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篇 原來偶然不偶然

關燈
回顧蜀漢的曆史,建國時相當艱辛。

    劉璋引狼入室,劉備仍花了三年才拿下成都,後來更是血戰一年多才攻取漢中。

    這樣的艱辛,其重要的原因當然是因為地形的險要。

    然而,這麼一個"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天府之國此時居然如此不堪一擊,在短短三個月間亡國,為什麼?這樣的兵敗如山倒是不能僅僅從軍事上解釋的。

    個人認為,和軍事上的失策相比,其罪魁禍首應當是經濟上的崩潰。

     首先清點一下蜀漢的遺産,《三國志?後主傳》中對此有很明确的記載。

    蜀漢亡國時"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将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米四十馀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绮采絹各二十萬匹,馀物稱此。

    "軍隊官吏對平民百姓比例高得驚人(注1),其内政負擔可想而知。

    有網友說這體現了蜀漢治理内政的能力,這僅僅是硬币的一面。

    硬币的另一面,猶如射箭,将弓拉滿當然有助于打擊遠處的目标,但同時也增加了拉斷的危險。

    長期繃緊則必然導緻其使用壽命的縮短。

    而"米四十馀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绮采絹各二十萬匹",這樣的家底到底是富還是窮?為了說明這個問題,這裡首先列舉以下的數字進行對比。

     1按照《華陽國志》記載,劉備入成都時一次性賞給關羽張飛諸葛法正四人每人黃金五百斤,白銀一千斤,銅錢五千萬,其他人的封賞還沒有計算在内。

    而此時的蜀漢,連關張孔(明)法四人的賞錢都拿不出來了。

     2按照鄧艾在淮南推廣屯田時的自述,僅淮河兩岸每年即可淨收入五百萬斛軍糧;青龍三年(公元235年)洛陽鬧饑荒時,僅司馬懿從長安就送來了五百萬斛,蜀漢此時的糧食庫存不到這個數字的十分之一。

     3還是按照鄧艾在淮南推廣屯田時的自述,三千萬斛軍糧等于十萬大軍五年的用度。

    根據這個比例,四十萬斛夠蜀漢的十萬軍隊吃二十四天(注2)。

     4東吳兵敗孫皓投降時,晉朝繳獲了米谷二百八十萬斛。

    在沒有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情況下,人口是西蜀的兩倍半的東吳,其存糧卻達到了西蜀的七倍。

     早在春秋時代,管仲就曾經提出國家如果沒有兩年以上的存糧則“衆有饑色”,而蜀漢此時的糧食儲備是多少?一旦有個風吹草動根本經不起折騰,難怪史料中會有蜀漢“民有菜色”的記載。

    除去蜀錦外,蜀漢已經是赤貧!蜀錦的價值,在于當時可以作為貨币使用,這正是蜀漢貧富的争議點。

    但是如果把目光放大,先舉一個現代的例子。

    日本最為缺乏的是土地,其在經濟最為繁華時号稱有财力将整個美國按照其地價買下。

    然而,美國會賣嗎?以此類比,此時蜀漢最為缺乏的,毫無疑問是糧食。

    即使假定蜀錦很值錢,它買得到所需的東西嗎?糧食一直是魏國用來掐蜀漢脖子的戰略物資。

    從這個角度來看,争論蜀錦的價值并沒有太大的意義。

    在最為根本的糧食問題上蜀漢實際上已經破産。

    曾經的天府之國如今是傾家蕩産,為什麼?值得注意的是,蜀漢的官吏基本上是廉潔的(這一點上,三國的官吏都很出色),那麼蜀漢的錢都浪費在什麼上面了?答案無非是兩個,第一,劉禅的奢侈揮霍;第二,北伐的勞民傷财。

    後人有人說蜀漢亡于征伐,其實并不是指戰場上的得失,而是指北伐,尤其是姜維掌大權之後的不計成本對内部經濟客觀上的破壞。

    有網友将蜀漢的北伐與劉鄧千裡躍進大别山向比,個人對此不能認同:劉鄧的關鍵,是争取到了毛澤東三種前途中最好的一種,即付出了代價而在大别山站穩了腳跟,将原來的國統區變成了自己的根據地,因此有此消彼漲之勢;而蜀漢從來不曾在魏國土地上建立起根據地,每次的人力物資消耗都要靠益州漢中來彌補,其實是此消彼消。

    意圖或有相同之處,效果無法相提并論。

    和北方司馬氏掌權後上亂下不亂相比,蜀漢作為一個龐然大物,實際上爛在了經濟基礎,好比一棵樹的樹根上。

    其之所以一觸即潰,這是最根本的原因。

    三國演義中将黃皓作為垃圾桶,有什麼責任都往他身上推,并不公允。

    黃皓幹預朝政,始于蜀漢滅亡前六年,而這個時候蜀漢的内部危機早已經表面化,谯周的仇國論便是在那時出台。

    順便說一句,個人讀《三國演義》中這一段的描述時,第一個感覺是蜀漢窮兵黩武,正是這個感覺讓我拿起了史書。

    相對之下,北方經過多年的修養生息,拉大了雙方原本就懸殊的實力差距,最後終于發動了對蜀漢泰山壓頂般的攻擊。

     軍事上,最大的責任還是要由《三國演義》中受推崇的姜維來負。

    首先,他确定的防守漢中的戰略戰術完全錯誤,從此成為軍事教科書中的反面教材。

    漢中對于益州非常重要,黃權曾經告訴劉備:“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割蜀人股臂也。

    ”楊洪也對諸葛亮分析道:“漢中,蜀之咽喉,存亡之機,若無漢中,則無蜀矣。

    ”因此當年劉備得到曹操占領漢中的消息後,馬上放棄了與孫權争奪荊州的計劃,甚至不惜放棄三個郡。

    他急急忙忙回到益州,随後率領全部主力北上與曹操争奪漢中,後方不留一兵一卒。

    經過一年多的浴血奮戰,終于把曹操趕出了漢中。

    此後,漢中基本上是由蜀國軍事上最有能力的将領來守備,包括魏延、諸葛亮、吳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