所羅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