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篇 此間樂,不思蜀

關燈
劉禅的大舅子張紹到了鄧艾軍中表示投降後,鄧艾當然興高采烈,他立刻回信稱贊劉禅的"識時務者為俊傑",平庸的劉禅終于也當了一次“俊傑”。

    劉禅另派人命令姜維投降鐘會,自己則帶領文武百官出成都北門迎接這位魏國的征西将軍。

    鄧艾到了成都後,明令自己的部隊遵守紀律,不得擅自拿取民間财物,同時安撫後主及蜀漢各級官吏。

    他燒掉了劉禅自己準備的棺材,并暫時任命他為骠騎将軍。

    姜維等人則投降了鐘會。

    當年十二月,魏國朝廷下令特赦益州,并将在此後的五年間将租稅減半。

    同時,鄧艾鐘會以滅蜀的功勞分别晉升為太尉和司徒,萬戶侯,不久後司馬昭本人也因此而進爵為晉王。

     立下如此大功,鄧艾也有點飄飄然。

    他得意地對别人說:"姜維也是個有能耐的對手,不過算他倒黴,偏偏遇到了我。

    "對蜀漢的降将也口無遮攔:"你們幸虧遇到了我,要是遇到吳漢,現在就全完蛋了。

    "吳漢是東漢光武帝劉秀手下的大将,作戰有勇有謀,但在攻破成都後違反劉秀的指示大肆屠戮。

    對鄧艾的這些言語,大家不以為然一笑了之。

    但鄧艾雖然得意,時不時地吹吹牛卻沒有胡來,他還是在積極考慮益州的将來。

    他在給司馬昭的書信中系統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今蜀漢破滅,東吳震動。

    如果趁勝進攻,這是秋風掃落葉之勢,然而士卒在大戰後都需要休整,因此應該按兵不動,先養精蓄銳。

    如今的形勢,還是應該留隴右兵兩萬并征用蜀兵兩萬,煮鹽務農同時修建戰船。

    在這樣的壓力下,東吳恐怕一封書信就能讓他們歸服。

    我們應當封劉禅為扶風郡王并安撫他的部下來引誘孫休,同時以公侯的高位來封賞其子女,那麼吳人一定望風而降。

    "對這樣的建議,司馬昭不置可否但通過監軍衛瓘告訴鄧艾:"凡事需經請示後在執行,這麼大的問題不要擅自行動。

    "鄧艾則堅持己見:"古人的道義,有利于國家的事情可以獨斷從權。

    如今拖延這樣的事情,對國家沒有好處。

    進不求名退不避罪,我雖然不是聖人,但也不會因為個人的恩怨來損害國家的利益!"鄧太尉有點得意,鐘司徒完全忘形。

    加上姜維投降帶來的蜀軍,鐘會這時手裡有了将近二十萬人馬,趾高氣揚暗中有了反叛的意思。

    姜維明知他的意圖,卻故意勸他收手:"您自從淮南立下大功以來,算無遺策,如今已經是功高鎮主。

    我看,不如學範蠡張良..."鐘會此時躊躇滿志:"不,我還有更遠大的志向。

    "這樣的回答正中姜維的下懷:“既然如此,就不用我多說了。

    ”從此鐘會對姜維相當寵信,兩人開始密謀反叛魏晉。

    鐘會最大的障礙,當然是鄧艾。

    正好這個時候鄧艾獨斷專行,鐘會便添油加醋和衛瓘一同告發說他要謀反。

    同時,他在劍閣要道設下埋伏,無論是鄧艾的使者還是司馬昭的手下都被他一個不漏地抓住,然後憑借他父親鐘繇傳給他的書法功底,模仿筆迹把兩邊的書信改得颠三倒四(順便說一句,鐘會的書法在曆史上還是很有好評的)。

    這樣一番挑撥終于收到了成效,司馬昭于鹹熙元年(公元264年)正月下令拘捕鄧艾。

    他先明令鐘會進兵成都,然後暗中派賈充帶領人馬入斜谷,自己也帶着魏帝曹奂離開洛陽開赴長安。

     鐘會的父親是魏國的第一位太傅鐘繇,鐘繇在75歲高齡時才生下鐘會。

    鐘會為人聰明,又有這樣的家庭背景和鄧艾的大器晚成相比他是标準的少年得志。

    自從平定淮南叛亂出謀劃策以來,他被大家稱為當世張良。

    不過,大家稱贊他的才華時,對他的為人卻看得相當清楚。

    司馬昭的夫人是王朗的孫女,她就對司馬昭說過鐘會見利忘義,過于寵信則必定會有後患。

    司馬昭任命鐘會伐蜀時,西曹屬邵悌又在暗中勸司馬昭小心,不如另派人牽制鐘會,司馬昭對此也是一清二楚。

    他告訴邵悌:"這個我怎麼會不知道!蜀漢如今師老民疲,讨伐實際上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