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祥記
關燈
小
中
大
一、漢明帝
漢明帝夢見神人:形垂二丈,身黃金色,項佩日光。
以問羣臣。
或對曰:「西方有神,其號曰佛,形如陛下所夢,得無是乎?」於是發使天竺,寫緻經像,表之中夏。
自天子王侯,鹹敬事之。
聞人死精神不滅,莫不懼然自失。
初使者蔡愔,將西域沙門迦葉摩騰等齎優填王畫釋迦佛像;帝重之,如夢所見也。
乃遣畫工圖之數本,於南宮清涼臺及高陽門、顯節壽陵上供養。
又於白馬寺壁,畫千乘萬騎遶塔三帀之像,如諸傳備載。
(《法苑珠林》卷十三) 二、羊祜 晉羊太傅祜,字叔子,泰山人也。
西晉名臣,聲冠區夏。
年五歲時,嘗令乳母取先所弄指環。
乳母曰:「汝本無此,於何取耶?」祜曰:「昔於東垣邊弄之,落桑樹中。
」乳母曰:「汝可自覓。
」祜曰:「此非先宅,兒不知處。
」後因出門遊望,逕而東行。
乳母隨之。
至李氏家,乃入至東垣樹下,探得小環。
李氏驚悵曰:「吾子昔有此環,常愛弄之。
七歲暴亡。
亡後不知環處。
此亡兒之物也,雲何持去?」祜持環走。
李氏遂問之。
乳母既說祜言。
李氏悲喜;遂欲求祜,還為其兒。
裡中解喻,然後得止。
祜年長,常患頭風。
醫欲攻治。
祜曰:「吾生三日時,頭首背戶,覺風吹頂,意其患之,但不能語耳。
病源既久,不可治也。
」祜後為荊州都督,鎮襄陽,經給武當寺殊餘精舍。
或問其故,祜默然。
後因懺悔,敘說因果。
乃曰:「前身承有諸罪,賴造此寺,故獲申濟,所以使供養之情偏殷勤重也。
(《法苑珠林》卷二十六) 三、朱仕行 晉沙門仕行者,潁川人也。
姓朱氏。
氣志方遠,識宇沈正,循心直詣,榮辱不能動焉。
時經典未備,唯有小品,而章句闕略,義緻弗顯。
魏甘露五年,發迹雍州,西至于闐,尋求經藏。
踰歷諸國。
西域僧徒,多小乘學,聞仕行求《方等》諸經,鹹駭怪不與。
曰:「邊人不識正法,將多惑亂。
」仕行曰:「經雲:千載將末,法當東流。
若疑非佛說,請以至誠驗之。
」乃焚柴灌油。
煙炎方盛,仕行捧經涕淚,稽顙誓曰:「若果出金口,應宣布漢地。
諸佛菩薩,宜為證明。
」於是投經火中,騰燎移景。
既而一積煨盡,文字無毀,皮牒若故。
舉國欣敬。
因留供養。
遣弟子法饒齎送梵本,還至陳留浚儀、倉垣諸寺。
出之,凡九十篇,二十萬言。
河南居士竺叔蘭,練解方俗,深善法味,親共傳譯,今《放光》首品是也。
仕行八十乃亡,依闇維之火滅。
經日屍形猶全。
國人驚異,皆曰:「若真得道法,當毀壞。
」應聲碎散。
乃斂骨起塔。
慧志道人先師相傳;釋公亦具載其事也。
(《法苑珠林》卷二十八) 四、趙泰 晉趙泰,字文和,清河貝丘人也。
祖父京兆太守。
泰,郡舉孝廉;公府辟,不就。
精思典籍,有譽鄉裡。
當晚乃膺仕,終於中散大夫。
泰年三十五時,嘗卒心痛,須臾而死。
下屍於地,心煖不已,屈伸隨人。
留屍十日。
平旦喉中有聲如雨。
俄而蘇活。
說:初死之時,夢有一人,來近心下。
復有二人,乘黃馬。
從者二人,夾扶泰腋。
徑將東行,不知可幾裡。
至一大城,崔崒高峻。
城邑青黑,狀錫。
將泰向城門入。
經兩重門。
有瓦屋可數千間;男女大小,亦數千人,行列而立。
吏著皂衣。
有五六人,條疏姓字,雲:當以科呈府君。
泰名在三十。
須臾,將泰與數千人男女,一時俱進。
府君西向坐,簡視名簿訖,復遣泰南入黑門。
有人著絳衣,坐大屋下,以次呼名,問生時所事:「作何罪?行何福善?諦汝等辭以實言也。
此恒遣六部使者,常在人間,疏記善惡,具有條狀。
不可得虛。
」泰答:「父兄仕宦,皆二千石。
我少在家,修學而已,無所事也,亦不犯惡。
」乃遣泰為水官監作使,將二千餘人運沙裨岸。
晝夜勤苦。
後轉泰水官都督,知諸獄事。
給泰馬兵,令案行地獄。
所至諸獄,楚毒各殊。
或針貫其舌,流血竟體。
或被頭露髮,裸形徒跣,相牽而行。
有持大杖,從後催促。
鐵牀銅柱,燒之洞然;驅迫此人,抱臥其上。
赴即焦爛,尋復還生。
或炎爐巨鑊,焚煮罪人。
身首碎墮,隨沸翻轉。
有鬼持叉,倚于其側。
有三四百人,立於一面,次當入鑊,相抱悲泣。
或劍樹高廣,不可限極。
根莖枝葉,皆劍為之。
人眾相訾,自登自攀,若有欣競。
而身首割截,尺寸離斷。
泰見祖父母及二弟,在此獄中。
相見涕泣。
泰出獄門,見有二人齎文書來,語獄吏言:「有三人,其家為其於塔寺中縣旛燒香,救解其罪,可出福舍。
」俄見三人,自獄而出;已有自然衣服,完整在身。
南詣一門,雲名『開光大舍』;有三重門,朱采照發。
見此三人,即入舍中。
泰亦隨入。
前有大殿,珍寶周飾,精光耀目。
金玉為牀。
見一神人,姿容偉異,殊好非常,坐此座上。
邊有沙門立侍,甚眾。
見府君來,恭敬作禮。
泰問:「此是何人,府君緻敬?」吏曰:「號名世尊,度人之師,」有頃令惡道中人皆出聽經。
時雲有百萬九千人,皆出地獄,入百裡城。
在此到者,奉法眾生也。
行雖虧殆,尚當得度,故開經法。
七日之中,隨本所作善惡多少,差次免脫。
泰未出之頃,已見十人,升虛而去。
出此舍,復見一城,方二百餘裡,名為『受變形城』。
地獄考治已畢者,當於此城,更受變報。
泰入其城,見有土瓦屋數千區,各有坊巷。
正中有瓦屋高壯,欄檻采飾。
有數百局吏,對校文書雲:「殺生者,當作蜉蝣,朝生暮死;劫盜者,當作豬羊,受人屠割;淫泆者,作鶴鶩麞麋,兩舌者,作鴟梟鵂鹠;捍債者,為驢騾牛馬。
」泰案行畢,還水官處。
主者語泰:「卿是長者子,以何罪過,而來在此?」泰答:「祖父兄弟,皆二千石。
我舉孝廉;公府辟,不行。
修志念善,不染眾惡。
」主者曰:「卿無罪過,故相使為水官都督。
不爾,與地獄中人無以異也。
」泰問主者曰:「人有何行,死得樂報?」主者唯言:「奉法弟子精進持戒,得樂報,無有謫罰也。
