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篇 孔明仲達的初次交手
關燈
小
中
大
,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麥,與宣王遇于上邽之東,斂兵依險,軍不得交,亮引而還。
宣王尋亮至于鹵城。
張郃曰:“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在不戰,欲以長計制之也。
且祁山知大軍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後,不宜進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
今亮縣軍食少,亦行去矣。
”宣王不從,故尋亮。
既至,又登山掘營,不肯戰。
賈栩、魏平數請戰,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
諸将鹹請戰。
五月辛巳,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自案中道向亮。
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铠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晉書宣帝紀:諸葛亮寇天水,圍将軍賈嗣、魏平于祁山。
天子曰:“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
”乃使帝西屯長安,都督雍、梁二州諸軍事,統車騎将軍張郃、後将軍費曜、征蜀護軍戴淩、雍州刺史郭淮等讨亮。
張郃勸帝分軍往雍、郿為後鎮,帝曰:“料前軍獨能當之者,将軍言是也。
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後,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
”遂進軍隃麋。
亮聞大軍且至,乃自帥衆将芟上邽之麥。
諸将皆懼,帝曰:“亮慮多決少,必安營自固,然後芟麥。
吾得二日兼行足矣。
”于是卷甲晨夜赴之。
亮望塵而遁。
帝曰:“吾倍道疲勞,此曉兵者之所貪也。
亮不敢據渭水,此易與耳。
”進次漢陽,與亮相遇,帝列陣以待之。
使将牛金輕騎餌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
亮屯鹵城,據南北二山,斷水為重圍。
帝攻拔其圍,亮宵遁。
追擊,破之,俘斬萬計。
後世的史家多以漢晉春秋的記載為準,但對晉書的記載卻沒有什麼有力的反駁。
其中的主要争議,就是戰術勝敗,"獲甲首三千級,玄铠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與追擊,破之,俘斬萬計"的矛盾。
其實,二者并不直接矛盾,因為漢晉記載的戰鬥發生在五月,而晉書中的記載發生在七月諸葛退兵。
張合被伏兵射殺則記載于晉書天文志,晉書并沒有一味掩蓋司馬懿的失利。
晉書為唐代房玄齡所編,而唐朝時無論是官方還是唐太宗李世民本人對司馬懿的評價都不高(主要是不能提倡其以臣下身份政變奪權之舉),按說不會憑空捏造司馬懿的戰績,應當是可信的。
相反,漢晉春秋中似乎有無法自圓其說,至少是不詳細之處,就是下面的一段: 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衆悉出,西救祁山...亮分兵留攻...與宣王遇于上邽之東。
按照這個記載,似乎是司馬懿先行一步到上邽(天水)後率主力西行救援祁山,那麼他應該和諸葛亮相遇于上邽之西,難以想象能夠在東部遭遇。
因此,晉書中記載司馬懿從隃麋(今天的重慶附近的千陽縣,距離上邽大約75公裡)得到諸葛亮奔赴上邽的消息後兼程西進并與諸葛交鋒的記載應該是正确的。
上邽在當時沒有什麼特别的軍事價值,就是産糧區。
這個時候的小麥雖然沒有完全成熟,但經過加工處理後仍然可以食用。
但由于事關蜀軍最大的軟肋後勤,司馬懿對此強硬争取。
綜合以上的論述以及對網上其他資料的分析,這裡對諸葛亮的這次北伐做一個趙括版的推測。
太和五年(蜀漢建興九年,公元231年)春二月,諸葛亮以木牛流馬等新發明的運輸工具運送軍糧,再次出兵祁山。
魏國西部統帥曹真病危(一個月後去世),西部群龍無首。
曹睿立刻從荊州将司馬懿調來,命令他統領西部的人馬對抗諸葛(與演義中的龍争虎鬥不同,這是雙方的第一次交手)。
部下張合建議分兵把守雍、郿等地,司馬懿認為魏軍單打獨鬥容易被各個擊破,不同意,于是進兵隃麋。
諸葛亮從祁山到上邽後擊敗當地守軍郭淮等,當時要收割當地小麥充軍糧,司馬懿聽說後立刻率領主力兼程急進,雙方在上邽以東遭遇。
諸葛亮因為是來收割軍糧的,戰備做得不充分,雖然擊敗了偏師郭淮等幾千人,卻不敢和司馬懿的主力硬拼而退了一步,司馬懿也不進逼,雙方對峙于上邽。