」泰復問曰:「人未事法時,所行罪過,事法之後,得以除不?」答曰:「皆除也。
」語畢,主者開縢篋,檢泰年紀,尚有餘算三十年在。
乃遣泰還。
臨別,主者曰:「已見地獄罪報如是,當告世人,皆令作善。
善惡隨人,其猶影響,可不慎乎?」時親表內外侯視泰者,五六十人,同聞泰說。
泰自書記,以示時人。
時晉太始五年七月十三日也。
乃為祖父母二弟延請僧眾,大設福會。
皆命子孫,改意奉法,課勸精進。
時人聞泰死而復生,多見罪福,互來訪問。
時有太中大夫武城孫豐、關內侯常山郝伯平等十人,同集泰舍,款曲尋問,莫不懼然,皆即奉法也。
(《法苑珠林》卷七) 五、支法衡 晉沙門支法衡,晉初人也。
得病旬日亡。
經三日而蘇活。
說:死時,有人將去,見如官曹舍者數處,不肯受之。
俄見有鐵輪,輪上有鐵爪,從西轉來;無持引者,而轉駛如風。
有一吏呼罪人當輪立;輪轉來轢之,翻還;如此數,人碎爛。
吏呼衡:「道人來,當輪立。
」衡恐怖自責:「悔不精進,今當此輪乎?」語畢,[吏]謂衡曰:「道人可去!」於是仰首,見天有孔,不覺倏爾上升。
以頭穿中,兩手搏兩邊,四向顧視,見七寶宮殿,及諸天人。
衡甚踴躍,不能得上;疲而復還下所。
將衡去人笑曰:「見何等物,不能上乎?」乃以衡付船官。
船官行船,使為柂工。
衡曰:「我不能持柂。
」強之。
有船數百,皆隨衡後。
衡不曉捉柂,蹌沙洲上。
吏司推衡:「汝道而失,以法應斬。
」引衡上岸,雷鼓將斬。
忽有五色二龍,推船還浮。
吏乃原衡罪。
載衡北行三十許裡,見好村岸,有數萬家,雲是流人。
衡竊上岸。
邨中饒狗,互欲齧之。
衡大恐懼。
望見西北有講堂,上有沙門甚眾,聞經唄之聲。
衡遽走趣之。
堂有十二階。
衡始躡一階,見亡師法柱踞胡床坐。
見衡曰:「我弟子也,何以而來?」因起臨階,以手巾打衡面,曰:「莫來!」衡甚欲上,復舉步登階。
柱復推令下。
至三乃止。
見平地有井一口,深三四丈,塼無隙際。
衡心念言:「此井自然。
」井邊有人謂曰:「不自然者,何得成井?」雖見法柱,故倚望之,謂衡:「可復道還去,狗不齧汝!」衡還水邊,亦不見向來船也。
衡渴欲飲水,乃墮水中,因便得蘇。
於是出家,持戒菜食。
晝夜精思,為至行沙門。
比丘法橋,衡弟子也。
(《法苑珠林》卷七) 六、釋僧群 晉安羅江縣,有霍山,其高蔽日。
上有石杅,面徑數丈。
杅中泉水,深五六尺,經常流溢。
古老傳雲:列仙之所遊餌也。
有沙門釋僧群,隱居其山,常飲此水,遂以不飢,因而絕粒。
晉安太守陶夔,聞而求之。
群以水遺陶,出山輒臭。
陶於是越海造山。
于時天景澄朗。
陶踐山足,便風雨晦暝。
如此者三,竟不得至。
群所栖策,與泉隔一澗。
旦夕往還,以一木為梁。
後旦將渡,輒見一折翅鴨,舒翼當梁頭逆唼;僧群永不得過。
欲舉錫撥之,恐其墜死。
於此絕水,俄而飢卒。
時傳雲年百四十。
群之將死,為眾說雲:「年少時嘗打折一鴨翅,將或此鴨因緣之報乎?」(《法苑珠林》卷六三) 七、耆域 晉沙門耆域者,天竺人也。
自西域浮海而來,將遊關洛,達舊襄陽,欲寄載船北渡。
船人見梵沙門衣服弊陋,輕而不載。
比船達北岸,耆域亦上。
舉船皆驚。
域前行,有兩虎迎之,弭耳掉尾,域手摩其頭,虎便入草。
於是南北岸奔往請問,域日無所應答。
及去,有數百人追之;見域徐行,而眾走猶不及。
惠帝末,域至洛陽。
洛陽道士悉往禮焉。
域不為起。
譯語譏其服章曰:「汝曹分流佛法,不以真誠,但為浮華,求供養耳。
」見洛陽宮,曰:「忉利天宮,髣髴似此。
當以道力成就,而生死力為之,不亦勤苦乎!」沙門支法淵、竺法興,並少年,後至。
域為起立。
法淵作禮訖,域以手摩其頭曰:「好菩薩,羊中來。
」見法興入門,域大欣笑,往迎作禮。
捉法興手,舉著頭上曰:「好菩薩,從天人中來!」尚方中有一人,廢病數年,垂死。
域往視之,謂曰:「何以墮落,生此憂苦?」下病人於地,臥單席上,以應器置腹上,紵布覆之。
梵唄三偈訖,為梵咒可數千語。
尋有臭氣滿屋。
病人曰:「活矣。
」域令人舉布,見應器中如汙泥,苦病人遂瘥。
長沙太守滕永文,先頗精進。
時在洛陽,兩腳風攣經年。
域為呪,應時得申,數日起行。
滿水寺中有思惟樹,先枯死,域向之祝,旬日,樹還生茂。
時寺中有竺法行,善談論,時以比樂令。
見域,稽首曰:「已見得道證,願當稟法。
」域曰:「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度世去。
」法行曰:「得道者當授所未聞。
斯言,八歲沙彌亦以之誦,非所望於得道者。
」域笑曰:「如子之言,八歲而緻誦,百歲不能行。
人皆知敬得道者,不知行之即自得。
以我觀之易耳。
妙當在君,豈慍未聞?」京師貴賤,贈遺衣物,以數千億萬,悉受之。
臨去,封而留之,唯作旛八百枚,以駱駝負之,先遣隨估客西歸天竺。
又持法興一納袈裟隨身。
謂法興曰:「此地方大為造新之罪,可哀如何?」域發,送者數千人。
於洛陽寺中中食訖,取道。
人有其日發長安來,見域在長安寺中。
又域所遣估客及駱駝奴達燉煌河上,逢估客弟於天竺來,雲近燉煌寺中見域。
弟子濕登者雲:於流沙北逢域,言語款曲。
計其旬日,又域發洛陽時也。
而其所行,蓋已萬裡矣。
(《法苑珠林》卷二十八) 八、竺佛調 晉沙門佛調,不知何國人。
往來常山積年。
業尚純樸,不表辭飾;時鹹以此重之。
常山有奉法者兄弟二人,居去寺百裡。
兄婦病甚篤,載出寺側,以近醫藥。
兄既奉調為師,朝晝常在寺中,諮詢行道。
異日,調忽往其家,弟具問嫂所苦,幷審兄安否。
調曰:「病者粗可,卿兄如常。
」調去後,弟亦策馬繼往,言及調旦來。
兄驚曰:「和尚旦初不出寺,汝何容相見?」兄弟爭問調,調笑而不答,鹹共異焉。
調或獨入深山,一年半歲,齎乾飯數升,還恒有餘。
有人嘗隨調山行數十裡。
天暮大雪,調入石穴虎窟中宿。
虎還橫臥窟前。
調語曰:「我奪汝居處,有愧如何!」虎弭耳下山。
隨者駭懼。
調自剋亡期,遠近悉至。
乃與訣曰:「天地長久,尚有崩壞;豈況人物,而欲永存?若能蕩除三垢,專心真凈;形數雖乖,而神會必同。
」眾鹹涕流。
調還房端坐,以衣蒙頭,奄然而終。
終後數年,調白衣弟子八人,入西山伐材,忽見調在高巖上,衣服鮮明,姿儀暢悅。
皆驚喜作禮問:「和尚尚在此耶?」答曰,「吾常自在耳。
」具問知故消息,良久乃去。
八人便捨事還家,向同法者說,眾無以驗之。
共發冢開棺,不見其屍。
(《法苑珠林》卷二十八) 九、犍陀勒 晉犍陀勒,不知何國人也。
嘗遊洛邑,周歷數年。
雖敬其風操,而莫能測焉。
後語人曰:「盤鴟山中有古塔寺,若能修建,其福無量。
」眾人許之,與俱入山。
既至,唯草木深蕪,莫知基朕。
勒指示曰:「此是寺基也。
」眾試掘之,果得塔下石礎。
復示講堂、僧房、井竈。
開鑿尋求,皆如其言。
於是始疑其異。
寺既修,勒為僧主。
去洛百裡。
每朝至洛邑,赴會聽講竟,輒乞油一缽,擎之還寺。
雖復去來早晚,未曾失中晡之期。
有人日能行數百裡者,欲隨而驗之,乃與俱。
此人馳而不及;勒顧笑曰:「汝執吾袈裟,可以不倦。
」既持衣後,不及移晷,便已至寺。
其人休息,數日乃還。
方悟神人。
後不知終。
(《法苑珠林》卷二十八) 十、抵世常 晉抵世常,中山人也。
家道殷富。
太康中,禁晉人作沙門。
世常奉法精進,潛於宅中起立精舍,供養沙門;于法蘭亦在焉。
僧眾來者,無所辭卻。
有一比丘,姿形頑陋,衣服塵敝,跋涉塗濘,來造世常。
常出為作禮,命奴取水,為其洗足。
比丘曰:「世常應自洗我足。
」常曰:「年老疲瘵,以奴自代。
」比丘不聽。
世常竊罵而去。
比丘便見神足,變身八尺,顏容瓌偉,飛行而去。
世常撫膺悔歎,自撲泥中。
時抵家僧尼及行路者五六十人,俱得望視,見在空中數十丈上,了了分明。
奇芬異氣,經月不歇。
法蘭即名理法師見宗者也。
有記在後卷傳。
蘭以語於弟子法階,階每說之,道俗多聞。
(《法苑珠林》卷二十八) 十一、康法朗 晉沙門康法朗,學於中山。
永嘉中,與一比丘西入天竺。
行過流沙,千有餘裡。
見道邊敗壞佛圖,無復堂殿,蓬蒿沒人。
法朗等下拜瞻禮,見有二僧,各居其傍。
一人讀經,一人患痢,穢汙盈房。
其讀經者,了不營視。
朗等惻然興念,留為煮粥,掃除浣濯。
至六日,病者稍困,注痢如泉。
朗等共料理之。
其夜,朗等並謂病者必不移旦。
至明晨往視,容色光悅,痛狀休然,屋中穢物,皆是華馨。
朗等乃悟是得道冥士以試人也。
病者曰:「隔房比丘,是我和尚。
久得道慧,可往禮覲。
」法朗等先嫌讀經沙門無慈愛心;聞已,乃作禮悔過。
讀經者曰:「諸君誠契幷至,同當入道。
朗公宿學業淺,此世未得願也。
」謂朗伴雲:「慧此居植根深,當現世得願。
」因而留之。
法朗後還中山為大法師,道俗宗之。
(《法苑珠林》卷九五) 十二、竺長舒 晉竺長舒者,其先西域人也。
世有資貨,為富人。
竺居,晉元康中內徙洛陽。
長舒奉法精至;尤好誦《觀世音經》。
其後鄰比失火。
長舒家悉草屋,又正在下風,自計火已逼近,政復出物,所全無幾,乃敕家人不得輦物,亦無灌救者。
唯至心誦經。
有頃,火燒其鄰屋,與長舒隔籬,而風忽自迴,火亦際屋而止。
于時鹹以為靈。
裡中有輕險少年四五人,共毀笑之,雲:「風偶自轉,此復何神?伺時燥夕,當爇其屋;能令不然者,可也。
」其後天甚旱燥,風起亦駛。
少年輩密共束炬,擲其屋上。
三擲三滅,乃大驚懼,各走還家。
明晨,相率詣長舒家,自說昨事,稽顙辭謝。
長舒答曰:「我了無神,政誦念觀世音,當是威靈所祐。
諸君但當洗心信向耳。
」自是鄰裏鄉黨,鹹敬異焉。
(《法苑珠林》卷二三) 十三、釋慧遠 晉潯陽廬山西有龍泉精舍,即慧遠沙門之所立也。
遠始南渡,愛其區丘。
欲創寺宇,未知定方。
遣諸弟子訪履林澗,疲息此地。
群僧並渴。
率同立誓曰:「若使此處,宜立精舍,當願神力,即出佳泉。
」乃以杖掘地,清泉湧出,遂畜為池。
因搆堂于其後。
天嘗亢旱,遠率諸僧轉《海龍王經》,為民祈雨。
轉讀未畢,泉中有物,形如巨蛇,騰空而去。
俄爾洪雨四澍,高下普霑。
以有龍瑞,故取名焉。
(《法苑珠林》卷六三) 十四、于法蘭 竺法護 晉沙門于法蘭,高陽人也。
十五而出家。
器識沈秀,業操貞整。
寺于深巖。
嘗夜坐禪,虎入其室;因蹲牀前。
蘭以手摩其頭。
虎奮耳而伏。
數日乃去。
竺護,燉煌人也。
風神情宇,亦蘭之次。
于時經典新譯,梵語數多,辭句煩蕪,章偈不整;乃領其旨要,刊其遊文。
亦養徒山中。
山有清澗,汲漱所資。
有採薪者,嘗穢其水;水即竭涸,俄而絕流。
護臨澗徘徊,歎曰:「水若遂竭,吾將何資?」言終而清流洋溢,尋復盈澗。
並武惠時人也。
支道林為之像讚曰:「于氏超世,綜體玄旨;嘉循山澤,仁感虎兕。
護公澄寂,道德淵美;微吟空澗,枯泉還水。
」(《法苑珠林》卷六三) 十五、何充 晉司空廬江何充,字次道。
弱而信法,心業甚精。
常於齋堂,置一空座,筵帳精華,絡以珠寶;設之積年,庶降神異。
後大會道俗,甚盛。
坐次一僧,容服麤垢,神情低陋,出自眾中,逕升其座,拱默而已,無所言說。
一堂怪駭,謂其謬僻。
充亦不平,嫌於顏色。
及行中食,此僧飯於高座;飯畢,提缽出堂,顧謂充曰:「何侯徒勞精進!」因擲缽空中,陵虛而去。
充及道俗,馳遽觀之,光儀偉麗,極目乃沒。
追共惋恨,稽懺累日。
(《法苑珠林》卷四二) 十六、竺道容 晉尼竺道容,不知何許人。
居於烏江寺。
戒行精峻,屢有徵感。
晉明帝時,甚見敬事。
以華藉席,驗其所得;果不萎焉。
時簡文帝事清水道,所奉之師,即京師所謂王濮陽也。
第內具道舍。
容亟開化,帝未之從。