無論蜀軍如何挑戰,司馬懿以不變應萬變堅守。
但一看到諸葛亮有收割小麥的動向他就派輕騎兵騷擾。
諸葛亮即無法大規模收割軍糧,又對司馬懿的"敵駐我擾"戰術無可
宣王尋亮至于鹵城。
張郃曰:“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在不戰,欲以長計制之也。
且祁山知大軍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後,不宜進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
今亮縣軍食少,亦行去矣。
”宣王不從,故尋亮。
既至,又登山掘營,不肯戰。
賈栩、魏平數請戰,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
諸将鹹請戰。
五月辛巳,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自案中道向亮。
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铠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晉書宣帝紀:諸葛亮寇天水,圍将軍賈嗣、魏平于祁山。
天子曰:“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
”乃使帝西屯長安,都督雍、梁二州諸軍事,統車騎将軍張郃、後将軍費曜、征蜀護軍戴淩、雍州刺史郭淮等讨亮。
張郃勸帝分軍往雍、郿為後鎮,帝曰:“料前軍獨能當之者,将軍言是也。
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後,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
”遂進軍隃麋。
亮聞大軍且至,乃自帥衆将芟上邽之麥。
諸将皆懼,帝曰:“亮慮多決少,必安營自固,然後芟麥。
吾得二日兼行足矣。
”于是卷甲晨夜赴之。
亮望塵而遁。
帝曰:“吾倍道疲勞,此曉兵者之所貪也。
亮不敢據渭水,此易與耳。
”進次漢陽,與亮相遇,帝列陣以待之。
使将牛金輕騎餌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
亮屯鹵城,據南北二山,斷水為重圍。
帝攻拔其圍,亮宵遁。
追擊,破之,俘斬萬計。
後世的史家多以漢晉春秋的記載為準,但對晉書的記載卻沒有什麼有力的反駁。
其中的主要争議,就是戰術勝敗,"獲甲首三千級,玄铠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與追擊,破之,俘斬萬計"的矛盾。
其實,二者并不直接矛盾,因為漢晉記載的戰鬥發生在五月,而晉書中的記載發生在七月諸葛退兵。
張合被伏兵射殺則記載于晉書天文志,晉書并沒有一味掩蓋司馬懿的失利。
晉書為唐代房玄齡所編,而唐朝時無論是官方還是唐太宗李世民本人對司馬懿的評價都不高(主要是不能提倡其以臣下身份政變奪權之舉),按說不會憑空捏造司馬懿的戰績,應當是可信的。
相反,漢晉春秋中似乎有無法自圓其說,至少是不詳細之處,就是下面的一段: 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衆悉出,西救祁山...亮分兵留攻...與宣王遇于上邽之東。
按照這個記載,似乎是司馬懿先行一步到上邽(天水)後率主力西行救援祁山,那麼他應該和諸葛亮相遇于上邽之西,難以想象能夠在東部遭遇。
因此,晉書中記載司馬懿從隃麋(今天的重慶附近的千陽縣,距離上邽大約75公裡)得到諸葛亮奔赴上邽的消息後兼程西進并與諸葛交鋒的記載應該是正确的。
上邽在當時沒有什麼特别的軍事價值,就是産糧區。
這個時候的小麥雖然沒有完全成熟,但經過加工處理後仍然可以食用。
但由于事關蜀軍最大的軟肋後勤,司馬懿對此強硬争取。
綜合以上的論述以及對網上其他資料的分析,這裡對諸葛亮的這次北伐做一個趙括版的推測。
太和五年(蜀漢建興九年,公元231年)春二月,諸葛亮以木牛流馬等新發明的運輸工具運送軍糧,再次出兵祁山。
魏國西部統帥曹真病危(一個月後去世),西部群龍無首。
曹睿立刻從荊州将司馬懿調來,命令他統領西部的人馬對抗諸葛(與演義中的龍争虎鬥不同,這是雙方的第一次交手)。
部下張合建議分兵把守雍、郿等地,司馬懿認為魏軍單打獨鬥容易被各個擊破,不同意,于是進兵隃麋。
諸葛亮從祁山到上邽後擊敗當地守軍郭淮等,當時要收割當地小麥充軍糧,司馬懿聽說後立刻率領主力兼程急進,雙方在上邽以東遭遇。
諸葛亮因為是來收割軍糧的,戰備做得不充分,雖然擊敗了偏師郭淮等幾千人,卻不敢和司馬懿的主力硬拼而退了一步,司馬懿也不進逼,雙方對峙于上邽。
無論蜀軍如何挑戰,司馬懿以不變應萬變堅守。
但一看到諸葛亮有收割小麥的動向他就派輕騎兵騷擾。
諸葛亮即無法大規模收割軍糧,又對司馬懿的"敵駐我擾"戰術無可