其後帝每入道屋,輒見神人為沙門形,盈滿室內。
帝疑容所為,因事為師,遂奉正法。
晉氏顯尚佛道,此尼力也。
當時崇異,號為「聖人」。
新林寺即帝為容所造也。
孝武初忽,而絕跡,不知所在。
乃葬其衣缽。
故寺邊有冢在焉。
(《法苑珠林》卷四二) 十七、闕公則 衛士度 晉闕公則,趙人也。
恬放蕭然,唯勤法事。
晉武之世,死于洛陽。
道俗同志,為設會於白馬寺中。
其夕轉經。
宵分,聞空中有唱讚聲。
仰見一人,形器壯偉,儀服整麗,乃言曰:「我是闕公則,今生西方安樂世界,與諸菩薩共來聽經。
」合堂驚躍,皆得睹見。
時復有汲郡衛士度,亦苦行居士也。
師於公則。
其母又甚信向,誦經長齋,家常飯僧。
時日將中,母出齋堂,與諸尼僧,逍遙眺望。
忽見空中有一物下,正落母前,乃則缽也;有飯盈焉,馨氣充□。
闔堂肅然,一時禮敬。
母自分行齋人食之,皆七日不飢。
此缽猶雲尚存北土。
度善有文辭,作八關懺文。
晉末齋者尚用之,晉永昌中死,亦見靈異。
有浩像者作《聖賢傳》,具載其事,雲度亦生西方。
吳興王該〈日燭〉:「闕夐登霄,衛度繼軌。
鹹恬泊以無生,俱蛻骸以不死」者也。
(《法苑珠林》卷四二) 十八、滕並 晉南陽滕普,累世敬信。
妻吳郡全氏,尤能精苦。
每設齋會,不逆招請;隨有來者,因留供之。
後會僧數闕少,使人衢路要尋。
見一沙門,蔭柳而坐,因請與歸。
淨人行食,翻飯于地;傾簞都盡,罔然無計。
此沙門雲:「貧道缽中有飯,足供一眾。
」使並分行。
既而道俗內外,皆得充飽。
清凈既畢,擲缽空中,翻然上升。
極目乃滅。
並即刻木作其形像,朝夕拜禮。
並家將有兇禍,則此像必先倒踣雲。
並子含,以蘇峻之功封東興者也。
(《法苑珠林》卷四二) 十九、竺法進 沙門竺法進者,開度浮圖主也。
聰達多知,能解殊俗之言。
京洛將亂,欲處山澤。
眾人請留,進皆不聽。
大會燒香,與眾告別。
臨當布香,忽有一僧,來處上座,衣服塵垢,面目黃腫。
法進怪賤,牽就下次,輒復來上。
牽之至三,乃不復見。
眾坐既定,方就下食,忽暴風揚沙,柈桉傾倒。
法進懺悔自責;乃止不入山。
時論以為:世將大亂,法進不宜入山。
又道俗至意,苦相留慕,故見此神異,止其行意也。
(《法苑珠林》卷四二) 二十、周閔 胡母氏 晉周閔汝南人也。
晉護軍將軍。
家世奉法。
蘇峻之亂,都邑人士,皆東西波遷。
閔家有《大品》一部,以半幅八丈素反覆書之;又有餘經數臺,《大品》亦雜在其中。
既當避難,單行不能得盡持去;尤惜《大品》,不知在何臺中?倉卒應去,不展尋搜,徘徊嘆咤。
不覺《大品》忽自出外。
閔驚喜持去。
周氏遂世寶之。
今雲尚在。
一說雲:周嵩婦胡母氏,有素書《大品》。
素廣五寸,而《大品》一部盡在焉。
又幷有舍利,銀甖貯之。
並緘于深篋。
永嘉之亂,胡母將避兵南奔,經及舍利,自出篋外。
因取懷之。
以渡江東。
又嘗遇火,不暇取經。
及屋盡火滅,得之於灰燼之下,儼然如故。
會稽王道子就嵩曾孫雲求以供養。
後嘗蹔在新渚寺。
劉敬叔雲:「曾親見此經。
字如麻子,巧密分明。
」新渚寺,今天安是也。
此經蓋得道僧釋慧則所寫也。
或雲,嘗在簡靖寺靖首尼讀。
(《法苑珠林》卷十八) 二十一、史世光 晉史世光者,襄陽人也。
鹹和八年,於武昌死。
七日,沙門支法山轉《小品》,疲而微臥。
聞靈座上,如有人聲。
史家有婢,字張信,見世光在靈上著衣帢,具如平生。
語信雲:「我本應墮龍中,支和尚為我轉經,曇護、曇堅迎我上第七梵天快樂處矣。
」護、堅並是山之沙彌已亡者也。
後支法山復往,為轉《大品》,又來在座。
世光生時,以二旛供養。
時在寺中。
乃呼:「張信持旛送我。
」信曰:「諾。
」便絕死。
將信持旛,俱西北飛,上一青山。
上如琉璃色。
到山頂,望見天門,世光乃自提旛,遣信令還;與一青香,如巴豆,曰:「以上支和尚。
」信未還,便遙見世光直入天門。
信復道而還,倏忽蘇活;亦不復見手中香也;旛亦故在寺中。
世光與信,於家去時,其六歲兒見之,指語祖母曰:「阿郎飛上天,婆為見不?」世光後復與天人十餘,俱還其家,徘徊而去。
每來必見簪帢,去必露髻。
信問之。
答曰:「天上有冠,不著此也。
」後乃著天冠,與群天人,鼓琴行歌,徑上母堂。
信問:「何用屢來?」曰:「我來,欲使汝輩知罪福也;亦兼娛樂阿母。
」琴音清妙,不類世聲;家人大小,悉得聞之。
然聞其聲,如隔壁障,不得親察也。
唯信聞之,獨分明焉。
有頃去,信自送。
見世光入一黑門,有頃來出,謂信曰:「舅在此,日見□撻,楚痛難勝。
省視還也。
舅生犯殺罪,故受此報。
可告舅母:「會僧轉經,當稍免脫。
」舅即輕車將軍報終也。
(《法苑珠林》卷五) 二十二、張應 晉張應者,歷陽人。
本事俗神,鼓舞淫祀。
鹹和八年,移居蕪湖。
妻得病。
應請禱備至,財產略盡。
妻,法家弟子也,謂曰:「今病日困,求鬼無益,乞作佛事。
」應許之。
往精舍中,見竺曇鎧。
曇鎧曰:「佛如愈病之藥。
見藥不服,雖視無益。
」應許當事佛。
曇鎧與期明日往齋。
應歸,夜夢見一人,長丈餘,從南來。
入門曰:「汝家狼藉,乃爾不凈。
」見曇鎧隨後,曰:「始欲發意,未可責之。
」應先手巧,眠覺,便炳火作高座及鬼子母座。
曇鎧明往,應具說夢。
遂受五戒,斥除神影,大設福供。
妻病即閒,尋都除愈。
鹹康二年,應至馬溝糴鹽;還泊蕪湖浦宿。
夢見三人,以銅鉤釣之。
應曰:「我佛弟子。
」牽終不置,曰:「奴叛走多時。
」應怖,謂曰:「放我,當與君一升酒。
」釣人乃放之。
謂應:「但畏後人復取汝耳。
」眠覺,腹痛洩痢;達家大困。
應與曇鎧,闊絕已久。
病甚,遣呼之。
適值不在。
應尋氣絕。
經日而蘇活。
說:有數人以銅鉤釣將北去。
下一坂岸。
岸下見有鑊湯刀劍,楚毒之具。
應時悟是地獄。
欲呼師名,忘曇鎧字,但喚:「和尚救我!」亦時喚佛。
有頃,一人從西面來,形長
以問羣臣。
或對曰:「西方有神,其號曰佛,形如陛下所夢,得無是乎?」於是發使天竺,寫緻經像,表之中夏。
自天子王侯,鹹敬事之。
聞人死精神不滅,莫不懼然自失。
初使者蔡愔,將西域沙門迦葉摩騰等齎優填王畫釋迦佛像;帝重之,如夢所見也。
乃遣畫工圖之數本,於南宮清涼臺及高陽門、顯節壽陵上供養。
又於白馬寺壁,畫千乘萬騎遶塔三帀之像,如諸傳備載。
(《法苑珠林》卷十三) 二、羊祜 晉羊太傅祜,字叔子,泰山人也。
西晉名臣,聲冠區夏。
年五歲時,嘗令乳母取先所弄指環。
乳母曰:「汝本無此,於何取耶?」祜曰:「昔於東垣邊弄之,落桑樹中。
」乳母曰:「汝可自覓。
」祜曰:「此非先宅,兒不知處。
」後因出門遊望,逕而東行。
乳母隨之。
至李氏家,乃入至東垣樹下,探得小環。
李氏驚悵曰:「吾子昔有此環,常愛弄之。
七歲暴亡。
亡後不知環處。
此亡兒之物也,雲何持去?」祜持環走。
李氏遂問之。
乳母既說祜言。
李氏悲喜;遂欲求祜,還為其兒。
裡中解喻,然後得止。
祜年長,常患頭風。
醫欲攻治。
祜曰:「吾生三日時,頭首背戶,覺風吹頂,意其患之,但不能語耳。
病源既久,不可治也。
」祜後為荊州都督,鎮襄陽,經給武當寺殊餘精舍。
或問其故,祜默然。
後因懺悔,敘說因果。
乃曰:「前身承有諸罪,賴造此寺,故獲申濟,所以使供養之情偏殷勤重也。
(《法苑珠林》卷二十六) 三、朱仕行 晉沙門仕行者,潁川人也。
姓朱氏。
氣志方遠,識宇沈正,循心直詣,榮辱不能動焉。
時經典未備,唯有小品,而章句闕略,義緻弗顯。
魏甘露五年,發迹雍州,西至于闐,尋求經藏。
踰歷諸國。
西域僧徒,多小乘學,聞仕行求《方等》諸經,鹹駭怪不與。
曰:「邊人不識正法,將多惑亂。
」仕行曰:「經雲:千載將末,法當東流。
若疑非佛說,請以至誠驗之。
」乃焚柴灌油。
煙炎方盛,仕行捧經涕淚,稽顙誓曰:「若果出金口,應宣布漢地。
諸佛菩薩,宜為證明。
」於是投經火中,騰燎移景。
既而一積煨盡,文字無毀,皮牒若故。
舉國欣敬。
因留供養。
遣弟子法饒齎送梵本,還至陳留浚儀、倉垣諸寺。
出之,凡九十篇,二十萬言。
河南居士竺叔蘭,練解方俗,深善法味,親共傳譯,今《放光》首品是也。
仕行八十乃亡,依闇維之火滅。
經日屍形猶全。
國人驚異,皆曰:「若真得道法,當毀壞。
」應聲碎散。
乃斂骨起塔。
慧志道人先師相傳;釋公亦具載其事也。
(《法苑珠林》卷二十八) 四、趙泰 晉趙泰,字文和,清河貝丘人也。
祖父京兆太守。
泰,郡舉孝廉;公府辟,不就。
精思典籍,有譽鄉裡。
當晚乃膺仕,終於中散大夫。
泰年三十五時,嘗卒心痛,須臾而死。
下屍於地,心煖不已,屈伸隨人。
留屍十日。
平旦喉中有聲如雨。
俄而蘇活。
說:初死之時,夢有一人,來近心下。
復有二人,乘黃馬。
從者二人,夾扶泰腋。
徑將東行,不知可幾裡。
至一大城,崔崒高峻。
城邑青黑,狀錫。
將泰向城門入。
經兩重門。
有瓦屋可數千間;男女大小,亦數千人,行列而立。
吏著皂衣。
有五六人,條疏姓字,雲:當以科呈府君。
泰名在三十。
須臾,將泰與數千人男女,一時俱進。
府君西向坐,簡視名簿訖,復遣泰南入黑門。
有人著絳衣,坐大屋下,以次呼名,問生時所事:「作何罪?行何福善?諦汝等辭以實言也。
此恒遣六部使者,常在人間,疏記善惡,具有條狀。
不可得虛。
」泰答:「父兄仕宦,皆二千石。
我少在家,修學而已,無所事也,亦不犯惡。
」乃遣泰為水官監作使,將二千餘人運沙裨岸。
晝夜勤苦。
後轉泰水官都督,知諸獄事。
給泰馬兵,令案行地獄。
所至諸獄,楚毒各殊。
或針貫其舌,流血竟體。
或被頭露髮,裸形徒跣,相牽而行。
有持大杖,從後催促。
鐵牀銅柱,燒之洞然;驅迫此人,抱臥其上。
赴即焦爛,尋復還生。
或炎爐巨鑊,焚煮罪人。
身首碎墮,隨沸翻轉。
有鬼持叉,倚于其側。
有三四百人,立於一面,次當入鑊,相抱悲泣。
或劍樹高廣,不可限極。
根莖枝葉,皆劍為之。
人眾相訾,自登自攀,若有欣競。
而身首割截,尺寸離斷。
泰見祖父母及二弟,在此獄中。
相見涕泣。
泰出獄門,見有二人齎文書來,語獄吏言:「有三人,其家為其於塔寺中縣旛燒香,救解其罪,可出福舍。
」俄見三人,自獄而出;已有自然衣服,完整在身。
南詣一門,雲名『開光大舍』;有三重門,朱采照發。
見此三人,即入舍中。
泰亦隨入。
前有大殿,珍寶周飾,精光耀目。
金玉為牀。
見一神人,姿容偉異,殊好非常,坐此座上。
邊有沙門立侍,甚眾。
見府君來,恭敬作禮。
泰問:「此是何人,府君緻敬?」吏曰:「號名世尊,度人之師,」有頃令惡道中人皆出聽經。
時雲有百萬九千人,皆出地獄,入百裡城。
在此到者,奉法眾生也。
行雖虧殆,尚當得度,故開經法。
七日之中,隨本所作善惡多少,差次免脫。
泰未出之頃,已見十人,升虛而去。
出此舍,復見一城,方二百餘裡,名為『受變形城』。
地獄考治已畢者,當於此城,更受變報。
泰入其城,見有土瓦屋數千區,各有坊巷。
正中有瓦屋高壯,欄檻采飾。
有數百局吏,對校文書雲:「殺生者,當作蜉蝣,朝生暮死;劫盜者,當作豬羊,受人屠割;淫泆者,作鶴鶩麞麋,兩舌者,作鴟梟鵂鹠;捍債者,為驢騾牛馬。
」泰案行畢,還水官處。
主者語泰:「卿是長者子,以何罪過,而來在此?」泰答:「祖父兄弟,皆二千石。
我舉孝廉;公府辟,不行。
修志念善,不染眾惡。
」主者曰:「卿無罪過,故相使為水官都督。
不爾,與地獄中人無以異也。
」泰問主者曰:「人有何行,死得樂報?」主者唯言:「奉法弟子精進持戒,得樂報,無有謫罰也。
」泰復問曰:「人未事法時,所行罪過,事法之後,得以除不?」答曰:「皆除也。
」語畢,主者開縢篋,檢泰年紀,尚有餘算三十年在。
乃遣泰還。
臨別,主者曰:「已見地獄罪報如是,當告世人,皆令作善。
善惡隨人,其猶影響,可不慎乎?」時親表內外侯視泰者,五六十人,同聞泰說。
泰自書記,以示時人。
時晉太始五年七月十三日也。
乃為祖父母二弟延請僧眾,大設福會。
皆命子孫,改意奉法,課勸精進。
時人聞泰死而復生,多見罪福,互來訪問。
時有太中大夫武城孫豐、關內侯常山郝伯平等十人,同集泰舍,款曲尋問,莫不懼然,皆即奉法也。
(《法苑珠林》卷七) 五、支法衡 晉沙門支法衡,晉初人也。
得病旬日亡。
經三日而蘇活。
說:死時,有人將去,見如官曹舍者數處,不肯受之。
俄見有鐵輪,輪上有鐵爪,從西轉來;無持引者,而轉駛如風。
有一吏呼罪人當輪立;輪轉來轢之,翻還;如此數,人碎爛。
吏呼衡:「道人來,當輪立。
」衡恐怖自責:「悔不精進,今當此輪乎?」語畢,[吏]謂衡曰:「道人可去!」於是仰首,見天有孔,不覺倏爾上升。
以頭穿中,兩手搏兩邊,四向顧視,見七寶宮殿,及諸天人。
衡甚踴躍,不能得上;疲而復還下所。
將衡去人笑曰:「見何等物,不能上乎?」乃以衡付船官。
船官行船,使為柂工。
衡曰:「我不能持柂。
」強之。
有船數百,皆隨衡後。
衡不曉捉柂,蹌沙洲上。
吏司推衡:「汝道而失,以法應斬。
」引衡上岸,雷鼓將斬。
忽有五色二龍,推船還浮。
吏乃原衡罪。
載衡北行三十許裡,見好村岸,有數萬家,雲是流人。
衡竊上岸。
邨中饒狗,互欲齧之。
衡大恐懼。
望見西北有講堂,上有沙門甚眾,聞經唄之聲。
衡遽走趣之。
堂有十二階。
衡始躡一階,見亡師法柱踞胡床坐。
見衡曰:「我弟子也,何以而來?」因起臨階,以手巾打衡面,曰:「莫來!」衡甚欲上,復舉步登階。
柱復推令下。
至三乃止。
見平地有井一口,深三四丈,塼無隙際。
衡心念言:「此井自然。
」井邊有人謂曰:「不自然者,何得成井?」雖見法柱,故倚望之,謂衡:「可復道還去,狗不齧汝!」衡還水邊,亦不見向來船也。
衡渴欲飲水,乃墮水中,因便得蘇。
於是出家,持戒菜食。
晝夜精思,為至行沙門。
比丘法橋,衡弟子也。
(《法苑珠林》卷七) 六、釋僧群 晉安羅江縣,有霍山,其高蔽日。
上有石杅,面徑數丈。
杅中泉水,深五六尺,經常流溢。
古老傳雲:列仙之所遊餌也。
有沙門釋僧群,隱居其山,常飲此水,遂以不飢,因而絕粒。
晉安太守陶夔,聞而求之。
群以水遺陶,出山輒臭。
陶於是越海造山。
于時天景澄朗。
陶踐山足,便風雨晦暝。
如此者三,竟不得至。
群所栖策,與泉隔一澗。
旦夕往還,以一木為梁。
後旦將渡,輒見一折翅鴨,舒翼當梁頭逆唼;僧群永不得過。
欲舉錫撥之,恐其墜死。
於此絕水,俄而飢卒。
時傳雲年百四十。
群之將死,為眾說雲:「年少時嘗打折一鴨翅,將或此鴨因緣之報乎?」(《法苑珠林》卷六三) 七、耆域 晉沙門耆域者,天竺人也。
自西域浮海而來,將遊關洛,達舊襄陽,欲寄載船北渡。
船人見梵沙門衣服弊陋,輕而不載。
比船達北岸,耆域亦上。
舉船皆驚。
域前行,有兩虎迎之,弭耳掉尾,域手摩其頭,虎便入草。
於是南北岸奔往請問,域日無所應答。
及去,有數百人追之;見域徐行,而眾走猶不及。
惠帝末,域至洛陽。
洛陽道士悉往禮焉。
域不為起。
譯語譏其服章曰:「汝曹分流佛法,不以真誠,但為浮華,求供養耳。
」見洛陽宮,曰:「忉利天宮,髣髴似此。
當以道力成就,而生死力為之,不亦勤苦乎!」沙門支法淵、竺法興,並少年,後至。
域為起立。
法淵作禮訖,域以手摩其頭曰:「好菩薩,羊中來。
」見法興入門,域大欣笑,往迎作禮。
捉法興手,舉著頭上曰:「好菩薩,從天人中來!」尚方中有一人,廢病數年,垂死。
域往視之,謂曰:「何以墮落,生此憂苦?」下病人於地,臥單席上,以應器置腹上,紵布覆之。
梵唄三偈訖,為梵咒可數千語。
尋有臭氣滿屋。
病人曰:「活矣。
」域令人舉布,見應器中如汙泥,苦病人遂瘥。
長沙太守滕永文,先頗精進。
時在洛陽,兩腳風攣經年。
域為呪,應時得申,數日起行。
滿水寺中有思惟樹,先枯死,域向之祝,旬日,樹還生茂。
時寺中有竺法行,善談論,時以比樂令。
見域,稽首曰:「已見得道證,願當稟法。
」域曰:「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度世去。
」法行曰:「得道者當授所未聞。
斯言,八歲沙彌亦以之誦,非所望於得道者。
」域笑曰:「如子之言,八歲而緻誦,百歲不能行。
人皆知敬得道者,不知行之即自得。
以我觀之易耳。
妙當在君,豈慍未聞?」京師貴賤,贈遺衣物,以數千億萬,悉受之。
臨去,封而留之,唯作旛八百枚,以駱駝負之,先遣隨估客西歸天竺。
又持法興一納袈裟隨身。
謂法興曰:「此地方大為造新之罪,可哀如何?」域發,送者數千人。
於洛陽寺中中食訖,取道。
人有其日發長安來,見域在長安寺中。
又域所遣估客及駱駝奴達燉煌河上,逢估客弟於天竺來,雲近燉煌寺中見域。
弟子濕登者雲:於流沙北逢域,言語款曲。
計其旬日,又域發洛陽時也。
而其所行,蓋已萬裡矣。
(《法苑珠林》卷二十八) 八、竺佛調 晉沙門佛調,不知何國人。
往來常山積年。
業尚純樸,不表辭飾;時鹹以此重之。
常山有奉法者兄弟二人,居去寺百裡。
兄婦病甚篤,載出寺側,以近醫藥。
兄既奉調為師,朝晝常在寺中,諮詢行道。
異日,調忽往其家,弟具問嫂所苦,幷審兄安否。
調曰:「病者粗可,卿兄如常。
」調去後,弟亦策馬繼往,言及調旦來。
兄驚曰:「和尚旦初不出寺,汝何容相見?」兄弟爭問調,調笑而不答,鹹共異焉。
調或獨入深山,一年半歲,齎乾飯數升,還恒有餘。
有人嘗隨調山行數十裡。
天暮大雪,調入石穴虎窟中宿。
虎還橫臥窟前。
調語曰:「我奪汝居處,有愧如何!」虎弭耳下山。
隨者駭懼。
調自剋亡期,遠近悉至。
乃與訣曰:「天地長久,尚有崩壞;豈況人物,而欲永存?若能蕩除三垢,專心真凈;形數雖乖,而神會必同。
」眾鹹涕流。
調還房端坐,以衣蒙頭,奄然而終。
終後數年,調白衣弟子八人,入西山伐材,忽見調在高巖上,衣服鮮明,姿儀暢悅。
皆驚喜作禮問:「和尚尚在此耶?」答曰,「吾常自在耳。
」具問知故消息,良久乃去。
八人便捨事還家,向同法者說,眾無以驗之。
共發冢開棺,不見其屍。
(《法苑珠林》卷二十八) 九、犍陀勒 晉犍陀勒,不知何國人也。
嘗遊洛邑,周歷數年。
雖敬其風操,而莫能測焉。
後語人曰:「盤鴟山中有古塔寺,若能修建,其福無量。
」眾人許之,與俱入山。
既至,唯草木深蕪,莫知基朕。
勒指示曰:「此是寺基也。
」眾試掘之,果得塔下石礎。
復示講堂、僧房、井竈。
開鑿尋求,皆如其言。
於是始疑其異。
寺既修,勒為僧主。
去洛百裡。
每朝至洛邑,赴會聽講竟,輒乞油一缽,擎之還寺。
雖復去來早晚,未曾失中晡之期。
有人日能行數百裡者,欲隨而驗之,乃與俱。
此人馳而不及;勒顧笑曰:「汝執吾袈裟,可以不倦。
」既持衣後,不及移晷,便已至寺。
其人休息,數日乃還。
方悟神人。
後不知終。
(《法苑珠林》卷二十八) 十、抵世常 晉抵世常,中山人也。
家道殷富。
太康中,禁晉人作沙門。
世常奉法精進,潛於宅中起立精舍,供養沙門;于法蘭亦在焉。
僧眾來者,無所辭卻。
有一比丘,姿形頑陋,衣服塵敝,跋涉塗濘,來造世常。
常出為作禮,命奴取水,為其洗足。
比丘曰:「世常應自洗我足。
」常曰:「年老疲瘵,以奴自代。
」比丘不聽。
世常竊罵而去。
比丘便見神足,變身八尺,顏容瓌偉,飛行而去。
世常撫膺悔歎,自撲泥中。
時抵家僧尼及行路者五六十人,俱得望視,見在空中數十丈上,了了分明。
奇芬異氣,經月不歇。
法蘭即名理法師見宗者也。
有記在後卷傳。
蘭以語於弟子法階,階每說之,道俗多聞。
(《法苑珠林》卷二十八) 十一、康法朗 晉沙門康法朗,學於中山。
永嘉中,與一比丘西入天竺。
行過流沙,千有餘裡。
見道邊敗壞佛圖,無復堂殿,蓬蒿沒人。
法朗等下拜瞻禮,見有二僧,各居其傍。
一人讀經,一人患痢,穢汙盈房。
其讀經者,了不營視。
朗等惻然興念,留為煮粥,掃除浣濯。
至六日,病者稍困,注痢如泉。
朗等共料理之。
其夜,朗等並謂病者必不移旦。
至明晨往視,容色光悅,痛狀休然,屋中穢物,皆是華馨。
朗等乃悟是得道冥士以試人也。
病者曰:「隔房比丘,是我和尚。
久得道慧,可往禮覲。
」法朗等先嫌讀經沙門無慈愛心;聞已,乃作禮悔過。
讀經者曰:「諸君誠契幷至,同當入道。
朗公宿學業淺,此世未得願也。
」謂朗伴雲:「慧此居植根深,當現世得願。
」因而留之。
法朗後還中山為大法師,道俗宗之。
(《法苑珠林》卷九五) 十二、竺長舒 晉竺長舒者,其先西域人也。
世有資貨,為富人。
竺居,晉元康中內徙洛陽。
長舒奉法精至;尤好誦《觀世音經》。
其後鄰比失火。
長舒家悉草屋,又正在下風,自計火已逼近,政復出物,所全無幾,乃敕家人不得輦物,亦無灌救者。
唯至心誦經。
有頃,火燒其鄰屋,與長舒隔籬,而風忽自迴,火亦際屋而止。
于時鹹以為靈。
裡中有輕險少年四五人,共毀笑之,雲:「風偶自轉,此復何神?伺時燥夕,當爇其屋;能令不然者,可也。
」其後天甚旱燥,風起亦駛。
少年輩密共束炬,擲其屋上。
三擲三滅,乃大驚懼,各走還家。
明晨,相率詣長舒家,自說昨事,稽顙辭謝。
長舒答曰:「我了無神,政誦念觀世音,當是威靈所祐。
諸君但當洗心信向耳。
」自是鄰裏鄉黨,鹹敬異焉。
(《法苑珠林》卷二三) 十三、釋慧遠 晉潯陽廬山西有龍泉精舍,即慧遠沙門之所立也。
遠始南渡,愛其區丘。
欲創寺宇,未知定方。
遣諸弟子訪履林澗,疲息此地。
群僧並渴。
率同立誓曰:「若使此處,宜立精舍,當願神力,即出佳泉。
」乃以杖掘地,清泉湧出,遂畜為池。
因搆堂于其後。
天嘗亢旱,遠率諸僧轉《海龍王經》,為民祈雨。
轉讀未畢,泉中有物,形如巨蛇,騰空而去。
俄爾洪雨四澍,高下普霑。
以有龍瑞,故取名焉。
(《法苑珠林》卷六三) 十四、于法蘭 竺法護 晉沙門于法蘭,高陽人也。
十五而出家。
器識沈秀,業操貞整。
寺于深巖。
嘗夜坐禪,虎入其室;因蹲牀前。
蘭以手摩其頭。
虎奮耳而伏。
數日乃去。
竺護,燉煌人也。
風神情宇,亦蘭之次。
于時經典新譯,梵語數多,辭句煩蕪,章偈不整;乃領其旨要,刊其遊文。
亦養徒山中。
山有清澗,汲漱所資。
有採薪者,嘗穢其水;水即竭涸,俄而絕流。
護臨澗徘徊,歎曰:「水若遂竭,吾將何資?」言終而清流洋溢,尋復盈澗。
並武惠時人也。
支道林為之像讚曰:「于氏超世,綜體玄旨;嘉循山澤,仁感虎兕。
護公澄寂,道德淵美;微吟空澗,枯泉還水。
」(《法苑珠林》卷六三) 十五、何充 晉司空廬江何充,字次道。
弱而信法,心業甚精。
常於齋堂,置一空座,筵帳精華,絡以珠寶;設之積年,庶降神異。
後大會道俗,甚盛。
坐次一僧,容服麤垢,神情低陋,出自眾中,逕升其座,拱默而已,無所言說。
一堂怪駭,謂其謬僻。
充亦不平,嫌於顏色。
及行中食,此僧飯於高座;飯畢,提缽出堂,顧謂充曰:「何侯徒勞精進!」因擲缽空中,陵虛而去。
充及道俗,馳遽觀之,光儀偉麗,極目乃沒。
追共惋恨,稽懺累日。
(《法苑珠林》卷四二) 十六、竺道容 晉尼竺道容,不知何許人。
居於烏江寺。
戒行精峻,屢有徵感。
晉明帝時,甚見敬事。
以華藉席,驗其所得;果不萎焉。
時簡文帝事清水道,所奉之師,即京師所謂王濮陽也。
第內具道舍。
容亟開化,帝未之從。
其後帝每入道屋,輒見神人為沙門形,盈滿室內。
帝疑容所為,因事為師,遂奉正法。
晉氏顯尚佛道,此尼力也。
當時崇異,號為「聖人」。
新林寺即帝為容所造也。
孝武初忽,而絕跡,不知所在。
乃葬其衣缽。
故寺邊有冢在焉。
(《法苑珠林》卷四二) 十七、闕公則 衛士度 晉闕公則,趙人也。
恬放蕭然,唯勤法事。
晉武之世,死于洛陽。
道俗同志,為設會於白馬寺中。
其夕轉經。
宵分,聞空中有唱讚聲。
仰見一人,形器壯偉,儀服整麗,乃言曰:「我是闕公則,今生西方安樂世界,與諸菩薩共來聽經。
」合堂驚躍,皆得睹見。
時復有汲郡衛士度,亦苦行居士也。
師於公則。
其母又甚信向,誦經長齋,家常飯僧。
時日將中,母出齋堂,與諸尼僧,逍遙眺望。
忽見空中有一物下,正落母前,乃則缽也;有飯盈焉,馨氣充□。
闔堂肅然,一時禮敬。
母自分行齋人食之,皆七日不飢。
此缽猶雲尚存北土。
度善有文辭,作八關懺文。
晉末齋者尚用之,晉永昌中死,亦見靈異。
有浩像者作《聖賢傳》,具載其事,雲度亦生西方。
吳興王該〈日燭〉:「闕夐登霄,衛度繼軌。
鹹恬泊以無生,俱蛻骸以不死」者也。
(《法苑珠林》卷四二) 十八、滕並 晉南陽滕普,累世敬信。
妻吳郡全氏,尤能精苦。
每設齋會,不逆招請;隨有來者,因留供之。
後會僧數闕少,使人衢路要尋。
見一沙門,蔭柳而坐,因請與歸。
淨人行食,翻飯于地;傾簞都盡,罔然無計。
此沙門雲:「貧道缽中有飯,足供一眾。
」使並分行。
既而道俗內外,皆得充飽。
清凈既畢,擲缽空中,翻然上升。
極目乃滅。
並即刻木作其形像,朝夕拜禮。
並家將有兇禍,則此像必先倒踣雲。
並子含,以蘇峻之功封東興者也。
(《法苑珠林》卷四二) 十九、竺法進 沙門竺法進者,開度浮圖主也。
聰達多知,能解殊俗之言。
京洛將亂,欲處山澤。
眾人請留,進皆不聽。
大會燒香,與眾告別。
臨當布香,忽有一僧,來處上座,衣服塵垢,面目黃腫。
法進怪賤,牽就下次,輒復來上。
牽之至三,乃不復見。
眾坐既定,方就下食,忽暴風揚沙,柈桉傾倒。
法進懺悔自責;乃止不入山。
時論以為:世將大亂,法進不宜入山。
又道俗至意,苦相留慕,故見此神異,止其行意也。
(《法苑珠林》卷四二) 二十、周閔 胡母氏 晉周閔汝南人也。
晉護軍將軍。
家世奉法。
蘇峻之亂,都邑人士,皆東西波遷。
閔家有《大品》一部,以半幅八丈素反覆書之;又有餘經數臺,《大品》亦雜在其中。
既當避難,單行不能得盡持去;尤惜《大品》,不知在何臺中?倉卒應去,不展尋搜,徘徊嘆咤。
不覺《大品》忽自出外。
閔驚喜持去。
周氏遂世寶之。
今雲尚在。
一說雲:周嵩婦胡母氏,有素書《大品》。
素廣五寸,而《大品》一部盡在焉。
又幷有舍利,銀甖貯之。
並緘于深篋。
永嘉之亂,胡母將避兵南奔,經及舍利,自出篋外。
因取懷之。
以渡江東。
又嘗遇火,不暇取經。
及屋盡火滅,得之於灰燼之下,儼然如故。
會稽王道子就嵩曾孫雲求以供養。
後嘗蹔在新渚寺。
劉敬叔雲:「曾親見此經。
字如麻子,巧密分明。
」新渚寺,今天安是也。
此經蓋得道僧釋慧則所寫也。
或雲,嘗在簡靖寺靖首尼讀。
(《法苑珠林》卷十八) 二十一、史世光 晉史世光者,襄陽人也。
鹹和八年,於武昌死。
七日,沙門支法山轉《小品》,疲而微臥。
聞靈座上,如有人聲。
史家有婢,字張信,見世光在靈上著衣帢,具如平生。
語信雲:「我本應墮龍中,支和尚為我轉經,曇護、曇堅迎我上第七梵天快樂處矣。
」護、堅並是山之沙彌已亡者也。
後支法山復往,為轉《大品》,又來在座。
世光生時,以二旛供養。
時在寺中。
乃呼:「張信持旛送我。
」信曰:「諾。
」便絕死。
將信持旛,俱西北飛,上一青山。
上如琉璃色。
到山頂,望見天門,世光乃自提旛,遣信令還;與一青香,如巴豆,曰:「以上支和尚。
」信未還,便遙見世光直入天門。
信復道而還,倏忽蘇活;亦不復見手中香也;旛亦故在寺中。
世光與信,於家去時,其六歲兒見之,指語祖母曰:「阿郎飛上天,婆為見不?」世光後復與天人十餘,俱還其家,徘徊而去。
每來必見簪帢,去必露髻。
信問之。
答曰:「天上有冠,不著此也。
」後乃著天冠,與群天人,鼓琴行歌,徑上母堂。
信問:「何用屢來?」曰:「我來,欲使汝輩知罪福也;亦兼娛樂阿母。
」琴音清妙,不類世聲;家人大小,悉得聞之。
然聞其聲,如隔壁障,不得親察也。
唯信聞之,獨分明焉。
有頃去,信自送。
見世光入一黑門,有頃來出,謂信曰:「舅在此,日見□撻,楚痛難勝。
省視還也。
舅生犯殺罪,故受此報。
可告舅母:「會僧轉經,當稍免脫。
」舅即輕車將軍報終也。
(《法苑珠林》卷五) 二十二、張應 晉張應者,歷陽人。
本事俗神,鼓舞淫祀。
鹹和八年,移居蕪湖。
妻得病。
應請禱備至,財產略盡。
妻,法家弟子也,謂曰:「今病日困,求鬼無益,乞作佛事。
」應許之。
往精舍中,見竺曇鎧。
曇鎧曰:「佛如愈病之藥。
見藥不服,雖視無益。
」應許當事佛。
曇鎧與期明日往齋。
應歸,夜夢見一人,長丈餘,從南來。
入門曰:「汝家狼藉,乃爾不凈。
」見曇鎧隨後,曰:「始欲發意,未可責之。
」應先手巧,眠覺,便炳火作高座及鬼子母座。
曇鎧明往,應具說夢。
遂受五戒,斥除神影,大設福供。
妻病即閒,尋都除愈。
鹹康二年,應至馬溝糴鹽;還泊蕪湖浦宿。
夢見三人,以銅鉤釣之。
應曰:「我佛弟子。
」牽終不置,曰:「奴叛走多時。
」應怖,謂曰:「放我,當與君一升酒。
」釣人乃放之。
謂應:「但畏後人復取汝耳。
」眠覺,腹痛洩痢;達家大困。
應與曇鎧,闊絕已久。
病甚,遣呼之。
適值不在。
應尋氣絕。
經日而蘇活。
說:有數人以銅鉤釣將北去。
下一坂岸。
岸下見有鑊湯刀劍,楚毒之具。
應時悟是地獄。
欲呼師名,忘曇鎧字,但喚:「和尚救我!」亦時喚佛。
有頃,一人從西面來,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